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常见调和药对

佚名 2023-11-10 20:44:10

常见调和药对

调和之意颇多,诸如调和半表半里(少阳证),调和肝脾,调和营卫等。

1.柴胡配黄芩

柴胡属辛凉解表药,善疏散少阳,使半表之邪外达;黄芩苦寒清热,善除肝胆之火,使半里之邪内彻。合用则兼和少阳而疏肝胆,兼疗疟疾,著名古方小柴胡汤中用之。

2.柴胡配白芍

柴胡辛散,疏肝气;白芍酸柔,补肝血。合用则疏柔相济,动静结合,主治肝郁血虚,情结抑郁或急躁,胸胁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古方四逆散、逍遥散中用之。

3.白术配白芍

白术健脾以促生化气血之源;白芍敛肝以免肝气妄逆之疾。合用则刚柔互济,为调和肝脾之要药,主治木克土之腹痛肠鸣,脘胁胀满,泄泻少食等。古方痛泻要方、逍遥散等用之。

4.白芍配甘草

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味甘,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合用则酸甘化阴,以复阴液。主治手足筋脉挛急之疼痛及各种内脏疼痛。近代用治溃疡病、胃肠痉挛、肝胆疾病之疼痛、萎缩性胃炎、急性乳腺炎、排肠肌痉挛、神经-(三叉神经、坐骨神经)性疼痛等。实验室研究有镇静、解痉、抗炎、止痛、抗溃疡等作用。

5.吴萸配黄连

重用黄连,通过泻心火(实则泻其子)以泻肝火,并清胃火。稍佐吴荣萸之辛热,开郁疏肝,和胃降逆,且制黄连之苦寒。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共奏清泄肝火,疏肝和胃之效。

6.枳实配白术

重用白术健脾祛湿,助脾运化,补重于消,辅以积实下气行滞,消楛除满,寓消于补,共奏健脾消搭之功。治脾虚胃弱,饮食停滞,症见胱腹痔满,不思饮食,大便塘泄者。

7.黄连配肉桂

黄连清心火,肉桂温心肾,且引火归原。主治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之失眠。

8.枳实配白芍

积实破血中之气,芍药和血缓急而止痛。合用有活血、行气之功。又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兼治拥肿。

9.青蒿配黄芩

两者皆入胆经,善理少阳之疾。青蒿芳而凉,辟秽宣络至佳;黄芩苦寒,直折郁热最妙。合用则具较强的清解少阳肝胆功效,主治寒热交作,兼疗暑湿、疟疾及目赤羞明等。

10.生姜配大枣

此两药每合用,古方极其多见。仲景经方中如桂枝汤类、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吴茱萸汤等,后世方除清热、开窍、平肝等几类外多有用之者,如参苏饮、归脾汤等。生姜辛而通,大枣甘而守,合用则兼具调和营卫与调理脾胃、气血的作用。一般说来,外感证用之多属前者,内伤杂病用之多属后者。

?辛智科治脾胃病常用药对

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组方用药,喜用药对,并对其体会颇深,应用娴熟,疗效显著,现将常用的药对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黄连 吴茱萸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名为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有清泻肝火、和胃降逆制酸之功效。黄连与吴茱萸,一寒一温,相互牵制,达到平衡。可治疗因肝火犯胃所致的慢性胃炎伴有胁痛、泛酸、烧心之症。在治疗时常用左金丸配合其他方药应用,临证根据寒热之轻重,随证加减,热甚便干、吐酸者,黄连、吴茱萸比例为6:1,寒热相间、酸甚者,比例为2:1,寒甚便稀溏者,比例为1:6。国医大师颜正华将黄连与吴茱萸6:1的称为正左金,黄连用量减至1/3的称为倒左金,临证每收捷效。
川楝子 延胡索
川楝子与延胡索配伍,名为金铃子散,出自《圣惠方》。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热,行气止痛;延胡索辛苦温,活血行气止痛,李时珍谓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二药一苦一辛,一寒一温,辛散温通,具有良好的行气止痛功效。慢性脾胃病常见胃脘痛、胁下痛胀,用之得当,其痛立止。对慢性腹泻、小腹疼痛、寒疝腹痛也可用之。
黄连 肉桂
黄连配肉桂,治疗心火上炎、心肾不交之失眠,名为交泰丸,首见《四科简效方》。《韩氏医通》有其药,但无方名。原方黄连五钱,肉桂五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肉桂辛热,散寒止痛,苦寒降火,辛热升浮,一寒一热,一升一降,阴阳相济,交通心肾,互相制约,引火归元。陈士铎《本草新编》说:「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水火两交,而心肾不交矣。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治疗长期失眠症,若单纯使用镇静安神药往往见效甚微,加入少量兴奋药,常可取效,交泰丸配伍即取其意。对脾胃病寒热互结,湿热并存,升降失序,而出现的胃脘烧灼,痞满吞酸,心烦失眠,口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用之甚效。
枳实 槟榔
枳实辛酸微寒,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槟榔辛苦温,消积导滞行气,利水。二者均具消积导滞、行气散痞之功效,寒温相配,同气相求,其力更强,适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滞气逆的虚实夹杂证。调节脾胃升降失调所致病症,关键在于枳实、槟榔二药的配伍使用。古方枳实槟榔丸和今人所拟枳实槟榔散,虽药味多,但枳实槟榔二味却是其主药。临证所见胃脘痞满,胃肠结气,心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偏干者,皆有显效。此也符合胃「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之理,和降胃肠气机,通畅大便。
黄连 干姜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一辛一苦,一寒一热,一散一降,干姜散痞结,黄连泻胃热,干姜制黄连之苦寒,使寒凉之药既发挥作用,又无伤中之弊。痞为寒热互结,寒热并用,满而不痛之痞随之而解。半夏泻心汤是历代治疗脾胃病公认的良方,黄连与干姜为制方之妙配,值得仔细玩味。今人用大剂量黄连配干姜治糖尿病也取得显效。细辨寒热之多少,巧用其剂量,乃是其关键之秘。
乌贼骨 贝母
乌贼骨咸涩性温,制酸止痛,浙贝母苦寒,清热散结。二药合用为乌贝散,方出自《中国药典》。乌贼骨性善收涩,浙贝母性善散结,合用收散兼施,制酸和胃,化瘀止痛,无论虚实,对胃脘嘈杂、泛酸诸症皆有良效。临床处方时,多与其他方药合用,或在辨证用方基础上,加服乌贝散冲服。
生蒲黄 五灵脂
蒲黄配五灵脂为失笑散,出自《和剂局方》,为治疗瘀滞疼痛之名方。蒲黄甘平,化瘀止痛,五灵脂苦咸温,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二药合用活血化瘀止痛作用更强。胃痛之处固定不移,且痛有定时,病程时间长,舌紫黯,脉沉涩,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疗。胃痛无定处,或痛连两胁,情绪不稳,多属肝气犯胃,则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疏肝理气,和胃而达止痛之目的。若正当胃脘,按之疼痛,并伴有瘀血之舌脉者,可用小陷胸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为气血不运,黏膜上皮细胞失养所致气滞血瘀,用之亦效。
半夏 夏枯草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夏枯草辛苦寒,清肝泻火,散结消肿。二药合用治疗不寐证,其方见于《冷庐医话》卷三。半夏为五月半而生取名半夏,夏枯草为夏至后即枯取名夏枯草。「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医学秘旨》)半夏和胃降逆,夏枯草味苦微辛,气浮而升,疏通结气,二药配伍能调节气机,升清降浊,调整阴阳,恢复营卫,神安则寐,治疗痰浊中阻,胃失和降,痞满阻滞,痰湿扰心之失眠。胸闷脘痞,烧心嗳气,心烦不寐的脾胃病,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夏枯草,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治疗痰热扰心之失眠常获奇效。半夏治失眠早载于《内经》,《内经》半夏秫米汤是治疗「胃不和则眠不安」的名方,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第一方。值得今人效法和传承。
苍术 香附
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香附辛苦平,疏肝解郁,理气宽中,为血中气药,开发水谷之气。芳香理气下气最速。二者配合,一升一降,散其郁结,燥湿健脾强胃。适宜于脾胃湿浊中阻,情志郁结,气机不畅。中医有「凡郁皆在中焦」之说,凡遇此症,着重升降脾胃之气,湿化郁解,其症自消。朱丹溪所创的越鞠丸、六郁汤等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方剂。
高良姜 香附
高良姜配伍香附,名为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药店有成药出售。高良姜辛热,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高良姜辛辣之性强,散寒止痛之力大。香附辛平,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二药合用,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胃脘痛之证,多见虚寒与气滞并存,良附丸是常用之方。临床汤剂应用时,常与其他方剂合并加减运用,药简效宏。
附子 大黄
附子辛甘大热,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大黄苦寒,攻积导滞,清热解毒,逐瘀利湿,泻下降浊。二药合用,寒热相配,互相制约,相互为用,各显其能,大黄荡涤积滞秽浊之邪,附子温阳,二药相用,寓温阳于攻邪之中,泻下于温补之中,补泻相兼。治疗脾阳不足,寒积内结,腹痛便秘。对临床所见手足不温,阳气不足,腹凉腹痛,体寒怕冷,大便秘结不通,用之颇为适宜。古方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即是其例。前辈名家多所应用,关键是要得其法。
丁香 柿蒂
丁香辛温,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柿蒂苦平,降气止呕。二药合用,温胃降气,散寒止呃,对中焦虚寒,气机上逆所致的寒证呃逆用之适宜。如热证明显之呃逆,可柿蒂配枇杷叶、竹茹等药。对顽固性呃逆,应详究病因,细辨病机,综合施治,仅凭丁香柿蒂二味,其效不甚理想。曾治一例呃逆患者,用过多种降逆止呕之方,其效甚微,后用桂枝汤加枇杷叶治疗而取效。
枳实 厚朴
枳实苦寒,破气消积,化瘀散结,除胀止痛。厚朴苦辛温,燥湿化痰,行气除满。枳实能降能散,长于破气导滞,除满消胀。厚朴善于行气消胀,又能燥湿健胃。二药合用,消胀除满,化湿健胃之功更强。临证所见胸胁满胀,食积痞塞,腹痛胀满,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畅,脾胃湿浊,舌苔厚腻、脉滑者皆可用之。因二药相配下气降逆力猛,对平素大便溏稀者应慎用。用之不当,常出现大便稀水,便次增多,腹部不舒之症。对大便秘结者,可配桃仁,对脾虚便溏者,可配白术、白芍或干姜。
丹参 刺猬皮
丹参苦寒,活血祛瘀,除烦止痛,刺猬皮苦平,化瘀止痛,收敛止血。二药合用,活血祛瘀止痛之力更强,对瘀血中焦,胃痛日久,疼痛时隐时显,痛不太甚,舌紫黯、脉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常可应用。瘀血严重者,也可用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冲服。
半夏 黄连
半夏辛温有毒,降逆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散结消痞;黄连苦寒,清热泻火,解毒燥湿。苦入心,泻心者必以苦,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黄连、半夏二药合用,辛开苦降,散痞和中,善治痰热互结,阻于中焦,胸脘痞满胀痛,呕吐,大便干结等症。是半夏泻心汤配伍的精妙之处,也是脾胃病常用而独特的用药之一。

中药药对大全的内容介绍

内 容 提 要
本书分总论与各论二部分。总论就有关药对的涵义、
组成、作用及应用等问题作了概括性、原则性论述。各论
列举了600个药对,按功效特点分为:解表、泻下、调和、
清热、祛暑、祛寒、补益、理气、理血等十五大类,对其
单味药功用及特点、伍用功效、主治、临床验用等,进行
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实用,是一本关于药对的系统
专著,对临床颇具参考价值,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临床
医师及中医院校学生参考阅读。

求胡麻油和大豆油调和比例?

关于“”相关问题,库巴帮助小用手为您解答。 调和油与大豆油的区别: 色拉油是一种用菜籽油或豆油、棕榈油加上各种中介质,经过脱色、脱酸、脱臭后精炼而成,色拉油在卫生条件方面更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加热后不起沫、不冒烟、无色无味,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调和油则在卫生基础上,对油的营养又有更高的要求,一般是在菜籽油里兑上一定比例的花生油加与调和,达到增加香味的效果,在配方上也不断有改良,品种很多。中国食用油市场逐渐从毛油时代进入色拉油和调和油时代。 大豆油的色泽较深,有特殊的豆腥味;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大豆油含有较多的亚麻油酸,较易氧化变质并产生“豆臭味”。从食用品质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 从营养价值看,大豆油中含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大豆油的脂肪酸构成较好,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大豆中还含有多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D以及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健康均非常有益。另外,大豆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8%,所以大豆油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良食用油。 调和油和大豆油比较起来,调和油要好于单一性质的油脂,比如,大豆油。 因为, 调和油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油品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调配而成的。常见的调和油由菜籽色拉油、大豆色拉油、花生油、芝麻油三种油按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能够扬长避短,保持营养和必须的脂肪酸,有利于健康。 在口感上具有香醇可口的气味和滋味,具有花生油和芝麻油的复合香气,绝无菜籽油的气味,可增进食欲。 (答案编辑:库小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0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