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同一方剂,如果有一味药的加减或者剂量有所变更,整个方剂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清热的黄连,配半夏则止呕,合木香则止痢,伍吴莱萸则治吞酸。又如黄芩,配猪胆汁能泻肝火,配桑皮能泻肺火,合白术则安胎,伍白芍能止痢。
方剂的变化形式,约有以下四种:
1.药味增减的变化
即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方作用更切合病情。至于主药,只可增(如麻黄汤增石膏同为主药之大青龙汤)不可减,否则属另组新方了。例如:桂枝汤主治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等,若兼喘咳,则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降逆平喘。又如养阴方中,如相火过亢者,则加知母、黄柏以泻相火之有余;如系肾阳虚衰者,则加附子、肉桂以阴阳并补;兼肝虚目暗、眩晕者,则加袧杞、菊花以滋补肝肾。
2.药量轻重的变化
方剂中的药量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同一方剂,药量不同,效果迥异。如病证急重,如不相应重用方药,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证情较缓,剂量倘不减少,则又药过病所而反为害。故清代王清任说:“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日本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如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同由厚朴、积实、大黄组成,前者以厚朴为主,主治腹部胀满;后者以大黄为君,主治便秘。加大四逆汤中附子、干姜之用量,增加其通脉之功,名通脉四逆汤。桂枝加芍药汤,主药仍是桂枝,只在方中倍加芍药以缓急止痛,主治桂枝汤证兼腹满时痛者,扩大了原方的治疗范围。不但经方如此,后世方亦可从之演变。例如《金匮》之积术汤,金元时张元素改为积术丸。同由积实与白术组成,积术汤重用积实,主治胱腹积滞坚满,积术丸以白术为君,则成为健脾和中,扶益中焦的方剂。
3.剂型更换的变化
药味药量相同,剂型不同,功效各异。中医常用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不同的剂型特点各异,如“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缓也,宜于久病缓治,,;"散者散也,取其渐溃而解散”等。一般说,急性病、重病,以汤剂为宜,取其吸收迅速,药力峻利,见效快;丸剂较汤剂缓慢,作用缓和。如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因其作用缓慢,只宜于病情轻、病势缓,无须急于求效之证。若将丸剂改为汤剂内服,则作用快而力峻,宜于治疗病情较重,病势较急的证候。对用量小,须常吞而逐渐消化者,如胃痛吞酸,乌贝散比乌贝汤好;尿道结石用鸡内金时,吞服比水煎效佳;滑脱不禁之下利,用桃花汤无效,改用桃花粥则奏效迅速;应用保和丸治食滞,当视滞之轻重,重者用汤剂以求速效,轻者用丸剂以缓消。
4.药物配伍的变化
是指方中主要药物配伍的改变而改变其作用。例如:麻黄配桂枝、杏仁、甘草,功能辛温发汗,散寒平喘,治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若配石膏、杏仁、甘草,方名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则有辛凉解表,清宣肺热之功,宜于风热壅肺之喘咳证。
药物配伍的变化,还包括气味化合的变化。辛药与甘药合用,则辛甘化阳,如桂枝甘草汤;酸药与甘药合用,则酸甘化阴,如芍药甘草汤。寒凉药中,味苦者则清热泻火,味甘者则滋阴降火。对蛔虫病的治疗,又根据虫见酸则软,见辛则伏,见苦则下的特点,酸、苦、辛合用,如乌梅丸就是根据这一配伍特点而制订处方的。
综上所述,方剂的运用,既有严格性,又有灵活性,但加减贵在变通,古人所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医生只有知常达变,才能适应盘根错节的病情。
方剂记忆教学法 1 背诵方歌,重点记忆 现今方剂学教材所选的正、附方剂近四百首,每首方剂由哪些药物组成,具有什么作用,主治哪些病证等基本内容,都应该要求学生熟悉或掌握,这是在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的确,如果孤立地去记忆并掌握这些内容确实比较困难。因此,前辈医家们为了方便记忆,将方剂的重点内容提炼压缩,并用歌诀的形式编写成方歌,如麻黄汤的方歌是:“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该方歌只用四句话,就囊括了方名、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主症等主要内容。方歌是中医传统的记忆方法,其特点是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方剂学教学大纲对教材中要求掌握或熟悉的一百五十多首方剂,明确规定要背诵方歌。为此,笔者第一次上课就要求学生自备一个袖珍小本子,将已学过的方剂歌诀抄在上面,晨起或利用零碎时间背上几首,在背诵新方歌前,必须先背旧方歌,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背诀要做到一章一节地背,学到哪里抄到哪里背到哪里,有些同学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深有体会,觉得尽管书后附有方歌或有专门印刷的方歌小册子,但“手抄本”更亲切,印象深。我经常告诫学生:年轻时记忆力强,背熟的东西不易遗忘,因此,要求他们趁年轻时多背诵,反复背诵,每次上课前都要检查督促,并定期在课堂上默写方歌。好多经过见、实习的同学都感受到了当时上方剂课时为什么老师一再强调要背熟方歌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熟练而准确地背诵方歌,临床用方才可能得心应手。 2 衍化延伸,扩展记忆 这种方法是将部分基础方衍化出的系列方或通过适当加减而变成的类方进行纵横梳理、总结延伸,有机地联系,触类旁通,以扩展记忆。例如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其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功用是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若加陈皮名异功散,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功兼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功兼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四君子汤除可衍化出如上所述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附方外,还可衍化为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正方。有时其药味组成仅相差一味而功用就大不相同,归类也不一样,如四君子汤去佐药茯苓加干姜为君名理中丸,归在温里剂,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去君药人参加桂枝为臣名苓桂术甘汤,功用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此方属于祛湿剂中的温化寒湿剂。其它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布袋丸、八珍汤等方都可以说是四君子汤的衍化方。笔者体会到重点掌握这类基础方的组成、功用以后,通过扩展,就容易记住更多相关联的方剂。 3 理解贯通,加深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方剂的组成、方义、用法用量、功用(治法)、主治证等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只有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在理解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加深记忆。例如寒下剂的大承气汤,组成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软坚润燥,以除燥坚;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其煎服方法为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且厚朴用量倍于大黄,故泻下与行气并重,攻下力最峻,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热结重证,为峻下剂;而小承气汤则不用芒硝,厚朴用量为大黄之半,且三物同煎,故泻下热结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为轻下剂;调胃承气汤不用枳实、厚朴,芒硝溶服,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热结之力较缓,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热结证,为缓下剂。这就从组成、用量、煎法等的变化来理解和推断其功用及主治证的差异。再如药味较多的独活寄生汤,相关内容比较难记,但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可从主治证的病因病机入手。该方主治久痹证,其病因病机特点是风寒湿邪合而为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故治疗(即功用)既要祛风湿,止痹痛,又要益肝肾,补气血。在理解其病因、病机、立法之后,再分析其组成药物和方义:方名上的两药独活和桑寄生,既祛风湿,又益肝肾;秦艽、防风、细辛、桂心助独活祛风湿止痹痛,温经散寒;牛膝、杜仲助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以四物汤(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以四君子汤(去白术)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同学们觉得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方剂进行这样的分析、推导、贯通,不但容易记,而且印象深,记得牢,可谓终生难忘。 4 抓住要点,巧妙记忆 中医方剂要掌握记忆的内容较多,如何熟记也得有个技巧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窍门。例如在讲解方剂的功用时,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记住方剂的分类,在明确共性的基础上,再抓住一些知识要点区别其个性。以理血剂中活血祛淤的方剂为例,其共性都有活血祛淤作用,而桃核承气汤中因含有调胃承气汤,组成中有大黄和芒硝,故兼下淤泻热作用,因主药桃核,祛淤作用较强,故有的教材称逐淤或破血祛淤;血府逐淤汤的组成除含有桃红四物汤,还寓有四逆散加味,故功用除活血化淤外,尚有行气止痛作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意在气旺血行,用桃红四物汤去生地活血,加地龙通络,故其功用为补气,活血,通络;复元活血汤用治跌打损伤,胁肋淤肿疼痛,药用柴胡、穿山甲等,故尚有疏肝通络作用,本方的组成可趣记为:将军(大黄)穿山,桃花(粉)红,柴草贵(归),再通过联想便可记忆其药物组成;温经汤的病机为寒、热、虚、实(淤),组成抓住气、血、阴、阳,补气用人参、甘草,养血用当归、芍药、川芎(四物汤去地黄),滋阴清虚热用阿胶、麦冬,温阳(经)祛寒用吴茱萸、桂枝(共为君药)和生姜,再加丹皮活血散淤,又清血分虚热,半夏通降胃气,有助于祛淤调经,诸药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功;生化汤因主治产后虚血寒凝淤阻胞宫之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故功用为养血温经,祛淤止痛。其它如失笑散:活血祛淤,散结止痛;活络效灵丹;活血祛淤,通络止痛(功似复元活血汤);丹参饮: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效同血府逐淤汤而力弱);桂枝茯苓丸:活血化淤而缓消块等。学习中只有抓住了主要知识点,才可能类推其它,也就便于巧记这一类方剂的重要内容。 5 归纳对比,强化记忆 在同章、同节或同类的某些方剂中,其组成、功用和主治证有相似之处,因此对这样的方剂要加以归纳比较,找出方与方之间的异同,寻求共同点,区别不同点。如五苓散和猪苓汤,两方相同的药物是茯苓、猪苓、泽泻,功用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之证。不同的是:五苓散中尚有桂枝、白术,温阳健脾以化气利水,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饮;而猪苓汤组成尚有滑石、阿胶,清热养阴以润燥利水,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有些方剂,尽管分属在不同的章节,因其药物组成部分相同,也有其共性所在,可跨章节前后联系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析同,如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蒿苓清胆汤与温胆汤、导赤散与小蓟饮子等。有些主治证类似的方剂,其病因病机和具体症状都有一些差异,亦可以比较鉴别,强化记忆,如治疗久泻久痢的方剂就有真人养脏汤、四神丸、补中益气汤、乌梅丸等。总之,方剂之间可以比较的内容较多,笔者一般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制成图表,以形象、直观的效果,使学生一目了然。 6 联系临床,巩固记忆 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方剂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方剂的主治和自己临床使用这些方剂的经验讲一些现代应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成方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体会方剂运用的规律和灵活性,开拓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可根据所学方剂的功用、适应证精选病案,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所讲方剂的印象和理解,巩固记忆的内容,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和讨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临床,提高学生分析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方剂学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适当地穿插记忆方法教学,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开发智力和记忆潜能,而且使学生不再为方剂难记而苦恼,也避免了方剂学教学枯燥而单一的模式,增强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科学的方剂分类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 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 方剂结构、 病因、脏腑、祖方、剂型等多种方法。 其中按病名分类的方法历史最为悠久,《五十二病方》就是最早按病名分类的方书。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查找应用。《汉书.艺文志》中的“经方十一家”载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金创方》等,以及《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类方准绳》等,也都是采用这种分类法的方书。按证候分类的方书首推《伤寒论》,内将方剂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变化分类,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按功效分类源于唐代陈藏器 《本草拾遗》,他将中药按功效分为宣、 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称为十剂。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的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将中药十剂分类法引用于方剂分类的依据,对提高方剂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有一定意义。明代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 中提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八阵”;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汗、 和、下、消、吐、清、 温、补”的“八法”;以及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出的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 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二十二类, 均是按功效分类的。按临床分科分类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列为“经方十一家”之一的《妇人婴儿方》;《千金要方》中也有妇人方、少小婴孺、七窍病等按科分类方法。以上四种分类方法各有所长,都比较实用。现代方书多采用以功效为主的联合分类法,如冷方南等编著的《中国基本中成药》的目录部分采用功效分类法,索引部分采用三级分类:第一级按内、外、妇、儿、五官等分科;第二级按病名分类;第三级在病名之下再按证候分类。这种方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又比较实用。按方剂组成结构的分类法只见于《内经》中的“七方”。按病因和脏腑的分类法,首见于《千金要方》。按主方的分类法,见于明代施沛的《祖剂》,书中选古方70首为主方,将其衍化方分列其后,合计达800余方,对研究方剂的变化渊源有一定价值。按剂型的分类法多见于现代中成药制剂手册,便于制剂时查找使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0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药对的组合规律
下一篇: 药物配伍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