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土名婆婆丁,俗称老婆子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叶长圆,有皱纹,像绒布;根为黄色,块状秋季收获。新挖出来的地黄,为鲜地黄,性寒,味甘苦,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能;烘焙后,为生地黄,性寒,味甘苦,有补血滋阴的功能;再经黄酒浸泡蒸煮后,为熟地黄,性甘,微温,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
中医认为,男性气主其身,女性血主其身。所以,对于女人来说,想要美丽、健康,补血成了必修功课,熟地黄既是微温补血的上等补药。
生地黄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则用来治疗各种热性病症,如血热出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以及津伤便秘等症,还有,治疗阴虚火旺造成的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因其善于滋阴润燥的功效,多用于通便。生地黄还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以及抗肿瘤保护肝脏等药用价值。
地黄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材,与大多数中药材具有配对性。从药用价值上看,地黄的功效也有明显的区别。在现代医学中对地黄的研究较多。地黄的主要成分为环烯醚萜及其苷类、糖及苷类、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在药物开发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黄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10-30厘米,长有灰白色长腺毛和长柔毛,肉质根状茎,新鲜时呈黄色,茎呈紫红色。地黄的叶子通常是在茎的基部的罗塞特,强烈地向上减少成苞片,或逐渐减少到茎上交替。整个叶片卵形到长椭圆形。顶部为绿色,底部可为紫色或紫红色,边缘呈锯齿状或锯齿状。地黄花可在茎的顶部以总状花序排列,或单生在叶腋散在茎上,先端稍凹或钝,内部颜色黄紫色,外部紫红色,两侧具长柔毛。?
地黄是一种中药材,主要是玄参科植物的鲜根或干根可以利用。地黄经过特殊加工,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地黄的加工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其性味、功效都不同。其实地黄可以分为生地黄和地黄两种,两种地黄的药用价值也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生地黄的主要目的可以起到滋阴养血的作用,更适合有明显阴虚症状的患者火候使用,地黄的主要作用和作用是具有补血阴、补血贫髓的作用,常用于肾精亏虚、肝肾亏虚所致的阴虚、火旺之症。
地黄属于比较寒性的中药材,所以在平时的使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脾胃不足的患者和脾胃有些寒的人群是不能多吃的,可以引起疾病的患者带回家,经常出现如腹泻等性寒体质的人也不能吃地黄,否则会有病人病情加重。
鲜地黄是常见的中药材,鲜地黄在中药方面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鲜地黄花期4-5月,果期5-6月。鲜地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药用功效方面,鲜地黄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的功效。鲜地黄在一些热病、吐血等病症方面的药用价值最高。
鲜地黄的功能主治
鲜地黄是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的中药材,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功效。鲜地黄主治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①《药性论》:鲜地黄可以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②《别录》:鲜地黄对于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③《食疗本草》:鲜地黄主齿痛,吐血,折伤。
④《本草从新》:鲜地黄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⑤《四声本草》:鲜地黄黑须发。
⑥《医学启源》:鲜地黄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⑦《药类法象》:鲜地黄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鲜地黄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注意】鲜地黄不适合患有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服用的。
《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药性论》:“忌三白。”
《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药材鲜地黄的药用价值和副作用。鲜地黄在药用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破血、吐血,有清热凉血的功效。鲜地黄对于一些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病症有非常好的治疗功效,还可以搭配其他中药材,帮助人们治疗牙病、小肠火、乌须发,但是鲜地黄也有副作用,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06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术的药用价值
下一篇: 川断的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