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又名白梅花、绿萼梅、绿梅花。载《本草纲目》。系蔷薇科植物绿萼梅Armeniaca mume Sieb.f.viridicalyx(Makino)T.Y.Chen的花蕾。1月花未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枝梗。
【饮片性状】为圆球形,底部有短柄。苞片呈鳞片状,褐色,内萼片5枚,灰绿色。花瓣5枚或多数,白色或黄白色。质轻。气香,味淡、微涩。
【炮制作用】梅花性味苦、微甘、微酸,凉。归肝、胃、肺经。具有疏肝解郁,开胃生津,化痰的功能。用于肝胃气痛,胸闷心烦,暑热烦渴,食欲不振,梅核气,妊娠呕吐,瘰疬结核,痘疹等症。如与玫瑰花开水冲服,代茶常饮,治咽喉异物感,上部食管痉挛;本品单味开水冲泡,代茶饮,治妊娠呕吐(《浙江药用植物志》)。梅花临床多生用,炮制后可洁净药材,便于调剂和制剂。
【药 名】:乌梅
【拼 音】:wumei
【英文名】:dark plum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功 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血,生津止渴,安蛔。
【主 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性味归经】:酸,涩,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入肝、脾、肺、大肠经。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肝。”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药物配伍】:1、配五味子,生津止泻,敛肺止咳,相须为用而治久咳、久泻。2、配诃子,敛肺涩肠,可治久咳不止,久泻脱肛。3、配川椒,杀虫止泻,治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蛔虫症。
【别 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原植物梅(《诗经》) 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处方名】:乌梅、乌梅肉、建梅、建乌梅、大乌梅、醋乌梅、蒸乌梅、炒乌梅、乌梅炭
处方中写乌梅、建梅、建乌梅、大乌梅均指生乌梅。为原药去杂质,洗净后晒干或焙干入药者。
乌梅肉为净乌梅去核取肉晒干入药者。
蒸乌梅为乌梅肉上笼蒸熟后晒干入药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作用增强。
醋乌梅为乌梅肉用米醋拌匀,待醋吸尽,再上笼蒸熟晒干入药者。
炒乌梅为净乌梅用文火微炒至黄色入药者。收敛固涩功效增强。
乌梅炭为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再用清水喷洒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收敛止血。
【商品名】:梅子,为乌梅的干燥带核果实。
乌梅肉,为乌梅的干燥去核果实。
合溪梅:为产于浙江者。个大肉厚,品质优良。为地道药材。
安吉梅:又名建乌梅、建梅。为产于福建者,个大质优,为地道药材。
红梅:为产于四川者。个小肉薄,外皮略带红色。质次。
岗梅:乌梅中之个小肉薄者。质次。
均以个大肉厚、柔润、味酸、外皮乌黑、无裂隙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材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
【拉丁名】:药材fructus mume原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
【炮制方法】: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②《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 红棕色。 ①内果皮石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长圆形或梭形,直径 13~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4~25μm,纹孔较明显,孔沟细密,常含红棕色物。②种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类长方形、类方形、类摊形或长条形,高28~78μm,底部宽约至166μm,拱起壁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厚约至23μm,层纹细密,底部壁稍厚,孔沟明显;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类梭形、长圆形或长梭形,壁厚薄不匀,纹孔较稀。③ 果皮单细胞非腺毛,较平直、稍弯曲或呈钩状、镰刀状,长(26~)52~504μm,直径10~ 22μm,壁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偶见螺纹状交错纹理,有的胞腔具2~4菲薄横隔,胞腔常含棕色物。④果皮肯皮细胞含黑棕 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中果皮薄壁细胞极皱缩,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7~53μm;偶见长条形夺取壁细胞。另有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微小草酸钙簇晶。本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色乌黑、味酸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 果实含大量的枸缘酸,少量的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齐墩果酸及谷甾醇。种子含苦杏仁甙。
梅花点舌丸--《中国药典》
【处方】牛黄60g,珍珠90g, 麝香60g, 蟾酥(制)60g ,熊胆30g ,雄黄30g, 朱砂60g, 硼砂30g ,葶苈子30g ,乳香(制)30g, 没药(制)30g ,血竭30g ,沉香30g ,冰片30g。
【性状】为朱红色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棕黄色至棕色;气香,味苦、麻舌。
【炮制】上十四味,除麝香、牛黄、蟾酥、熊胆、冰片外,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硼砂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牛黄、蟾酥、熊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朱砂除外)配研,过筛,混匀。取上述粉末,用水泛丸,低温干燥,用朱砂粉末包衣,打光,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疔疮痈肿初起,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丸,一日1~2次;外用,用醋化开,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规格】每10丸重1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冰片为右旋龙脑(borneol)。
【炮制】《圣惠方》:细研。《本草述钩元》:轻轻捶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研成粉。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性味】辛;苦;凉
【归经】心;肺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2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肉桂的炮制方法
下一篇: 野菊花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