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浸膏剂系指用适宜的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蒸去部分溶媒,调整浓度至规定的标准而制成的液体浸出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标准。若以水为溶媒的流浸膏,应酌加20~50%量的乙醇作防腐剂,以利贮存。流浸育剂的应用,一般多作为配制酊剂、合剂、糖浆剂或其他制剂的原料,少数品种可直接供药用。
流浸膏剂的制备
流浸膏剂,除另有规定外,多用渗漉法制备,其制备过程主要包括浸渍、渗漉、浓缩及调整含量四个步骤。渗漉时应先收集药材量85%的初漉液另器保存,续漉液用低温浓缩成稠膏状与初漉液合并,搅匀。若有效成分已明确者,需作含量测定及含乙醇量测定;有效成分不明者只作含乙醇量测定,然后按测定结果将浸出浓缩液加适量溶媒稀释,或低温浓缩使其符合规定标准,静置24h以上,滤过,即得。
制备流浸膏时所用溶媒的数量,一般约为药材量的4~7倍。若原料中含有油脂者应先脱脂后再进行浸出。
第六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
中药药剂学系指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
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如下。
1.制剂 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2.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
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剂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剂型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影响药物的作用速
度、决定给药的途径等。
3.中成药: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第一节 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
一、中药制剂的原料
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二、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按物态分类
(1)液体剂型:如合剂、糖浆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贴膏等
(4)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液体制剂: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
(2)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如胶浆剂、涂膜剂等
(3)乳浊液型液体制剂:如乳剂、静脉乳剂等
(4)混悬液型液体制剂:如合剂、洗剂、混悬液等。
(三)按制备方法分类
1、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酒剂等
2、无菌制剂:如注射剂、滴眼剂等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2)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给药的剂型;黏膜给药的剂型等。
三、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
1.根据药物性质:一般而言,对于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不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或
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均不宜设计为口服制剂。
2.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
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
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3.根据生产和?五方便?的要求
第二节 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
一、制剂卫生
(一)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中国药典》通则对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作出了如下规定。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二)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中药制剂在制备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其主要途径包括原药材、药用辅料、制药设备与器械、制
药环境、操作人员、包装材料等。
二、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中药制剂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化学降解反应,主要有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其中水解、
氧化是主要降解途径。
1.易水解和易氧化的药物类型
(1)水解:易发生水解反应的药物主要有:①酯类药物:酯类药物制成水溶液时要特别注意pH的调节。一
般而言,溶液碱性愈强,水解愈快,如穿心莲内酯在pH7时内酯环水解极其缓慢,而在偏碱性溶液中则水解加快。
②酰胺类药物:一般较酯类药物难水解,如青霉素等。③苷类药物:如强心苷、洋地黄酊。
(2)氧化:易氧化的药物分子结构类型主要有:①具有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的有效成分,如黄芩苷等。②含
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等。
2.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
①pH:以H+和OH-为催化剂的反应,称为专属酸、碱催化反应。
②溶剂、基质及其他辅料的影响:对于易水解的药物,有时采用非水溶剂如甘油、乙醇或丙二醇等使其稳定,
有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所形成胶束的屏障作用而延缓水解。
(2)制剂工艺
(3)贮藏条件:①温度②光线③氧气和金属离子④湿度和水分⑤包装材料。
3.制剂的包装与贮藏要求
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密闭: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阴凉处:贮藏温度不超过20℃。
凉暗处:在避光条件下贮藏且温度不超过20℃。
冷处:贮藏温度为2℃~10℃。
常温:贮藏温度为10℃~30℃。
(二)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
(1)调节pH;(2)降低温度;(3)改变溶剂: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的药物,可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极性
较小的溶剂,以减少药物水解;(4)制成干燥固体
2.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2)避光;(3)驱逐氧气:通入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4)添加抗氧剂;(5)
控制微量金属离子;(6)调节pH。
第三节 散剂
散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一、特点: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二、分类
散剂可根据医疗用途、组成、性质及剂量等进行分类。
(1)按医疗用途分类: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2)按药物组成分类:可分为单味药散剂和复方散剂。
(3)按药物性质分类:可分为普通散剂和特殊散剂。特殊散剂又分为含毒性药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
含液体成分散剂。
(4)按剂量:可分为分剂量散剂和非剂量散剂。分剂量散剂按单次剂量分装;非剂量散剂按多次使用的总剂
量包装,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应用。分剂量散剂多为内服散剂,而非剂量散剂多为外用散剂。
三、散剂的质量要求
(一)散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1.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应为细粉;儿科用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
2.制备含有毒性药、贵重药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
3.多剂量包装的散剂应附分剂量的用具;含有毒性药的内服散剂应单剂量包装。
4.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的散剂应密封贮存。
(二)散剂的质量检査项目与要求
粒度: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
外观均匀度: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水分: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第四节 浸出制剂
一、浸出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一)浸出制剂的特点
浸出制剂以常用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
浸出制剂主要特点为: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方药复方成分的综合疗效;
(二)浸出制剂的分类
根据浸提溶剂和成品情况,浸出制剂可分为:水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等; 醇浸出制剂,如药酒、酊剂、
流浸膏剂等,有些流浸膏虽然是用水浸出中药成分,但成品中仍需加有适量乙醇;
二、汤剂与合剂
(一)汤剂
汤剂主要供内服,也可共含漱、洗浴、熏蒸之用。
(二)合剂:系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其中单剂量灌装者也可
称为口服液。合剂若加蔗糖,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一般不高于20%(g/ml)。
三、糖浆剂与煎膏剂
(一)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二)煎膏剂(膏滋)系指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俗
称膏滋。煎膏剂多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
四、酒剂与酊剂
(―)酒剂:指饮片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酒剂多供内服,也可外用,必要时加糖或蜂蜜矫味。
(二)酊剂:系指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饮片20g。
酊剂可用溶解法、稀释法、浸渍法或渗漉法制备。
五、流浸膏剂、浸膏剂与茶剂
(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1.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特点
流浸膏剂、浸膏剂系指饮片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剂,调整至规定浓度而成的制剂。除另有
规定外,流浸膏剂系指每1ml相当于饮片1g者为流浸膏剂;浸膏剂分为稠浸膏和干浸膏两种,每1g相当于饮片
或天然药物2~5g。稠浸膏为半固体状,一般含水量约为15%-20%,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量约为5%。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大多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也有以水为溶剂者。以水为溶剂的流浸膏剂中可酌加20%~
25%的乙醇为防腐剂。
2.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质量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多用渗漉法制备。浸膏剂多用煎煮法或渗漉法制备。流浸膏剂一般应检查乙醇量。
流浸膏剂
溶乙醇或水:部分蒸
剂去
辅水为溶剂时需添加
料乙醇防腐
浓每1ml相当于饮片
度1g
应配制酊剂、合剂、配制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
用糖浆剂 软膏剂、栓剂
质 量 要乙醇量、甲醇量、装量、微生物限
求 度
第五节 液体制剂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略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根据分散介质中药物粒子大小不同,液体制剂分为溶液剂、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
型四种分散体系,其中,胶体溶液型又分为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其微粒大小与特征见表6-5。
表6-5 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与特征
分体体系类型
粒径(nm)
溶液剂
分 体 体 系 类
型粒径(nm)
高分
胶子溶
体液
溶 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形成的多相体系,非均相,热力
液溶胶 学不稳定体系;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
乳浊液
混悬液
二、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系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
的物质。表面活性剂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司盘)。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
又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硫酸化蓖麻油、阿洛索 -OT)、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洁尔灭、新洁尔灭)
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
联想:灭下有火为阳,卵子可以孕育男女是为两性。
(一)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溶血作用。毒性大小: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
(二)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常用做增溶剂、起泡剂、消泡剂、去污剂、抑菌剂或消毒剂、乳化剂、润湿剂等。如消泡剂-硅酮,
联想:硅酮是玻璃胶的主要成分。
三、真溶液型液体制剂
(一)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液体制剂。
(二)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
属于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常用剂型主要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
药物一般为低分子的化学药物或中药挥发性物质,溶剂多用水,也有用乙醇或油为溶剂。
四、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1.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与水的亲和力强,又称亲水胶体溶液,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如蛋白质类、酶
类、纤维素衍生物等。水化膜的形成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水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亦称疏水胶体溶液。溶胶剂
具有极大的分散度,分散相质点与溶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粒子表面扩散双电层?电位
的高低决定了胶粒之间斥力的大小,是决定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五、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一)乳浊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乳剂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乳化剂的种类、性质及相比形成水包油(0/W)
型或油包水(W/0)型,也可制备复乳,如W/0/W型或0/W/0型;
联想:W为Water(英文意思水)的首字母
O为Oil 油的首字母。
(二)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1.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乳剂属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出现分层、絮凝、转相、
合并、破裂和酸败等不稳定现象。
(1)分层:乳剂在放置过程中,乳滴逐渐聚集在上层或下层的现象,称为分层或乳析。
(2)絮凝:由于?电位降低促使液滴聚集,出现乳滴聚集成团的现象,称为絮凝。
(3)转相:由0/W型乳剂转变为W/0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变化称为转相。
(4)破裂: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称为破裂。乳剂破裂是不可逆的,一旦
发生就不能恢复到原来均匀的状态。
(5)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中油相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
2.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1)乳化剂的性质:适宜HLB值的乳化剂是乳剂形成的关键。(2)乳化剂的用量。3)分散相的浓度。(4)
分散介质的黏度。(5)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6)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8)其他:微生物的污染等。
六、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特点
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有: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
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但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二)常用附加剂
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
1.润湿剂:吐温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
2.助悬剂
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琼脂;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
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
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三)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混悬型液体制剂为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及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稳定化措施: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粒子的沉降、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温度的影响
☆ ☆☆考点31:乳剂的稳定性
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①乳化剂的性质;②乳化剂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0.5%~10%;③分散相的浓度,一般宜在50%左右;④分散介质的黏度;⑤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一般认为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70℃;⑥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⑦微生物的污染等。
2.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1)分层:指乳剂在放置过程中,乳滴逐渐聚集在上层或下层的现象。
(2)絮凝:指乳滴聚集成团但仍保持各乳滴的完整分散体而不呈现合并现象。
(3)转相:系指O/W型乳剂转成W/0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变化称为转相(又称转型)。
(4)破裂:指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
(5)酸败:指乳剂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中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
☆☆考点32:浸出制剂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1.含义:指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提取药材中有效部位而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2.特点:①复合组分的综合疗效适应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②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③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④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
3.分类:①以水为溶剂的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糖浆剂、煎膏剂等;②以不同浓度的乙醇或酒为溶剂的浸出制剂,如酒剂、酊剂、大部分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 考点33:糖浆剂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1.糖浆剂的分类
(1)矫味糖浆:①单糖浆,系蔗糖的饱和水溶液,浓度为85%(g/m1)或64.74%(g/g)。②芳香糖浆,如橙皮糖浆、姜糖浆等,常用于矫味。
(2)药用糖浆:指含药物、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能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如川贝枇杷糖浆、养阴清肺糖浆等。
2.糖浆剂的制备方法:一般可分为热溶法、冷溶法、混合法3种。
☆ ☆☆考点34:煎膏剂含义、特点、制备方法
1.含义:指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俗称膏滋。
2.特点:多以滋补作用为主,同时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具有体积小、易保存、服用方便等优点。但受热易变质以及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性的药材不宜制成煎膏剂。
3.制备方法
(1)煎煮。
(2)浓缩。
(3)炼糖(炼蜜):目的在于去除杂质,杀灭微生物,减少水分,防止“返砂”(煎膏剂贮藏一定时间后析出糖的结晶的现象)。
(4)收膏:除另有规定外,糖和蜜的用量一般为清膏量的1~3倍,其相对密度一般控制在1.40左右。
(5)分装与贮藏:应贮藏于阴凉干燥处。
☆ ☆考点35: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含义与特点
流浸膏剂系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至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的制剂。浸膏剂系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有效成分,浓缩调整浓度至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的制剂。
根据干燥程度的不同,浸膏剂分为稠浸膏与干浸膏。稠浸膏为半固体状,含水量为15%~20%.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量约为5%.浸膏剂一般多作为制备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栓剂等的中间体,仅颠茄浸膏、大黄浸膏等少数品种直接用于临床。
☆ ☆考点36:胶剂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1.含义:胶剂系指用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以水煎取胶质,浓缩成稠膏状,干燥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
2.特点:胶剂多供内服,主要功效有,皮胶类补血,角胶类温阳,甲胶类侧重滋阴,还有活血祛风等作用。因原料来源及制备工艺等原因,目前仅有少数厂家生产胶剂。
3.分类(按原料来源)
(1)皮胶类:以动物皮为原料,如以驴皮、猪皮为原料制成的阿胶与新阿胶,以牛皮为原料制备的黄明胶。
(2)骨胶类:以动物骨骼等为原料,如狗骨胶、鹿骨胶等。
(3)甲胶类:以动物甲壳等为原料,如龟甲胶、鳖甲胶。
(4)角胶类:以动物骨化的角为原料,如鹿角胶。
☆ ☆☆☆考点37: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1.原料的选择:驴皮是熬制阿胶的原料,以张大毛黑、质地肥厚、无病害者为优。骨类则以骨骼粗壮、质地坚实、质润色黄之新品为佳。甲类以板大质厚、颜色鲜明、未经水煮者为佳。角类以质重、坚硬、有光泽、角尖对光照呈粉红色的砍角为佳。
2.原料的处理
(1)皮类:将皮切成20cm2左右的小方块,置滚筒式洗皮机中,加水旋转洗涤,用清水冲洗去泥沙。再置蒸球罐中,加入投料量约2%的碳酸钠并加约3倍量的水,加热至皮皱缩卷起,用水冲洗至中性,以除去脂肪等杂质,并降低挥发性碱性物质的含量,消除腥臭气味。
(2)骨角类:加清水浸泡,每天换水,除去腐肉筋膜,用碱水洗除油脂,再以水反复冲洗净。
☆ ☆☆☆☆考点38:散剂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1.含义: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剂型。
2.特点:散剂表面积较大,因而易分散、奏效较快;制备简单,适于医院制剂;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多应 用,也适于小儿给药。但因其表面积较大,散剂易吸潮变质且刺激性也相应增加。所以剂量大,易吸潮,刺激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处方不宜制成散 剂。
3.分类
(1)按医疗用途和给药途径分: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两大类。外用散剂又可分为:撒布于皮肤和黏膜创伤表面的撒布散;使用时以酒或醋调成稠糊敷于患 处或敷于脚心等穴位的调敷散;直接用于眼部的眼用散;吹入鼻喉等腔道的吹入散。此外,还有包封于布袋中的袋装散,如挂于胸前的小儿香囊,绑敷于肚脐表面的 元气袋。
(2)按药物组成分:由单味药制得的单方散剂,俗称“粉”,如川贝粉;由两种以上药物制得的复方散剂。按药物性质可分为:含毒性药散剂,含液体成 分散剂,含低共熔组分散剂。按剂量可分为:单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的分剂量散剂,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应用的非分剂量散剂。
☆ ☆考点39:一般散剂的制备
1.粉碎与过筛:按药物本身特性及临床用药的要求,采用适宜的方法,粉碎并过筛得细粉备用。
2.混合:方法有研磨、搅拌和过筛混合法。两种物理状态和粉末粗细相似且数量相当的药物容易混匀。但当药物比例相差悬殊时就应采用等量递增法,习 称配研法。即先将量小的组分与等体积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体积量大的组分再混匀,如此倍量增加直至量大的组分加完并混合均匀。
3.分剂量:系指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所需剂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数的操作。
4.包装:常用的包装材料有光纸、玻璃纸、蜡纸、玻璃瓶、塑料瓶、铝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贮藏于阴凉干燥处并分类保管,定期检查。
☆ ☆☆考点40:特殊散剂的制备
1.含毒性药物的散剂:毒性药物的应用剂量小,称量不准,易致中毒。为保证复方散剂中毒性药物的含量准确,多采用单独粉碎再以配研法与其他药粉混 匀,如九分散中马钱子粉与麻黄等,其余药粉以等量递增法混匀。化学毒剧药则要添加一定比例量的稀释剂制成稀释散(倍散)。剂量在0.O1g~0.1g者, 可配制1:10倍散(取药物1份加入稀释剂9份);剂量在0.01g以下,则配成1:100或l:1000倍散。倍散配制时采用等量递增法稀释混合。稀释 剂常用的有乳糖、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硫酸钙等。为了保证散剂的均匀性及易于区别,一般以胭脂红、靛蓝等食用色素着色,随着稀释倍数增大,颜色逐渐 变浅。如硫酸阿托品散的制备:先用乳糖饱和研钵表面能,再加入硫酸阿托品1.0g与胭脂红乳糖1.0g研匀,按等体积递增法逐渐加入98g乳糖混匀并过 筛,即制得100倍散。
2.含可形成低共熔物的散剂: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这种现象称为低共熔。共熔现象的发生与药物品种及所用比例量有关。
3.含液体药物的散剂:在复方散剂中有时含有挥发油、酊剂、流浸膏、药物煎汁等液体组分,应根据液体药物性质、剂量及方中其他固体粉末的多少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转载于网络,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2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制剂--浸膏剂
下一篇: 中药制剂--煎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