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读作gānsuí,声母g、s,韵母an、ui,声调一声、二声。
甘遂,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生长在荒坡、沙地、田边、低山坡、路旁等。
甘遂的根可药用,味苦寒有毒,具除水、利尿功效;主治各种水肿等。
扩展资料
药用价值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脾经;肺经;肾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
【功能】泻水逐肿,消肿散结。
【主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5-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
其他作用
生甘遂小量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但不改变其频率,大量则抑制。
甘遂治病验方
水肿气喘用甘遂、大戟各30克,慢火炙后,共研末。每取6 克,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
耳卒聋闭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
麻木疼痛用甘遂60克、蓖麻子仁120克、樟脑30克.共捣作饼.贴患处。
脚气肿痛甘遂15克.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每取12克.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
【附方】
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补缺肘后方》)
治水肿腹满:牵牛子半两(生用),甘遂(微炒)一钱。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圣济总录》二气汤)
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半两(煨令微黄),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热)。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圣惠方》甘遂丸)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
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面襄煮,焙干)。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田氏保婴集》无价散)
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济生方》遂心丹)
治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证奇方》)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
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吐泻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钱半(轧细药汁送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圣惠方》)
治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卫生杂兴》)
治麻木疼痛:甘遂二两,蓖麻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元方》万灵膏)
治消渴:甘遂半两(用麸炒透里黄褐色),黄连(去须)一两。上件为细末,水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候。忌甘草三日。(《杨氏家藏方》缩水丸)
治偏肿:茴香、甘遂。上二味,各等分,为末。酒调二钱,食前服之。(《儒门事亲》)
治脚气肿痛,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疮痒:甘遂半两,木鳖子四个。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涅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须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本事方》)
【配伍应用】
配甘草 ,“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现代药理研究,尚未就此定论,正反结果,皆有报导。况二药伍用,古有方证。《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即为二药相配之例,取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饮,攻破利导之效。《医宗必读》讲:“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配牵牛子逐水泄热通便。牵牛子性清降,走气遭,通三焦,泻水利尿。二药相须,则逐水通便之力大增,使水热壅实之邪由二便分消。故《圣济总录》二气汤以此二药为方,专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等证。
配大黄泻热逐水散结。大黄气味俱厚,长于泻实热不通。二药配合,相须相使,既大增攻破散结之功,又倍添逐水泻热之效,为治水热内壅,水饮结胸等证的常用对药。
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饮。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痰癖水饮。三药合用,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等积水皆能攻逐,故《圣济总录》名此为“三圣散”。
配白芥子祛痰逐饮。白芥子辛温走散,专入肺经,善治皮里膜外及胸膈痰涎。二药合用,则能祛逐停于胸膈,肋间之痰涎水饮,相得益彰。
配朱砂逐痰定癫。朱砂专入心经,质重可镇怯,有镇心神、治惊痫之功,二药相合,善治风痰闭窍,癫痫惊狂,如《济生方》遂心丹,以二药为伍,共奏逐痰定癫之效。
配芒硝逐水破结。芒硝成寒,善能软坚散结泻热,二药伍用,能破固结,逐水饮,泻实热,对水热互结,结胸腑实之证,尤为相宜。
【临床体会】
关于治疗腹水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腹水病人,制甘遂能引起水泻,尿量也同时增多,对于顽固的肝硬化腹水或腹腔肿瘤腹水,制甘遂9g水煎服,只有部分病人大小便增多而减少腹围,部分病人不一定能使大便和尿量增多。生甘遂的作用强烈,0.5g吞服,病人即有剧烈的腹痛和水泻,能取得一时之效。 对心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一般不用甘遂治疗,以免药物对心、肾的毒性作用加重心肾功能衰竭。对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辨证为脾肾两虚证者,没必要使用泻药。 对于常见的浮肿和腹水,现临床大多使用西药利尿药,已经很少使用中药峻泻剂。只有在西药出现耐药失效时才会用中药利尿。
关于治疗肠梗阻
腹腔晚期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用了大黄、芒硝,大便仍然不通,加甘遂为大陷胸汤,宜再加理气和胃药,如木香、厚朴、大腹皮、半夏等,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对于非肿瘤的肠梗阻,现临床大多手术治疗。手术后再以中药调理。 急性胰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大柴胡汤基础上加甘遂以泻下,控制炎症,并使胰液、胆汁、肠液、炎症渗出液等迅速排出体外,即保守治疗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但必须在严密观察之下进行,并随时做好手术准备。
关于治疗积液
胸膜转移性癌症,有顽固的胸腔积液;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合并膝关节滑囊积液,病程时间长,曾经反复穿刺,滑膜增厚,积液很难吸收。对这些用了蠲饮的中药治疗无效,才可以考虑使用峻泻药,如甘遂、商陆等,内服和外敷可同时进行。 在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复方白芥子泥外敷药中,有少量制甘遂,用以增效。
甘遂的副作用
甘遂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毒性较大。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食用过量出现腹痛、下泻、呕吐、脱水、严重时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小鼠口服10—50g/kg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半数动物有明显腹泻,生甘遂作用强,毒性也大,58只小鼠服药后死亡11只。热水提取物有剧泻作用。
甘遂的毒理作用类似巴豆酸和斑蝥素,对肠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增强,并有凝聚、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
甘遂中毒的潜伏期为0.5~2小时,中毒表现为: 腹痛、峻泻、里急后重,或出现霍乱样米汤状大便,呕心、剧烈呕吐, 脱水,头痛、头晕,心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脉搏细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有毒。
毒理试验
LD50 :本品醇浸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346g/kg。甘遂萜酯A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30mg/kg。
病理损害:本品每天10mg/mg兔静注连续一周后,检查心、肝、肾有中毒性病理改变,并有很强的溶血作用。
本品有胚胎毒性,能引起死胎和流产,但对存活的胎仔无致畸作用,对母鼠再受孕也无影响。
临床观察
甘遂有毒,属峻泻剂。制甘遂常规剂量水煎服,即能引起剧烈腹痛腹泻,甚至恶心呕吐反应。生甘遂末少量吞服,其反应更为强烈。对肾病患者,有可能加重肾脏病变。
宜忌配伍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本草经集注》)。
凡气虚、阴伤、脾胃虚弱,久病形衰及孕妇等皆当忌用。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粉剂每次0.3~0.6g,最多0.9~1.5g,装入胶囊内吞服,否则易发生恶心、呕吐。也可用水煎(常用量1.5~3g),但效果一般不理想,有时用到4~12g也不一定有泻下作用。现代实验已证实甘遂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前人不以甘遂入汤剂是有科学根据的。 ?
炮制方法
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荞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甘遂半夏汤
【处方】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药15克 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治留饮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虽自觉轻快,但心下仍然坚满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以蜜100毫升和药汁,煎取200毫升,顿服之。
甘遂半夏汤的运用思路
【方药歌诀】 ?甘遂半夏汤芍草,加蜜煎煮效果好,主治下利续坚满,药用相反效果高。
【学用导读】 ?运用甘遂半夏汤主治病证,因方中既用甘遂又用甘草,所以临证应当权衡病变证机而谨慎用之。
【中医辨证】 ?大肠饮结证:下利胶结不畅,虽利后反觉舒服,但心下仍坚满,按之似有物,肠间沥沥有水声,或便结不通,苔滑腻,脉沉滑或伏。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甘遂半夏汤,以主治大肠饮结证为基础方,以主治胸中水结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邪热内结,浊饮内生,热饮相搏,以此而演变为大肠饮结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利下胶结不爽,心下坚满,按之似有物,舌质淡,苔滑,脉紧或弦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肠结核,肠粘连,骨结核,肺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腹壁脂肪增多症,慢性肠炎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甘遂半夏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泌尿疾病等,都必须符合甘遂半夏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甘遂半夏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肾积水,慢性肾炎等。
【中医治法】 ?攻逐水饮,洁净肠腑。
【方药西用】 ?具有强心利尿、促进肠胃蠕动、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结核、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制作方法
【处方用药】 ?甘遂大者,三枚(5g) ?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8g) ?芍药五枚(15g) ?甘草炙,如指大一枚(3g)
随证加减用药:若大便不畅者,加大黄、芒硝,以泻下通便;若胃脘痞硬者,加桂枝、莱菔子,以通阳下气;若肠鸣明显者,加茯苓、泽泻,以渗利水湿等。
【煎服方法】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服八合。顿服之。(现代研究甘遂主要成分难溶于水,故可煮余药,冲服甘遂末。)
【方证研究】 ?水饮下注,胶结不解,则下利胶结不畅;水饮壅滞,浊气不降,则利后心下坚满不除,或心下坚满按之似有物;水饮逆乱肠间,则肠间沥沥有水声,或便结不通;苔滑腻,脉沉滑或伏均为大肠饮结之征。其治当攻逐水饮,洁净肠腑。
方中甘遂降逆,攻逐饮邪,善行肠间经隧之饮邪。半夏醒脾燥湿,化饮降逆,宣畅气机。芍药补血益阴缓急。甘草益气和中。蜜性甘缓,益气和中,缓和甘遂与甘草之相反,并调和诸药。
【使用禁忌】 脾胃虚弱证,慎用本方。
上一页 全文完(共 20781 字) 展开全部内容
你说的是药物配伍关系,以下是复制的有关药物配伍关系的介绍,希望有帮助:
中药学上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药物配伍会出现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前人把草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其中除单行是指单味药治病外,其他都是药物的配伍关系。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明显地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主辅配合,辅药能助主药提高疗效。如黄芪配茯苓,可增强黄芪利水消肿的作用。相畏是指两药配合,一种药物的功能和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或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见十九畏)。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能缓解消除砒霜的毒性。相杀和相畏实际是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相恶是指两种药物配合能相互牵制或破坏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功效。如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中作用。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副作用。如甘草与甘遂配伍可产生副作用(见十八反)。
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含义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外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主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它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习云生姜杀半夏。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如上所述,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六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相恶表示减效,相反表示增毒。
(二)君臣佐使
1.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2. 内容
1.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它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 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 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配伍禁忌:十八反
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
十九畏列述了九组十九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
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中药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只是需要注意 某些药物不宜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应用, 否则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一面。如降低药效或失效,甚至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所以应避免合用。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并不一致。影响较大的为 金元时期所概括的“十八反”和“十九畏” 。
十八反: 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要想读懂这个内容,先来回顾下中药配伍“七情”的相关内容,参照《神农本草经》原意,也是当今教材之意。
“相畏” 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为相畏。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相杀” 是指: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为相杀。如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麝香杀杏仁毒等。
“相恶” 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如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相反” 是指: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如“十八反”、“十九畏”。
按照我们常规的理解,十八反、十九畏应当属于“相恶”、“相反”的意思,这是正确的。笔者多方论证 十九畏之“畏”,考虑是由于从宋代开始,一些医药著作中,出现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神农本草经》“相畏”的原义相悖。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后蜀医家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盖源于此。
中药既然要配伍,就是有目的选择药物,就应当是对人体有利的方面,而在用药禁忌中首先列举的却是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即七情中属于相恶和相反的关系。这样一来,就使得关于“配伍”的定义、“配伍七情的内容”和配伍禁忌之间形成了悖论。 为了避免这种定义混乱,应急需将现行“中药配伍七情”的说法,改称为“中药七情”或“中药单行与药物合用的关系”,以防发生误解。
回过头来继续说十八反、十九畏本身,对于这种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尚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 《太平圣惠方》说:“反恶药同用,病既不瘳,遂伤患者”。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说:“ 人参与藜芦相反,若服一两参,入藜芦一钱,其一两参虚费 ”。由此可见,相反的涵义在这种说法中世代相传,影响可深远,成为医家临床处方禁忌的“规范”。
其实,历代本草医籍多有药物相反相畏的记载。比如《洁古珍珠囊》的相反药物达59种;《本草纲目》有36种;《本草分经》有45种;《景岳全书》有土贝母反乌头;《罗氏约医镜》有黄芪反防风,柴胡反藜芦等; 《中国药典》第2版中有 不宜同用药 41种 ;兽医草药专书中列举的相反药多达56种等。
近代有关文献报导药物相反配伍的毒性实验发现,当 甘草剂量成倍大于芫花时 ,家兔呈中毒性症状,甚至死亡;反而是 家畜山羊、耕牛仅见肠胃蠕动增强。利用这一作用,先后用芫花与甘草配伍或甘遂、大戟与甘草配伍治疗耕牛肠胃弛缓,获得满意疗效。 甘草与甘遂、大戟、芫花配伍,随着配伍比例的不同,或者没有明显作用,或者表现毒性强或减弱毒性。细辛和藜芦配伍实验,对于豚鼠有“相反”反应,并且有一匹病马引起死亡。
前人不拘泥清规戒律的也不少见,如《金匮要略》中的赤丸和《千金方》中的五噎丸方,半夏与乌头同用;《金匮》中的甘遂半夏方,《涸方》中的大豆散方,甘遂与甘草同用等等。根据统计,含相反药物的内服方,《千金方》有46方,《外台秘要》有45方,《太平圣惠方》有46方,《圣济总录》有58方,《普济方》有248方。至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有相反内服方34个,外用方68个等。相畏的配伍使用也有很多,如生姜和黄芪配伍,人参和五灵脂配伍运用等等,充分反映了前人敢于打破陈规,树立新风的可贵精神。
现代有不少相反或相畏的药物配伍应用,收到良好疗效的报导。 如支气管哮喘患者服用含贝母的复方中加附子而获显效。乌头与半夏同用治疗破伤风亦有良效。甘遂半夏汤(方中有甘草)对咳嗽、痰喘,痛引胸胁,脉沉实有力的胸膜炎、支气管炎大多有效,从未发现中毒现象。用加半夏的乌头汤治疗痹症,疗效满意。 由此可知,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学说,由于 历史 条件的限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古人对于某些部分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在没有得到可靠的科学实验证实以前,为了对病人的负责,对于十八反,十九畏应持慎重态度,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8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甘遂用什么除草剂甘遂上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