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三七加丹参比列多少?

药哥明白 2023-12-27 20:07:09

丹参三七组方配比优选及信息综合评价

商洪才*高秀梅郭利平张萌潘桂湘张伯礼

(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天津)

摘要:配伍配比是方剂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它既不是简单的药物作用在数量上的相加,也不是机械的毒副反应的抵消,而是在辨证立法基础上,以法统方,立方遣药,有序组合而成的有制之师。本研究以复方丹参方中的丹参、三七为对象,采用整体动物模型和离体细胞模型,对二者的配伍配比进行了优选研究,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实验所得生物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适宜配比,为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建立了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丹参三七配比优选信息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复方丹参方是经三十多年临床实践检验过的有效方剂,方中丹参为君,三七为臣,冰片为佐使。丹参和三七发挥了主要药效作用,而且两味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具备了较深厚的基础,但目前的研究工作尚不足以解释治疗机制,其深层次的作用机理研究更少,二者的配比优选研究也未见报道,处方中的配比拟定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仅凭经验的积累。

丹参和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趋向一致,还是靶点各异?丹参、三七是否有一最佳配比,最佳配比剂量是否即为药典所述?中药的最佳配比仅是一个点,还是一个阈值(范围)?为阐明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建立了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方法【1】,采用整体和细胞两个层次的模型,着眼于全成分,结合药化分析,对丹参/三七的不同比例:10/0、10/1、10/3、10/6、10/10、1/10、0/10进行了多效应的药效学比较研究,同时开展了对高维数小样本多效应生物信息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分述如下:

1丹参三七配比优选研究

1.1整体实验部分

方法:在经典模型上加以改造,应用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并与血流动力学模型有机结合,着眼于全方组分、整体动物、多效应指标动态观察,对丹参/三七的不同比例:10/0、10/1、10/3、10/6、10/10、1/10、0/10进行了多效应比较药效学研究。效应评价指标涉及到心外膜心电图(Σ-ST、N-ST)、心肌组织缺血区范围、心肌生化标志物(cTnI、CK-MB)、冠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血流动力学、一氧化氮、内皮素、自由基等。

结果:

1.1.1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模型犬心电及心肌组织染色的影响【2】

以丹参为主的四个药对比例组,即10/6、10/3、10/1、10/0,有明显改善犬心肌缺血的作用,减轻由心外膜心电图所标测的心肌缺血程度,减少通过TTC染色所显示的缺血区。其中尤以10/6、10/3两组作用突出。

1.1.2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模型犬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影响【3】

以丹参为主的药对比例组对心肌钙蛋白的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反映了丹参对心血管的直接作用强于三七。这与心外膜心电图、心肌染色所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

1.1.3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模型犬冠脉循环指标的影响

在对冠脉血流量有效增加的各组中,以丹参为主的药组(10/0、10/3、10/6)作用较强。消心痛组在给药后30min即发挥作用,但很快减弱;而中药组(10/0、10/3、10/6)作用平稳而持久、稳中有升,远后效应明显。

1.1.4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模型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给药后,各中药比例组均表现出一定的作用;综合而言,10/6、10/3两组可以明显改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减少血管总外周阻力,而左室做功没有明显增加,心率、平均动脉压的波动较小。

1.1.5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模型犬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自由基的影响

0/10组(单纯三七)既促进NO的释放、保护SOD活性,又降低ET含量、减少MDA的产生,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效应。

1.1.6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正常家兔血浆血小板聚集性、粘附性的影响【4】

对正常家兔血浆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的的抑制,丹参∶三七最佳配伍不同,前者为10∶3、后者为0∶10。而10∶3抗聚集最佳,粘附抑制率排列第三,0∶10,也就是单纯三七抗聚集最差,二者兼顾最佳配伍应为10∶3。

1.2细胞实验部分【5】

方法:在正常、缺氧两种培养条件下,观察丹参、三七7种不同比例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MTT、NO、ET、LDH的影响。

结果:

1.2.1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正常培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正常培养条件下,丹参、三七各配比组均可降低CMEC的LDH水平(均P<0.01);对于CMEC释放NO和分泌ET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提高细胞活力方面,单纯丹参组(10∶0组)具有显著差异,较其它组为优,从趋势来看,单纯三七组(0∶10组)无效,10∶1~10∶10均有效,但随着丹参量的减少和三七量的加大,其效果逐渐减弱。

1.2.2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缺氧损伤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在缺O2损伤作用下,各配比组均可显著降低CMEC释放LDH活性(均P<0.01);除10∶6组外,各配比组均可显著降低CMEC对NO释放(P<0.01或0.05),10∶6组也有降低趋势;对于ET的分泌,各配比组均有降低趋势,但以10∶1组、10∶6组最明显;在提高细胞存活率方面,单纯丹参组(10∶0组)效果最佳,单纯三七组(0∶10组)有负向趋势,10∶1~10∶6之间,随三七量的加大,效果逐渐加强,10∶10~1∶10之间随着丹参量减少,三七量的加大,逐渐负向趋势。

2信息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在实验中,通过小样本随机化分组、动态观测多种效应指标得到一系列真实信息,未做剔除和筛选,称为高维数小样本多效应复杂信息。利用常规统计方法处理这些信息,由于分组多、样本小,结果反映更多的是趋势和朝向,而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既不可能依靠无限制的增加样本例数以求得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同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相对不足,可能会造成信息丢失。因此更多地寄希望于新的思维和方法出现。与清华大学生物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数学院通力协作,从新的角度对药理实验数据进行了再挖掘,获得了一些成果:

2.1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多目标模糊优化研究【6】

方法:针对中药方剂配伍研究中最优剂量配比的分析和预测,结合多目标优化、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丹参、三七7种不同剂量组合治疗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的数据进行了处理。

结果:

结果表明,消心痛治疗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各个时间点相对于模型组的综合指标都明显改善,说明本次数据处理结果是可信的。7种配比中,丹参、三七10/6、10/3组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结扎犬的病变,对病变的改善程度与消心痛对照组接近,提示二者及相应的区间为最优配比。如果适当增加配比数,本方法还可进一步用于最佳配比的预测。同时,丹参、三七的组合效果在整体调节功能上优于两种药的单独运用(10/0,0/10),这为中医方剂配伍的有效性也提供了依据。

2.2系统聚类分析在丹参三七配比优选中的运用【7】

方法:将药效学实验的组别看作不同的类别,对8个主要观测指标(心外膜心电图∑ST、NST;缺血区/左室;缺血区/全心;CK-MB;心肌钙蛋白;冠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进行综合计算,然后进行聚类。

结果:

用距离系数把9个实验组分为三大类、6小类。10/6与10/3两组的均数离消心痛组最近,与模型组的距离最远,因此10/6、10/3是中药最佳比例组。

3总结

丹参的作用靶点侧重于血管,其扩张冠脉的效应强于三七;三七的作用靶点侧重于心肌,其对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强于丹参;明确改善心肌缺血为主效应时,药理实验及药化分析均提示丹参三七相伍的最佳比例范围是10/3-10/6。

在正常培养条件下或缺O2损伤条件下,丹参促使CMEC增殖,三七抑制其增殖,各配比组中单纯丹参组促增殖作用最强(与其他组比较均P<0.01或0.05),尤其在缺O2损伤条件下,各配比组均可显著降低CMEC的NO释放和ET分泌,在降低ET分泌方面以10:1和10:6效果最佳。

结合化学结果【8】分析得出:二者配伍后存在协同互补效应,三七皂苷类成分可使丹参水溶、脂溶成分的含量稳定。丹参水溶性成分吸收入血较快(药后30min),扩冠效应强,更适于速效;而丹参脂溶性成分和三七皂苷类成分吸引入血较慢(药后60min),远后效应明显,更适宜长效。

(致谢:清华大学生物信息研究所李梢博士、北京大学数学院耿直教授协助进行了信息处理工作。)

1商洪才,张伯礼,王永炎,等.一种适用于中药小复方配比优选设计方法的建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3,9(3):1-3

2商洪才,张伯礼,高秀梅,等.丹参三七药对不同配比药效学比较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97-299

3商洪才,张伯礼,高秀梅,等.丹参三七不同配比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影响.天津中医,2002,19(2):43-44

4刘婷,秦彩玲,张毅,等.丹参、三七不同比例配伍对正常家兔血浆血小板聚集性、粘附性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2,27(8):608-611

5郭利平.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2

6商洪才,李梢,高秀梅,等.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多目标模糊优化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28-31

7商洪才.丹参/三七不同配比药效学比较研究——基线等比增建设计方法的建立:【学位论文】.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2

8潘桂湘.复方丹参方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Title:ating

,,,,,

(,,)

:.,..,as.

:;Sanqi;;

【简介】

本课题属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一部分。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张伯礼教授。

课题先后获得200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课题组郭利平博士学位论文获2004“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115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