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吴茱萸细辛敷好买吗?

中药材大全 2023-12-28 08:54:52

吴茱萸和细辛都是温阳的中药,有一定温阳固脱的功效。但阳痿在中医来说,主要是肾阳虚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最好去当地中医那儿中药配合食疗调理。

吴茱萸和细辛分别有什么做用

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细辛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的功效。并具有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作用。

细辛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

  细辛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的功效。并具有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作用。那么你知道细辛的功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准备的细辛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帮助!

  【细辛的别名】
  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细辛的药材类别】
  根茎类
  【细辛的性味】
  辛;温;小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④《用药心法》:辛,热。
  【细辛的归经】
  入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④《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细辛的入药部分】
  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细辛的产地和分布】
  分布于东北、辽宁、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细辛的形态特征】
  1.辽细辛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叶卵状心形或近肾形,长4-9cm,宽5-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脉上有毛,有时全体疏生短毛,下面毛较密;芽胞叶近圆形。花紫棕色,稀紫绿色;花梗长3-5cm,花期在顶部成直角弯曲,果期直立;花被管壶状或半球状,直径约1cm,喉部稍缢缩,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片三角状卵形,长约7mm,宽约9mm,由基部向外反折,贴靠于花被管上;雄蕊着生于子房中部,花丝常较花药稍短,药隔不伸出;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近球形,花柱6,先端2裂,住头侧生。蒴果半球状,直径约12mm。花期5月,果期6-7月。

  2.细辛 多年生草本。根茎直立或横走,节间长1-2cm。叶通常2枚,叶柄长8-18cm;芽胞叶肾圆形,边缘疏被柔毛;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长4-llcm,宽4.5-13.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疏生短毛,脉上较密,下面仅脉上被毛。花紫黑色;花便长2-4cm;花被管钟状,直径1-1.5cm,内壁有疏离纵行脊皱;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或近乎展;雄蕊着生子房中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或稍长,药隔突出,短锥形;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球状,花往6,较短,先端2裂,柱头侧生。葫果近球状,直径约1.5cm。花期4-5月。

  3.汉城细辛 本变型与细辛相似,但叶片背面密生短毛,叶柄被疏毛,可以区别。
  【细辛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9g;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细辛的注意事项】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②《药性论》:忌生菜。

  ③《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④《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细辛的附方】
  ①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②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③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④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⑤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⑥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⑦治牙齿疼痛:荆芥、细辛、露蜂房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漱冷吐。(《御药院方》细辛散)

  ⑧治牙痛:细辛一钱,黄柏一钱。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药》)

  ⑨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⑩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⑾治风入腹,切痛烦冤: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⑿治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

  ⒀治口臭及匿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⒁治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⒂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⒃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吴茱萸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太平圣惠方》卷四:吴茱萸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二十:吴茱萸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惠》卷七十八:吴茱萸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惠》卷四十三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圣惠》卷五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方出《百一》卷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8 《圣惠》卷四十七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八十一 9.1 组成 9.2 主治 9.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疡科选粹》卷一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3 《圣惠》卷三十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五十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四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6 《普济方》卷三○六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7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8 《圣惠》卷五十八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千金翼》卷十六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惠》卷六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惠》卷四十九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四十二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惠》卷五十九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惠》卷九十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圣惠》卷十一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功效 27.4 主治 27.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7.6 制备方法 28 《鸡峰》卷二十二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29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明医指掌》卷八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9.5 制备方法 29.6 用药禁忌 30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主治 3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2.5 制备方法 33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33.1 方名 33.2 组成 33.3 主治 3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3.5 制备方法 34 《婴童百问》卷四 34.1 方名 34.2 吴茱萸散的别名 34.3 组成 34.4 主治 34.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5 《圣惠》卷四十八 35.1 方名 35.2 组成 35.3 主治 3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5.5 制备方法 36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36.1 方名 36.2 组成 36.3 主治 3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吴茱萸散 1 拼音

wú zhū yú sǎn

2 《太平圣惠方》卷四:吴茱萸散

2.1 处方

吴茱萸7.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芎藭30克 干姜15克(炮裂,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2.2 制法

上药捣为粗散。

2.3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2.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

3 《圣济总录》卷二十:吴茱萸散

3.1 处方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5克 肉豆蔻仁 干姜(炮)甘草(炙)各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各60克 缩砂仁 陈曲(炒)白术各30克

3.2 制法

上十一味,捣罗为散。

3.3 功能主治

温中祛寒,健牌燥湿。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

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克,空腹时用粥饮调下。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

4 《圣惠》卷七十八:吴茱萸散

4.1 处方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微炒),五味子1两。

4.2 制法

上为末。

4.3 功能主治

产后体虚,汗出心烦,食少,四肢羸弱,涩涩恶寒。

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以酒2大盏浸半日,煎至1盏3分,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4.5 摘录

《圣惠》卷七十八

5 《圣惠》卷四十三 5.1 组成

吴茱萸1两(用米醋1中盏,浸1宿,掘1地坑可深56寸,用炭火烧令赤,去灰,入茱萸及醋,用盆合,勿令泄气,候冷取出),木香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半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3分。

5.2 主治

冷气攻心腹,相引头痛,四肢逆冷。

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6 《圣惠》卷五 6.1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煨,或炒),当归3分(锉,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半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糵1两(微炒)。

6.2 主治

脾胃虚冷,水谷木化,心腹疼痛,四肢无力,少思饮食。

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6.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7 方出《百一》卷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7.1 组成

吴茱萸散。

7.2 主治

蜈蚣伤。

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嚼烂擦之。

8 《圣惠》卷四十七 8.1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8.2 主治

霍乱吐逆下利,心腹胀满,脚转筋,手足冷。

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8.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9 《圣惠》卷八十一 9.1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丁香半两,熟干地黄1两,当归半两(锉,微炒)。

9.2 主治

产后血气冲心,闷绝疼痛。

9.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0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10.1 组成

炒吴茱萸45g,乌贼骨45g,硫黄10g。

10.2 主治

湿疹。

10.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湿疹渗液多者,撒干粉;无渗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调敷。

10.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11.1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

11.2 主治

霍乱暴利,昏塞不自知。

11.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2 《疡科选粹》卷一 12.1 组成

吴茱萸(炒,为末)。

12.2 功效

疏散。

12.3 主治

气滞痈肿。

1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用鸡子清调搽。

13 《圣惠》卷三十 13.1 组成

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当归1两,桂心1两,白芍药1两,细辛3分,木通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

13.2 主治

虚劳四肢逆冷,脉厥绝,面无颜色。

13.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1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4 《圣惠》卷五十 14.1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荜茇3分,高良姜3分(锉),槟榔3分,胡椒半两。

14.2 主治

膈气,不能饮食,食即呕逆。

14.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14.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5 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四 15.1 组成

韭根1把,乌梅7个,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

15.2 主治

中恶,心神烦闷,腹胁刺痛。

1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分2次温服,不拘时候。

16 《普济方》卷三○六 16.1 组成

吴茱萸。

16.2 主治

蛇蝎螫人。

1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上煮汤,以渍疮上。

17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17.1 组成

吴茱萸、槟榔、木瓜各等分。

17.2 主治

奔豚气上至,心烦乱,不省人事,上至心下,从少腹起,上至咽喉,闷绝不能言语,或吐或汗出。

1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生姜汤调下。

17.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8 《圣惠》卷五十八 18.1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芍药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桃白皮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细辛半两,真珠末1分,雄黄1分(细研)。

18.2 主治

气淋,腹胀不通。

1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真珠、雄黄末各1字,搅令匀,更入酒半小盏,煎23沸,放温,食前服之。

18.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千金翼》卷十六 19.1 方名

吴茱萸散

19.2 组成

吴茱萸半两,干姜半两,白敛半两,牡桂半两,附子(炮,去皮)半两,薯蓣半两,天雄(炮,去皮)半两,干漆(熬)半两,秦艽半两,狗脊1分,防风1两。

19.3 主治

风跛蹇偏枯,半身不遂,昼夜 *** ,医所不能治者。

1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日3次,酒送下。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0 《圣惠》卷六 20.1 方名

吴茱萸散

20.2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缩砂1两(去皮),神曲1两(捣碎,炒微黄),白术1两,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0.3 主治

大肠虚冷,肠鸣腹痛,食不消化。

2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1 《圣惠》卷四十九 21.1 方名

吴茱萸散

21.2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鳖甲3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3分(锉,微炒),京三棱1两(微炮,锉),槟榔1两。

21.3 主治

痃癖气不消。

2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以暖酒调下。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2 《圣惠》卷四十二 22.1 方名

吴茱萸散

22.2 组成

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1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赤茯苓1两,前胡1两(去芦头),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京三棱1两,桂心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槟榔1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22.3 主治

胸痹噎塞,不能下食。

2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3 《圣惠》卷五十九 23.1 方名

吴茱萸散

23.2 组成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白术3分,白石脂1两,木香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半两(去须,锉,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23.3 主治

久冷痢不止,心腹疼痛,饮食不消,四肢乏力。

2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4 《圣惠》卷九十 24.1 方名

吴茱萸散

24.2 组成

吴茱萸半两(微炒),赤小豆半两,熏黄半两(研入),鸽粪半两(微炒),白矾灰半两,葶苈子1分(微炒),皂荚1分(烧灰),漏芦1分。

24.3 主治

小儿头面风疮,及身上,或如麻豆,多痒。

2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以生油旋调,涂疮上。以愈为度。

2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25.1 方名

吴茱萸散

25.2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炒)1分,硫黄(研)1分,桂(去粗皮)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芎?1分。

25.3 主治

伤寒,手足厥冷,面青,唇口无色,心中寒栗。

2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煎艾叶汤调下。阴盛者,兼灸气海数10壮。

25.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26.1 方名

吴茱萸散

26.2 组成

吴茱萸(汤洗3遍,焙干,炒)1分,槟榔(锉)3分,当归(切,焙)3分,木香3分,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

26.3 主治

伤寒后脚气,心腹妨闷胀痛,坐卧不安。

2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用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 《圣惠》卷十一 27.1 方名

吴茱萸散

27.2 组成

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麻黄1两(去根节),肉桂1两(去粗皮),干姜3分(炮裂,锉),白术半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细辛半两,天南星半两(炮裂),木香半两。

27.3 功效

回阳。

27.4 主治

阴毒伤寒。

27.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如人行10里未汗,即再服之。

27.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8 《鸡峰》卷二十二 28.1 方名

吴茱萸散

28.2 组成

槟榔1两,硫黄半两,吴茱萸1钱,川乌头1个。

28.3 主治

风寒湿注,下成疮。

28.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掺疮上;干者油调敷之。

2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9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明医指掌》卷八 29.1 方名

吴茱萸散

29.2 组成

白矾2钱,吴茱萸2钱,樟脑半钱,轻粉5分,寒水石2钱半,蛇床3钱,黄柏1钱,大黄1钱,硫黄1钱,槟榔1个。

29.3 主治

春天发疮疥。

2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香油调,先洗疮去疥,再敷之。

2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9.6 用药禁忌

不宜抓破敷。

30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30.1 方名

吴茱萸散

30.2 组成

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半两,鹤虱(微炒)1两半。

30.3 主治

蛔心痛。

3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

3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31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31.1 方名

吴茱萸散

31.2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炒)、白芷各等分。

31.3 主治

牙齿疼。

3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用沸汤浸药1钱匕,漱疼处。

31.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32.1 方名

吴茱萸散

32.2 组成

吴茱萸(汤洗过,炒)、楝实49个,巴豆半两(捶令微破,3味同炒,候入楝实黄焦色,去巴豆、茱萸不用,将楝实去核用),沉香半两,木香1分,马蔺花(炒)1分,茴香子(炒)1分。

32.3 主治

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腰曲不伸。

3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炒葱酒调下,空心、夜卧、发时服。

32.5 制备方法

上除巴豆、吴茱萸不用外,为散。

33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33.1 方名

吴茱萸散

33.2 组成

吴茱萸1两,薯蓣2两。

33.3 主治

产后余血不尽,多结成(??疒尔)。

3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日3次,酒送下。

3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4 《婴童百问》卷四 34.1 方名

吴茱萸散

34.2 吴茱萸散的别名

茱萸散

34.3 组成

吴茱萸不拘多少。

34.4 主治

初生儿吃乳后口内即生白屑,烦躁;亦治口疮。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4.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醋调,敷儿脚心内。退即去之。

35 《圣惠》卷四十八 35.1 方名

吴茱萸散

35.2 组成

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白术1两,当归1两(锉碎,微炒),紫菀1两(去苗土),槟榔1两,桂心1两,鳖甲1两(涂醋,炒令黄,去裙襕),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35.3 主治

积聚,心腹胀痛,饮食减少,四肢不和。

3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35.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6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36.1 方名

吴茱萸散

36.2 组成

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3分,荜茇半两,胡椒1分,高良姜半两,当归(切,焙)3分,防葵(锉碎)3分,白茯苓(去粗皮)3分,陈橘皮(水浸,去瓤,微炒)半两,槟榔2个(微煨)。

36.3 主治

厥心痛,及气膈心痛。

3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晚再服。

3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古籍中的吴茱萸散 《明医指掌》:[卷八外科]疮疡疥癣证十

气因而亏损,以致羸者多矣。疥疮干疥,开郁为主,吴茱萸散敷,或黄连、大黄末猪胆调敷。湿疥,一上散。沙疮...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诸方

。水谷不化。心腹疼痛。四肢无力。少思饮食。宜服吴茱萸散方。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煨(炒)〕当归(...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治大肠虚冷诸方

前稍热服。治大肠虚冷。肠鸣腹痛。食不消化。宜服吴茱萸散方。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陈橘皮(一两...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一]治阴毒伤寒诸方

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治阴毒伤寒。回阳吴茱萸散方。吴茱萸(一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浓朴(二两去...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二]治胸痹噎塞诸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123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