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论二首、方二十九首、针灸法十五首)论曰∶禀丘云∶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闷便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因饮食大饱之后,胃中冷则不能消化,不腹绞痛出清液,得年少时茹二味中但自、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纷呕吐,颠倒不安,医工又以黄土汤,阿胶散,益加闷乱卒致不济,如此闷者,当急吐之。
急吐方瓜蒂(三分)杜蘅、人参(各一分)上三味治,下筛,服一钱匕,或无水浆,但得下即可。羸人小减之,吐去青黄或吐血一二升无苦。
属性:治吐血方。
伏龙肝(鸡子大,二枚)桂心、干姜、当归、芍药、白芷、甘草、阿胶、芎(各一两)生地黄(二两)细辛(半两)吴茱萸(二升)上十二味、咀,以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纳胶,煮取三升,分三服。
亦治血衄。
又方、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伏龙肝(半升)甘草、干姜(仲景作地黄)白术、阿胶、黄芩(各三两)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胶,分三服。
属性:治忧恚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痛方。
生地黄(一斤)大枣(五十枚)阿胶、甘草(各三两)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属性: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
糖(三斤)芍药、半夏、生姜、甘草(各三两)桂心(二两)大枣(五十枚)上七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翼方》无甘草、桂心,有生地黄)治噫止唾血方∶石膏(四两)浓朴(三两)麻黄、生姜、五味子、半夏、杏仁(各二两)小麦(一升)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澄取七升,纳药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治吐血胸中塞痛方∶芍药、干姜、茯苓、桂心、当归、大黄、芒硝(各三两)阿胶、甘草、人参(各二两)麻黄(一两)干地黄(四两)虻虫、水蛭(各八十枚)大枣(二十枚)桃仁(一百枚)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属性: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方。
干姜、阿胶、柏叶(各二两)艾(一把)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纳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顿服。(仲景不用阿胶,《短剧》、《肘后》俱不用柏叶)治吐血酒客温疫中热毒干呕心烦方∶蒲黄、犀角、栝蒌根、甘草(各二两)葛根、桑寄生(各二两)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属性:治伤中里急,胸胁挛痛欲呕血,时寒时热,小便赤黄,此皆伤于房劳故也。
泽兰、糖(各一斤)桂心、桑根白皮、人参(各二两)远志(二两)生姜(五两)麻仁(一升)上八味、咀,以醇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纳糖,食前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劳动。
治忽吐血一二口,或者心衄,或者内崩方∶蛴螬(五枚)牛膝(生)王不留行、牡丹、麦门冬(各二两)萆、芍药、干地黄(各四两)续断、阿胶(各三两)上十味、咀,以生地黄汁五升、赤马通汁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数剂,取瘥止。
又方、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
又方、烧乱发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集验》云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亦治小便出血者)。
治虚劳吐血方∶生地黄肥者五升捣,以酒一升煮沸三上三下,去滓顿服。
又方、凡吐血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肘后》亦云疗下血)。
又方、生地黄五斤绞取汁,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斤,又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三。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又方、柏叶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先温地黄汁一沸,次纳大黄搅和,空腹顿服,日三瘥。
属性: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消瘀血方。
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不须有所增加。
治五脏热结吐血、衄血方∶伏龙肝(鸡子大一枚)生竹茹(一升)芍药、当归、黄芩、芎、甘草(各二两)生地黄(一斤)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茹,减三升,下诸药取二升,分三服。(《翼方》有桂心)。
属性:治衄血吐血方。
当归、干姜、芍药、阿胶(各二两)黄芩(三两)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并主之方∶艾叶、竹茹(各一升)阿胶(如手掌大)干姜(二两)上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新马屎与少水和绞取汁服。
(一方不用竹茹,加干姜作七两。
治虚劳崩中吐血,下血,上气短,气欲绝,面黑如漆方∶黄、芍药、芎、甘草(各四两)生姜(一斤)上五味、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下阴中毒如汤沃雪,凡夏月不得宿浸药。酒客劳热发痔下血谷道热者,去生姜用生地黄代之,凡进三
属性:治吐血,衄血,大小便下血方。
竹茹(二升)甘草、川芎、黄芩、当归(各六分)芍药、白术、人参、桂心(各一两)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九孔出血方∶捣荆叶汁,酒服二合。(一本作荆芥)。
治吐血蛊毒痔血,女子腰腹痛,大便后出清血者方∶取东向、荷根捣绞取汁二升,顿服立瘥。
属性:诸下血先见血后见便为远血,宜服黄土汤(方见本门七味仲景方是)。先见便后见血,宜服赤小豆散方。
赤豆(三升,熬令折)当归(三两)上二味治,下筛,每服方寸匕,日三。
属性:治虚劳,胸腹烦满疼痛瘀血往来,脏虚不受谷,气逆不得食,补中干地黄(三两)当归、干姜、麦门冬、甘草、黄芩(各二两)浓朴、干漆、枳实、防风虫(各五十枚)上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稍加。
属性:治凡下血虚极方。
麦门冬、白术(各四两)甘草(一两)牡蛎、芍药、阿胶(各三两)大枣(二十枚)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属性:胸中瘀血、满,胁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呕血肩胁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肾痛,不容主之。心膈下呕血,上脘主之,唾血振寒咽干,太渊主之。
呕血,大陵及、门主之。呕血上气,神门主之。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刺地五会。
虚劳吐血,灸胃脘三百壮,亦主劳呕逆吐血少食多饱多唾(一作多睡)。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壮,不吐血唾血,上气咳逆,灸肺俞随年壮。
吐血呕逆,灸手心主五十壮(《千金翼》云大陵是)。凡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入发际一寸是。大便下血。
灸第二十椎,随年壮。
●:.com
目录1拼音2《千金》卷六 2.1母姜酒的别名2.2组成2.3主治2.4母姜酒的用法用量2.5附注 附:1古籍中的母姜酒 1拼音 mǔ jiāng jiǔ
2《千金》卷六
古籍中的母姜酒 《普济方》:[卷六十四咽喉门]语声不出(附论) 一两炮裂去皮脐)桔两汤浸去皮温服。生姜膏(一名母姜酒)治咽喉肿痛。声嘶不出。盖咽门者。肝胆之候。若...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喉病第七]母姜酒 脏热,咽门则闭而气塞,若腑寒,咽门则破而声嘶。母姜酒主之方。母姜汁(二升)酥牛髓油(各一升)桂心秦...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方]喉咙论第三 卷中)。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母姜酒主之(方见第六卷中)。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方]咽门论第三 。若脏热则咽门闭而气塞,若腑寒则咽门破而声嘶,母姜酒主之。(方见六卷喉病门。)热则通之,寒则补之,...
《金匮翼》:[卷五咽喉]客寒咽痛
目录1拼音2概述3《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之伏龙肝汤 3.1伏龙肝汤的别名3.2处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3.6附注3.7各家论述3.8摘录 4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伏龙肝汤 4.1伏龙肝汤的别名4.2处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4.6摘录 5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名见《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伏龙肝汤 5.1伏龙肝汤的别名5.2组成5.3功能主治5.4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5.5附注 6《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方之伏龙肝汤 6.1伏龙肝汤的别名6.2处方6.3功能主治6.4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6.5使用注意6.6各家论述6.7摘录 7《圣济总录》卷四十方之伏龙肝汤 7.1组成7.2制备方法7.3功能主治7.4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 8《圣济总录》卷一五二方之伏龙肝汤 8.1组成8.2制备方法8.3功能主治8.4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 9《圣济总录》卷一五四方之伏龙肝汤 9.1处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9.5摘录 10《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伏龙肝汤 10.1处方10.2功能主治10.3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10.4摘录 11《外台秘要》卷六引《删繁方》之伏龙肝汤 11.1组成11.2制备方法11.3功能主治11.4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11.5用药禁忌 12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一方之伏龙肝汤 12.1伏龙肝汤的别名12.2组成12.3制备方法12.4功能主治12.5伏龙肝汤的用法用量12.6附注 1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伏龙肝汤 1拼音 fú lóng gān tāng
2概述 伏龙肝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3《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之伏龙肝汤
伏龙肝30克 生地黄15克 生姜15克 甘草 艾叶 赤石脂 桂心各6克
上七味,哎咀。
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4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方之伏龙肝汤
5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名见《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伏龙肝汤
6《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方之伏龙肝汤
7《圣济总录》卷四十方之伏龙肝汤
8《圣济总录》卷一五二方之伏龙肝汤
9《圣济总录》卷一五四方之伏龙肝汤
10《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伏龙肝汤
11《外台秘要》卷六引《删繁方》之伏龙肝汤
12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一方之伏龙肝汤
目录1拼音2处方3制法4功能主治5羌活补髓丸的用法用量6摘录7《千金》卷十二 7.1羌活补髓丸的别名7.2组成7.3主治7.4羌活补髓丸的用法用量7.5制备方法7.6各家论述7.7附注 附:1古籍中的羌活补髓丸 1拼音 qiāng huó bǔ suǐ wán
2处方羌活 芎藭 当归各90克 桂心60克 人参120克 枣肉(研如脂)羊髓 酥各600克 牛髓1.2千克 大麻仁1.2千克(熬,研如脂)
3制法上十味,先捣五种干药为末,下枣膏、麻仁,又捣匀,下二髓并酥,纳铜钵中,重汤煎之,取好为丸,如梧桐子大。
4功能主治补髓温胆。治髓虚胆寒,脑痛不安。
5羌活补髓丸的用法用量酒服30丸,日二服,稍加至40丸。
6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
7《千金》卷十二
古籍中的羌活补髓丸 《医心方》:[卷第六]治髓病方第二十五 服。《千金方》治髓虚,(恼)不安,胆腑中寒,羌活补髓丸方∶羌活(三两)桂心(三两)芎(三两)当归(...
《普济方》:[卷三十三肾脏门]精极(附论) 拌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羌活补髓丸(一名羌活丸)治精极髓虚空。中伤脏腑。(方见...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六]治精极诸方 及晚食前。以温治精极。髓虚。脑中痛。胆腑寒。羌活补髓丸方。羌活(二两)芎(二两)当归(二两)桂心(...
《外台秘要》:[卷第十六]髓虚实方二首 同出第三卷中)千金疗髓虚脑痛不安。胆腑中寒。羌活补髓丸方。羌活芎当归(各三两)桂心(二两)人参(四...
《本草思辨录》:[卷一]赤石脂
1、温胆汤的 历史 演变和发展
温胆汤,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为安神方剂。后世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之方。至清《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经陈无择化裁,将《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原方,减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一味,后人又加入大枣,组成现今治痰浊的“温胆汤”。其中温药三味(半夏、陈皮、生姜),凉药一味(竹茹),平药三味(茯苓、甘草、大枣),总以辛温组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全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祛痰,清净胆腑。由原方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浊证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之证。
温胆汤为历代医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济生方》加胆星、菖蒲、党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明《证治准绳》加枣仁、熟地、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清《六因条辩》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清《通俗伤寒论》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
1/6
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
注:【碧玉散:滑石30克,甘草10克,青黛5克(冲服)。此方见于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主治暑湿内蕴,小便不利,用六一散通膀胱之腑,泄热祛湿。加青黛,泻肝火。于暑热天,热毒上攻,目赤肿痛,小便黄赤,投用此方,导热下行。对暑热夹湿,身热心烦,口渴尿少,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方简而立效。】
2、温胆汤,“苔腻”一锤定音
“温胆汤”治痰浊化热证常能获效。要掌握六个主证:苔腻、脉滑、头重、胸满、口粘、纳呆。中医治病,分外感病和内伤病,内伤病里面分虚证和实证,实证里面主要是痰和瘀,尤其要重视痰,切勿疏忽。其中尤以苔腻为要,可以“一锤定音”,所谓“但见苔腻一证便是,其余不必悉具”,这是痰浊,就要想到用温胆汤。
3、沈氏女科对温胆汤的化裁
温胆汤里面一共八个药,前面四个药必须得用,即: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竹茹清热祛痰为主药;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利于痰浊排除,为佐使药。温胆汤仅用此四味为基础药。
后面4个药取消:半夏虽可化湿祛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之主证;生姜虽能祛痰,但因其辛温也不利于“痰浊化热”之主证;炙草味甘,大枣滋腻,均不利于祛痰浊,故此四味
2/6
均删除不用。
加石菖蒲、郁金:方中痰浊最易闭窍,为利于祛痰,应伍透窍豁痰的石菖蒲,畅行气血的郁金,对祛痰浊非常有利,又透又行,这样痰浊就祛除了。
这样祛痰主方温胆汤就由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六味组成。
这六个药必须得用,而且分量也固定,都是10g。
温胆汤16则加味法
1.热痰粘稠-葶苈子、黄芩、鱼腥草、胆星、天竺黄、竹沥水。
2.寒痰稀沫-白芥子、桂枝、干姜、细辛、法夏。
3.顽痰不化-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海藻、莱菔子。
4.癫痫-海参肠、白矾、灵磁石、钩藤、荆芥、野菊花、珍珠母。
5.精神分裂症-制军、青礞石、草决明、桃仁、生栀子。
6.神衰失眠-炒枣仁、夜交藤、黄连、肉桂、合欢皮、知母、川芎。
7.眩晕耳鸣-泽泻、炒白术、蝉衣、阿胶珠、白菊花、天麻。
8.原发性高血压-钩藤、莱菔子、泽泻、海藻、夏枯草、生石决明。
9.冠心病-全瓜蒌、薤白、丹参、葛根、苏木、红花。
10.胃肠证-木香、砂仁、公英、连翘、焦三仙、生内金。
11.功能性发热-青蒿、银柴胡、生芪、桑白皮、车前草。
3/6
12.更年期综合征-蛇床子、泽兰、川断、桂枝、白芍、牡蛎。
13.尿毒症-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益母草、丹参、仙鹤草、生薏苡仁、泽兰。
14.妇女病-鸡血藤、香附、伸筋草、丹参、川楝子、益母草、当归。
15.良性肿瘤-夏枯草、生牡蛎、山慈菇、丹参、莱菔子、生山楂。
16.癌症-白花蛇舌草、公英、野菊花、仙鹤草、生苡仁、丹参、三七粉。
辨痰的要害不在颜色,在它的质量。常规来讲,黄痰主热;白痰主寒,其实不对,粘稠甭管是白是黄都是热痰,稀痰甭管白和黄都是寒痰,用质量来区分寒热。热痰要加葶苈子、天竺黄;寒痰要加白芥子、法半夏。这是我们所谓的有形的痰,就是咯出来的痰。肺为贮痰之器,看见的痰,是有形的痰或者叫狭义的痰。假如顽痰,苔腻,退不了的叫顽痰,可加三个石头和海藻,三个石头: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
癫痫加海参肠和灵磁石。海参肠就是海参的肠,把它取出来,然后把沙子洗掉,给它阴干以后磨粉。喝温胆汤的时候,以温胆汤冲海参肠的粉,每次3g,这是治癫痫非常有效的一个药;精神分裂症,加制川军和礞石,甚至可以用生大黄来通便,精神分裂症通便症状就能缓解,但是必须要中病即止,长时间服用病人会伤正,甚至于会引起不良的后果;神经衰弱,这和精神分裂是
4/6
两个病,一个精神病,一个神经病,加炒枣仁和夜交藤,都用30g;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加泽泻和白术,高血压再加莱菔子、生石决明;冠心病加全瓜蒌和葛根;胃的病加木香和公英;低热加青蒿和银柴胡,青蒿必须得后下,用15g;更年期综合征加蛇床子和泽兰;尿毒症加王不留行和益母草;妇女病调经,加鸡血藤和香附;良性肿瘤加山慈菇和浙贝;恶性肿瘤加白花蛇舌草和仙鹤草,白花蛇舌草必须用30g,这就是温胆汤的16个加味法。
临床只要看到病人舌苔腻的,想到温胆汤,然后根据16个不同的病加不同的主药,另外根据病型,随证再加药,只要你坚持用,不是百发百中,肯定有效。但有个前提,也不能以为所有的病用温胆汤的16个加减法都有效,必须是苔腻。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痰瘀互结。从痰来治,想到的就是没有瘀,舌质不紫,舌下静脉不怒张,也是加上化瘀的药,提高疗效,既祛瘀又化痰。化瘀药有两个好药,最常用的就是丹参,30g的丹参;另外一个药就是水蛭,其实水蛭没有毒,水蛭是双向调节的,这样就明显的提高疗效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899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子死腹中第六
下一篇: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坚症积聚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