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脉经: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中药大全 2023-09-20 19:24:31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乏,复耳前热。苦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中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厌,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少腹膹胀,引腹而痛。

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街衢。

手太阳之脉,起之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绕肩甲,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兑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者,别颊,上臑,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肘、臂外后廉痛。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脉经》目录

小肠经的五腧穴-牛广丰

小肠经的五腧穴 主讲:牛广丰

这是我们说的小肠经,小肠经属火,和心经互为表里,也就是说是泄心火的一条经络

那么小肠经做为阳经,第一个穴位井穴,就是属金,用来泻火用的,叫做——少泽

这是少泽的位置。

少泽穴业也叫:小吉穴、少吉穴。这个穴位可以让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这个穴位作为井穴,主要作用是缓解治疗头痛、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昏迷、耳鸣、耳聋等,也可以缓解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疼痛、咽炎、结膜炎、白内障等,再者因为属性属金,属于小肠经的肺,对于缓解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等都有一定作用。

不爱出汗是体内湿气比较重,按这个穴位没有什么效果

这个穴位对于打嗝,有一定治疗效果。尤其呃逆,可以用右手拇、食指捏压患儿左手少泽穴,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当即以酌七,继续按压一分钟巩固。

通常很多人小指头麻、疼痛,都是心脏有问题,小肠经泻火,但是如果心脏动力不足,小肠经泻火,就容易产生晕厥,心衰的问题,所以要看是心火旺,还是心火虚弱。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个手指疼痛的知识:

小指疼痛:这是心经,小肠经的问题,瘀堵,是心脏或小肠有毛病。靠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有少冲穴,另一侧有少泽穴。少冲与心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使发作缓和些,少泽穴是小肠的井穴,小肠情况不佳时,可用力按压此指尖。

无名指疼痛:这是三焦经的问题,是喉痛或头痛时发生。在无名指的三焦经上有一个关冲穴,感冒发烧时揉此部位即可。

中指疼痛:因炎热以致心脏不适时,这里会感到疼痛。中指上有一个中冲穴,位于包围心脏的心包经上,出现不适可按摩应急。

食指疼痛:食指上有与大肠相关的商阳穴,有便秘现象而压这个手指深感疼痛者,大肠可能有问题。

拇指疼痛:是肺经瘀堵,拇指中的少商经穴,与肺息息相关。如肺有疾患压这个部位时,会疼得跳起来。发现有这些征兆要急时检查。

从第一个穴位开始是少泽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这个穴位开始是从井里而发,这种穴位治疗热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像少泽穴,咽喉痛,发烧了,牙肿了,用三棱针点刺一点少泽穴出一滴血,这些问题就可以当时缓解,不过对于治疗还是要找到本经,病发原因。同时对于井穴,这些穴位不适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小肠经的第二个穴位,荥穴,叫做前谷,金生水,这个穴位属水。

前谷穴有缓解头痛项强、耳聋耳鸣、目赤、热病无汗、鼻塞、咽痛、产后无乳等作用,前谷穴的位置:第五掌指关节前方,掌指横纹端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前谷穴的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前谷,因为属水,所以这个穴位对于不出汗有一定效果,但是是针对热症无汗,同时也可以调理头痛项强、耳聋、耳鸣、目赤、鼻塞、咽痛、痄腮、产后无乳、手指麻木、精神分裂症等。

这个穴位缓解耳鸣,可以配合耳门穴、翳风穴。

这个穴位用的少,我用这个穴位就是治疗耳鸣的时候用过。

刚才有朋友问我小肠经的主要作用,小肠经的主要作用:

第一个,是泄心火

第二个,胸闷,胃堵,还有些人脾气很急,老是心烦气躁,动辄与人吵架,这可以通过按

摩小肠经和三焦经进行舒缓。

第三个,调控产妇乳汁分泌的重要经络,如果产后乳汁不下或量少,通常是小肠经的经络堵塞不通,在培补气血的同时,刺激小肠经的相关穴位可以促进乳汁分泌

第四个:缓解肌肉疲劳,放松上肢肌肉,疏通经气,可以用来缓解疲劳,在做其他按摩治疗时也可以用来放松身体。

小肠经的第三个穴位,也是我们使用最多的几个穴位之一,就是属木的穴位——后溪

人体的一个大穴,别看在一个很小的位置,但它是人体的一个大穴,它是八脉交会穴。所谓八脉交会穴就可以和人体的其它血脉沟通的。它是跟后背的督脉相通,所以来讲,后背上的督脉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这个后溪穴来治疗。督脉有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病,督脉连着大脑,所以有一些神志方面的病,就是经常恐惧、忧虑,神志不清或者记忆力很差,都可以通过调节后溪穴来得到解决,所以后溪穴这个穴位非常重要。另外后溪穴对于治疗落枕、肩膀痛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这个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后使劲往里一按往上一推,一定要推进那个骨缝当中去才有效果。

@牛广丰(道医养生)?女人在月经期间喝花胶汤或者四物汤补合适吗?

花胶不知道以后什么作用,四物汤要在月经前后喝,经期不适合。[好]

这个穴位就是后溪穴,我用的比较多的就是治疗手麻,从后溪一直透针穿过手掌到合谷,这个一针下去,就可以解决手麻的问题。

@泽霖141319 没有听说过,炒作吧,我只听说过桃胶对于胃炎,胃有一定保护作用。

这个穴位也叫落枕穴,可以缓解落枕的症状,但是如果由于血栓导致的落枕也只能缓解,起不到治疗作用,如果要治疗还是要活血化瘀。

小肠经的第四个穴位就是阳谷穴,阳谷是一个属火的穴位,也可以说是小肠经的动力,阳气融汇的穴位。

如果有朋友中焦不通,小肠不蠕动,可以按揉阳谷穴。

这个我i之就是阳谷穴,距离神门很近。

阳谷的中药作用,也就是泄心火,缓解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颌肿、腕关节疾患、癫痫、癫狂。

这个穴位是神门,看看是不是距离阳谷很近。

神门穴主要是心经的穴位,用来治疗心脏无力,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的。

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腧穴最后一个穴位,合穴,属土,就是小肠经的脾脏,——小海穴

所有五腧穴的井穴都在末端,合穴都在膝、肘关节部位。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少海穴是心经的合穴,大家一定要分开小海属土,少海水,离得很近,但是属性不同。

这是小海穴的位置

这是少海穴的位置

小海穴主要治疗的是头痛、项强、耳鸣、颊肿、肘臂痛,经络瘀堵的问题

少海穴属水,治疗的是疏导的问题,比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头痛,眩晕。

这个我们在讲心经的时候再详细介绍。

今天小肠经的五腧穴给大家分享完毕。

最近感冒的比较多,多是因为季节交替,受寒导致的,也有人说和疫情二次有关系,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受寒感冒的大多是免疫力不足导致的。

百病因寒生,身体受寒,导致免疫力下降,才有了感冒发烧,咳嗽,大多数人会反复去医院治疗,咳嗽一直不好,甚至导致鼻炎,还有人甚至开始扁桃体肿大,打呼噜。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医对于这次疫情束手无策,花了很多钱反而效果欠佳,而中医一上来就见效的原因。西医治疗,不分寒热,一上来就是抗生素,以为把病菌、病毒杀死就好了,其实寒没有去除,你打再多针,只能是医疗过度,花钱作死。

只要把寒气去除,马上就好,最简单的就是红糖姜水,出一身汗,就好了。

如果耽误了,和小柴胡汤也没有问题。

2017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速记歌诀:第三单元主要腧穴

第三单元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 (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 (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 (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归来


脐中下4圤,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 (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阴郄 (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神门 (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少冲 (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少泽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


第2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 (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照海 (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复溜 (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阴谷 (合穴)


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泽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郄门 (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劳宫 (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 (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 (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11、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2、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大敦 (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行间 (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 (肝之募穴)


*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13、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14、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中极 (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 (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气海 (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15、常用奇穴


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太阳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循行上下肢内外的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络属的关系确定的。凡是循行于上肢内侧(掌心一侧)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阴经,如与肺相连属的叫手太阴肺经,与心相连属的叫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相连属的叫手厥阴心包经;凡是循行于上肢外侧(手背一侧)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阳经,如与大肠相连属的叫手阳明大肠经,与小肠相连属的叫手太阳小肠经,与三焦相连属的叫手少阳三焦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内侧与五脏相连属的叫足的阴经,如与脾相连属的叫足太阴脾经,与肝相连属的叫足厥阴肝经,与肾相连属的叫足少阴肾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外侧与六腑相连属的叫足的阳经,如与膀胱相连属的叫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相连属的叫足阳明胃经,与胆相连属的叫足少阳胆经。

(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准。十二经脉在体表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阴经均联系胸部,足三阴经联系胸或腹部,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六条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四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和足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属特殊情况。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其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相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分别与相关脏腑发生属络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脏腑以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从其类而属脏络腑,阳经则属腑而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于肺,手太阴肺经则属肺络大肠。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肺朝百脉”和将十二经脉之开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论,故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依次相传,使气血周流全身,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与病候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

图2-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环循胃口,向上通过横膈,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前下行过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肌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分支:手腕后(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2):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通过第1、2掌骨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肩,交会于督脉(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过颈至面颊,进入下齿,环绕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经脉交叉,抵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图2-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3):

图2-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外侧(迎香),交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循鼻外,入上齿,出口角,环绕口唇,交于任脉于颏唇沟处(承浆),沿下颌(过大迎、颊车),上行至耳前,经过足少阳经上关穴,沿发际,至前额角。

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通过横膈,属胃,络脾。

直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乳头下行,挟肚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进入腹股沟(气冲)。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内向下行,至气冲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侧前方(髀关),直抵伏兔穴部,至膝盖部,沿着胫骨外侧下行,至足跗背部,进入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内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4.足太阴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4):

图2-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胫骨后侧,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通过横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体,分散在舌下。

分支:从胃,上横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5.手少阴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5):

图2-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走后属心系(心与其他与心有关的组织器官)。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系目系。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出来,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廉(行手太阴、厥阴经之后),至手掌内后廉,出手小指内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6):

图2-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上经前臂外侧后缘,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上臂外侧后缘,绕肩关节、肩胛部,交会于督脉(大椎),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经过食管,穿过膈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斜向抵于目眶下,经鼻旁,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臑外侧后缘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7):

图2-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上前额,交会于巅顶。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入脑,下行出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旁开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中分出,沿着脊柱两旁挟脊(1.5寸)下行,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分支:从肩胛骨内缘(挟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合于腘窝部,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8):

图2-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部(涌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部,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咙,到舌根部。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图如下(图2-9):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横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间下行,行于手太阴经、少阴经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图2-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0):

图2-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第4、5掌骨之间,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向前进入缺盆,分布胸中,络心包,通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于缺盆部,至肩部,会于督脉(大椎),上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额角,下行至面颊部,抵达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足少阳胆经交叉于面部,至眼外角(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11.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1):

图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上达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抵达目眶下,经过颊车,至颈,合于手少阳经,至缺盆,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内部,下少腹两侧腹股沟部,出外阴部毛际处,横入经过髋关节部。

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侧,过季胁,下行合前条分支于髋关节部(环跳),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足大趾端,穿过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12.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2):

图2-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沿胫骨内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部,绕阴器,抵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通过横膈肌,分布于胁肋,沿咽喉后上行,至鼻咽部,联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进入前额,上行交会于督脉巅顶。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1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