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是四诊(望、闻、问、切)内容之一,它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
分部诊法与寸口脉的定位方法 (一)分部诊法 分部诊法始于周秦汉初时,如《黄帝内经?素问》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文献记载中,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至晋代王叔和时,对于独取寸口诊法才有了明确的准则,从而代替了古代各种诊脉法,为中医脉学奠定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兹分述如下。 1.三部九候诊法 古代医生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采取在病位附近的动脉搏动处诊脉,即可察知全身疾病的变化情况,如《难经?第一难》中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之法”,即是说:人体全身的十二经在各部位上都有动脉搏动的现象,以此作为诊脉的一种方法。三部九候诊法由此而产生。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此段经文的记述是中医最古老的一种三部九候诊脉方法,它属于一种全身性遍体诊脉法,现已不采用。除上述之外,对“三部九候诊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如《难经?第十八难》中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难经》中将全身性诊脉法(三部九候诊法)解释为寸、关、尺中的浮、中、沉、候脉诊法,录此以供参考。 2.人迎脉口诊法 “人迎脉口诊法”是古代医生采用人迎(指颈动脉)和寸口脉(指桡动脉)互相结合的一种诊脉方法。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曰:“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大小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黄帝内经?素问》中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太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阴,寸口二倍,病在少阴,寸口三倍,病在太阴……,寸口四倍,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此论述根据人迎主外,主阳;寸口主里、主阴的法则,从两个方面互相参照来进行诊断,它比遍体诊法简单易行,可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现在亦不予采用。 3.尺寸诊法 “尺寸诊法”是诊察寸口脉与指触寸口脉以下至尺泽一段皮肤温度相结合的一种诊脉方法。以此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脉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热,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尺之而热者,亦寒热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诊尺肤的同时,亦是视诊与触诊相结合的一种诊断方法,现在医者亦多不采用。 4.寸口诊法 因为上述几种诊脉法,在临床中使用很不方便,所以,历代医家一致采用寸口诊法,从而取代了其他古老诊脉方法,使寸口诊法成为中医脉法的中心。其优点是:准确性强,方便易行,可以测知全身各部的疾病。临床应用价值很高,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始于扁鹊,完善于晋代的王叔和。如《难经?第一难》中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於寸口也。”《难经?第二难》中又曰:“脉有尺寸,何谓也?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以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素问?五藏别论篇》中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寸口是指手腕的桡动脉,腕内廉上侧,有骨稍高,曰高骨。从鱼际至高骨的距离约有一寸,故名曰寸;从尺泽至高骨的距离约有一尺,故名曰尺;高骨介于尺寸之间,故名曰关。诊脉时医者先以中指接触高骨,是谓之关部,示指所接触之部位为寸部,无名指接触之部位为尺部,此即为寸、关、尺三部之诊法也。如李时珍在《频湖脉学?四言举要》中曰:“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渭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可是,古时候诊脉,尚注重全身诊察法,不仅限于寸口,而是相互参照以定夺病情。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曰:“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近代医生诊脉单持寸口,而废弃全身诊察之法,可得知各脏器之虚实寒热,已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并使“寸口诊法”逐渐得到完善,逐渐系统化,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学科。 (二)寸口脉的定位方法 在独取寸口的诊法中,从古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个寸、关、尺脏腑定位的分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统一。可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萌发了有关寸、关、尺脉的脏腑所属定位法。《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亦早已记载了这方面的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此段经文中所谓:“上附上”,“中附中”,“尺内”者,即指寸、关、尺三部而言。日人丹波元简认为这节经文系指尺肤诊法,日本学者还有认为是指腹诊法等,这里就不多加以讨论了。早在《难经》中已经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将左右两手寸、关、尺三部分别与脏腑十二经脉相互配合,并且两者配合排列有序,有条不紊,如《难经?第十八难》中曰:“脉有三部……”,《难经?第三难》中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只提及尺寸时较多,而提及关脉则相对较少,只重视脉的阴阳分配法,并没有重视到脉的脏腑分配法,直到西晋王叔和时才有了新的发挥,在他所著的《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中曰:“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足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同时又在《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中曰:“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可见,寸口诊脉法及其寸、关、尺三部脏腑分属的定位,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及《难经》,直至《脉经》,即有了比较具体的论述。以后,历代各医家提出很多有关寸口脉脏腑分属的不同说法,如唐代的孙思邈、元代的滑寿、明代的李中梓、李时珍、张介宾等,俱各有论。现将各医家寸、关、尺脏腑分属部位的不同方法简介如下(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左右手两寸部和两尺部的脏腑定位很不一致,而两关部的脏腑定位基本相同。一般认为下列表中脏腑的寸、关、尺三部的定位方法较为合理,现仍为中医临床广泛应用(表2)。此定位法系根据李东垣法,歌曰:右肺大肠脾胃命,左心小肠肝胆肾。上述寸、关、尺脏腑分属定位方法,虽然并无充分的理论根据,但中医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直至目前还无法解释。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此段描述胸痹从症状与脉象上看,寸脉所以沉迟,关脉之小而紧数,即是阳气失去它本来的职位,而阴气乘而代之。所以治宜辛温行阳,消散痰浊之法,对于治疗上焦阳虚,下焦阴盛的胸痹证是一张有效的方剂。临证所见以数脉为例:如左寸为心,见数脉为君火亢盛;左关为肝胆,见弦数为肝胆积热;左尺候肾与膀胱,见数为膀胱温热;右寸候肺,见数为肺家热;右关候脾胃,见数为胃家有热;右尺候命门及下焦之疾,见数为命门火盛。当然,脏腑之病变不一定全部都会反应在寸口脉之上,所以临床不可过于拘泥,如周学霆在《三指禅》中所言甚好,应以“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之原则为妥。又如清代黄宫绣的《脉理求真》中曰:“持脉之道,贵乎活泼,若拘泥不通,病难以测。姑以部位论之:如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与膻中;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胸中;左关肝部也,其候在肝胆;右关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左尺肾部也,其候在肾部膀胱小肠;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大肠;……头痛在上,本应寸见,而少阳阳明头痛,则又在于两关;太阳头痛,则又在于左尺,是痛在于上者,又不可以上拘矣。淋遗在下,本应尺求。而气虚不摄,则病偏在右寸;神衰不固,则病偏在左寸,是淋遗在下者,又不可以下拘矣。中气虚而吐泻作,则吐似在于寸,泻亦应在于尺;如何偏于关求以固脾胃。二气混而中道塞,则治应在两关;如何偏宜升清以从阳,苦降以求阴,则病在于上中下者,又不可尽以所见之部拘之矣,部位难拘如此。”以上论述很有参考价值,今摘录之,以供参考。 五、诊脉方法与诊脉注意事项 (一)诊脉方法 诊脉的方法正确与否,是决定诊断效果的关键。因此必须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诊脉方法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诊脉的时间 历代医家十分强调诊脉的时间。最佳的诊脉时间,通常要在病人安静之时进行。因为,如果病人正处于惊恐、兴奋、紧张之时,皆可引起真实脉象的异常变化。医者皆知,脉的搏动与气血的活动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医家认为:诊脉的时间适宜在早晨尚未活动,未进饮食之前进行。虽然临床上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足已说明古时候医家对于诊脉的态度是何等认真。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清?黄宫绣在《脉理求真?四宫脉要》中曰:“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因为在早晨人的机体内外环境均较安静,气血调匀,脉象才能如实反映病情,是诊脉的最佳时间,但限于条件,不必过于拘泥,其他时间也可以诊有过之脉。如明?汪机曰:“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2.医生调息 医生在诊脉时必须注意自身调息,首先要平心静气,聚精会神、贯注指下,才能够诊得真实的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家正眼》中曰:“凡诊脉之道,必须调平自己气息。”因为古时候没有钟表计时,是医生采用自己的呼吸定时间(一呼一吸称为一息)来计算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以辨脉象的迟数。因为,正常人每分钟呼吸为18次,每呼吸一次时,脉搏跳动4次,计算呼吸共计72次,正常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正好也是72次。可见,古人以呼吸定息测脉动的次数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3.诊脉时病人的体位和医生的指法 诊脉时病人的体位和医生的指法尤为重要。应嘱病人端坐或采取仰卧的姿势,将前臂自然平展,放在比较柔软的脉枕之上,手掌朝上,医生将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分别触放在寸、关、尺三个部位上。医生应将中指略为弯曲,使三个指头平齐,节节相对,应用指腹分别触及寸口部位,以候各脏腑之病情所在。正确的诊脉方法是:首先以中指取掌后的高骨,定为关部(即桡侧的桡动脉骨茎突处),其余两指分别再取寸与尺两个部位,关前定为寸脉,关后定为尺脉。并且要根据病人的体格长短肥瘦的不同,来决定寸与尺之间的距离远近。如长瘦形的病人,臂较长者,诊脉时下指的距离可以相应疏远些,若体格是肥胖型的,而且臂亦较短者,下指时的距离可以密近些。如《诊家枢要》中曰:“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诊脉下指的力度应由轻渐重,采用浮取、中取、重取三种方法,以辨脉的深度。如《诊家枢要》中又曰:“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中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亦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现,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又《难经?第五难》中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然后,再察其脉的速度,以辨脉的迟数;知其脉的强度,以辨脉的属性。总之,不外乎举、按、寻、推、竟五种。所谓“举”即是轻取,可诊得浮脉;“按”即是重取,可诊得沉脉;“寻”即是中取,下指不轻不重,可诊得缓脉;“推”即是随时微微挪移指位,前后推测,可诊得芤脉之类;“竟”即是上下揣摩,可诊得长短之类脉也。此外,诊脉下指有单按与全按之别。单按脉即以一个指头按寸部、关部或尺部;全按是三个指头齐按寸关尺。如果只从表面上看,诊脉都是三指齐按,而实际是三个指头竟在逐个地反复寻按各自部位的脉象。如《四诊抉微》中曰:“凡诊先以三指齐按,所以察其大纲,如阴阳表里,上下来去,长短溢脉覆脉之类是也。后以逐指单按,所以察其部分,每部下指,先定经脉时脉,以审胃气,分表里、寒热、虚实,辨气分血分,阴阳盛衰,脏腑所属,浮候,中候,沉候,以消息之断病,何部异于众部,便属此部有病,候其盛衰之极者,以决之,在上上病,在下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 4.候脉诊脉必须讲求严肃性,绝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就难以辨清脉象的真伪。如《灵枢?根结篇》中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所以说,持脉必须候得脉搏跳动50次以上,或者延长2~3个50次,一般需要5~10分钟为宜,如此才可以了解五脏的全部情况。故而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曰:“动数发息,不满50,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他严肃地批判了那些仓促持脉、草率做出诊断的医生。告诫后世医者,候脉必满50,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视死别生”的目的。 (二)诊脉注意事项 在诊脉之时,医生要注意自己手指的温度是否正常。如果手指太凉,直接去给病人诊脉,就会引起脉象的改变。正常人的脉象和缓而均匀,平滑柔软,脉的跳动每分钟大约为72次,妇女月经期或5周岁以下的儿童以及身体素弱者脉率均可增快;劳动或运动之后的脉率亦可略速,而体健之运动员脉率则稍为迟缓。此外,饭后、酒后、吸烟、饮浓茶或咖啡等,均可以使脉率增快。如果病人正处于惊恐、兴奋、紧张、或情志改变,寒冷刺激,高温炎热等,均可能引起真实脉象的异常变化。鉴于上述几种情况,临证时必须特别注意,以免发生误诊,贻误病情《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曰:“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伤,脉象也会随着发生改变。如:喜伤心,则脉必散;怒伤肝,则脉必弦;忧思伤脾,则脉必缓;悲伤肺,则脉必短;恐伤肾,则脉必沉;惊则气,乱则脉必动。上述这些脉象的表现,是情与脉相应为顺,反此者为逆。此外,脉象和气候的关系甚为密切,因为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所以,随着不同季节的转化而会出现不同的脉象。如《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谓平脉”。凡属四季平脉者,均属正常脉象,如见是脉,应排除病脉,才不至于有误矣。 等等。
有
脉学七言诀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 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 迟 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 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 脉 体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 涩 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虚 脉 体状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 实 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 长 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 短 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 洪 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微 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 紧 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 缓 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 芤 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弦 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 革 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 牢 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 濡 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 弱 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 散 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 细 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 伏 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 动 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 促 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 结 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 代 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 四言诀 ■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把脉就是中医的切脉,当然能诊断病情。下面仅供参考,你的问题,包含了5000年来的经验总结,包含了许多人一生的努力修炼,如撑握也不是简单的事。
切脉在中医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独特之处。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不是常听人们这样说中医:“三根手指头、一个小枕头”。
切脉既然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在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渐渐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呢?
据考证,我国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开始广泛应用脉诊来诊察疾病,由于年代久远,其始创者已不可考。
《史记》中认为脉诊是由扁鹊倡导的,记载了扁鹊救虢太子,以三部九候法诊断病情。在对太仓公淳于意的记载中,谈到了仓公治病必诊其脉。
《内经》已有了脉象理论和切脉方法的论述,而《难经》首次提出了“脉诊独取寸口”的方法。东汉·张仲景创造性的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临床经验,确立了平脉辩证的原则。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确定了二十四脉象,首开脉象鉴别的先河。对后世及世界医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对脉神、脉的常变、脉之从舍、顺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明·李时珍著《频湖脉学》,载二十七脉,简明易懂,十分受欢迎。
以后的一些著作,如李士林《诊家正眼》、李延罡《脉诀汇编》、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将脉理辨析与临床经验互相印证,也极为实用。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脉诊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中医脉诊也应该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更加方便、准确的服务于广大群众。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
① 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 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 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 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 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 细而迟,往来难。
⑦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 《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 脉 主 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
① 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 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且止有常数, 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诊 脉 总 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 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 脉 六 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命门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脉经:病可水证第十五
下一篇: 脉经: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