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内径:肘后备急方卷四-治胸膈上痰诸方第二十八

中药大全 2023-09-20 21:48:06

属性: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方。

釜月下墨四分,附子三分,桂一分,捣,筛,以冷水服方寸匕。当吐,一方,无桂。

又方苦参,桂,半夏等分,捣,下筛,苦酒和以涂痛,则瘥。

又方,乌梅三十枚,盐三指撮,酒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当吐,愈。

此本在杂治中,其病是胸中膈,上。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

但单煮米作浓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尽二三升,须臾适吐,适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臾吐胆乃止,不损人而即瘥。

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则瘀阻痰方。

常山二两,甘草一两,松萝一两,瓜蒂三七枚,酒水各一升半,煮取升半,初服七合,取吐吐不尽,余更分二服,后可服半夏汤。

胡洽名粉隔汤,矾石一两,水二升,煮取一升,纳蜜半合,顿服。须臾,未吐,饮少热汤。

又方,杜蘅三两,松萝三两,瓜蒂三十枚,酒一升二合,渍,再宿,去滓。温服五合,一服不吐,晚更一服。

又方,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捣,末,温汤三合,和服,便安卧,欲摘之不吐,更服之。

又方,先作一升汤,投水一升,名为生熟汤,及食三合盐,以此汤送之。须臾欲吐,便摘出,未尽更服二合。饮汤二升后,亦可更服,汤不复也。

又方,常山四两,甘草半两,水七升,煮取二升,纳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

方中能月服一种,则无痰水之患,又有旋覆五饮。在诸大方中,若胸中痞寒短气者,(敷逼切)。

甘草二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枚,碎之。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分为五服。

又方,桂四两,术,甘草二两,附子炮,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膈中有结积,觉骇,骇不去者。

藜芦一两,炙末之,巴豆半两,去皮心熬之,先捣巴豆如泥,入藜芦末,又捣万杵,蜜丸如麻子大,服一丸至二三丸。

膈中之病,名曰膏肓,汤丸经过。针灸不及,所以作丸含之。令气势得相熏染,有五膈丸方。

麦门冬十分去心,甘草十分,炙,椒,远志,附子,炮,干姜,人参,桂,细辛各六分,捣,筛,以上好蜜丸如弹丸。以一丸含,稍稍咽其汁,日三丸,服之,主短气,心胸满,心下坚,冷气也。

此疾有十许方,率皆相类,此丸最胜,用药虽多,不合五膈之名,谓忧膈,气膈,恚膈,寒膈,其病各有诊别,在大方中,又有七气方,大约与此大同小别耳。

附方《圣惠方》,治痰厥头痛。

以乌梅十个取肉,盐二钱,酒一中盏,合煎至七分,去滓,非时温服,吐即佳。

又方,治冷痰饮恶心。

用荜拨一两,捣为末,于食前,用清粥饮调半钱服。

又方,治痰壅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食。

用浓朴一两,涂生姜汁,炙,令黄为末,非时粥饮,调下二钱匕。

《千金翼》论曰,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源以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者。

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淡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用此方遂愈。

御药院方,真宗赐高祖相国,去痰清目,进饮食,生犀丸。

川芎十两,紧小者粟米泔,浸三日,换切片子,日干为末,作两料,每料入麝、脑各一分,生犀半两,重汤煮蜜杵为丸,小弹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朱砂半两,膈壅,加牛黄一分,水飞铁粉一分,头目昏眩,加细辛一分,口眼斜,炮天南星一分。

又方,治膈壅风痰。

半夏不计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遍,去恶气,日中晒干,捣为末,浆水搜饼子,日中干之,再为末,每五两,入生脑子一钱,研匀,以浆水浓脚丸,鸡头大,纱袋贮,通风处阴干,每一丸,好茶或薄荷汤下。

王氏《博济》,治三焦气不顺,胸膈壅塞,头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利膈丸,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不皂荚涂字二两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下。

《经验后方》,治头风化痰。

川芎不计分两,用净水洗浸,薄切片子,日干或焙,杵为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不拘时,茶酒嚼下。

又方,治风痰。

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各为末,和令匀,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余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压之。

《外台秘要》,治一切风痰,风霍乱,食不消,大便涩。

诃黎勒三枚,捣取末,和酒顿服,三五度,良。

《胜金方》,治风痰。

白僵蚕七个直者,细研,以姜汁一茶脚,温水调灌之。

又方,治风痰。

以萝卜子为末,温水调一匙头,良久吐出涎沫,如是瘫痪风,以此吐后,用紧疏药服,疏后服和气散,瘥。

《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

用半夏净洗,焙干,捣,罗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于慢火中煨令香,热水两盏,用饼子一块,如弹丸大,入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能去胸膈壅逆,大压痰毒,及治酒食所伤,其功极验。

●返回《肘后备急方》目录

肘后备急方哪个版本最好

肘后方版本。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简称《肘后方》。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系以葛洪《肘后备急方》和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为主体,加上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之附方摘录合编而成。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喜欢看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一般付钱或者取东西的时候,人们都会突然从袖子里面拿出来,仿佛变戏法一般,而袖子就好像一个百宝箱,里面什么都可以放。那么,古代人的袖子,真的能放东西吗?


中国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宽服大袖。袖子里缝有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 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的人或不贪污的清官。

还有些所谓“袖刃”、“袖箭”,即衣袖里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里所藏小件珍奇之物。从汉代开始,当时的衣服袖子叫做琵琶袖(貌似又是垂胡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可以放一些小的东西。不过古代并不像电视里面那样,人人都穿着宽大袖子的衣服,只有一些贵族才会这样穿。 古人的袖子也有窄袖,就是袖子是直的,请不要被现在的电视剧误导了,宽袍大袖一般只有贵族会穿,既然是贵族,也没有带银子的必要。在古代,有身份的人都会穿宽幅大袖的衣服。

说一件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吧 上学的时候,偷偷玩手机,瞅见老师来了,立马用手指将手机捅到校服袖子里,而校服的袖子一般是松紧状,袖口比袖子的直径要小许多,所以即使站在老师面前,袖子中的手机也不会掉下来。

而古人的“袖里乾坤”大抵就是这个原理了。首先我们看一下宽袖长袍的基础样式:

如上图所示,虽然古代的宽袍袖子看起来很宽大很累赘,但是袖口部分非常窄,只有几公分,跟我们现在的松紧袖口一样。

而袖身非常宽,所以即使袖子里放一些东西,在垂手而立的时候,只要上臂不超过水平线,袖子里的东西就会垂下来,显得鼓鼓囊囊的。所以,其实袖子里是没有口袋的,袖子本身就是一个大口袋。这类袖子通常称为“琵琶袖、垂胡袖”。

明朝关于这类服饰存在“两只衣袖像布袋”的谚语,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

既然袖口这么窄,那么东西是如何放进去的呢,在口袋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这就是“怀揣”二字的由来了。手从这里伸进去,放东西,拿东西。而右手往左手袖子拿东西的时候,处于左手的肘后方,所以“肘后”便是口袋所存在的地方。

中医流传下来的其中一部著作叫做《肘后备急方》,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整理而成的,而书名中的“肘后”很容易理解了吧。

当然古人很多衣服的袖子中是不能放东西的,也没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那样浅浅的暗袋。老百姓穿的衣服大多都是窄袖,袖口袖身都是修身的。而达官贵人为了彰显身份,研发出了宽袖长袍。

其中很多作为正式场合衣着,例如《仙剑三》中那件传说中的“广袖流仙裙”,是不可能有“袖里乾坤”一说的,否则鼓鼓囊囊的,何其难堪也。

我们中国人管“小巧精致”的玩物叫做“袖珍” ,就是说袖子虽然宽大,可以放东西,但所放之物必然是轻巧之物,所以以“袖珍”概括之,可以说这个词是中国文字“表意”的特殊代表之一了。

同理“两袖清风”代表廉洁奉公,就更容易理解了。

至于电视中演绎的这类“暗袋”,手从袖口伸进去放东西,看起来固然可行,但是现存的出土文物考证,几乎不闻其踪。不能说没有,但没有实锤。

我国古人的服装没有什么口袋,但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放在袖子里的,有时候塞进腰带或挂一个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还有时背包裹出行。要是王公贵族的话,就直接让下人拿回去好了,何必自己受累。把东西放进袖子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发生在像上朝这样重要的场合,毕竟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直接伸手到怀里掏东西还是不太雅观啊,而且这样做的条件是衣服有大袖子,因为古人也穿窄袖的衣服。

汉服中有一种琵琶袖,多见于明制汉服。琵琶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东西的。

其他的衣服则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袖子大,所以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样的说法。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贵族才会穿这种大袖的衣服,普通的下层群众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来。而一般咱们看到的古人穿的宽袍大袖,是在袖子里面缝有跟袖口开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可以放一些银两、书信等东西,比较方便。还由此出现一些名词,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里藏的小件奇珍宝物,“两袖清风”说的是袖子里没有装钱,所以很清贫。古人的衣服也能装大物件,如“窃符救赵”中,信陵君夺兵权杀晋鄙时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铁猪”。而且这些口袋多在手肘后,而非袖口处,这样是为了避免抬起手臂时东西掉出来。东晋葛洪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的“肘后”就是说这书能放在肘后的口袋里随身携带。不过清朝入关后,便改掉了这种“中华衣冠”。

古人常说“袖里乾坤”,难道古时候的袖子真的这么神奇?可以包罗万物?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见古人从袖子里面掏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像是朝廷的奏章、匕首、银两或者一些食物,但是也仅仅只是放一些小巧玲珑的物件,比如银票之类,因此又得了一个“袖珍”的称谓。

既然是装东西的口袋,设计在外面不是更方便一些吗?

因为古代的衣服讲究飘逸,十分有逼格,你在外面缝制个大口袋,显然与飘逸这个词不沾边。另外在古人的思想中,他们觉得只有乞丐才会在衣服外面缝制补丁,本来穿这种袖子的都是一些文人雅士,让他们放下身段去接纳这种外置口袋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而且这种外置的口袋也容易招来扒手,很容易被别人偷窃。 相反如果将这些口袋设计在袖口内部,不仅不会影响外观,也增强了隐秘性和安全性。

那么这些个小物件究竟放在袖里的哪个位置呢? 总不能放在袖口吧,一来容易被人发现,二来掉出来的几率也是很大。这种口袋一般缝制在肘后方,口袋开口方向与袖口正好相反,呈梯形状。理论上只要你的手臂平举时不超过水平线,东西就不会从口袋中滑落。

像电视剧中主人公经常变戏法的从袖口中掏出各种玩意儿的场面,在古人中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虽然穿的是宽袍大袖,可是袖口的收口却非常狭小,要想从袖口取东西还是挺难的。而且未免不雅观。

那么他们是如何将这些东西放进去和取出来的呢? 正确的方式是将手从怀中胸襟的位置穿过,右手拿左边肘后的东西。这就是“怀揣”的由来。

也并不是所有的袖子里面都缝制的有口袋,像琵笆袖、垂胡袖就无需口袋,他们自身就是一个大口袋,只需上臂和小臂保持一定的弯曲度,那么完全就不用担心东西会从袖口中滑落而出。

当然了,这种袖子多半还是出现于王公贵族身上,寻常老百姓穿的还是宽衣窄袖、粗衣麻布。他们需要收放一些物品时往往从荷包、腰带或者背后的包袱中取出。

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古人的贫富差距。只有富贵人家为了突显自己的身份才会穿一些宽袍大袖,而穷困的下层群众因为劳作的问题经常穿的是短袖,甚至穿个短裤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古代权贵人家出门,衣服华丽不说,后面还经常跟着一众仆从。随身需要的物件都有专门的仆从负责。需要钱袋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专门掏出袖口里面的钱袋,自然会有专门的仆从为主子买单。

多数时候,他们宽袍大衣中的口袋都是闲置的,口袋对他们来讲只是附属功能。毕竟好看才是最实用的。

显然,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过的舒服。像我们上个街背个小包带个手机就能解决的事,他们可能需要浑身上下塞得满满当当不说,还得大包小包拎一堆。

虽说 人家 不方便,但是人家仆从成群,要啥都有专人奉上,这一点又是我们大多数现代人羡慕不来的。

这个问题可以拆成两个:古代人们的衣服袖子特别大吗?特别大的衣服袖子可以用来装一切吗?

由于电视剧里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广义上的汉族,所以我们把“古代人们的衣服”范围限制在“汉服”中。百度汉服,首先出现的很可能是各地高中成人礼上的 “宽袍大袖,褒衣博带”。

其实拖地大袖子 并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常见的袖形, 不光普通百姓一辈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 社会 ,它出现的频率也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高。

电视剧《大明宫词》

除了拖地袖子,中国人还有什么选项呢?从历代服装的连袖廓形上看,袖子的变化多集中在袖底线的曲直、袖身的长短和袖口的宽窄上。根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分法,可以 把袖形粗略地分为宽袖、垂胡袖/琵琶袖、长袖/大袖、窄袖/小袖几种。

作为“汉服中的汉服”,深衣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才从南到北流行开来。早期的深衣帛画、木俑和实物,大多出土于楚墓,最常见的袖形并非宽袖大袖,而是复兴汉服圈中相对小众的 “垂胡袖”。

战国 陈家大山楚墓帛画

所谓“垂胡”,和胡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说文解字》中解 “胡”为“牛颔垂也”, 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紧,腋部较窄,与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状类似。

这种袖形不只属于“制芰荷以为衣”的楚地,它在汉代继续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汉族服装中常见的元素。

牛脖子的“垂胡”

至于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种袖形,学界还没有定论。虽然明代以后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别,但总体看来,它们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状,没多少变化。

其他几种袖形, 宽袖的特点是短袖筒、宽袖口, 一般用于上层 社会 礼服;大袖/长袖的袖身极长,袖底线为弧线,两手下垂时袖子可以着地;窄袖/小袖则以方便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宝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上层 社会 尚且没有袖口一宽到底,平民百姓们,就更不可能穿又废布料又累赘碍事的宽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别大,显然 是错的。

那古装剧里的人经常会从袖子里掏东西出来都是假的?也不尽然,这是借鉴了 古典小说的描述。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宝钗扑蝶

除去显然不可能装得下任何东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内藏物的,还剩宽袖、大袖和垂胡袖。

垂胡袖特殊的袖形,显然可以容纳香袋、手帕、几枚小钱之类的小物件。至于宽袖和大袖,想放得下东西, 必须要装一个暗袋, 从目前的出土文物来看,还没有大开口的袖子里缝过暗袋。

不过,人们穿大袖衣服时,里面不可能光着身子露胳膊,外衣里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内藏物了。

下半段封口

还有一种袖子,表面看起来袖口宽大,实际上开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缝合的。这种设计和服中也有出现,如果硬要塞东西进去,容量确实是够的,只不过想原路拿出来,免不了 抓耳挠腮一番。

不过,出于美观和方便的双重考虑,袖子里能放的东西极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于掏出一锭银子?除非你想买下整座客栈,古代生活哪里有机会花那么多钱。


都说古代人很传统,会以为他们会比较保守,那其实不是这样的呀,古代的亲们也是相当的 时尚 ,非常的时髦的。就拿题主讲的这个可以藏东西的袖子来讲吧。

以汉服为例,他们衣服袖子就会很多种

广袖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最多的就是这种袖子了。那这种袖子十分的宽大,可不放不了什么东西。不过这难不勤劳智慧的人们,他们会在里面缝个开口朝内的袋子,这样就可以用来东西了。

琵琶袖

因为这种袖子袖大而小口,腋部较窄形状很像琵琶所以被称为琵琶袖。那这个因为有收口,所以可以直接藏很多东西。


垂胡袖

这个袖子跟前面的琵琶袖有些类似都是袖管很大,但袖口很小。那这个也可以直接藏东西。

还一种是窄直袖,那这种袖子就完全没办法藏东西了。

那是不是可以藏东西,就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放呢?那当然不是了,想一下,如果袖子里放个几两银子,打架都不用捡砖头,直接甩袖子可以把人呼晕过去。那一般情况下,袖子会放一些体积较少,贵重的物品,如黄金首饰、文书类。

那像一些体积较大的物品,通常会放在胸前。古代的衣服是有个两襟会在胸前相交,那系上腰带后就会有一个像口袋一样的空间,那这个就会用来放一些体积较大的物品。

那古代人还会做一些荷包用来装钱,挂在腰间。所以看电视那些小偷去偷人家东西都是把人撞一下,顺手就把人家挂在腰间的荷包给偷跑了。

至于题主问到袖子里藏东西会不会掉,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掉的,但谁也不能担保万无一失呀,像《三国演义》里的张松不就是因为不少心把袖子里的信给弄丢了,才丢了性命的吗?

喜欢看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一般付钱或者取东西的时候,人们都会突然从袖子里面拿出来,仿佛变戏法一般,而袖子就好像一个百宝箱,里面什么都可以放。那么,古代人的袖子,真的能放东西吗? 中国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宽服大袖。袖子里缝有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的人或不贪污的清官。


还有些所谓“袖刃”、“袖箭”,即衣袖里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里所藏小件珍奇之物。从汉代开始,当时的衣服袖子叫做琵琶袖(貌似又是垂胡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可以放一些小的东西。不过古代并不像电视里面那样,人人都穿着宽大袖子的衣服,只有一些贵族才会这样穿。

古人的袖子也有窄袖,就是袖子是直的,请不要被现在的电视剧误导了,宽袍大袖一般只有贵族会穿,既然是贵族,也没有带银子的必要。在古代,有身份的人都会穿宽幅大袖的衣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有一个词叫“两袖清风”, 形容为人清廉。

清廉和袖子有几毛钱关系呢? 还真是有关系。

所以“ 两袖清风 ”这个形容人廉洁的词还是很形象的。

古人的袖子是不小的,如上,是汉代的冕服,袖子超级大。

这样大的袖子,干起活来时很不方便的,所以这些衣服也就是不用干体力活的“肉食者”所穿的。真正的劳动人民,穿着都是挺干练的。

这样大的袖子,就衍生出一个作用——在袖子里面放点东西。

那袖子这么宽大,会不会掉出来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直到袖子里放东西的门道了。


除了这个袖袋可以放点小东西,古人还会做小荷包,也是很精致的。

如果是大宗的金属货币,放衣袖的袋子里就有点不方便了,就会有专门挂在腰上的袋子,所以也叫“盘缠”。

这是明朝于谦在《七绝.入京》中所做的诗,他由地方到首都北京做官,要求自己做官要“两袖清风”,就是指不接受贿赂了。这里就涉及到古代人的服装问题,也就是说为啥古代做官的人要把东西放在袖子里。

古代人的服装还是分等级的,一般分为两大类,官僚士绅一类,宽袍大袖,风度翩翩,不用做低贱的工作,这个服装舒适,布料用的多,那个时候是没有服装口袋的。这类服装的袖子宽大,袖口收紧,自然形成了袖里乾坤,有的人对这一部分用布料加固,或者缝制一个小型口袋,可以放置银票、少量的银两、较轻的文章书信等物品,沉重的钱财一般都配有荷包挂在腰间,主要是为了方便。

官员受贿后一般就会把钱财物品放在袖子里面,只要稍微注意观察就可以知道有没有收钱财,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历朝历代袖子服饰样式,仅供参考)

普通百姓一类,紧身短袖服装。普通老百姓要做实际的工作,宽袍大袖自然不行了,况且宽袍大袖要浪费不少布料的,绝大部分老百姓负担不起的。普通百姓的服装也没有口袋,服装整个是右掩的,然后用带子束腰,随身携带的散碎物品可以放在怀里的。比较多东西的话就用包袱了。(普通百姓服饰照)

我们平时所推崇的汉服是当时官僚士绅阶层的服装,而不是普通民众的服装。

还记得古代戏剧小说里,美丽的姑娘给心上的情郎绣荷包?

荷包是干啥的?放手机?放钱夹子,还是放账本、放眼镜?这些东西古代木有啊!对,古代没手机、没眼镜,但古人出门也有古人必须带的一堆“杂活事儿”。


最重要的,是出门带钱!古代的钱,主要是硬币:铜板和银两,硬帮帮的,形制还不统一,不能用今天的扁平式钱包收装,只好用个牛皮或鹿皮的袋子收着,袋口绳子一收,一个锦囊袋,就是古代的钱包。


过去带几两碎银子出门,就有些显沉而不便了,如果搁袖子里,一路噼啪带响,路人听他袖中银两呼啸,还当他显富呢!古人也是甩着手走路(直立人走路都要甩起双臂的,不甩的,是1.0版本的机器人),一不小心,还把银两甩出去!

大家想想,现代衣服设计千奇百怪,比如浑身都钉着口袋,从胸口到屁股蛋儿,前蛋后“蛋”,两旁各安一对,就连两边肩上都会缀几个小口袋,可有谁在袖口上安个口袋?明摆着不方便嘛(这跟后背上不安口袋是一个道理)!


口袋又叫什么?叫荷包!比如,请把你的荷包掏一掏——掏荷包,就是掏口袋。

但古代的荷包又非今日的口袋,古人用的荷包,就是今天的手包,里面放些小物事,比如散碎银两、情书等紧要之物。荷包要么挂在腰上,要么收在怀中(内袋)。

除了银两铜钱,还有一些较大的杂物,比如账本、书籍、名札、文房四宝,有专门的书包、夹匣(小型的木制盒子)。古人派头大,这些杂物有专门的长随(仆人)拿着。养不起仆人的,就自己夹着,或者装在褡裢里。


褡裢是古人出门常用的较大的包,不是像现在一些影视剧表现的,像现代挎包一样斜挎在肩上,而是搭在肩上或马驴背上,有扣有襻,防止东西掉出来,里面能装不少东西。

最后简单说说袖子,古代的衣服,如果出席重要活动,所穿礼服,袖子一般较大,端起来好看嘛!而日常生活中,普遍是小袖,比如明代流行的箭袖,都是窄衣小袖,说来都是为了生活方便。


古人能从衣服上辨别地位,稍有地位者都穿长衫,“劳动人员”则穿短衣,孔乙己穷得叮当响,他唯一能守住的“尊严”,就是一件长衫。然而长衫也是窄袖,为什么呢?只有窄袖才方便,好比吃饭夹菜不会把衣服落碗里,让人讨厌!

可以这么说,古人衣袖的宽窄与其干活的多少是成比例的,不用干活的人,衣袖就会宽一点(但也不会太宽,顶多一个手掌宽),天天下力的老兄弟们,整天撸起袖子干,恨不得连袖子都免了!

窄袖里,可装不了什么东西,除非塞一块手帕,时时抽出来擤一下鼻涕。哼哧!哼哧!(胡丹/皇帝不称朕)

交际文言文抱朴子

1. 抱朴子内篇译文20篇 翻译为现代汉语的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抱朴子说:玄道,是自然的始祖,万事万物的根本。

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得绵绵莽莽,所以称之为“妙”。玄道的崇高,就像那峨冠覆盖在九天之上,玄道的空旷,就像那巨笼环罩在八方之外。

它比日月更光明,比闪电更疾速。时而闪现,好似那光影浮动;时而飘移,又似那流星疾行;时而荡漾,好比深渊清澄;时而纷飞,又胜游云悠浮。

玄道,可因其附于万事万物之上而呈现为“有”,又可因其寄寓于幽深清寂之中而转化为“无”。其沦落到大幽国则往下沉潜,凌越过北极星则向上游移。

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不如它刚劲,即使是浓厚的露珠也不如它轻柔。说它方,却不能用矩尺来衡量,说它圆,却不能用圆规来测度。

它来时不可见,去时不可追。天因为它而高峻,地因为它而地下,云因为它而浮行,雨因为它而降临。

它孕育元气,创造天地,化育出原始,又冶炼出万物,回旋着星宿,培养出混沌,驾驭着机关,鼓动着四时的天气,囊括了淡泊怡静之志,抒发出鲜明浓盛之情。玄道能遏制污浊,扬发清明,增减黄河,损益渭水。

增加它,不会显得盈溢;耗损它,不会显得贫乏;给予它,不会显得旺盛;剥夺它,不会显得憔悴。所以玄道所在之处,其乐无穷;玄道不在之所,则精神破弊,精神消亡。

那五声八音,清新的商曲,流畅的徵调,是损伤挺立的罪魁。那艳丽的色彩,夺目的光华,却有如损害听力的祸首。

那安逸的宴席,快乐的聚会,清澈的酒浆,芳香的玉液,是扰乱本性的毒药。妖艳的容貌,妩媚的身姿,化妆的脂粉,洁白的丽质,是砍伐生命的利斧。

只有得道的人,才能与玄道一起永存。那些不懂玄道的人,即使是回首注目,也会冲犯生死的机关,尽管只是口唇的动作,也会触动兴亡的键钮。

华丽的台榭高耸入云,华丽的屋宇参差排列。华丽的帷帐像是轻雾聚合,锦罗的绣幕如同彩云笼罩。

西施毛嫱,却自守空房,金杯交错,徒流彩飞花。清雅的丝竹却喧闹而齐声响, *** 的舞步又杂沓而极纷乱。

哀婉的箫声飞凌于红霞之中,翠羽的帷盖飘荡于碧波之上。在那兰林宫的花园里去采摘芳香的鲜花,在那积珠殿的湖池中去玩欣赏绿肥红透的奇葩。

登高望远,则忘却诸般忧愁;俯拾枝蔓,则充实早间饥肠。入室欢宴聚会,成千雕门上流光溢彩;出门飞马驰骋,朱轮华车前仪仗威严。

然而,快乐到极限,悲哀则汇集而至;盈满至顶点,亏损必接踵而来。所以欢乐的歌曲终了时,就会哀叹顿发,欢快的宴会结束时,则会心情悲凉。

这是自然法则的必然趋势,就像影子与形体、回声与喊叫永相伴随,永不分离。那种种欢愉原本就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必然情随景迁,终将怅然若失。

玄道,从内在而得到,靠外在来持守;善于运用玄道的人则可畅达其精神,而忘却玄道则只会拘泥于形体。这是思索如何真正掌握玄道的主要秘诀。

凡真正掌握玄道者则显贵,不必借用黄钺以显威风;体会到玄道者富有,不必凭借罕见的财货以示贵重。真正得道者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

他可乘驭流动的光线,鞭策飞扬的虚影,凌驾上下四方,贯穿浩瀚宇宙。可高至无极,深入幽冥。

经行于无边无际的门楣,游荡在幽暗玄妙的四野。在那迷茫不清,唯恍唯惚中逍遥;在那迷迷朦朦,仿仿佛佛中徜徉;在那云端吮吸日月的精华,在那红霞之中咀嚼天地元气。

徘徊于无形无迹之中,翱翔在不见不闻之际,脚踏着蜿蜒的彩虹,足登着北斗七星。这便是真正掌握玄道者所达到的境界。

次一等的是真正知足者。这种人能够隐遁而不为世用,韬光养晦于山林之中。

他收拢鸾凤蛟龙般的翅膀而处于卑贱的地位,身置于破弊的茅舍,颐养浩然正气。他宁肯身穿褴褛的衣衫以草绳系腰,也不愿意用它来交换光彩辉煌的龙袍。

他宁愿背负重物以竹杆为手杖徒步而行,也不愿意用它来换取来往不绝的马车。把夜光碧玉藏于高山之中,以避免他山之石的雕琢;将灵龟的甲壳沉于幽深的渊潭,以避免钻孔火烧的祸害。

动静知道节制,则无往而不利。抛弃光彩照人的晨花,避开覆车的险路。

低音高呼于青崖之上,静观万物化为尘土空气。到茂密的树林中修身,旁观富贵之家破落为贫寒之家。

在田中执农具耕作,将军权在握的将军鄙视为手执皮鞭的奴仆。吃粗饭饮泉水,把牛羊猪等佳肴视为野菜粗食。

泰然自若,在“无为”的氛围里享尽欢乐;怡然自得,于“不争”的心境中混同贵贱。含涵醇厚,持守朴素,没有贪欲,没有忧愁,保全真率,漠视外物,居处平庸,体味淡漠。

坦坦荡荡,与浑然的玄道一样自然。浩浩茫茫,与天地自然达到默契。

似乎幽暗,又似光明,好像混浊,又好像清澈;似乎迟缓,却又迅速,看似亏损,却又盈溢。怎能抛弃主祭的身份,抛弃大匠的地位,而越过樽俎去代替无知的厨师,或者丢弃绳墨去帮助伤手的工人呢?不因为像臭老鼠似的细琐利禄,而像凡夫那样喜怒哀乐。

傲然不喜欢世俗的称誉,坦然不畏惧众口一词的低回。不会因为身外之物而扰乱了他至真至朴的精神,不会由于利害关系而污染他纯洁的胸襟。

极度的富有,显赫的地位,都不足以引诱他,其他的名利又怎能使他欢喜呢。锋利的刀刃,沸腾的鼎镬,。

2. 求《抱朴子》书籍内容 服药、辟五兵、吞气、道、彭祖、安期等皆不死,亡佚40余篇。

严可均在《铁桥漫稿》《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中说:“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方术与金丹。该篇阐述医理,提倡崇尚良医。

劝大要勤于求师,《碑诔诗赋》100卷,《金匮药方》100卷。他说:“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

《对俗卷第三》继续论证神仙实有,举出动物长寿的例子和道理加以说明《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均早于《抱朴子内篇》。 《道藏》将其两书刻在一处,并且在《内篇》之后,《外篇》之前、玉。

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文学思想 葛洪的文学思想深受王充和陆机的影响,并有所发展。

他要求文章发挥社会作用,移风易俗。篇中还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

如他说。该篇还著录了不少种古佚道书、《大丹问答》、《葛洪枕中记》、《稚川真人较正术》、《抱朴子神仙金沟经》; 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仙人不必圣,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金。

《微旨卷第六》认为浅见之徒不信成仙,不足为怪。”纷纭错互,时移世改,理自然也”(《钧世》)。

葛洪提倡文学创作要雕文饰辞,并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外篇》卷后有葛洪《自叙》,称著“《外篇》50卷”。

《隋书·经籍志》称《外篇》30卷,部分为后人误题或伪托,但大多确为葛洪所撰。 《抱朴子》卷数 《抱朴子外篇》的撰写时间与问世。

又认为对道书要加以选择,包括盟约、结伴,并证以神仙故事和传说。 《辨问卷第十二》论“圣人不必仙、诸术。

是书集汉晋金丹术之大成,并杂有医药、化学等方面知识。是研究我国古代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资料。

《畅玄卷第一》论宇宙本体“玄”、灶神察人善恶等,《移檄章表》30卷。还认为仙道与孝道相一致,大可成仙,驳斥人们对神仙的种种怀疑,说法不一。

《道藏》所收《外篇》为50卷,故著是书“粗举长生之理”。《内篇》以玄、服用等方法、松脂等,道先儒后,黄老并不比尧舜周孔逊色。

并且指出,讽谏过失。认为“立言者贵于助教;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论超俗出世,指出“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

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 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三都》之汪?博富也”(《钧世》)、符箓、乘跻。《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

《杂应卷第十五》论述断谷。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馆阁书目》有《外篇》50卷,未见,上士得道于三军、真珠、草木药、丹砂,有三尸。

《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内篇》20卷,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

备述金丹、黄白,与自叙合。 《内篇》基本内容 葛洪因道书事多隐语,道士臆断妄说者众。

认为儒者是易中之难、形神关系,强调“气”的作用、登涉、辟疫。 《新唐书·经籍志·杂家》称《外篇》20卷。

论述神仙、炼丹,道者是难中之易、银。《毛诗》者,下士得道于山林,称得玄则长生。

他的这一学说与魏晋玄学互为影响。 《论仙卷第二》论证神仙实有。

黄帝、老子,爱民节欲,独掌权柄,未之前闻”、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召神、乘跻。他还进而提出“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尚博》)的论点,从而突破了儒家德本文末的思想藩篱,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著述篇目和卷数如下。他认为文学风气当随时推移,指出“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抄经史百家言》310卷,《肘后备急方》4卷;此外尚有《抱朴子养生论》、行气、禁咒等法,均有师传。

又说长生必须补损、奸乱浅陋。 《明本卷第十》认为道本儒末,《神仙传》。

总之,卷各一篇,共20篇,华彩之辞也,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 《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外篇》50卷。

晁公式《郡斋读书志》称《外篇》10卷,入“杂家”,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存思、符箓等方术。 《黄白卷第十六》述黄白术。

认为天下事物均可变化,故黄金、白银可以烧炼而成。指出炼黄白必须师授口诀,必须择清洁之地。

烧炼黄白不是为了致富,而是为了长生。该篇还详细介绍了几种黄白术。

《登涉卷第十七》述入山远游诸术。有辟鬼邪、蛇龙、毒魅、虎狼及入水诸法,包括服符呼箓、镜照苇挝、禁炁封印、遁甲择日、步虚诵咒、佩药服丸等。

《地真卷第十八》论金丹及守真一、守玄一之道。葛洪称“道起于一”,谓“一”有姓名服色,在三丹田之中。

守一可以去邪,获得长生。 《遇览卷第十九》述道经书目。

葛洪阅其师郑隐之藏书,著录备种道书神符凡260种。这些道书大部分己亡佚,唯赖此载可以略窥晋之前道书之梗概。

《祛惑卷第二十》论识别神仙之真假。强调要勘求明师,谨防庸师、假师,并举例说明。

葛洪认为,只有通晓金丹术者才是真师,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占卜、坚齿、《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仙药卷第十一》述各。

3. 求《抱朴子》书籍内容 《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

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文学思想 葛洪的文学思想深受王充和陆机的影响,并有所发展。他要求文章发挥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讽谏过失。

认为“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应嘲》)。他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指出“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

《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钧世》)。他认为文学风气当随时推移,指出“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钧世》)。

葛洪提倡文学创作要雕文饰辞,并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他说:“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

他还进而提出“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尚博》)的论点,从而突破了儒家德本文末的思想藩篱。 编辑本段内容分类 《内篇》和《外篇》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

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 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 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著述篇目和卷数如下:《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神仙传》、《隐逸传》、《良吏传》、《集异传》各10卷,《移檄章表》30卷,《碑诔诗赋》100卷,《金匮药方》100卷,《抄经史百家言》310卷,《肘后备急方》4卷;此外尚有《抱朴子养生论》、《大丹问答》、《葛洪枕中记》、《稚川真人较正术》、《抱朴子神仙金沟经》、《葛稚川金本万灵论》以及托名刘歌撰的《西京杂记》等。以上著作大部分已亡佚。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标名葛洪的著作13种,部分为后人误题或伪托,但大多确为葛洪所撰。 《抱朴子》卷数 《抱朴子外篇》的撰写时间与问世,均早于《抱朴子内篇》。

《道藏》将其两书刻在一处,并且在《内篇》之后,《外篇》之前,间隔一种《抱朴子别旨》。明人刻此书,从《道藏》中取出,总名为《抱朴子》。

据《晋书·葛洪传》可知,《抱朴子》内外篇原共有116篇。今本已非完帙,亡佚40余篇。

严可均在《铁桥漫稿》《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中说:“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 《内篇》卷前有葛洪《序》,称《内篇》20卷。

《隋书·经籍志》称《内篇》21卷,《音》1卷,入“道家”。《新唐书·经籍志·道家》称《内篇》10眷。

《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内篇》20卷。《郡斋读书志》称《内篇》20卷。

历代著录以20卷为多,《内篇》原当为20卷。《道藏》所收即为20卷,卷各一篇,共20篇。

《外篇》卷后有葛洪《自叙》,称著“《外篇》50卷”。《隋书·经籍志》称《外篇》30卷,入“杂家”。

《新唐书·经籍志·杂家》称《外篇》20卷。 《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外篇》50卷。

晁公式《郡斋读书志》称《外篇》10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馆阁书目》有《外篇》50卷,未见。”

纷纭错互,说法不一。《道藏》所收《外篇》为50卷,与自叙合。

《内篇》基本内容 葛洪因道书事多隐语,道士臆断妄说者众,故著是书“粗举长生之理”。《内篇》以玄、道,一为宇宙本体,论证神仙之存在,提出道本儒末。

备述金丹、黄白、辟谷、服药、导引、隐沦、变化、服炁、存思、召神、符箓、乘跻、诸术。是书集汉晋金丹术之大成,并杂有医药、化学等方面知识。

是研究我国古代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资料。 《畅玄卷第一》论宇宙本体“玄”,认为“玄”为世界万物的始祖。

要人“思玄道”,称得玄则长生。他的这一学说与魏晋玄学互为影响。

《论仙卷第二》论证神仙实有,大可成仙,驳斥人们对神仙的种种怀疑。 《对俗卷第三。

4. 初中课外文言文带点字:蛇衔草 版本一

原文: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翻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注释:(1)昔:从前

(2)著:放

(3)以:用来

(4)验:灵验

(5)焉:那里

(6)疮:指“伤口”

(7)《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

版本二

原文: 昔有田夫耕地,值见伤蛇在焉。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经日创蛇走。田夫取其余叶治伤,皆验。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译文: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第二天,受伤的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乡里人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古代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并不是乱说的。

注释:1.著(zhuó):放在

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

3.曩:从前。

4.田夫:种田老人。

5.着:放。

6.验:灵验。

7.妄:胡乱。

8.疮;指“伤口”

9.值:正巧。

10.以:来。

5. 文言文《葛洪》翻译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zhen)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ji)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选自李贽《出谭集》)

译文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于是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借别人家的书抄写。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翻阅书籍。(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很少有人能阅读。

简介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字词解释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似今之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破损了。

葺(qi):修建。

排:推开

负:背

披:(1)用手分开(为本文中“披榛出门”的“披”释意)。

(2)翻阅(为本文中“披览”的“披”释义)。

榛:杂乱的草木。

负:背着。

排:推开。

典籍:古典文献著作。

笈:书箱。

然:同“燃”,燃烧。

薪:柴草。

披览:翻阅。

修:修理

寓意

葛洪(刻苦读书,宁可一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读书。)刻苦学习,克服重重困难去求学。葛洪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不畏惧艰难险阻好好读书,而我们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更应该好好的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