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第03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在线阅读_作者:张仲景

中药大全 2023-09-21 18:53:42

《金匮要略》第03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会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劈)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眼。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 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劈) 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木,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现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蚀于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目三服。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熏方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字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道医学

《伤寒论》《金匮要略》?简读

作者本意:以公天下之心,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方法技术留给后人,利益广大民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进能爱人知人,退能爱身知己。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后分为两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重点讨论了外感热病的部分,全书共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金匮要略方论》则以杂病为主.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25篇,除重复之外共有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目录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方论》目录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学习重点:《伤寒论》

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有阴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脉有浮沉迟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五脏正脉之形: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人之胖瘦与脉之浮沉: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何为伤寒: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太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9、少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与下的原则: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重点典型方剂: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4)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5)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8)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9)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10)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11)白虎汤: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12)猪苓汤: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猪苓〕 

(13)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4)真武汤: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15)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16)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17)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18)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19)理中丸: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金匮要略方论

五脏有病补泻之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风的作用: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病微即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重点典型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 ? 附子二分? ? 败酱五分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学习方法:恭诵全文五十遍以上,背诵重点部分。结合《黄帝内经》《难经》《三张处方草稿》等,体悟作者的心意。所谓理有一定,而事无一定者,在于理要通达,才可随缘应事而不逾矩。此书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分开来说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而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对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视。此正与《三张处方草稿》之阴阳方的思想相同。此书作于东汉末年,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现在大有不同,所以我们现在运用时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执着于一定的方子。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结合《三张处方草稿》。结合药食不分五观斋。

学习目标:与《三张处方草稿》相结合,深思、贯通全文。在仁术救助中结合《药食不分》《外法外用》灵活运用。?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基地? ? ? ?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的目录

引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跪求热门资源 李金庸金匮要略释义.epub,求分享热门书籍的网盘资源呗~

李金庸金匮要略释义.epub百度网盘资源在线观看,免费分享给您:百度网盘资源在线观看,免费分享给您:

《金匮要略》,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所撰,是我 国现存中医学 重要文献之一。它综合《内经》《难经》医学理论, 博采众方,参 以己见,全面论述了中医学“杂病”脉证并治,是一 部完整的理法 方药悉具的始祖“方书”,它集中体现了中医学“辨 证论治”精髓, 故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中医学经典之本。?

跪求~~中医学金匮要略重点!!!

金匮要略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难点:《金匮要略》脉学特点、《金匮要略》编写体例、《金匮要略》学术成就及贡献、《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重点:治未病、肝虚治法、虚实异治、发病与预防
难点:“脾旺不受邪”、“治肝补脾之要妙”——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发病三条途径
第三章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重点:湿病的治疗原则及其机理、湿病的概念、证治
难点:外湿治法为何“微发其汗”、内湿治法为何“利小便” 、防已黄芪汤是微汗法还是渗利法、三附子汤证治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证治比较
第四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重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主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内服方、外治法、阴阳毒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证治
难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合病命名有几种学说、“百脉一宗”含义、狐惑病的命名、本篇甘草泻心汤与《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异同点、阴阳毒的分类特点
第五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重点: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和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历节的证治
难点:以脉象推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金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重点:血痹病概念及成因证治
难点:脉象推论血痹轻证病因病机、虚劳的脉象有何特点
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重点:肺痿证治、肺痿肺痈鉴别
难点:虚热肺痿的证治、虚寒肺痿证治、麦门冬汤麦冬与半夏配伍意义
第八章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难点:桂枝加桂汤与苓桂甘枣汤证比较、奔豚汤方义
重点:奔豚气病的概念、肝气奔豚的证治
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重点: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栝蒌薤白三方异同点、人参汤的组成、功效与主治证、胸痹急症证治、心痛证治
难点:“阳微阴弦”含义?栝蒌薤白半夏汤与栝蒌薤白白酒汤证的鉴别、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主治证为何迥异?“关上小紧数”之“数”字如何理解?心痛轻证与重证的证治、薏苡附子散方义、胸痹急症原文中“缓急”的注家不同认识
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重点:腹满病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厚朴七物汤和大柴胡汤证治、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的证治、脾胃虚寒证、血虚寒疝的证候特点及方药
难点:对“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的理解、实热性腹满病“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实热性腹满四方鉴别、大黄附子汤条之“发热”症、附子粳米汤与赤丸中有炮附子、炮乌头与半夏相反药物配伍、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与当归生姜羊肉汤同治寒疝区别是什么?大建中汤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第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重点:肝着、肾着的概念、旋覆花汤的证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证治
难点:旋复花汤如何体现活血化瘀法?肝着症状特点、肾着的病位
第十二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重点:痰饮病的分类及概念、治则、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支饮重证的证治、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难点:肺饮与四饮的关系、对同病异治具体体现、留饮优饮、甘遂半夏汤中相反相成配伍及煎服法、五苓散的方解及作用、大小青龙汤的异同、支饮重证—虚者、实者的含义和区别、木防己汤中石膏用量
第十三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重点:消渴病概念之广义、狭义之分、白虎加参汤证治、消渴肾气亏虚证治、小便不利上燥下寒证治
难点:《金匮》对消渴辨证与后世三消关系、消渴病与消渴症的鉴别、肾气丸与枯蒌瞿麦丸证治异同
第十四章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重点:水气病的分类及治法、血分、水分、气分概念、证治
难点:五脏水与四水的关系、“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临床意义、“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含义、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的鉴别应用、防己黄芪与防己茯苓的鉴别应用、气分病证治
第十五章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重点:黄疸病分类与病因病机、谷疸病的病因病机、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小半夏汤、小建中汤的证治及临床应用
难点:“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深义、男子黄,但为何小便自利?虚黄的病机、女劳虚证治
第十六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重点:吐衄下血证治、远血与近血的鉴别、瘀血脉证
难点:泻心汤与柏叶汤的比较鉴别、黄土汤中黄芩的作用
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重点:呕吐治禁与治则、呕吐、哕证治、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三方证比较、下利证治
难点:胃反概念与证治、茯苓泽泻汤主治之“胃反”与大半夏汤证有何不同、大黄甘草汤主治证与病机、下利气与气利有何不同?何方主治?
第十八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重点:肠痈脓未成与脓已成辨证论治
难点: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第二十章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重点:当归芍药散证治、胶艾汤证治、桂枝茯苓丸证治、妊娠养胎
难点:桂枝茯苓丸证病机及用药特点、胶艾汤证病病机、附子汤证。
第二十一章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重点:产后腹痛证治、产后中风、产后血虚烦呕、下利及临床应用。
难点:产后病机特点、竹叶汤与竹皮大丸二方鉴别。
第二十二章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重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温经汤与胶艾汤病机、主症及功效。
难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对妇人杂病病因特点。
满意此答案请立即采纳,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