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重视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师徒相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发源于陕西汉中的以当代国医大师张学文为杰出代表的张氏医派是近百年来的一个重要中医学术流派。
开山三代名扬陕西
张氏医派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武乡,历经百余年传承不衰,经国医大师张学文发扬与传承,弟子遍布海内外。张氏医派的传承特点是家传、师承、院校教育融于一体,医药并传。张氏家族是武乡的望族,祖辈勤求古训,业以笔耕。清末年间,外强入侵,国力孱弱,汉中多祸难,疾病丛生。张氏先人王树亨受药王孙思邈影响,以医为业,精于医道,活人无数。医道乃救生死之仁道,树亨公为传承医道,广收门徒,授技于外甥张呈元、张呈瑞及刘全积、刘全善、王玉明、王玉富、张成玉等。
第二代传人张呈元(1869—1957)为人厚重仁怀,15岁随舅父树亨公习医,侍诊5年后独立悬壶武乡,医药一体,针药并举,德技双馨,凡病者不论贫富贵贱、远道近途,一视同仁,贫穷者分文不取。他认为“药为医之兵,理乃用兵之术也。仅得制敌之术而乏擒敌良兵,孰敢言胜”。为保证中药材质量,亲自采药、炮制,业医60余年,经验独到,善治急症,善用虫类与活血化瘀药。
第二代传人张呈瑞(1881—1940)自幼聪慧过人,悟性颇高。童年随兄长呈元抄方识药,后随舅父树亨公习医三年,尽得真传。临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擅长治疗内科诸病及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名扬汉中。20世纪30年代,多次应邀北上西安为爱国名将诊疗疾病,疗效卓著。
第三代传人张致东(1892—1967),字福痷,天赋聪颖,勤而好学,幼年随父张呈元学医识药,后拜叔张呈瑞为师,20岁即独立应诊内科。因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骨伤疮疡患者多,便再拜舅父弟子、汉中名医刘全善为师,潜心骨伤疮疡诊疗技术,得刘全善悉心传授。张致东广征博采,通晓内、外、妇、儿、骨伤诸科,为陕南名医,与陕西名医王万春并称为“南王北张”。新中国成立后,张致东先后任汉中市中医协会常务理事、汉中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武乡分会会长、汉中市武乡镇农村医院院长,当选武乡区人民代表,聘为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特约通讯研究员,授技于张景华、赵国全、张学文、张学义、王文志、郑崇武、党有笃、王佐明、李春华、殷兆儒。
国医大师承前启后
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张学文(1935—)幼时即得曾祖张呈元偏爱,常诵之以经典、书之以方药。11岁即能诵中医经典,辨认药材;15岁随父致东公习医道,“鸡鸣而起,星高而息”;18岁独立应诊。张学文1956年考入“汉中市中医进修班”学习,1958年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药大学前身)深造,1959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参加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孟澍江等温病名家。
张学文曾多次应邀赴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中东近30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访问、讲学及诊病。1990年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9年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常言:“耿直为人,认真做事,实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则;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继承发扬、整理创新中医药学,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张学文为人善良正直,性情豁达开朗,工作中谦和处人,学术严谨而又推陈出新,在60余年的医学生涯中,诊疗的国内外病友数十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特别在温病学、急症学及疑难杂症方面颇有造诣。张老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了《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证治》《中风病》《瘀血证治》等10余部专著,获国家、省、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近年来,他仍不辞劳苦,奔波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传播中医,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氏医派第四代传人中尚有学文老之弟张学义、弟媳黄素琴,夫妇携手,医护合璧,在继承发扬张氏家学方面多有建树。
后继传人肩负重任
张氏医派第五代分内传和外传两系。内传有张鲜民、张惠云、张宏伟、张宏科、张惠民、李军、韩潮、刘东霞等。外传主要是张老的研究生和师承弟子。张老先后培养温病、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7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10余人及师承弟子50余人,遍布海内外,如日本籍博士井上正文、美国籍博士江林、阮慧怡、唐初庆,韩国籍博士郭诚垣、高洁,马来西亚籍博士叶宝圣。
第五代传人中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岐黄学者、研究生导师,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如李军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培养硕士、博士、继承人30余名,当选陕西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宏伟已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10余名。张惠云、张宏科继承家学,但以药为业,精于炮制。
张氏医派第六代内传孙辈有张宏伟儿子、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天垚医师和张慧云儿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洋医师。外传主要是研究生及师承人员,一些传人已成为研究生导师,如李军的学术继承人袁有才已成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
“桃李不言,自下成蹊”。张氏医派历百余年的六代传承,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学术流派。
全国各地张氏24辈分表:
重庆:百忍堂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明。遗传万年邦民泰,富贵荣华庆长春。
河北:衡水市故城县盐厂村张氏字辈:玉华宝守新、孝访忠良贤。支祖:张学颜。
江西: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南昌四六公后裔字辈:孔子添景德汝维道必儒嗣贤承柞永亦世发长祥孝友怡谋代朝封锡命昌才高文选万忠顕陆纯堂理学佳备厚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非常著名的 医学 家,后人尊其为医圣。那么张仲景为什么被称为医圣?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医圣张仲景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医圣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是一个喜欢给人看病的官老爷,他的大堂不像别的大堂一样难进,反而 初一 十五门庭若市。东汉末年的战乱横行,疫病横生,许多百姓生了病之后因为不能及时医治导致最后病情恶化,只能等死,张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
张仲景是世袭的长沙太守,他从小就不喜欢做官,没有官场老爷的做派。他医术远播,但是在封建时代百姓不能轻易地接触官员,官员也不能随随便便的进到百姓家里去。于是张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时候在自己家里开设诊堂,可是这样人数比较少。医生医术的长进和大量的病例是脱不开的,只有不断接触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积累自己的 经验 。
后来张仲景想出了一个 办法 ,他将衙门大堂当诊所,发布告示出去,初一十五,太守老爷开大堂为百姓看病,这两天他不问政事,就只给人看病。这一消息公布出去之后在长沙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到了初一这天,他就在大堂上端端正正的坐着,百姓一个一个的进来,他细心地问病人的病情,然后给他们开药。一时之间救人无数,老百姓对他格外拥护,张仲景初一十五坐堂的名声就这么传了出去,人们对他更加钦佩。
到了后来,这初一十五成了惯例,每逢这天,衙门口聚集了各地来看病的群众,甚至还有人带着行李来,人们称他为?坐堂医生?,以此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的成就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死于公元前215年左右,是东汉南阳涅阳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确立了辩证论治,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在《伤寒杂病论》里收录了大量 方剂 ,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被称为医圣,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医学理念和行医品格值得现在的医学从业者学习。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开堂坐诊,造福当地一方百姓。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是后世从医者的必学经典作品,晋代太医的《伤寒论》,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根据《伤害杂病论》的一些章节或者原理改编。张仲景除了编写《伤寒杂病论》之外,还写了《辩伤寒》《口齿论》等,可以都因为一些 历史 原因而不复存在,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张仲景不仅有着极高的医学能力,还有着突出的医学品质和素养,他发明的饺耳汤就是心系贫寒百姓受冻耳之苦,潜心研究出来的,实用性很强。并且张仲景行医 用药 讲究极简,为百姓节约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究学院。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是现在 中医 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后世从医者探索生命的奥秘。
张仲景和华佗谁更厉害
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专家,但是史料上并未记载两个人有过交集,不认识更谈不上有过医学交流。但是同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必定要面对疫病横行和伤寒病造成的人口锐减,所以华佗和张仲景都有关于伤寒诊治的理论著作。
华佗在《素问?热论》上发明了自己的一套发汗方法,包括 针灸 和药物发汗。并且他对伤寒的治疗时机有要求,就是发病之后的第五天,如果第五天不治疗就会? 胃溃疡 ?。过早和过晚都不利于治疗。张仲景关于伤寒的研究更是深刻,在同样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按照六经辨证判断病情,只不过他不用时间作为节点,而是关照实际病症和病人的身体状况随机应变。并且 治疗方法 不是发汗、催吐、泻法几种,更加详尽的讲述了 清热 解毒 、活血化瘀、回阳逆救等方法。让人感觉到眼花缭乱。据张仲景自己说:?不是医术特别高深的人都没有办法知道这其中的差别。?
后世对于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理念认可程度也不相同。王淑和认为张仲景方法主要就是人力,找的就是一种?感觉?,这样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学习。因此,按照张仲景的趋势下去,他的治疗方法很容易失传。因此王淑和在用毕生时间整理张仲景的医学典籍,希望能够传承下去,但是到了最后他在论证伤寒转变的时候用的却是华佗的?六部转变?,而非?六经 辩论 ?。
猜你喜欢:
1.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2.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
3. 关于张仲景的故事
4. 华佗被称为什么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曾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大家族。这些大家族或者是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或者是在商业上有着极大的成就。但是这些大家族的历史都算不得久远。
很多人都说中国是一个没有贵族的国度,的确是这样,很多欧洲国家都有一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大家族,但中国很少有延续成功的贵族,大部分名门望族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迅速消散。不过其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孔氏家族了,这个家族自孔子传承至今,目前孔子现存直系孔子后裔是他的第80代孙。
儒学是封建皇权的?百科全书?,是统治者们驾驭百姓的?灵丹妙药?,因此它被历代统治者所看重.为了加强统治,众多统治者都对孔子进行了?神化?,宋朝至和二年,孔子后人被封为?衍圣公?,这一封号持续到民国二十四年。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孔子后人孔德成被蒋介石带往台湾,时至今日,台湾依然有3000多位孔子后人。
但其实除了孔家,中国还有另一个延绵至今的大姓氏,那就是张氏。张氏家族的祖先是道教天师张道陵。自东汉至今,张氏家族已经继承了2000多年。
张氏家族的传承,主要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道教内涵,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发扬于当今四川境内,道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它在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了很多学派,但是?天师道?绝对算得上是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派。
天师道的领头人被称为?天师?,?天师?的继承制度也是世袭继承制。1949年,第63任天师张恩溥跟随蒋介石到了台湾,但是因为历史问题,天师一派并没有顺利传承下去。
开门立派
据《汉天师世家》记载,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乃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境早已落魄,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家人生活的很是贫苦,为了逃避战乱,张父带着一家人迁到了江浙余杭。
传说,一天晚上,张父与张母一同旅居在天目山,当天晚上张母林氏梦见一个神仙从天而降给了她一株香草,醒来之后。
林氏感觉到整个房间内异香无比,很快她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相传在张道陵降生的当晚,整个房上覆盖满了黄色的乌云,紫色的仙气在张家的庭院里游荡,虽然是晚上,但是房间内亮如白昼。一出生父亲就觉得他绝非凡人,必有仙缘,于是便给他取名?陵?希望他能够羽化成仙。
他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去过饮雪卧松的隐居生活,反而想要进入朝堂,辅佐汉室,振兴家业。他自小在读书方面就十分勤勉,常常为了弄懂一句诗词,就不远万里寻师访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考取了太学,这为他之后做官奠定了基础。
永平二年,清河郡以?贤良方正?为由将他推荐入京,经过考核后他成功进入朝堂,孰不知,朝堂生涯和他想象的相差甚远。朝廷将他派到了江州的一个偏僻小县城。
这个小县城因为远离中央交通不便,所以极其混乱,当地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平民失去土地之后只好背井离乡,张道陵来到这里之后,立志要改变这种现象。但是当地的豪强地主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势力极其庞大,想要改变这种现象谈何容易,做了几年县令之后,他对朝堂心灰意冷,于是便准备走上求仙之路,很快他辞去了官员,隐居在北邙山。
在这里他刻苦研读老子的《道德经》,有天,一只白虎叼着一只神符走到了他的跟前,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汉和帝知道之后,便想把他征召入宫,但张道陵早已对这个朝堂心灰意冷,于是便避而不见。但皇帝依然多次派人前来拜见他,于是他便离开了北邙山,前往外地云游,相传在他云游的过程当中曾经遇到过很多位道教真人。
云游多年之后,他隐居在了蜀地,这一带民风淳朴,易于教化。但常常发生瘟疫。张道陵经常出山为百姓治病,不收取分文,不论寒暑。因为效果极佳,所以在当地备受称颂。
后来他隐居在四川省的鹤鸣山,在这里他教给当地的百姓。如何取卤水煮盐,百姓们学会之后纷纷从事煮盐行业,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地将这一地方命名为?陵州?。
为了更好的传播道教,他在当地开设了专门的学堂,向百姓们传道讲书,讲述的内容大多以老子的著作为主,百姓们在听过之后纷纷想要入道。因为拜师时必须要交五斗米,所以这时道教也被称为?五斗米道?。
唐朝天宝七年唐玄宗追封他?太师?,从此以后道教领头人受封建王朝的册封,张道林也被很多封建统治者加封号。
辗转台湾
随着封建王朝的不断演变,佛教的传入以及儒教的壮大,道教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满清时期,道教更是只在民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政治上只不过是有一个?天师?的虚衔。
但是民国时期,道教有着一定程度的振兴,第63代天师张恩溥曾担任过国民党军队副军长一职,因为这一原因,他在解放战争后必然不能独善其身,因此他只能跟随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
在逃往台湾前,他特地带上了代表自己天师地位的法剑和玉印,到了台湾之后,他又办起了道教会,在当地传播道教文化,当时天师道也因此闻名于整个东南亚地区。
可惜他的嫡子英年早逝,他死的也过于突然,在他死前并没有指认下一任天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侄子趁虚而入,因为没有得到他的法剑和玉印,因此整个道教内部是不承认他的这一名号的。
就这样,与孔氏家族齐名的张氏家族,并未延续下去。虽然与孔氏家族相比张氏家族的知名度要低的多,但是张氏家族独特的历史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以及探索文化依然有着极高的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0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从章朱学派看守正创新
下一篇: 沈氏女科21代崇德厚教传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