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传承基础上,用传统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生命规律。
用中医学整体思维阐述心理现象与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本质,或者用西方心理学分析思维研究中医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构建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西方人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心理学面临的双重任务。
中医心理学,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临床心理学进行结合的结果,它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同时也具备了现代科学基础。早期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主,在中医学中“形神一体化”理论基础上,让中医医生在继承传统中医学思维的同时,也逐步接受现代心理学研究思维和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分析思维成为解析中医心理学思维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科分支也成为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承中医理论内核如整体思维、动态思维、发展思维、平衡思维等理论来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与生命规律。中医心理学在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医心理学理论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传承精华,构建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
已故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教授早年就对中医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进行了探索。他以阴阳理论探索人格分型,后来还带领杨秋莉等人完成“五态人格测验”常模的建立。“五态人格测验”是中医领域第一个心身整体辨识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后经临床实证研究,分析人格和体质与健康和疾病的发病和疗效的关系,证实了测验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985年王米渠教授在《中医心理学》中提出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六论”,即: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2008年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王克勤教授补充提出了“三才整体论”,并在心神感知论的基础上扩充为心神认知论,形成“七论”。2012年又补充了“心之意志论”,并将“心神感知论”单独列出,在“七论”基础上形成“九论”。由此,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日渐丰富。
中医心理学教材的编写成型,使中医心理学在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查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孝娟组织对中医心理学的中医身心调节技术和情志治疗技术进行全面整理,主编《中医临床心理学》。这是第一本专门从临床应用角度编写的中医临床心理学著作。
深圳中医院脑病心理科学科带头人虢周科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率先提出“临床状态医学”的学说、理念和方法。他主张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系统思维为特征,以疾病医学为基础,结合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吸收了伦理学、人文思想,整合医学、中医学、心身医学等医学门派的长处,弥补不足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形态,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守正创新,中医心理学理论持续发展
用中医学整体思维阐述心理现象与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本质,或者用西方心理学分析思维研究中医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构建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西方人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心理学面临的双重任务。
基础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于1993年在《禅定中的思维操作——剖析佛家气功修炼的心理过程》一书中,系统地对他提出的“具象思维理论”及其操作方法进行了论述。进入21世纪后,他针对“具象思维理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对“具象思维理论”进行科学实验。这在世界范围研究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是一次对人类思维形式再认识的探索和补充。
具象思维是个体对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构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首先,物象是具象思维操作的媒介。物象不同于形象思维的表象,也不同于抽象思维的语言;它是感知觉本身,是具象思维区别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本质特征。其次,具象思维是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即主动操作。具象思维是动作思维发展提高的结果,而原本的动作思维可以向两个方向转化,只有对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操作,动作思维才可能转化为具象思维,有目的的操作体现了主动性。
在传统中医药学术体系中以具象思维形式捕捉来的主观体验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继续保持思维的感性性质,对感知觉本身进行被动或主动操作。这一发展方向体现在切脉、推拿等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上,而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则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领域的自我调节技术为代表。例如中医气功学中调心、调息、调身的种种操作技术,无不建立在具象思维形式的基础上。不懂得这一高级阶段的具象思维方式就无法科学地理解气功。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将捕捉的主观经验抽象化使具象思维转化为遵循辩证逻辑的抽象思维。这正是希望从思维学基础研究角度阐释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思维模式。
理论创新
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解释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为中医学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但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对《灵枢·师传篇》所谓:“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样的心理咨询模式和祝由、气功疗法等传统中医心理疗法和身心疗法无法进行理论概括。同时,中医学处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基于西方心理学文化背景的研究思维模式,必然影响到现代中医学研究者的思维。因此,如何让中医学在继承“形神一体化”理论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传统技术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也让现代心理分析的思维模式进入中医学研究领域,把中医学中的心理咨询方法、气功治疗方法、“祝由”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发展为现代中医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成为新世纪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
中医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发展是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医、气功、催眠、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以中医学、中医心理学、系统论和临床心理学理论基础,并经过长期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所产生的。中医整体论与辨证论治是系统发展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是系统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系统发展理论产生的方法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为系统发展理论产生奠定了现代科学基础。《发展治疗学》是中医心理学系统发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系统发展理论即是异常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体系)是代表性的治疗技术,忆溯性研究方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系统发展心理学是基于中国文化心理学背景和长期的临床心理实践,采用中医心理学理论思维如“整体思维下的象数基础模型”“辩证思维下的中庸认知模型”“动态平衡思维下的关系模型”“四维时空思维下的人格系统发展模型”“形神一体化思维下的综合治疗模型”等,在总结大量临床心理个案基础上,根据现代系统论和发展心理学基本原理来研究人类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寻找个体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系统发展心理学》对人格发展的过程结构、要素结构及其关系结构进行了理论阐述。把人格发展大致分为萌发期、基础期、成熟前期、成熟期、稳定期、衰退期和结束期七个阶段。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构包括要素关系、过程关系及要素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三个部分。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人格系统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指导精神与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研究和家庭教育。
归根心理理论
2000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孙泽先教授从深层心理学角度研究气功和宗教修炼技术,提出“归根十八论”。代表著作是基于深层心理学的《归根心理学》和基于意动心理学的《圣心学纲要》,亦称《意向流管理学纲要》。他在德国心理学弗朗茨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的启发下,结合传统气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出意向流理论,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与气功修炼的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实现了用心理学语言解释练功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意向流理论可以对练功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走火入魔的可能,可以帮助气功学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情志顺势心理治疗理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伯华教授,在三十余年研究与临证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中医情志顺势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应用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描述、解释情志心理,发掘中医意疗法,吸收现代心理治疗技术,融会贯通。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紧贴患者情志心理发展,根据治疗过程不同阶段情志郁结变化趋势,顺势利导,对情、志、心理资源、躯体信息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合和状态。在语言疏导与咨询方面,该理论根据《灵枢·师传》概括出“激、缓、疏、开”四步法。《中医心理咨询》完整地介绍了这套理论体系。
意象医学理论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朱建军教授创建的“意象对话疗法”属于中国本土化的心理疗法,在中国心理治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把“意象对话疗法”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幅度的结合并发展到意象医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学与中医》是意象对话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由于朱建军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研究,因而“意象对话疗法”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亦有较大影响。
道家认知理论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杨德森、张亚林教授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并参考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学而创立的。根据道家的养生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形成了治疗的4个基本原则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指导中医心理学快速发展。
中医里也有心理学的东西,高明的医生深入医海,诸法应用自如。例如叶天士有几个医案就是利用人的情绪来给人治病。还用利用音乐治病也算心里治疗。
现在一般说的心理学、脑科学,都是泛指的西方学术分科。它们不是中医,中医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说分类。
中医一般指以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这当中又基本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中医学中包含极为丰富的心理学层面的内容。对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内经》,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丰富得多,成熟得多。综观《内经》,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 社会 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现在一般所说的心理学,会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 社会 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 健康 、 社会 等发生关联。
脑科学,狭义的讲就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
您好,很感谢您的提问,让我有机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脑科学我不太了解,很抱歉,只能解答一下心理学相关的领域。
心理学虽然起源于西方,并且传入国内的 历史 不是特别的悠久。但是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深入,我们会慢慢发现,其实它的原理和内在,来自于中国。
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是中医学科。它属于单独的门类,我个人认为把它放进西医中医都不太合适。
虽然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并且断断续续的学习了解。但是三年前我才开始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学习,并且选定了应用心理学科- 系统排列进行深入研究。
其实无论心理学其中的哪个门类,都是最终在强调个人的成长。无论是咨询师或是身边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路陪着我们走,一直扶持着我们。所谓咨询师,也只是在你感到无头绪的这一段,陪你走一段。最终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也就是说,修个人,修身心。这种理念其实就是属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随着越发深入地对心理学进行学习,我们就越发的感受到心理学影响我们的“本质”。 那么,即便是从西方传入进来的,最终应用和发展的却是我们中国的文化。
仅是个人看法,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再次感谢你的提问,欢迎交流~
你这样问很外行!心理学和脑科学都是中医里面的!要知道,西医传入中国,首先要把它的知识翻译成中文,怎么翻译?他就要在中文中找到适合他的词语,要不怎么翻译?西医进入中国,翻译成中文,他借用了所有的中医里面的名词,这就造成今天的中西医的混乱局面,比如:西医的心,西医进入中国,翻译就要找这个心,找来找去就看到了中医的心,于是就翻译成中医的心,可这两个心又不一个意思,于是混乱就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弄得都很尴尬。其次,当好一个中医,必须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一个中医即是医生又是一个开导师,既得治病还得治疗心病。
中医和西医都涉及到,黄帝内经,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的新兴学科。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传承。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身心疾病。中医心理学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目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次组织开设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旨在重复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医心理学领域的的专业优势,培养兼具中医与心理学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心理学和中医无关,脑科学也和中医无关,心理学中有一门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关联度很高。
心理学,脑科学不是中医。心理学和脑科学是源自西方的,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中医中内容繁杂,可能也涉及到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相关内容,但并不是属于的关系。
中医是传统文化累积沉淀的,来源于实际发生过总结的结果
脑科学是人类理解自然界现象和人类本身的“终疆域”。各大国竞相投入脑科学研究,不仅关乎人类的 健康 和福祉,也关乎未来的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大国在科研领域多头比拼:上天、入海、互联、虚拟……而近几年,一个新的 科技 “高边疆”又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身上的后谜团——大脑的奥秘。我认为,各大国竞相投入脑科学研究意义深远。这不仅关乎人类的 健康 和福祉,也关乎未来的生产力,有望深刻改变 社会 。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心理学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即将人的身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整体人体的调理。
2、注意身心相互关系:中医心理学是由“心理”和“中医”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强调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3、注重个体化治疗:中医心理学擅长把人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治疗,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因此,中医心理学的治疗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
4、强调预防为主:中医心理学在治疗方面,强调“早预防,早治疗”,注重各种情绪和疾病的防范和调理,往往在疾病未出现或初期时就进行干预,从而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5、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不仅包括传统的中药治疗,还涉及到针灸、推拿、气功、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运用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心理学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机构:中医心理学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中医诊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康复中心等,这些机构需要中医心理学的专业技术支持。
2、健康管理机构:近年来,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的中医心理学人才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3、学术研究机构:中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等,相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需要中医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开展各种研究项目。
4、教育培训机构:中医心理学在培训机构中的应用逐渐提升,这些机构需要中医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
5、企事业单位:不少大型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医心理学相关的专业人才在这些机构中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本的专业写作和交流能力,能够在教育咨询、健康管理、医疗管理、工商企业、行政管理、社区等相关部门,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专业优势:
本专业以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为特色,为天津市“十三五”应用型专业。
3、主要课程:
心理学导论、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临床医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4、学制学位:
学制4年。在修业年限内,合格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可以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根据《天津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扩展资料
国内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流向主要包括:情报机关、学校、医院和诊所、监狱、企业人力资源部、公安司法机关、心理咨询中心、婚姻介绍所、人才市场事业规划服务中心等需要做人群心理分析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及更多元化咨询服务场所。
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范围。不过,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参考资料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应用心理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0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寒冬腊月百卉凋-唯有蜡梅蓓蕾满枝
下一篇: 巴豆性烈最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