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从古人制丸药品味匠心

祝由网 2023-11-10 22:17:00

从古人制丸药品味匠心

古时,在诸位实力派郎中的精思深研及其创造性转化下,乌鸡、鳖、鹿这些看似寻常的家禽纷纷入药,与其他中药材为伍,神奇般地成为治病疗疾的乌鸡白凤丸、鳖甲煎丸和全鹿丸,活人无数。在这些方子中,乌鸡、鳖甲、鹿皆为君药,药力居首,其道地性、纯正度、炮制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古人以良知、行规、技术选用道地药材,依法炮制,不投机取巧亦不偷工减料,写就了一段段医史佳话。

乌鸡白凤丸 为妇科三大圣药之一,主治气血两虚所致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痛风等。1650年,陈李济创制的乌鸡白凤丸由乌骨鸡、人参、白芍、丹参、黄芪、山药、熟地黄等10余味中药材配伍而成。其中,乌骨鸡选用江西泰和的乌骨鸡,其体态娇小玲珑,有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五爪、乌皮、乌肉、乌骨等特征,集观赏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于一身,曾为朝廷贡品。炮制时,精心挑选生长期为3~5年的乌骨鸡,剔除毛、爪、肠;然后将中药材研末装入鸡腹,用水和酒慢火煮烂;取出晾干,研末后做成丸。

鳖甲煎丸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滋阴潜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沐泰山堂药铺(建于1759年)的招牌药是“鳖甲煎丸”。药铺炮制此药时举行仪式,并提前发布告示。时日一到,店堂门前人头攒动。看热闹者有之,看门道者亦不乏其人。药工当众杀鳖,以示纯正无假。之后,再取灶下灰、黄酒煮鳖甲成胶状,并与20余味药材细末炼蜜为丸。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郑重承诺,也是声名远播的广而告之。

全鹿丸 载于明代张景岳的《新方八阵》,由30余味中药材组成,有补肾填精、健脾益气、延年益寿之功。童葆春药铺(建于1875年)为了保证全鹿丸的品质,自办养鹿苑,不惜重金从外埠购买优良鹿种,派人专司喂养。上等的梅花鹿圈养到中等大小时可药用。药铺预先将宰杀时间、配制药品、专治、功效及其承蒙赐顾、优惠售卖之类的内容公之于众。药工在大庭广众面前将鹿宰杀,并入药,百姓交口称誉,大为信服。全鹿丸的炮制过程实行“质量监控”,药工、师傅等诸方人员要核对所有药材之用量、炮制方法、成丸数等,并签字,严格把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工已不再当众宰杀家禽动物。但是,其精益求精的匠心与童叟无欺的诚信已根植于心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业已成为一种行业自觉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五味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之五味丸 4.1 五味丸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5 《嵩崖尊生》卷九方之五味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6 《普济方》卷二○六方之五味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用药禁忌 7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五味丸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鸡峰》卷二十四方之五味丸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味丸 * 五味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wǔ wèi wán

2 英文参考 Schisandrae Pi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味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4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之五味丸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记载的五味丸即《普济本事方》卷二方记载的五味子丸[1]。

4.1 五味丸的别名

五味丸[2]。

4.2 组成

五味子、巴戟天(酒浸,去心)、酒肉苁蓉、人参、熟地黄(酒浸,九蒸九晒)、菟丝子(酒浸,曝干)、覆盆子、白术、炒益智仁、炒土茴香、骨碎补、龙骨、牡蛎(盐泥固济,火烧通赤,去泥)各等分[2]。

4.3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2]

4.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日二至三次[2]。

4.5 功能主治

功能补精气、止汗。治肝肾俱虚,精气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滑泄,汗出不敛等症。[2]

5 《嵩崖尊生》卷九方之五味丸

5.1 方名

五味丸

5.2 组成

人参5钱,五味5钱,故纸5钱,白术5钱,吴萸1钱2分半,巴戟5钱,山药7分半(姜炒),茯苓7分半,肉蔻5钱,龙骨2钱半。

5.3 主治

《嵩崖尊生》卷九方之五味丸主治脾肾泻。

5.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酒糊为丸服。

6 《普济方》卷二○六方之五味丸

6.1 方名

五味丸

6.2 组成

茯苓5两,人参3两,麦门冬1升(去心),青竹茹1升,生姜屑6两。

6.3 主治

《普济方》卷二○六方之五味丸主治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服生芦根饮未能全除者。

6.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初服15丸,煎芦根饮送下,1日2次。稍加至30丸。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6.6 用药禁忌

忌酢物。

7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五味丸

7.1 方名

五味丸

7.2 组成

桂1两(去粗皮),诃黎勒皮1两,槟榔(锉)1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干姜3分(炮)。

7.3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五味丸主治胸痹,心下坚痞。

7.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或姜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鸡峰》卷二十四方之五味丸

8.1 方名

五味丸

8.2 组成

硫黄2两,消石2两(2味垍器内,用文武火熬熔,拌和匀),五灵脂2两,陈皮2两,青皮2两。

8.3 主治

《鸡峰》卷二十四方之五味丸主治小儿一切病。

8.4 五味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米饮送下。大人亦可服。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9

山楂丸的制备实验目的

山楂丸的制备实验目的如下:

一、实训目的:

1、了解药厂厂区布局,车间布局,熟悉相关原则;

2、熟悉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料到成品),学习个车间物料流程,加强GMP知识和安全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了解各部门日常工作,亲自体验,并自我总结;

4、提高沟通及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5、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

6、掌握山楂丸的制作工艺及检测项目和方法。

二、实训背景:

丸剂系指饮片细粉或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和浓缩丸等类型。

我们制作的大山楂丸属于蜜丸,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

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丸剂在生产中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1、除另有规定外,供制丸剂用的药粉应为细粉或最细粉。

2、蜜丸所用蜂蜜须经炼制后使用。按炼蜜程度分为嫩蜜、中蜜或老蜜,制备蜜丸时可根据品种、气候等具体情况选

用。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蜜丸时,炼蜜应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合均匀,处方中有树脂类、胶类及含挥发性成分

的药物时,炼蜜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丸法制备水蜜丸时,炼蜜应用开水稀释后使用。

大山楂丸的功能主治:开胃消食,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等。山楂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

促进胃蠕动,所含的脂肪酶还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麦芽主要含有淀粉酶及维生素B,神曲含有多种消化酶及维生素B,都是助消化的物质。

逍遥丸(水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逍遥丸(水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贮藏 2.11 版本 3 逍遥丸(水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3.2 药品名称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3.9 规格 3.10 逍遥丸(水丸)的用法用量 3.11 禁忌 3.12 逍遥丸(水丸)的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3.14 逍遥丸(水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3.15 逍遥丸(水丸)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 4 参见 附: 1 古籍中的逍遥丸(水丸) * 逍遥丸(水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xiāo yáo wán (shuǐ wán )

2 逍遥丸(水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逍遥丸(水丸)

Xiaoyao Wan

2.2 处方

柴胡100g、当归100g、白芍100g、炒白术100g、茯苓100g、炙甘草80g、薄荷20g

2.3 制法

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10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0分钟,滤过。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或与煎液混合后制丸,干燥,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色的水丸,或为黑棕色的水丸;味甜。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草酸钙簇晶直径18~32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数个簇晶(白芍)。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炒白术)。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炙甘草)。油管含黄色或棕黄色分泌物,直径8~25μm(柴胡)。

(2)取本品1g,研碎,加乙醇1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1g,加乙醇1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12g,研细,加乙醇4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涤3次,每次15ml,弃去水洗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加乙醇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鉴别](3)项下剩余的供试品溶液,加中性氧化铝2g,置水浴上拌匀、干燥,加在中性氧化铝柱(200目,2g.内径为1cm)上,用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5μl、对照品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4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2.5mg。

2.8 功能与主治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1~2次。

2.10 贮藏

密封。

2.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逍遥丸(水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中药

3.2 药品名称

逍遥丸(水丸)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3.9 规格

3.10 逍遥丸(水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

3.11 禁忌

3.12 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1.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少、经期错后,或 *** 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

5.儿童、年老体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月经量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5 逍遥丸(水丸)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4 参见 其他剂型及标准参见逍遥丸条

古籍中的逍遥丸(水丸) 《外科枢要》:[卷四]治疮疡各症附方 源。知母黄柏(各酒炒,一两)肉桂(二钱)上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滚汤下。五苓散治下部湿热...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服,或白汤下亦可;妇人病,取男子裆如前一般。陶氏逍遥汤潞党参(钱半)白归身(三钱)细生地(三钱)知母...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四伤寒药方]诸方目 盏、冷水半碗灌服。无蜜用砂糖亦可)第二百九十一、逍遥散伤寒汗后血气未平,过劳者谓之劳复,犯房室谓之阴...

《张氏医通》:[卷十五痔门]目门 桂枝汤下)川芎茶调散(头痛门)崔氏八味丸(方祖)逍遥散(虚损门)泻黄散(疠风门)神芎丸(伊芳尹三黄汤...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补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08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