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国家制订了一系列大力扶植中医药事业和中医护理学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医护理的持续发展。十一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十二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和十三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分别指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从“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到“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作用”,不断明确中医护理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
建立中医护理理论体系
1958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首先出版了《中医护理学》,填补了我国中医护理著作的空白。此后50年间,全国各地中医护理专家从中医理论、技能、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相继出版了中医护理相关专业书籍,如全国统编教材《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三基”知识问答》以及《中医用药护理指南》《临床常见病辨证施护》《常见病症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等,逐步建立了中医护理理论基本框架。
完善中医护理行业规范
行业政策引导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涵盖管理体系与职责、人员管理、临床护理实施、质量评价等四方面内容,首次从管理层面对中医护理提出要求,并明确指出医院应从行政管理上为中医护理特色发挥提供技术、设备、人力等保障。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中医护理重点专科的内涵建设,积极推广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围绕临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提高护理效果为核心,拓展应用领域,促进中医护理创新和学术进步。
建立行业规范
1984年原卫生部中医司组织中医护理专家编写了《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对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形成了基本的规范和要求。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颁布第五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作为中医护理行业标准,为全国中医护理工作的规范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
参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将中医护理纳入“2013-2014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中,全国共有37家中医院申报,经过专家审核评议,18家单位确立为2013-2014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获批经费共计2700万元。
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护理专科培育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护理专科培育项目于2012年启动,56家中医医疗机构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单位,任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杭州市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协作组组长单位,2012-2014年相继成立优势病种协作组33个,吸收协作组成员单位168家。形成了以“协作组组长、优势病种组长、协作组成员单位”为结构的中医重点护理专科协作网,分批对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梳理及应用。2013年5月,首批《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颁布实施。此后,2014年3月、2015年9月相继颁布了第二批《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第三批《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截至目前,共52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在全国各级中医医院临床实施与优化。
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扶持中医护理学重点专科建设,不断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每个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2项;2014年,《中医护理重点专科中期评估》要求:全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低于20项,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6项,应用人次逐年上升。2015年12月,为进一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国家局医政司颁布了《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同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组织全国部分护理专家配套编写了《18项中医护理技术评分标准》,于2016年6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颁布。在对全国971医疗机构的调研显示,842家中医医疗机构中,196家开设了中医护理门诊,平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11项,为门诊患者提供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
学历教育
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期中医护理培训班在南京举办;7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中医护(卫)校教育;198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医护理系,开始招收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专生。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次设立了中医护理本科学历教育。200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招收了首届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2009年在全国首次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博士点。2012年底全国共有24所高等中医院校设有中医护理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全国中医药高中职院校近60家。逐步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以及院校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等多种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骨干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培养高层次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通过18个全国中医护理培训基地,以游学的方式,从中医理论、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至2019年底已培训三批。
中医护理科研
近年来,中医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推进,中医护理论文数量逐年增多。截至2018年底,在万方数据平台以“中医护理”为检索词,共检索期刊论文75719篇、会议论文7467篇、学位论文809篇、专利496篇、科技成果468个。中医护理研究主要涉及辨证施护、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中风的康复护理、中医护理管理、中医外科护理及用药护理等方面。
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对145家委员单位调查显示,年度出版专著达34部,发表论文169篇,承担课题(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1项,获资助经费384.7万元,获奖成果33项。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医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教育、中医社区护理、中医护理管理、中医护理理论、中医护理基础研究等。
中医护理学科建设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护理学纳入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这为整体提升中医护理临床、教育、科研水平,推动中医护理学术进步、知识创新,促进中医护理事业持续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截至2013年底18家单位被列入中医护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分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护理学术发展
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护理学术交流平台从省市扩展到全国。护理分会自成立起,每年组织召开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交流形式日益丰富。2018年数据显示,学术会议收录论文900余篇,参会护理人员达到700余人,交流形式涵盖专题报告、专题沙龙、中医特色展示、壁报及论文交流、案例分享、专家访谈、参观交流等。
2018年11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师承继教部指导下,中医护理传承与发展创新共同体在广州正式成立,委员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计1122名委员。借助中华中医药护理传承网站平台,相继开展中医经典学习、新入职护士培训、中医护理技术创新等工作,标志着中医护理向多元化发展稳步前进。
作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王宝恩教授高瞻远瞩,为肝病学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放眼国外,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成立于1949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成立于1966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成立于1978年。再看国内,与肝脏病学密切相关的中华消化病学会和中华感染病学会均成立于1980年。同以上学会的历史相比,成立于1992年的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尚显年轻,但不到20年的发展,中华肝脏病学分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肝病学会在最初成立时,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曾有人说,我们国家已经有感染病学会和消化病学会了,为什么还要成立肝病学会?这是不是一种重复?
王宝恩教授则不这样认为。首先,他看到美国、欧洲和亚太国家都有自己的肝病学会,而且这些学会均具有重要影响力,是成功的例子。其次,王教授也很有远见地认识到,我国是乙肝大国,众多的乙肝患者需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此外,从长远看,肝脏疾病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中国必须有一批素质高、专业强的肝病医师,而肝病医师必须有自己的学会!而且,这个学会绝不是传染病学会或消化学会的翻版。
带着满腔热情,王宝恩教授联合田庚善、庄辉、叶应妩、张定凤等教授积极筹备学会的成立。1992年11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正式成立,学会首任主任委员为王宝恩教授。 谈起肝病学会最初的创办,今年已84岁高龄的王宝恩教授仍思路清晰,记忆犹新。
肝脏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中毒性肝损害等,近年来,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以及肝移植的内科学问题等也成为肝病学的重要范畴,引起肝病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肝病学的内容广泛,多学科交叉,涉及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小儿科学、感染病学、寄生虫病学、诊断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及生物制品学等。
王宝恩教授认为,肝病学会应吸纳多个学科的医生,因此在第一届学会委员中就包括了基础、流行病学、诊断、消化科、传染科、中医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还聘请了汤钊猷和吴孟超教授作顾问。当时学会下设3个学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学组、肝癌学组和肝纤维化学组。 王宝恩教授借鉴国外学会的经验,认为肝病学会必须要有自己的杂志。199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创办了《肝脏病杂志》,张定凤教授担任杂志主编。
对于王宝恩教授开展学会工作的理念,中华肝病学会第二任主任委员庄辉院士概括为两点。
一是“有远见”。庄院士说,王宝恩教授构建肝病学会框架时充分考虑到多方需求,吸收了多学科专家,为肝病学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肝病学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是“注重学术交流”。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医师能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的机会少之又少。肝病学分会自成立以来,曾单独或与兄弟学会合作,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和全国性肝病学术会议,如1994年9月在黄山举办的世界华人肝病学术研讨会,1997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肝病会议。1997年10月,肝病学会联合消化学会和消化内镜学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周,这些会议大大推动了我国肝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扩大了国际影响。
护理分为护士、美容师、销售代表、医药代表、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导医、产品专员、美容导师、医院代表、手术室护士、客服专员等专业。护理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扩展资料 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系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
刘凤斌
男,1963年出生,河南内黄人,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消化内窥镜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生存质量学会-亚洲华人分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QualityofLifeResearch-AsianChineseChapter,ISOQOL-ACC)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广东省中医疑难杂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秘书兼后备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建设消化学科学科带头人。
中文名:刘凤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3年
职业:教授,主任医师
主要成就:2011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代表作品:量表测评方法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性别:男
籍贯:河南内黄
科研课题
脾胃系疾病患者结局报告的计算机自适应试验信息网络的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810731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38万元,2010年,主持,在研。
结构方程模型与条目反应理论用于基于辨证的胃肠功能性量表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08732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33万元,2009年,主持,在研。
疑难病中医干预及疗效评价研究—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06BAI04A1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50万元,2006年,主持,在研。
基于恶性肿瘤辨证论治的量表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编号:2006CB504604),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基础理论研究,经费100万元,2006年,主持,在研。
《中医临床评价标准研究》子课题—量表学研究的技术规范:医药领域量表研制与应用指南(临床部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经费2万元,2006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子课题—脾肾相关理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课题编号:2005CB523502),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经费25万元,2005年,主持,在研。
中医肝病pro量表的研制,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05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块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03717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17万元,2004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块的研究(批准号:3147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5万元,2004年,主持,已完成。
中华生存质量量表和脾胃病模块的研制,广州中医药大学总体规划重点项目经费,经费5万元,2003-2005年,主持,已完成。
脾胃病信息量表和诊断树研制的方法学及其临床应用,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经费3万元,2001-2003年,主持,已完成。
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诊断量表及其生存质量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经费8000元,1999-2000年,主持,已完成。
胃肠功能性疾病病证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与评,广东省中管局基金,经费1.0万元,2001-2002年,第四参加者,已完成。
通痹灵对强直性脊椎炎的生存质量干预研究,广东省中管局基金,经费:1.0万元,2000-2002年,第三参加,已完成。
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ChineseQualityoflifeScale(ChQoL)forChineseMedicine,FacultyReseatchGrantof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第四参加,已完成.
科研成果
【成果完成人】刘凤斌,梁国辉,赵利,郎建英,方积乾,林丽珠,王维琼,李晓华,佘世锋,杨晓军,金真,廖文力.
【成果名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量表的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别】应用技术
【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研究起止时间】2004-01~2007-04
【评价形式】鉴定
【成果入库时间】2009
【成果完成人】邓铁涛,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邓中光,陈群,郑洪,陈芝喜,刘凤斌,吴焕林,邹旭,林琳,孙志佳,刘友章.
【成果名称】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
【第一完成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别】基础理论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研究起止时间】2000-01~2007-11
【评价形式】评审
【成果入库时间】2009
推广应用
主持完成的“中华生存质量量表”在国外杂志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和意大利文在临床上应用。
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中医PRO量表等得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多家单位的应用。
参与编写《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常见脾胃病(消化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作为中医药诊治指导意见,推广中医药标准化。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中国版):2000年5月1日开始颁布应用。应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及相应的简表;适用于测量使用中文的个体或人群的生存质量。测量的对象包括健康人群和意识清醒、能自行完成或在调查人员的帮助下能完成量表填写的非健康人群。
医药领域量表研制与应用指南:2006年6月完成并应用。应用范围:一般人群健康状况测评、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临床疾病的评估、康复医学评估、中医药研究。
中医领域量表研制的方法及应用学习班:2010年1月9日-10日在广州举行。介绍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肝硬化)PRO量表、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肝炎)PRO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等的研制和应用。
全国生存质量学术会议:于2000年1月21日-23日(第一届在广州)、2002年1月10日-13日(第二届在深圳)、2004年10月12-19日(第三届在广州和香港)、2008年(第四届在广州)分别举行。介绍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等研制过程和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年会:于2006年8月(第十八次在沈阳)、2007年7月(第十九次在石家庄)、2008年9月(第二十次在兰州)、2009年10月(第二十一次在深圳)、2010年8月(第二十二次在井冈山)分别举行。在每届会议上均介绍中医脾胃系量表等研制过程和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2006世界中医药大会会议:2006年11月23日-25日(香港)。介绍中医肝病量表等研制过程和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年会:2006年(广州)、2007年(广州)、2009年(广州)。均介绍推广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量表、中医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等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2010年7月29日-31日(北京)。推广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医肝病量表、中医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等研究成果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获奖
2011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2009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荣誉称号。
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与应用,国家统计局第五届(2000年)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统计局,排名第五,2000。
广东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量表的研究(编号B16-0-3-04),2008年,主持。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林昌松,刘晓玲,陈纪藩,刘凤斌。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119-1999),国家卫生部,排名第三,2000。
论文发表
FANGJi-qian,LIUFeng-bin,HOUZheng-kun.Parallelsubgroupdesignofarandomizedcontrolledclinicaltrial-comparingtheapproachesof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ChinJIntegrMed.2010,16(5):394-8.(ScienceCitationIndex,SCI)
LIUFeng-bin,HOUZheng-kun.Applicationsof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ssessmentonChineseMedicineinMainlandChina.PatientReportedOutcomesNewsletter.FallIssue2010,(44):18.
HOUZheng-kun,LIUFeng-bin,LIXiao-ying,CHENXin-lin,ZHUANGKun-hai,LIPei-wu.ReflectionsontheDenotationandConnotationofCross-culturein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Research.Intelligent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ResearchAssociation(IITAAssociation).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emiconductorLaserandPhotonics(ICSLP2010).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emiconductorLaserandPhotonics(ICSLP2010).Chengdu:Th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2010:133-140.(EngineeringIndex,EI,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ISTP)
HOUZheng-kun,LIUFeng-bin,LIXiao-ying,LILi-juan,LINChu-hua.Advertisingon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Patient-ReportedOutcomeInstrumentDevelopment:ThePRIPROID.Intelligent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ResearchAssociation(IITAAssociation).Proceedingsof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ICISE2010).The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ICISE2010).Hangzhou:Th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2010:6434-6439.(EngineeringIndex,EI)
ZhaoL,LeungKF,LiuFB,ChenJ,ChanK.ResponsivenessoftheChineseQualityofLifeInstrumentinpatientswithcongestiveheartfailure.ChinJIntegrMed.2008,14(3):173-9.(ScienceCitationIndex,SCI)
LeungKF,LiuFB,ZhaoL,FangJQ,ChanK,LinLZ.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ChineseQualityofLifeInstrument.HealthQualLifeOutcomes.2005,16;3:26.http//www.hqlo.com/content/3/1/6(ScienceCitationIndex,SCI.Correspondingauthor,ImpactFactor:3.24)
LiuFeng-bin.Thestudyontheapplicationofqualityoflife(qol)tothesuperficialgastritistreated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abstract.QualityoflifeResearch.2004,13(9):1568.(ScienceCitationIndex,SCI)
ZhaoLi,ChenJin-quan,LiangGuo-huin,LiuFeng-bin.QualityofLifeandChineseMedicine-TheDevelopmentofHealthStatusMeasuresforChineseMedicine.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2003,9(2):136-138.(ScienceCitationIndex,SCI)
LiZhao,KelvinChan,Kwok-faiLeung,Feng-binLiu,Jian-yingLang,Ji-qianFang.DevelopmentOfANew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InstrumentUsingFactorAnalysisAnd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JournalofComplementaryandIntegrativeMedicine.(ScienceCitationIndex,SCI)
佘世锋,刘凤斌,罗仕娟.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理论结构模型构建的探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4):449-450.
陈新林,刘凤斌,郭丽,刘小斌.重症肌无力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的研制—计量心理学测评.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2):121-125.
刘凤斌,李培武.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功能性胃肠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初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北京:2010:297-302.
刘凤斌,金永星.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的研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北京:2010:172-177.
刘凤斌,梁炳君.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IBS子量表的研制与条目筛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北京:2010:502-507
郭丽,刘凤斌,陈新林.重症肌无力患者PRO量表的研制和条目筛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70-573.
刘凤斌,郭丽,刘小斌.建立中医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构想的探讨.新中医.2009,41(9):27-29.
刘凤斌,王维琼.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研制与条目筛选.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4):527-531.
刘凤斌.中医特色量表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国际接轨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重庆:李俊德,田金洲:2009:347-350.
陈洁,冼绍祥,刘凤斌.加用补肾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光明中医.2008,23(12):1916-1918.
刘凤斌,郎建英,赵利,方积乾,梁国辉,林丽珠.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的研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3):332-336.
刘凤斌,王维琼.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1):12-14.
刘凤斌,赵利,郎建英,林丽珠,梁国辉,方积乾.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492-10495,10515.
刘凤斌.量表测评方法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2):1129-1132.
刘凤斌,赵利,梁国辉,林丽珠.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的理论及其结构模型探讨.新中医.2007,39(9):10-12.
刘凤斌,郎建英,赵利,方积乾,梁国辉,林丽珠.中医健康状况量表(TCM-HSS)的研制.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石家庄:张声生,2007:589-593.
赵利,梁国辉,刘凤斌,陈洁,陈金泉.中华生存质量量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测量学评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784-787.
余瑾,刘凤斌.帕金森病的生存质量研究和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641-642.
赵利,刘凤斌,梁国辉,陈金泉,方积乾.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3.
刘晓玲,邓健,刘凤斌,等.中药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生存质量研究.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24-26.
刘晓玲,邓健,刘凤斌,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4):315-319.
赵利,陈金泉,梁国辉,刘凤斌,等.因子分析法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研制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965-968.
刘凤斌,方积乾,王建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4):290-292.
赵利,刘凤斌.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研制探讨.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32-3134.
刘凤斌,赵利.建立中医疗效测评量表体系研究的设想.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64-165.
刘凤斌,郝元涛等.用于电脑专家诊断系统的脾胃病辨证量表的评价.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6):S01-S04.
刘凤斌,郝元涛,方积乾.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中医辨证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2001,7(2):58-59.
刘凤斌,方积乾.生存质量指标在中医”证”客观化中的应用.国际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1,2(1):49-51.
刘凤斌,方积乾,潘志恒,等.用于电脑专家诊断系统的脾胃病辨证量表的研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s):112-115.
方积乾,万崇华,史明丽,刘凤斌.生存质量研究概况和测定量表.现代康复医学.2000,4(8)1123-1126,1133.
论著出版
《常见脾胃病(消化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第一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9。
《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第一版)(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7.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1世纪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策略》(第一版)(王阶,唐旭东主编),2001.12,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消化道药理与临床》(第一版)(陈蔚文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1.1,学苑出版社
《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第一版)(方积乾主编,刘凤斌为编委),2000.1,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手册》,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五脏病学》(第一版)(李任先主编),2001,广东科技出版社
『壹』 护理学专业学什么的
护理学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
6、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动态。
(1)护士专业还可以学什么时候开始扩展阅读:
一、影响因素
1、护士队伍自身的因素
妇女自身解,地位的提高对护理专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不利一面,费用增加,通过仪器检测病人使与病人的接触减少。
3、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老龄化是严重困扰人们的现代社会问题,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为老龄化国家。慢病增加,所需护理增加。
二、发展前景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业内专家介绍说,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同时,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
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
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贰』 现在还可以报名学护士吗
一、2020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网上报名条件要求:
2020护士考试报名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专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属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
申请人为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应当持有所在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生毕业证明,到学校所在地的考点报名。学校可以为本校应届毕业生办理集体报名手续。
二、申请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考生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报名申报表;
(二)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近6个月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3张;
(四)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五)报考所需的其他材料。
『叁』 护士什么时候开始修继续教育学分
答:可以参加护理继续教育规定的护理学术会议、讲座等,也可以购买学分卡,学习护理继续教育知识,取得学分。
护理人员必须按规定每两年注册一次,医学教育学分不得低于25分(其中一类学分不少于5分)。
据2000年12月28日卫生部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的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包括医生、护士以及医技人员等等;其中,一类需要十分,二类需要十五分。
所以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每一年均需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护士是五年注册一次。
学分获得的途径有:
1.医院内部培训能获得小分值的,0.5,1分的继续教育学分。
2.去听地方举办的医学论坛能获得学分证。
3.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缴费申请获得学分证。
4.发表论文,能获得学分。
『肆』 护士什么时候开始修继续教育学分
护士应该在取得资格证进行执业注册时的当年就应该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了,之前可以不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卫发〔2005〕3号)》第四章学分的要求如下,请自行对照学习: 第八条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积累制,以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周期(从现任职年度至申报晋升职称年度)累积计算。第九条 凡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每年应获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25学分,其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获得Ⅰ类学分10分;中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获得Ⅰ类学分5学分;省级医疗卫生单位、三级医院的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五年内必须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学分;少数民族县及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要求获得Ⅰ类学分;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初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25学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20学分;乡村医生,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8学分。其他省份大致也是如此。
『伍』 护士的专业名称什么时候改为护理学的
护士的专业名称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
1909年成立中华护士会,内1936年改称中容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它是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护理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公元前后,一些文明古国已有了早期的医学和护理活动。希波克拉底创立了“液体学说”,提倡保持病人清洁卫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并采用冷热和泥敷等疗法。强调在病人的床侧对病人进行仔细的观察;重视生活条件,周围环境对病人康复的意义。19世纪以前的护理以家庭照顾为主。欧洲建立了医院,但条件差,病人和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率和死亡率高,护理工作多为修女,她们出于爱心和宗教观念对病人提供一些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但得不到任何科学的、正规的护理训练和教育机会。
『陆』 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开设课程: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2、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医学、精神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科研。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临床综合实习、社区实习、论文撰写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6周。
(6)护士专业还可以学什么时候开始扩展阅读: 就业前景
1、国内方向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
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
2、国际方向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业内专家介绍说,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
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在澳大利亚,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大利亚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柒』 护士专业需要学些什么
一般护士都是专门学护理专业的,护理专业要学的课程也是非常多的,既包括基本的医疗知识,还包括卫生类知识,甚至是营养学的知识,这些都要学好非常不容易。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
『捌』 护士的专业名称什么时候改为护理学的
护理学是一门学科,护士是一个护理职业的统称。护理学的职称不单是护士,还包括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
『玖』 已经毕业工作了的人还可以去学护士专业吗
护士资格证现在要求是护理专业毕业,同时毕业于专业学校的。
你姐只能再读个卫校之类的中专了。
因为现在成人高考考护理专业,要求有护士资格证;
而护士资格证又要求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
『拾』 科学的护理专业开始于什么时候
科学的护理专业开始于(19世纪中叶)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国护士和统计学家,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在德国学习护理后,曾往伦敦的医院工作。于1853年成为伦敦慈善医院的护士长。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护理的专业,被称为现代护理的鼻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0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老残游记》里的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