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类聚》系朝鲜金礼蒙、梁诚之编纂。全书为266卷,存世262卷,汇辑了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一部朝鲜本国医书《御医撮要》,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书籍在我国早已失传或仅存残部,包括医方5万余首。
据传,《医方类聚》初版仅30部,在朝鲜已绝本,仅存一部收藏于日本皇家图书馆。1852年,在江户幕府医官喜多村直宽主持下,《御修医方类聚》得以重刻,对所缺篇目多有补充,于1861年完成,称为“文久元年本”。据说我国仅存两部,一部由北京图书馆收藏,另一部存放在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现收藏于浙江省中医研究所的《医方类聚》,最早由湖州儒医周廷华(号悦莲居士)收藏。据周氏1855年亲笔所志云:“以五十金购得,惜卷首序例全佚,无由考其原委,它日觅得全书当补抄之。”1897年周氏将此书转赠给同邑名医傅岩。
傅岩(1875—1945),吴兴人(现湖州),博览医书,医术精湛,在当地颇有影响。傅岩获周氏相赠后,如获至宝,专门撰文:“概自三韩失国,是书亦等凤毛麟角,流失甚少,萦绕我梦十余载于斯,兹承周悦莲先生以此部见赠,宿愿获偿,忻快奚为。”20世纪40年代,傅岩以书十余箱数千册藏书(包括《医方类聚》)捐献给吴兴县中医师公会。新中国成立后,吴兴中医师公会改组合并为吴兴卫生工作者协会。1956年,吴兴卫生工作者协会将《医方类聚》全书捐献给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成立后,此书就存放在该研究所书画馆。
据湖州市中医院已故老院长马加汉撰写的《湖州市中医院往事》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朝鲜方得知在我国北京图书馆保存着一部《医方类聚》,向我国借调出版。事关外交,当时的卫生部请示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做出批示,不要外借,可由我国负责再版后相赠。
卫生部与北京图书馆多次协商,才同意卫生部派员驻馆抄写此书。全书950余万字,用时近两年才完成抄写工作。后因某种原因被迫停止。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决定重新将该书点校出版。一天,浙江省卫生厅中医处于诗俊、张泳泉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主编赵锜突然来到湖州市中医院视察,其来意主要是探讨有关《医方类聚》校点出版事宜。据赵锜主编介绍,得知浙江保存一部《医方类聚》,特前来了解实情。到浙江后虽然看到了原版本,但保存该书的浙江中医研究所并不了解详细情况。进一步了解此书是由湖州市中医界捐献,故特此专程来到湖州。
经浙江省卫生厅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实地考察,认为湖州市中医院有能力完成校点任务。省卫生厅决定由省中医研究所和湖州市中医院共同开展校点工作。两家单位正式成立校点小组,由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潘澄濂、湖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朱承汉担任总编,每单位各派出4人,组成了8人的校点小组。湖州市中医院选派了陆拯、李慕期、金泽民、金泽世4人参加。
《医方类聚》篇幅浩大,除了引用历代医家药方外,还兼收其他博记杂说及道教佛书有关医药内容。因该书引自其他书籍,又几经沧桑,抄翻印,为此脱漏错误较多,且无标点,校点工作极为艰巨。从1978年5月开始直到1982年2月历时近四年才完成。全书分成11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陆续出版,赵朴初先生题写了书名。
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的论述。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
2、大约编著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味,其中眼科用药已达70余种,可用于治疗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证候。而且不少药物至今仍为眼科所常用。
3、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阐述全身性疾病时,涉及到目赤、目黯、目不识人等20佘种眼部病症。但是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参合全身脉症,辨证沦治,为后世治疗眼病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4、隋代,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该书在目病诸候一卷内,集中收载三十八候,包括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此外,对于突眼、近视以及一些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眼病也有了记载,而且对症状描述和病源探讨都比前人前进了一步。
5、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在七窍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读细书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种因素,以及预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项,还首次记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疗方面,记载了神曲丸等81首内服及外用的药方,并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动物肝脏的明目作用。此外,还介绍了熏洗、外敷、钩,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针灸、按摩疗法。所以,该书对后世眼科发展颇具影响。
6、王焘著《外台秘要》,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经论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轻膜裹水,外膜白睛重数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轻触:眼之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故有所见。在论述病源方面提出:绿翳青旨(相当于青光眼)之类眼病“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独到见解。而且指出,该病初发即须速治,病成则不复可疗。在眼病论治方面,谓治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这是中医古籍有关金针拨内障的最早记载。该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7、《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眼科专书。可惜原书早巳失传,仅有日本人辑录于朝鲜《医方类聚》的辑本。该书大体可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所述病因病机与《诸病源候论》相似,多主风热;各论所述眼病有30节。书中的眼部解剖名词比以前的文献丰富,如眼睑、眼皮等皆属首见;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0余种。治疗方面,不仅重视药物,还记载有多种手术疗法,如首次提出对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对“睑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术治疗,而且对“开内障用针法”的叙述也较前人详细。
8、《刘皓眼论准的歌》是晚唐时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专书,又称《刘皓眼论审的歌》(《宋史》)。全书为诗歌体裁,便于记颂。现存《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龙木总论》之“审的歌”,即来自该书。书中所载的“五轮歌”及将72种眼部病证按内、外障分类的方法,对以后的中医眼科影响深远。
9、宋初编成的《太平圣惠方》卷中,眼科两卷总结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并有所发展。将所收载的多首处方按主治证候分类,而且对每类证候的病因病机都作了扼要的阐述。眼科五轮学说在该书首次见到运用,并以“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强调了眼与整体的密切关系。书中除对内治和外治的大量记载外,对金针拨障等手术的介绍也比较详细。
10、此后一百多年,又有《圣济总录》,全书多卷,有论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写成12卷,包括眼病58门,手术2门,记载眼病用方多首,内容较为丰富。至于眼科用药,见于宋代著名官方药书《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者,就有多种,其中还吸收了一些外来药物,如没药、龙脑香等。
11、元代危亦林编《世医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点阐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其次分别叙述眼科72证的证治,内容简明扼要而实用。
12、由宋元医家辑成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本著名的眼科专书。全书分10卷,卷1—6主要载列眼科“七十二证方论”,每证方论以下附有“审的歌”;卷7为诸家秘要名方;卷8为针灸经;卷9—10为诸方辨论药性。书中主要内容是按内、外障分类记叙72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介绍了古代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镰、洗等手术方法,对后世很有影响。正文10卷之后,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问”,具体内容与前面“七十二证方论”并不相同。此外,它在“五轮”之后,首次较详细地述及眼科“八廓”,虽然八廓不如五轮学说有影响,但是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3、《银海精微》为宋以后的人托名孙思邈撰成的眼科专书。该书首先叙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和中医眼科辨证的一些基本理论,接着列叙了80余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附有眼病简图。此外,还初步介绍了按五轮检查眼病的顺序和方法。此书辨析证情比较明白,内治的不少方药也比较精简实用,外治还采用了点、洗、剧、烙、夹等法,对金针拨障(开金针)的手术方法描述尤详。
14、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刘完素强调火热为病的学说。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眼目赤肿翳膜皆属于热,主张降心火,滋肾水,用药偏重寒凉。张从正继承刘氏主火之说,并有所发展。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内伤学说。在眼科方面,他认为脾虚影响五脏六腑的精气不能上贯于目,则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养气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认为相火为元气之贼,阴虚则火动,治病重用滋阴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眼病不外虚实二因,眼目昏花属肾水亏虚,眼目肿痛属肝经风热,内治虚者宜滋肾阴,实者当散风热,虚实相兼者则散热滋阴。以上四家学说虽各有所长,但也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原则,后人合理运用,进一步丰富了眼科的理论和实践。
15、跨元、明两代的眼科名医倪维德著《原机启微》一书。其上卷按病因将眼病分为18类,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分析病机,辨证论治;下卷论方剂配伍,后附治疗眼病40余方,并有方义说明。这是阐述理论比较系统的一本眼科专书。
16、清朝年间,中医眼科要以山东博兴眼科名医魏儒正为代表,其著作的《眼科集要》共分四部详细记录叙述中医眼科对于各类疑难眼病的详细辩证技巧及论症法则,内容精简实用,并配以绘图加以说明,内治以脏腑经络调理为主、外治以熏、洗、点、拨为主,是一部综合性的理论解释、实用技术较强的一部眼科专著。
17、清末民初,魏氏中医眼科第二代传人魏纯讷子承父业,17岁便从父学医。由于父亲的身教言传,五、六年时间即掌握了诊治眼病的技能,并能把祖传验方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声誉渐高。
魏纯讷常说:“学贵博而能长,未有不博而能长者也。”他认为,眼虽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脏六腑紧密相关。眼科是在内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好内科基础,是学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专著,而且精心研读《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著。因而眼科、内科俱佳。
魏纯讷行医40余载,对中医眼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把宝贵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他将平时收集的余例疑难病例整理成《眼科临症录》,对病因、病机、辩证论证、治则、方药等都做了详细记录。他为了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父亲毕生的经验融为一体,50余岁时,着手对《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暂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续未完,在日军扫荡中不幸失落。年春,魏纯讷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18、建国初期,魏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人魏士臣原滨州市博兴县人民医院眼科专家。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50余年,他不但对中医眼科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声誉。任县历届政协常委,1—9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省和地区召开的眼科学术交流会,曾被邀请去滨州医学院中医班进行中医眼科学讲座。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协召开的各界人士交流大会。-年利用三年时间将平时积累的经验及秘方编撰而成《中医眼科集腋》一书流传于后。《中医眼科集腋》是一部中医眼科学著作,对于以后的中医眼科学发展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我给兄弟提供一段记者对中医药美容前景的采访
记者:何谓中医美容学?
张主任:中医美容学是美学与中医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医学人体美和运用中医方法直接维护、修复、改善与塑造人的形体美的理论与技能及其规律。
记者:中医美容包括哪些范围?
张主任:中医美容包括医疗美容和保健美容两大部分,而目前我院皮肤科开展的是医疗美容,它主要以治疗损美性疾病、消除疾病所致的容姿缺陷、整体维护人体的形象美,并且用中药制成的化妆品来掩饰、消除、改善各种生理缺憾,达到悦色美容的效果。目前,我科开设的中医美容项目有:中药美白、中药祛皱、中药祛斑、中药抗敏、中药祛痘、中药保湿。
记者:中医美容前景如何?
张主任:展望中医美容,它是以健康为基础的一种人的形神俱美的完美境界,符合回归自然、崇尚天然、形神合一的历史潮流,中医美容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中医药典中美容中药的应用概况如何?
张主任:中医药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最为系统的传统医药之一,我国最早的传统医药专著《神家本草》就收集了多种可用于美容的植物药,如泽泻“味甘寒、久且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桃花“味苦、平令人好颜色”,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著名的药物专著,其中收录美容中药270余种,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了许多皮肤美容的方法及治疗皮肤病的药,如颠倒散治疗痤疮、时珍正容散治疗雀斑等,这些内容对后世中医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国外传统医学中美容植物药的应用情况怎样?
张主任:在我国、日本、韩国、泰国等亚洲大部分国家,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靓肤、增白、祛斑。这些国家的传统东方医学是以古代中医为基础的,如日本医药学家丹波康赖于公元982-984年编撰的《医心方》,就辑录了中国晋唐方书200余种,有美容植物药应用的记载。朝鲜医官金礼蒙编写的《医方类聚》收辑中国明代以前的医籍153种,以及其它一些非医书文献关于美容的内容,其中不乏美容植物药应用于医疗实践的内容。此外在印度、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药中,也有许多用植物治疗损美性疾病和保健美容的。
记者:什么叫中药汽疗?有哪些适应症?
张主任:中药汽疗又叫中药熏蒸,是用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药汽熏蒸人体来治病或健身的一种外治疗法。中药汽疗能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增加汗腺排泄,消耗皮下积蓄过剩的营养和堆积的脂肪,进行全身强烈排毒,如同给血管细胞洗了一次澡,彻底清除疲劳,保健养身。在享受中可解除各种病痛,并可达到全身美肤、瘦身的目的。其主要适应症是: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玫瑰糠疹、痤疮、硬皮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记者:中药汽疗的起源及原理如何?
张主任:中药汽疗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就盛行于宫廷王室,用来洁身治病、辟邪,也是相互招待的一种礼仪。从晋唐起开始应用到临床各科,至明清进入鼎盛阶段,《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对此都有详细记载,古人从外治与内治机理统一的原则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只是采取的方法(给药途径)不同而已。
记者:中药汽疗主要特点有哪些?
张主任:中药汽疗主要特点有:(1)由皮肤给药,避免药物对口腔黏膜、消化道及胃肠的刺激,减轻肝脏肾脏负担,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度。(2)天然药材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符合世界药物研制由化学合成药向天然植物药转变的趋势。(3)辨证施治,疗效独到,有内服药物所不能发挥的医疗作用,对服药嫌苦的人尤为适宜。
记者:中药药浴是怎么回事?具有哪些特点?
张主任:药浴即用药物洗澡,包含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它是中医中药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皮肤科领域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药浴的特点表现在:(1)适应症广,适用于湿疹、皮炎、手足癣、皲裂、银屑病、多形红斑等多种皮肤病。(2)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3)简便易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10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太祖与贼裤带
下一篇: 承淡安与梅兰芳的跨界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