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早年曾到陕西汉中、秦岭、大巴山、太白山、峨眉山等地采过药材,还在华原和长安城里的公主府里种过中草药。他熟悉许多采药老人,在长期的采药过程中,不但亲自检验了前人所发现的各种草药的功效,还发现了许多新药,包括从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一带,从天竺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所传进来的新药,他把上述各种草药的产地、形状、药性等都一一注明,写进其著作《千金要方》里。
孙思邈这部《千金要方》是为了人们备急,治病教人用的,要力争把唐代以前最重要的医药文献兼收并蓄,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收录到这部医书里去。
孙思邈写《千金要方》时有自己的节奏和习惯。黎明即起,便到树林里散步去。走一会儿,找一个平坡,开始练气功,接下来还会练一会儿拳术。看太阳已经出山,而且满天都是彩霞了,他才慢慢走回家里。一番洗漱之后,家人端上早饭,孙思邈吃一个馒头,喝一碗小米粥,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把常用的材料放在手边,写作时先打腹稿,心中有数再动手写。孙思邈利用行医的空余时间勤奋地写作,终于在公元652年完成了《千金要方》。刚准备写书时他只是两鬓霜染,等到书写就时已是满头银发,连胡子和眉毛也全都白了。
《千金要方》一书不仅对我国唐朝以后的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对邻国的医学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千金要方》编成之后20年,日本留学生就把它带回日本作为医学教科书使用。公元10世纪,日本丹波康赖氏曾参考孙思邈这一著作写出《医心方》一书。公元15世纪,朝鲜金礼蒙等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医方类骤》,也收录了《千金要方》里的不少内容。
一、简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二、人物生平
天资聪颖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修行终南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应诏入京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退隐五台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
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http://www.google.cn/books?id=UA4rRJQMtRUC&printsec=frontcover&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著作有《千金方》。
孙思邈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无意仕途功名,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
同时,广泛收集民间处方,热心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他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扩展资料:
1、孙思邈他一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唐初著名文学家孟诜、卢照邻等人对他皆以师尊之礼相待。
2、《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这两部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医学百科全书,起到承继汉魏、宋元的历史作用。这两本书问世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流传甚广。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
3、《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他被誉为“医王”、“医圣”。他在隋唐时期很受重视,经常受到名人的礼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思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1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贾宝玉的烫伤与败毒散
下一篇: 海椒的神奇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