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章太炎的中医情怀

祝由网 2023-11-11 00:29:38

章太炎的中医情怀

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思想进步,学识渊博,融通古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鲁迅称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毛泽东主席曾指示相关人员注释章太炎的著作,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章太炎“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

章太炎自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亦吾人之志也。”“余时少年锐进,不甚求道术,取医经视之。”“平生之好,又在医学。”“翻阅医书,此为性之所喜。”“张机、范汪之医,终身以为师资。”“吾家三世皆知医。”“家门师友,专此者多。”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毫不隐讳地回答:“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中医名家由衷地感佩赞叹章太炎道:“医学特其余绪,而亦精思冥悟,深造独绝。”章太炎出身于世医之家,祖父章鉴精研中医30年,遍购古今医家经典,谙熟医理,“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书悉谙诵上口。以家富,不受人饷糈,时时为贫者治疗,处方不过五六味,诸难病率旬日起”“尝治时疫之脉绝气脱者,一剂即起,立方参变不泥古。治危症,药不过三四味”。父亲章濬同样长于医术,为人治病辄效,声名遐迩。伯父章钱医术精湛,曾对章太炎进行过医学启蒙教育。身处这样的大家庭之中,章太炎耳濡目染,与中医药学结缘颇深。

章太炎幼时曾师从清末名医仲昂庭研习中医,后随汉学大师俞樾治经期间,又广泛涉猎医典。走上社会之后,他仍然怀有医学不了情。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他因避难远赴台湾,后又东渡日本。在日期间,他大量搜求医书、古代验方,详考得失,并编著《古方选注》,其中选方约350首,涉及内外妇儿诸病70余种。他自1910年发表第一篇医学研究论文《医术平议》后,屡有著述,相继撰写医学论文134篇,共计26万字,涵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医籍考 、医著论述、《伤寒论》研究、《金匮》研究、温病研究、方药研究、中西医汇通研究等领域。其论道精辟,丰富了中医学研究方法,为时所重,曾结集出版《猝病新论》。他尤为推崇汉代张仲景,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前人所未发,提出温热病“三式、十八法、十三方”。

最初章太炎曾主动为朋友开方治病,后来当得知疗效并不理想时,他勇于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潜心研究理论,注重实践积累,后来医术大有长进,医治好了一些患者的疑难杂症。此外,他还积极进行中医临床实践,自病自疗。他患有黄疸病,自治而愈。他还为邹容、孙中山等人开药方。他与邹容身陷囹圄期间,千方百计托人从监外捎来黄连、阿胶等为邹容治病调理。名医臧伯庸因横膈膜痉挛打嗝不止,西医诊治无效,他亲拟一方并配好药送去,臧伯庸仅服几剂便告痊愈。章太炎还曾自拟药方治疗猩红热。

章太炎与中医界名流多有往来,深入切磋岐黄之术。他多次向上海名医陈存仁问询时方,还采用陈存仁所开之方,将芙蓉叶研末治疗鼻炎,并将此方传示他人。章次公、陈存仁、陆渊雷、恽铁樵、王一仁、秦伯未、许半龙、徐衡之、章巨膺等一大批近当代名医亦深受其影响。他认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并积极倡导汇集当世医案,还曾经发起召开全国中医学教材编辑会议。

在近代中西医大论战中,章太炎挺身而出,坚定支持中医,维护中医尊严,鲜明地提出“融会中西,更造新医”。他既反对废除中医,崇洋媚外,又反对中医守旧自大,主张中西医汇通,发展祖国特色医学。他身体力行,倾心中医教育,支持医学发展,曾任中国医学院院长、上海国医学院院长、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苏州国医研究院院长等要职。

章太炎对我国传统医学的研究系统、深入,见解独到,成果丰硕,大大丰富了医学宝库的内涵。他的良相良医之志,学术医术之功,各施其用,各显身手,相得益彰。

“黑话”中医自学-------当代经方家杂谈(七)

? ? ?当代各个经方家的杂谈,一直想聊聊,但是不怎么好提笔,虽然很多前辈都已经仙去,但是很多东西却没有盖棺而论。毕竟伤寒论经方走向何处大家都不知道。现在伤寒论还是在夹缝中生存,对任何人的谈论都有个人倾向,或许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 ? ? ?中医伤寒面对的状况是比任何时代都严重,算是夹缝中生长,各方所有的力量都是合力绞杀。第一,金融投行以及医药公司,这是利益之争,他们掌握着话语权,掌握着权力资源,给中医进行彻底的打压,把所有利益最大化,似乎最终做到通盘全吃。几乎大家知道代表性的某香园之类的,都是典型的中医黑粉,可以做到集团化作业,一个打着数据考证变相谋杀中医的帖子瞬间几千人赞同欢呼。第二种,中医本身自己错误,从中医开始,混迹中医却无能医术的人占大多数,他们把中医当成谋生的手段,配药养生赚钱为主。上天从来没有说好人好报,或许徐灵胎所言庸医才是上天的代理人,他们害人无数却执行天意,非但无罪反而有功。第三种,很多局外人进来抹杀了中医,看似有功,实则对中医的上海最大,比如我们近代知道的章太炎,经学大师,经学厉害并不代表你随便读几本医学书就厉害,可是我们的文化就是论资排辈,所以他独推柯尤二人,抹杀掉张志聪,黄元御,陈修园等人,否定整个中医的变革路程,但是他又是恽铁樵知己故交。陆渊雷的师父,这种明着为中医好,最后却确确实实的害了中医,本身伤寒论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很多共识还没有形成,或许一切之中自有天意吧。第四种,中医狂和以中医沽名钓誉快速牟利之人,这些人快速推广中医,神话中医,把自己当成教主,最终让中医进入魔幻的世界,被各种攻击。让中医江湖成了江湖中医。以上种种不多言了,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没有去关注的点。

? ? ? ? ?每个人都在喊着科学,其实大部分所谓的科学不过是科技的进步,这些新的科技是完美了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还是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我们天天喊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的本质不就是去掉宗教特权,最后做到的是神权至高无上,天下人人平等,不就是回归圣经本身吗?我们看到西方媒体说放任自由,可是保守的精英派依然用严格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子女,精英的犹太人从来把最好的资源给孩子,没有让他们放任挥霍自我。我们中医从新文化运动之后其实已经丢掉这种传统,很多台湾学者现在也在重新思考新文化的对我们是不是造成了伤害。

鲁兆麟人物介绍


鲁兆麟
鲁兆麟,出生于北京中医世家,“中医各家学说”的领军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首都中医药养生首席指导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文名:鲁兆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42年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要成就:首创“中医医案学”
代表作品:《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
人物简介
鲁兆麟(1942—),男,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家庭背景
鲁兆麟,194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鲁氏家族世代行医,其父鲁春溥先生师从于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独立开诊后医名遐迩。
生平经历
194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
1959年—196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系大学毕业。
1965年—1978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
1971年—198年,拜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为师,随师学习。
1978年—1984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教师、副主任、主任。
1984年—1988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
1986年—至今,评为副教授。
1989年—2002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兼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1997年免去教研室主任)。
1990年—至今,评为教授。
1994年—至今,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
1995年—至今,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2年—至今,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
2010年—至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其建立的“鲁兆麟名医传承工作站”与面向广大患者而成立的“北京兆麟堂中医诊所”合并办公。
大事件
2010年在台湾友人和海内外朋友的一再建议下,鲁老师决定开办“兆麟国医堂”诊所,服务社会。现在兆麟堂名医汇集,已成为北京著名中医诊所之一。
出诊时间
兆麟堂:周一、周三、周四全天,周六下午,周日上午,须预约。
医疗特长
擅长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对于脾胃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社会职务
1.兆麟堂首席医生。
2.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3.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4.全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5.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人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8.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主任。
9.台湾长庚大学、西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聘为客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中医学顾问。
教学经验
鲁老师经常说,一名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发奋读书,夯实中医基础;勇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培养中医思维;师承名师,加快成长过程。近年来,鲁老师考察接受了一批青年中医,成立了“国老讲习所”,开启了一种传承中医的全新模式。鲁老师要求学生们多读中医经典,并在繁忙的日常诊疗工作中抽出时间,每周定时亲自为学生们讲解医学典籍,解析临床病案,并亲自带学生们出诊,使学生们的中医能力迅速提升。
治学思想
鲁教授长期坚持“科研不脱离临床”的原则,认为“治好病是评判医生的根本标准”。
学术内容
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研习历代名医医案,有利于读者开阔诊治思路,逐步达到“审证确、思路精”的临床水平。中医医案自宋代以来,受到后世中医学者的广泛重视,专著有数百种,临床各科医案多不胜数,明代以后研究者殊多,逐步形成了一门学科。中医医案有“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作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医案有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与作用。同时,还可继承古今临床的丰富经验。因此,研究中医医案对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案研究,首先提出“中医医案学”概念,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开展了《中医医案学》的教学工作,并编写了高校内部教材。今天,中医医案学已在全国众多高校开展,颇受广大师生欢迎。
中医医案的整理最早始于明代,江_父子用数年时间,整理成《名医类案》一书,开创了医案整理研究的先河,清代魏之_在《名医类案》基础上,又整理成《续名医类案》一书,两部医案著作收集自战国至清代近8000则医案。此后,这一工作一直无人继续传承,直至1995年,由鲁老师率领的专家团队,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中医医案学巨著——《二续名医类案》。该书收集了《续名医类案》成书之后至中华人民和国建初期已故的名医医案,也收录了部分《续名医类案》成书之前未收之医案。共收集医案专著200余部,选录医案约一万五千则。医案的排列,按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口腔科为序;各科下按病分类,各病之医案均按成年年代先后编排,系后人整理的医案则按医家卒年排入,以例对历代医家进行对照研究。鲁老师说,古代医籍中记载的中医医案共有十余万则,此次专家团队共整理出八万余则,又在其中精选出一万五千则医案,编辑成了《二续名医类案》。
此后,鲁老师又陆续出版了《中医医案学》、《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临证必读医案专著丛书》等中医医案类学术著作,为中医医案整体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领域
鲁兆麟教授在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中,研究领域为中医医史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1.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2.中医学术流派及学说研究;3.中医医案研究。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与参加局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获科研成果奖3项,主编全国各家学说教材2部,率先开展中医医案研究,主编《二续名医类案》,获立夫医药优秀著作奖。先后主编及参编出版著作2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此外,与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编的中医教学高级参考书《中医内科学》曾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
医学贡献
曾先后赴美国、新加坡等地讲学,赴日本、韩国、德国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此外,鲁老师还多次应邀到台湾、香港及澳门等地讲学,并指导当地的中医药教育和中医的医疗工作。在其受邀于台湾长庚大学讲学期间,同时进行带教义诊,被当地媒体广泛关注并作追踪报道。有利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在两岸三地的传播与发展。
目前,鲁兆麟教授负责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鲁兆麟名医传承工作站”的建设工作,2010年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其建立的“鲁兆麟名医传承工作站”与面向广大患者而成立的“北京兆麟堂中医诊所”合并办公。悬壶济世,带徒授课指导临床技巧,并培养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家玮副教授作为自己的学术经验继承人,继续为中医药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一生所学。
获得荣誉
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个人生活
鲁老师最初在中医诊断教研室工作,后因文革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经常派出医疗组进入基层给广大工农兵治病。因此,鲁老师在独立应诊的同时,还得到了董建华、印会河、刘渡舟、赵绍琴等多位中医大家指导,名家点播,受益匪浅。1973年,为了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国家“解放”了一批中医学名老专家,其中包括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鲁老师作为首批学术继承人,正式拜在任氏门下,并调入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1973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任先生1984年10月17日逝世),鲁老师跟师十载,尽得真传。中医历代古籍浩如烟海,不将中医古籍阅遍,如何能将中医各家学术思想、学派传承了然于心。鲁老师说为什么任先生能够开创中医各家学说这门学科,因为任先生真正做到了博览群书,任先生读过的中医典籍有千种之多。鲁老师跟随任先生编写出第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任先生逝世后,鲁老师主编过多部《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成为任氏《中医各家学说》的嫡系传人。由于鲁老师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典籍,在业内有“活字典”之美誉。
人物评价
鲁老师还经常告诉学生们“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面对着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在鲁老师眼里他们都只有一个身份就是——病人。鲁老师在接诊时,平易和蔼,丝毫没有“大专家”的架子,深受患者的尊敬。
效仿春蚕蜡炬,情系中医传承,鲁老师现在把传承中医学术、培养中医接班人列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位年逾古稀的中医大家对于继承、发展祖国医学的一片赤诚,令人动容。
主要论文
1.王清任对中医气血辨证的贡献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22~23
2.代赭石可用以治喘鲁兆麟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68
3.治疗性功能失常当注意宁心安神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49~50
4.抵当汤加味可用于外伤性癫痫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49
出版著作
1.《素问注释汇粹》副主编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参考书》副主编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黄帝内经章句索引》参编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参编198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5.《中医各家学说(刊授教材)》主编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
6.《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主编1995年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7.《二续名医类案》主编1996年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8.《中医各家学说(协编教材)》主编199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9.《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副主编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10.《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主编199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1.《中医各家学说(自考教材)》主编200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2.《今日中医临床丛书》副主编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3.《中医内科学高级教学丛书》副主编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4.《中医临床禁忌手册》主编2002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5.《临床实用中成药》副主编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6.《中医各家学说专论》主编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共著作16部,其中主编(副主编)14部,参编2部。

谁来拯救中医?

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拯救”中医的问题。
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废除中医之论,如今回望,已是百年之身。
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最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不久前,由朝鲜医家在400年前根据中医名家的学说以汉文编就的《东医宝鉴》,将由韩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项。被误传的“韩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好像并未特别强烈地刺激那些陷于中医存废的吵嚷声中的人们。
对于最近的中医存废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中医“痼疾”的探讨,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报道称: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
这篇稿件引述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的话说:“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 不仅是中医之痛
1879年,国学大师俞樾(号曲园,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
随后,一批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废医”主张,更是言辞激烈,事隔近百年,杀伤力仍在。
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影响深广--“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的胡适也说:“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民国时期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中医抗争运动。1929年,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妓女、吸毒和中医问题都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在民国倡导“废除中医”的余云岫,在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把中医和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
这些在今天听起来仍嫌刺耳的极端之论,诞生于“天朝大国”快速坠落时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兴西学,弃旧学。到五四运动时期,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更加汹涌。就在这些意图建立“新世界”、断然弃绝旧文化的声浪中,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自信也悄然失落。
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削弱,中医与自身的传统断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中医存废困境,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拯救中医,先要拯救传统文化。
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科技部专家贾谦认为,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教育使中医质量下降,是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这样说。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时候秀才科场不利,往往转而学医,很容易上手,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这三派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也认为,诞生于古代中国的中医药学,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化的关系同根同源,本为一体。
然而一棵树即使再茂盛,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它也会慢慢衰败凋敝。
张其成说,从科举制度废除至今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统文化所受到的打击接连不断,诸如废孔废经、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汉字的简化以及近一个多世纪用西方哲学来“科学阐释”改造中国古代思想等等,加上现代科学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某种程度的中断,这也对中医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日益边缘化,天文、地理、农学、算学等等也在逐渐淡出时代舞台,成为历史的陈迹。只剩下国画、京剧等寥寥可数的难兄难弟与中医同病相怜,一起被称作“国粹”,也一起经历着今天现代化科技的“洗礼”。
中医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今天学习中医的人要读懂中医典籍必须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否则就要使用现代人改造与解释过的古籍。经过白话翻译的中医古籍,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曲解在所难免,再加上很多点校古籍的人士古文功底难称人意,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就不难想象,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在所难免。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陌生,尤其是对原有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更是缺乏必要的掌握。在大多数人看来,以文言文写就的中医药书籍无异于“天书”。这些由文言文记录的中医思想,成为了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文化离中医越来越远,中医离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远。”张其成不无悲哀。
□ 拯救没落的文明
为保护中医,我国近年开始酝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决定将中医理论、诊法、疗法、方剂、中药等八项内容“打包”,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孔令宏认为,中医在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中易受伤害。现代科技以西方为主导,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背景有别于西方范式,在传统文化退居次要位置的今天,中医难免会和现代科技产生冲撞。
大多数中医反对论者对于中医的最大诟病莫过于它的不科学性。孔令宏认为,科学的标准是多元的,并不能单纯以可重复性、可检验性作为标准。对于中医提出的一些问题,西医也同样会面临,比如药物的副作用反应。片面的夸大中医的害处,纯粹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
张其成认为,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也是当前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并带动我国医学科技领先世界水平的古老医学技术,中国人应该珍惜,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去加以有效的总结,而不是一味地搬用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工具去否定它、摧毁它。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应该并行不悖,如鸟之两翼,共同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推动力。”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14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