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龙砂医学流派

佚名 2023-11-11 04:44:23

龙砂医学流派

龙砂医学流派具有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流派风格独特、学术特点突显、重视传承教育等特点。 近年来,在该流派学术思想和诊疗技艺指导下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传承推广应用工作成绩亦卓著,引起了学界较大关注。

龙砂医学流派概述

江阴襟带三吴,历史文化底蕴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荟萃。 宋末元初的江阴大学者陆文圭集两宋学术之大成,被学界推崇为“东南宗师”。 陆氏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等学,宋亡以后,在江阴城东龙山脚下的华墅(今称华士)镇专心致力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达 50 余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及医学人才(仅华士一镇,南宋至清末,能查考到的进士即有 50 人之多),为龙砂文化区的形成发展和龙砂医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太极河洛思想和五运六气为宋代两大显学,张仲景的伤寒学也于北宋时期成为医家经典。 宋代的这些学术特色经过作为东南宗师的陆文圭的传承阐扬,深刻影响了龙砂地区的医家,形成龙砂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的核心。

陆文圭之后,龙砂地区名医辈出,如元代晚期出了名医吕逸人,明代嘉靖年间有名医吕夔与其孙吕应钟、吕应阳“一门三御医”等。 至清代形成了以华士为中心和源头并不断向周边扩大,乃至影响全国的“龙砂医学”流派名医群体。

清·嘉庆元年(1796 年)著名学者孔广居在《天叙姜公传》中描述:“华墅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 ”

华士医家群体中,以姜氏世医最为著名。 从二世姜礼、三世姜学山、四世姜健到五世姜大镛,一百余年间,“名噪大江南北,数百里间求治者踵相接。 ”孔广居《天叙姜公传》:龙砂医家“独推姜氏,盖自公一人开之也”;晚清名医瞿简庄(承淡安的老师)云:“天叙先生之医学弘博, 有非时下所能望其项背者。 ”四世姜健(字体乾)临床善用陈无择“三因司天方”,成为流派绝技。 姜健之侄姜大镛,医文诗书俱佳,著有《龙砂医案》1 卷传世。

清代中期龙砂医学之名已盛传苏州。 光绪年间苏州名医姜成之就手头所集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以及姜宇瞻等 9 位龙砂医家的 142 例医案, 编为一帙,署名《龙砂八家医案》。

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这块名医辈出的土地,孕育了吴士瑛、吴达、薛福辰、柳宝诒、张洵佳、张聿青、高思敬、曹颖甫、朱少鸿、承淡安等医学大家。就江阴本地而言,陆文圭、吕夔(吕氏世医)、姜礼(姜氏世医)、吴达、柳宝诒、曹家达、薛文元、朱少鸿(朱氏“一门三杰”)、承淡安和章巨膺,堪称“龙砂医学流派名医十家”。

综上所述,龙砂医学流派是以江阴龙山、砂山地区为源头,由元代著名学者陆文圭奠定文化基础,经明、清两代医家的积累,不断向周边地区发展而形成的在苏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流派。该医学流派延绵数百年,医家众多,虽学术风格不尽一致,但重视和善于运用《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重视《伤寒论》经方,依据《内经》《伤寒论》去研究和阐发温病的病机治则,是该医学流派多数医家的共同特色。

2012 年,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基地)建设项目的试点单位率先启动,随后又被确立为全国首批 64 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 2013 年由无锡市中医医院牵头组织,并报经无锡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锡编办[2013]15 号)。 2016 年 1 月 1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苏政发 [2016]5 号),“龙砂医学诊疗方法 (JSⅧ-22)”(传统医药类)名列其中。

龙砂医学流派主要学术特色

经过挖掘整理提炼出龙砂医学流派三大主要学术特色:一、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二、重视《伤寒论》经方,运用《伤寒论》六经理论和结合辨体质指导经方应用;三、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

(1)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重视五运六气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一大特色,历代龙砂名医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著述颇丰,如明代吕夔的 《运气发挥》, 清代缪问注姜健所传《三因司天方》,王旭高著《运气证治歌诀》,吴达《医学求是》有“运气应病说”专论,薛福辰著《素问运气图说》,高思敬在《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中著有《运气指掌》一书等。 而且,龙砂医家尤为重视运气学说在临床的应用,善用“三因司天方”治疗内伤外感的各种疾病是龙砂医家的独门绝技,姜氏世医第四代姜健(字体乾)是杰出代表。

据与姜健同时稍晚的名医缪问(1737-1803)记载:“吾邑姜体乾先生治病神效,读其方必多至二十余品,心窃非之。 然人所不能措手者,投剂辄效,殊难窥其底蕴也。 后登堂造请,乃出宋版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以示,余始知先生之用药,无问内外气血,每于司天方中或采取数味,或竟用全方,然后杂以六经补泻之品。 故其方似庞杂而治病实有奇功。 ”

又文献记载:“体乾游苏适居天士(叶天士)同时比邻,凡有就叶诊弃之者辄为之治。 一日见坠泪咨嗟者曰:‘势将奈何? ’急询其故,知天士断其木叶落时定难飞渡。体乾即为之诊曰:‘病固急矣,勉为处方。’不特璧其诊资,并助以药资,嘱服十剂,果验。 天士闻而骇曰:‘是谁能挽回斡旋与? ’因知我华士有姜体乾

公之医道。 天士先生特来华士谒姜公,并谦曰:‘昔日有眼不识泰山,今特来请出山。 ’体乾下榻曰:‘余处穷乡,贫病者多,不能出’,乃款留而去。 ”

缪问从姜健处获《三因司天方》后详加注释,咸同间无锡名医王旭高则将姜健所传 《三因司天方》编成《运气证治歌诀》传世。

在《龙砂八家医案》中,留下了多位医家应用三因司天方的宝贵医案。

缪问晚年移居苏州,所注《三因司天方》被苏州名医陆九芝全文收入 《世补斋医书》, 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龙砂医学”在苏州有盛名(才可能有苏州医家集编《龙砂八家医案》之举),与姜、缪两氏有很大关系。

有些医家虽无运气专著,但在其他论著中也常可看到运气思想的身影:如柳宝诒等据运气原理对伏邪理论的阐发;曹颖甫在晚年所作《经方实验录》序言中专门讲述了他十六岁时亲见龙砂名医赵云泉用运气理论治愈其父严重腹泻几死的经历,其注释《伤寒论》时专取精于运气学说的名家张志聪和黄元御之说;承淡安写了《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为五运六气应用于针灸方面的一种学说), 又让其女承为奋翻译了日本医家冈本为竹用日语所作的《运气论奥谚解》;章巨膺 1960 年发表《宋以来医学流派和五运六气之关系》一文,用五运六气观点解释了各家学说的产生;出生在龙砂文化区的无锡名医邹云翔强调“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等等,说明五运六气思想的影响在龙砂医家中非常普遍。

龙砂医家重视五运六气的流派特色,在当代医家中也很突出。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为现代龙砂医家的杰出代表,夏老注重五运六气理论在妇科临床的运用,认为“作为中医师中的一员,应遵从古训,学习和掌握运气学说,推导病变,预测疾病,论治未病。 ”龙砂医学现代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为龙砂医家柳宝诒四传弟子,对运气学说多有默运,深入阐发了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和“三年化疫”等重要理论,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疫病预测预警课题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 引起了学界对中医运气学说的重视,成为全国五运六气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

(2)重视《伤寒论》经方

运用《伤寒论》六经理论和结合辨体质指导经方应用 龙砂医家柳宝诒、章巨膺等强调用伤寒六经理论辨治各种外感病,他们据《黄帝内经》释《伤寒论》,用《伤寒论》六经看温病,与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的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为主要特色的温病学说形成不同流派。

现代传承人黄煌教授秉承龙砂前辈多用经方和重视辨体的特色, 善于通过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黄煌经方”。

现代传承人顾植山运用三阴三阳 “开阖枢”及“六经欲解时”理论指导六经辨证和经方运用,扩大了经方应用范围,别开生面。

(3)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

民间服用膏滋进补的民俗范围主要是江南苏锡常沪和浙北地区, 环太湖的龙砂文化区是膏方民俗的中心,龙砂医学流派擅用膏滋方养生治未病,在江南地区倡议和推动了膏滋方民俗。龙砂膏方强调顺应冬至一阳生的气化特点遣方用药并讲究从冬至开始服用,体现了膏滋方的原创思维。龙砂医学流派的现代传承人较好地继承了龙砂膏方的学术宗旨,依据肾命理论结合冬藏精思想运用膏滋方养生调理治未病,并在膏滋药的制作方面保持了传统制法的精良技艺,传承柳宝诒的“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砂医学流派对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

龙砂医家重视传承教育。 在学校教育之前,柳宝诒、高思敬、朱少鸿等就广收门徒,仅柳宝诒就弟子逾百,其中如薛文元、邓养初、金石如等,俱成为医学名家。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是解放前上海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三家中医学校,主持教务的都主要是龙砂医家: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曹颖甫,中国医学院薛文元、郭柏良,新中国医学院章巨膺。

曹颖甫(1868—1937),名家达,与柳宝诒同为龙砂地区周庄镇人。 曹氏早年攻举子业,1904 年清政府罢科举后, 曹氏弃文从医,1919 年正式改行到上海悬壶应诊。

曹颖甫曾长期在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并曾担任过教务长,教过的学生有秦伯未、章次公、陈存仁、严苍山、许半龙、程门雪、王一仁、张赞臣、王慎轩、丁济华、黄文东等,后均成为中医名家。

薛文元(1867—1937),名蕃,柳宝诒嫡传弟

无锡三甲医院有哪几家

导语/INTRODUCTION三级甲等医院在中国是国家特殊医院以外的最高等级的医院,常常看到网友在网上询问:无锡有什么好医院?无锡的三甲医院有哪些?无锡皮肤科哪家医院好?下面本文整理了无锡三甲医院名单,其中包括无锡市人民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一起来看看吧。无锡三甲医院名单01无锡市人民医院>>754100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5452003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5292004无锡市妇幼保健院>>1616005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1707006无锡市中医医院>>3771007联勤保障部队第九_四医院>>2570008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191009江阴市人民医院>>12530以上医院名单不分先后,只提供部份医院名单展示,不包括军队医院、中医院,最终名单医院按地方卫生部门提供为准,数据截止更新至2019年6月,仅供您参考!
无锡三甲医院名单1、无锡市人民医院三甲医院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是根据无锡市区域卫生资源整合的总体规划,由原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和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07年11月整建制组合而成的无锡地区最大的公立医院。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华医学会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中国最具公信力医疗机构、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进入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前14名。【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清扬路299号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三甲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08年,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几家百年老医院之一,前身是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教会医院——“普仁医院”。目前已发展成为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JCI认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首批现代化医院,江苏省首家、中国大陆地区第22家通过美国信息化建设标准HIMSSEMRAM六级认证医院。医院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中山路68号3、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医院创立于1976年,集医疗、科研、教育为一体,2008年成为卫生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2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江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开设临床和护理专业,招收本科及硕士学生。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6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江大附院人“情怀一个梦想,担当二次创业”,全力推进“学习型名团队、优势型名专科、研究型名医院”的新三名战略,努力争创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精品医院。【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惠河路200号4、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三甲医院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于1950年,是无锡市首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03年创建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卫生部2011医院改革创新奖、卫生部最具公信力三甲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成果奖、全国PAC优质服务医院、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用户服务满意明星单位等荣誉。【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槐树巷48号5、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甲医院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02年11月由原市民政局下属同仁医院和市卫生局下属第七人民医院成功组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惠山脚下,是一所集精神疾病临床、教学、科研、防治、康复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基地、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卫生行风先进集体、江苏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企业单位、江苏省平安医院、全省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先进集体、无锡市十佳医院、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钱荣路156号6、无锡市中医医院三甲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10月,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占地108亩,总建筑面积16.2万_。医院在人民网2018年《中国中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排名第65位。医院致力于“龙砂医学流派”及“黄氏喉科疗法流派”2个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其学术影响广泛,传承足迹遍及全国。【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南西路8号7、联勤保障部队第九_四医院三甲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_四医院于2018年11月解放军医院改革中由原苏州100医院、原无锡101医院和原常州102医院三家医院合并组建。第904医院无锡院区原为解放军第101医院,无锡市太湖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以创伤外科和急救为特色,拥有全军颅脑损伤救治中心、南京军区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南京军区口腔正畸中心和12个院重点专科。【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兴源北路101号8、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三甲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三院)始建于1929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医院,是国内知名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现为江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临床医学院,设有江苏省烧伤紧急医学救治中心、江苏省烧伤诊疗中心、江苏省烧伤诊疗中心、无锡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无锡市烧伤研究所、无锡市肝胆外科研究所、盛志勇院士工作站。【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兴源北路585号9、江阴市人民医院三甲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现为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江阴临床学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战略合作医院”,是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寿山路163号更多相关榜单无锡市医院榜单主题01无锡十大医院广东省各城市三级医院01东莞三甲医院名单022018广州市三甲医院名单03深圳市三甲医院名单

?乙未年应用备化汤治验及体会

案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陈某,女,81岁。2015年8月3日初诊。
病史:发作性心悸气短已5年,近一年来发作频繁,一周来发作2~3次,反复多次住院,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延余寻求中药治疗。刻诊:高龄体质瘦弱,能扶扙行走于诊室,神志清晰能简述病之所苦。语气低微,不犯病时饮食及二便可自理。脉沉细微弱,律齐50~60次/分,舌红少苔。诊断:心悸。病机:心气不足,阴血虚亏,心失荣养。药用生脉饮合复脉汤加减。
二诊(2015年8月18日):服药期间心悸气短减轻,但不能终止阵发,脉舌象同上。余应用运气学说辨证。病情与今年是金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运气有关。时遇长夏,湿郁化热,熏蒸心胸故心悸频发。给用备化汤合参麦饮加味。处方:红参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熟地30克,木瓜12克,川牛膝12克,覆盆子12克,黑附片(先煎)10克,茯神15克,生姜6克,黄精12克,白芍15克,山药15克,炙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2015年9月8日):前方至今日共服21剂,心悸气短未发作,精神好,食欲正常。脉象沉细较前有力,64次/分,律齐,舌红少苔。有效不更方。
四诊(2015年9月22日):心悸持续时间较既往明显缩短。其脉形态由沉微无力,为沉滑清晰,64次/分律齐,舌淡红少苔。前方稍有增损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五诊(2015年10月15日):心悸未发作,精神好,饮食、二便正常。脉沉细,舌质略红少苔,暂停药以观疗效。
案2: 耳鸣
田某,男, 66岁。2015年9月8日初诊。
病史:头昏头痛及高血压病史6年,耳鸣月余。脉弦,舌苔薄白。血压:125/80毫米汞柱。诊断:耳鸣。治则:滋阴清肝。药用杞菊地黄汤加味,进服7剂,头昏头晕减轻,耳鸣无变化。脉舌象同上。余用备化汤加味。处方:生地、熟地各20克,覆盆子12克,宣木瓜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2克,天麻12克,防风12克,川芎12克,甘草6克,生姜6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药尽7剂,耳鸣基本消失。
二诊(2015年9月29日):耳鸣基本不出现,今来门诊为进一步调治头晕头痛及高血压。
案3: 产后痹证
杜某,女, 31岁。2015年8月2日初诊。
病史:正常生产一男孩50多天后出现全身怕风、身痛,足跟冷痛,出汗多。脉沉滑,舌苔白。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炒白术15克,党参30克,熟地30克,炙甘草9克,红枣3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5年8月28日):以上方略行加减服21剂,出汗减少,余症虽减,但减不足言。脉沉细,舌质红,薄白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入备化汤加减。处方:黄芪30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党参30克,熟地30克,覆盆子15克,怀牛膝15克,宣木瓜15克,茯苓12克,熟附片(先煎) 15克,炙甘草8克,干姜6克,红枣2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2015年9月28日):前述症状有所减轻,但若天气变凉或有吹风觉头前额怕风疼痛。于前方加炒白术12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取药10剂。
四诊(2015年10月12日):自述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去若八九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为巩固疗效再服前方7剂,痊愈。
按:备化汤出自宋代陈无择名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备化汤是根据治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气候变化特点而制定的方剂。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曾针对2015乙未年一之气运气特点推荐了备化汤、紫菀汤、茯苓汤、柴桂干姜汤和乌梅丸5首运气方。
备化汤由木瓜、茯神、牛膝、附子、熟地、覆盆子、甘草、生姜八味组成。其方义清代龙砂名医缪问解备化汤曰:「丑未之岁,阴专其令,阳气退避,民病腹胀,胕肿,痞逆,拘急,其为寒湿合邪可知。夫寒则太阳之气不行,湿则太阴之气不运。君以附子大热之品,通行上下,逐湿祛寒。但阴极则阳为所抑,湿中之火亦能逼血上行,佐以生地凉沸腾之势,并以制辛烈之雄。茯苓、覆盆,一渗一敛。牛膝、木瓜,通利关节。加辛温之生姜,兼疏地黄之腻膈。甘温之甘草,并缓附子之妨阴,谓非有制之师耶?」「抑其太过,扶其不及,相时而动,按气以推。非深明于阴阳之递嬗、药饵之功用者,乌足以语于斯?」
笔者以为该方性甘辛苦温,功在祛寒除湿,与今年(乙未)运气病机相应(寒湿合邪)。顾植山强调,以运气病机指导,临床应「因时识宜、随机达变」,临证要「看时运,顺时运,抓时运,开方用药尽可能顺应当时运气」。
案1,年高体弱,舌红少苔,犯病时脉细数,显然属气阴亏虚,邪至易于化热伤正;今年运气金运不及,寒湿盛,火气馁。夏季多雨,湿郁化热,湿热熏蒸,心之气阴受亏,故心悸频作,故用备化汤祛寒利湿,加入生脉饮益气养阴而取效。
案2,素有高血压头昏头痛,阴虚肝旺,7月下旬出现耳鸣,初用杞菊地黄汤,滋阴清肝,头昏头痛有效,耳鸣无变化,分析原因7月下旬为长夏,此时又阴天多雨,寒湿合邪上犯清阳。治用备化汤加天麻、防风、川芎祛风除湿散寒而效。
案3,发病相当于大暑之后为湿气当令,符合今年运气金运不及,寒湿盛,火气馁之病机,又有产后体虚及营卫不和的表现,故用备化汤除湿散寒,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而取效。
备化汤虽为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而设的运气专方。但只要气候特点符合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气化运状态,病因、病机符合寒湿合邪,亦可用之。顾植山教授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气宜,无失病机」。此外,有关备化汤的加减问题,原方条下云:「自春分至小满,去附子,加天麻、防风;自小满至大暑,加泽泻;自大暑直至大寒,并依正方」。本文案2因素有阴虚肝旺,故用本方之加减法时,减去了附子,而且用方药时间不在「二之气」之时,正是「四之气」之期,疗效无影响,正如顾植山教授指出:「用运气方需对运气情况综合多因子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气象判断,才能切中气宜。」表明运气方同样也有随证治之的必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4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