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咸中
“人活一生就要对人类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医者要将中医药国粹这一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世代传承,造福于人民,肩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担当和责任!”
“患者的病痛就是医者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心痛,为民众解除疾痛是世代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医药国粹的财富不能从我们手中失传!”“我之所以至今仍坚守在诊疗第一线,就是要实现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世代后生,为民众安享高质量的生活!”
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不仅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奠基人,他所创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和卓越的医学成果铸就了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学)学术代表人。日前,吴咸中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倾述了自己的心声。
青年立志从医济世有建树
吴咸中1948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后就职于天津市中央医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师从于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泌尿外科专家虞颂庭教授,专攻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1956年,31岁的吴咸中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1959年起参加卫生部委托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举办的“西学中”离职培训班两年半,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据吴咸中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临床诊疗中看到患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溃疡病穿孔等疾病的患者与日俱增,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他便确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为主攻方向,先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与多家医院合作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吴咸中自1964年担任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后,在该院创建了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按照“肯定疗效、总结规律、改革剂型、探讨机理”的总体构想,创立急腹症治疗“八法”,倡导“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自1972年起,他先后主编出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手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急腹症方药新解》等专著。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确定为中国五项世界领先医学项目之一,为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项医学成果凝结非遗亮点
吴咸中院士被人们称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通过实行‘兼容、开放、联合’的方针,我们团队专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于1989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自此,我立志将‘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在全国推广和传承!”吴咸中告诉记者。
“于是,我及时提出中西医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在全国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中医理论研究新思路,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急腹症的新体系,改变了手术一统天下的外科治疗模式,努力实现了中医药、手术和微创技术的完美结合,198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医学领先项目,1984年被国家列为二十项重大成就之一!”“1989年我又提出‘在高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战略,以重症胆管炎、重型胰腺炎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外科急危重症为主攻方向,对急性阑尾炎、急性重症胆管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急性胰腺炎等几大类急腹症,均制定了分期分型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吴咸中院士说,相关诊断与治疗方法已被载入《黄家驷外科学》等外科权威著作中,取得国际领先的临床疗效和理论成果。
创建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
1975年,吴咸中院士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998年又创立了全国首个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他的“在高层次上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构想,中西医结合要经过“兼容共用、优势互补、结合创新”三种形式和三个阶段的科学论述,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应是“海陆空”,而不是“魏蜀吴”的生动比喻已广为学界称道。由此,天津市政府于2007年授予其“天津市重大成就奖”;人力资源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授予其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国家和天津市政府的鼓励给予我和我的团队以极大的勇气!我开始用这一非遗成果推动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1973年,我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访问日本,完成了中日医学交流的破冰之旅,随后与美、德、英、俄等国广泛交流,于1983年正式接收了全国第一批国外的中医留学生和进修生,1985年应聘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成员,促成国际对话医学赠书项目持续20年之久。”吴咸中为能够成功在全球弘扬祖国中医药非遗振兴不已。
在世界医学舞台上,吴咸中院士通过对中医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理气开郁法的代表方剂和药组的研究揭示了其“胃肠效应”“腹腔效应”和“整体效应”的作用机理,证明下法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清除肠道菌毒、缩小内毒素池、保护肠屏障、抑制过度炎性反应、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综合作用。同时,也揭示出中医“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法的科学内涵,开创了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广植桃李弘扬非遗文化
吴咸中院士言传身教,甘为人梯,广植桃李,多年来培养出近百名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专家,坚持不懈地传承着“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医疗中心主任、天津市南开医院外科首席主任崔乃强是吴咸中院士的开门弟子,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恩师吴咸中院士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指出了一条路。”
“在吴院士的指导下,我主持天津市科委重要课题‘肠源性MODS病机演变及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的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一等奖。”崔乃强介绍说,吴咸中院士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初期,提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原则。吴咸中把西医先进的检查手段和中医缜密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相结合,探索出急腹症发病和发展规律,归纳出急腹症分期治疗原则。
吴咸中就是这样把弟子扶上马又送一程,几代中医人传承着“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他常教导学生说:“中医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长期的医疗实践所积累的大量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和宝库。你们要勇于挑起为民解疾痛的担子!”
我最近正好在追这个电视剧,刚好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老中医从2019年的2月21日就开始播放了,在中央电视台CCTV1频道播出,截止今天(2019年3月12日)已经播放到37集了。
除了在电视上面的播放之外,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也可以点播,不过电视更新的速度要快于网络视频,CCTV1当天播出的,视频网站第二天零点才会更新。如果确实喜欢这个电视剧,我建议您最好是追着CCTV1看。
虽然这部电视剧整体剧情不错,但是也有一个特别大的硬伤,那就是它的剧情有的时候看着特别跳,明明演的这个场景,下一秒就跳到另一个场景了,有时候看着看着都想骂娘。我想这一切都是因为和“翟天临”有关吧。
(翟天临在《老中医》被删的角色)
据说翟天临在这部电视剧里面零片酬客串了一个角色,原本这是一件好事儿啊。可就在电视剧即将上映之前,也就是2019年的2月8日,他在直播中回答网友不知道“知网”是什么,因此他博士学位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此后这件事一直在网络发酵。
到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取消了翟天临博士学位,此时距离老中医上映日期只有不到两天时间,工作人员还能怎么办?只有把他的戏份全部剪掉,哟嚯,剪掉的又不能找人重拍,怎么办呢?硬着头皮上呗!
所以这才造成我们看到的成品剧情不连贯,看着看着就跳戏了。
好在陈宝国、冯远征还有许晴等老戏骨的演技精湛,这才让我有兴趣往下看,特别是冯远征演的赵闽堂这个角色,让我从一开始的憎恶到现在越来越喜欢,真的演出了一个上海男人的精髓。
陈宝国和他儿子陈月末的对手戏也挺有意思的,戏中陈月末演的是陈宝国的女婿,喊陈宝国“爸爸”也是相当自然啊。
辛辛苦苦码的字,觉得我说得对的小伙伴给一个赞吧。
中医危在旦夕,每个中医人都应该从经典出发,结合临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我们致力于古中医传承和弘扬,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支持中医发展,给民间中医一个生机,哪怕不使用中医治疗,请把他当成传统文化,在没有充分学习了解他的情况下至少不要诋毁中医。
一丶行医的标准化
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一位郎中被老百姓接受并认可基本上都是靠口碑。他们一般是先给亲戚朋友邻里看小病,效果不错,就有人找看大病、疑难杂症,这样慢慢地医名就开始传播,由近及远,由本村本地传播到外乡外地,最终成为有口皆碑的郎中。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一个医生的本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治病的疗效。
但是后来随着西医的传入,我国的中医教育也像西医一样走向了规模化、量产化之路,行医也开始走向了标准化,即要以《执业医师法》为标准。打着中医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旗帜,实际上就是以西医为尺度来改造、消灭中医。
于是这奇特的一幕就出现了:
大学教育出来的中医很多不会看病,却有行医资格,而民间传承或自学成才的中医能看病,却被称为“非法行医”受到管理部门的封杀。
马鞍山的蔡长福,经方论治40年,治好无数病人,全国各地大医院放弃治疗的疑难杂症,常常在他这里妙手回春,但却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活活难住了。
失去执业医师资格后,蔡长福原来合法的诊所被取缔,屡屡被当地卫生局查抄罚款,最重的一次一个方子就罚了几万元。
金华的倪海清,农民出生,小学文化,自学中医没有行医资格。他研制出了一种能治疗晚期癌症的中草药方,救治了数百名晚期癌症病人。由于影响了旁边艾克医院的生意,倪海清被实名举报,于2011年10月被金华市公安局婺城分局刑事拘留,后被该区法院以制造、贩卖假药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款100万元。
温州的潘德孚,行医几十年,著作等身,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包括很多癌症、白血病患者。甚至还专门开了癌症、白血病治疗专科,每天看30多人,仍然是半夜就有人来站门外怕挂不上号。却一直没有取得最低的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他的中医诊所也被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取缔。
二、提着脑袋治病的民间中医
很多民间中医虽然看得了病,却没有执业证,一纸证书挡住了他们的行医路。于是,有的被迫放弃行医,有的无奈流落海外,有的任由中医技法年久失传。而看看现在的中医院,或者西医院的中医科,这些拥有中医师资格的人,又有多少人是没有中医行医能力或只有很差行医能力的呢?
他们对中医没有信心,看病和西医一样,各种化验检测一样也不能少,四诊不参,十二纲不辩,疼痛就用止痛药,气滞就用补气行气药,血瘀就用活血化瘀药。
基本都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西医思维,距离合格中医实在太远。我们对祖传中医、师承中医(指民间没有中医师资格的师承)、自学成才中医,不授予中医行医资格,说他们没有中医学历。其实,正是这些人掌握了真正的中医思维,中医疗效显著,口碑很好。也正是他们的非法行医,才保住了中医的一点生机与火种。
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教育出来的中医大都是不懂治病的,能治病的只有这些非法行医者了!但是,这些民间中医往往处境十分艰难,是真正的提着在脑袋传承中医,治病救人。中医圈里的人都知道,在现在的环境下,非法行医,是法律所禁止和严惩的,治病救人必须得承担很大的责任和风险。对于擅长治危急重症而又诚实行医的民间中医来说,收取的这点诊费相对于风险责任来说,简直是火中取栗。’点击关注医者宝典论坛。
记得有篇文章说,医生救治病人,谁来救医生?有政府武装力量保护的医院医生尚且发出这样无奈的呼声,处于最弱势,作为政府打击对象的诚实行医的民间中医还能说什么?
三丶失败的中医教育
为什么民间能够培养出治病的中医,而大学却培养不出来呢?毫无疑问,大学教育违背了中医教育的规律。
正如科学家钱学森说的:中医至少超前西医1000年,和西医不一样,中医把人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符合系统论理念的,把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看待。
可中医的大学教育呢?却是按照西方科学的模式来进行的,即机械化、标准化,只讲究可观察的实体,而完全不考虑那些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本质。专业教育从理论入手本也不错,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是,现在的中医理论早就被西方科学搞得四不象了。
现在中医药大学的课程60%以上是西医内容,中医学生不去攻读中医经典,却做对中医药几乎没有意义的小白鼠实验、搞尸体解剖,怎么能培养出有中医思维的接班人?只能是满脑子的细菌病毒、内分泌失调、过敏、炎症和化学指标,看病不分寒热虚实,不懂基本的望闻问切,连中医的基本常识也不具备!
医学本质是治好疾病,疗效是第一标准,第一战场是临床,只要能提高疗效,它都是合理的。可我们的中医教育只注重学历,不注重疗效。建国之初,为了提高疗效,聘请了大量民间中医进入高等教育,而之后呢?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法再也看不到了,大学当中充满着只会讲课不会治病的“教授”,教授都不会治病,它们教出的学生能治病吗?
虽然全国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中医中药专业的毕业生,但真正成为中医的并没有与其数量形成正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界人才匮乏的呼吁便从未停息过。
国医大师裘沛然就曾痛心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
“我毕业于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课程设置是60%中医、40%西医,最后是中医没学通、西医没学精。”北京某中医院的一位医生曾在网上发文,感叹他的110名同学中仍在吃“中医饭”的不到20人,有的同学至今不会开方子。想想解放前特别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什么危急重症不是靠中医?
而现在的许多中医,碰到感冒发烧患者就赶紧往西医推,这怎么能取得国人的信任?许多患者本来相信国粹中医,但多次碰壁后,只好认为好中医在历史、传说中。难怪有人会激愤道,灭中医者,中医也!
四丶行医资格应该是行医能力的认定
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一开始哪有什么职业中医,如果一开始就认定行医资格,医学永远也无法产生。
现在社会发展了,也有医学院了,难道就不准老百姓自己与疾病作斗争了?就不准老百姓探索了?就像网友说的那样,现在的民间中医,就好像当时农民,不是用枪炮也不是正规军队抗日,而被定性为“非法抗日”一样可笑。
如果你咳嗽,你妈妈摘了几片枇杷叶给治愈了,如果你又用同样方法治愈朋友的病是非法行医吗?在历史上,中医从来都是由公众监管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注重自己的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马卫东:将闻药传承之事办得细致入微
下一篇: 名医李继昌的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