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层中医院院长的育才用才之道
邓玉霞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唐代掌管最高教育机关的官员杨敬之,是一个学问渊博、才华横溢的人。有一次,江南来了一位叫项斯的读书人,他很崇拜杨敬之,托人把自己的诗集带给杨敬之。杨敬之读了,非常赞赏,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人才,就立即邀请项斯见面。一见之下,杨敬之觉得项斯不但才学过人,而且风度儒雅,品格高超,比他读项斯的诗时想象的还要好。杨敬之十分高兴,热情地接待和鼓励了他。此后,杨敬之逢人就忍不住赞扬项斯,到处介绍项斯的人品和才华,项斯从此名声大振。次年,项斯在长安应试,考中了进士。杨敬之非常高兴,便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赠项斯》。这首诗中有着这样两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诗的意思是:我一生不懂得埋没别人的长处,自从见了项斯这样的人才以后,更是遇到人就向他介绍和赞扬项斯。杨敬之不但善于发掘人才,而且还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得以成长与发展。
刚才讲的是古人,而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就有一位杨敬之式的人物。因为他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一个基层的二级中医院,出了不少的有用之才。这是一位智慧的院长,是一位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院长。他就是江津区中医院书记、院长幸亨泽。
刘驯,这个在十多年前还是一位才从中医学院毕业的上着班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也无事可做的年轻医生,现在却已是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循环呼吸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当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来医院时,他是一个在同事眼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医院的临床业务清淡,甚至不需要什么大学毕业生,他像多余的人一样,被安排到戒毒所与美沙酮打交道,天天的工作就是给吸毒的人员发发药,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那些在医学院学习的专业知识派不上什么样用场。可是在心底里,他却是一直渴望着能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不善于言辞的他,眼中流露出来的渴望却瞒不过幸院长的眼睛。刚从外院调来的幸院长注意到了他,细心地研究了他,发现了他隐藏的才华,相信这是可造之才。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医院人才紧缺,业务搞不上去的情况下,幸院长大胆启用他,任命他为大内科主任。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赞美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通过幸院长的口,刘驯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他的诸多长处逐渐地被同事们所了解和认识。久而久之,患者也认识了刘驯,以前常常只有20多个住院病人的内科发展起来了,慕名而来的病人应接不暇,短短的一年时间,大内科的住院病人从二十多个,到七八十个,再到一二百个。都说担着担子的人走得快,刘驯也在这种锻炼中极快地成长起来,现在他已师从重庆市中医学会会长周天寒老师,读完了中医研究生的课程,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中医药诊疗技术在内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内二科主任桂平,一个常年扎着马尾辫的干练女医生,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当年,她在刘驯为主任的大内科只是一名小小的医生,一个医学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可是,桂平却是一个好学习的人,认真敬业,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幸院长在众多医生中发现了她的独特之处,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总是忍不住在各种场合去宣扬桂平身上的美德,哪怕是一个细小的优点,他也不会放过。桂平在这样的赞扬声中,更加刻苦地学习,凭勤奋和努力拿到了医院本科学历,在专业技术实践上也得到了增强和提高。恰逢大内科病员暴满,一个内科已经不能满足住院病人的需求,分科势在必行,这时幸院长大胆启用了桂平为内二科(脑血管病专科)主任,组建了江津区中医院内二科。事实证明,幸院长的眼光是独到的。桂平领导的内二科组建不久就给了医院一个巨大的惊喜,达到了住院病人、运营收入居全院第一的水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桂平也因良好的医德医风,出色的管理业绩,多次荣获江津区“三八红旗手”、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年轻的中医生卢伟,这个工作才6年的20多岁的青年人因为自身的优秀,更因为有幸院长这样的伯乐,已经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名老中医群中慢慢崛起。卢伟是以临时聘用人员的身份引进到医院里做门诊中医生的。但是卢伟有他的长处,好学,能说能讲,看待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卢伟清清瘦瘦,白白净净,怎么看也不能把他与有名气的中医挂上钩。患者大都不愿意找年经的中医生看病,然而在卢伟的诊室前,却常常是人满为患,门口排着长队是经常的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景?还是幸院长的喜才爱才、不藏人善铸就了卢伟今日的成就。幸院长认识到卢伟好学、中医学理论基础扎实,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每每有人找院长看病,都会被介绍到卢伟那里去。他不厌其烦地向患者介绍卢伟的医术和特长,甚至区领导来院看病,幸院长也会把卢伟介绍给他们。卢伟果然不负众望,时间一长,卢伟名声大振。名气有了,病人有了,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幸院长要求卢伟业余时间读研,更上一层楼。现在,卢伟的研究生学业已经圆满完成,又在考医学博士,因为院长给他提了更高的要求。
不是刘驯、桂平、卢伟运气好,在江津区中医院,类似他们这样成长起来的医务人员不在少数。如果非要说是他们运气好,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喜才爱才育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好院长。对医院每一名职工的情况,幸院长都了如指掌,他能说出每一个职工的学历工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说出什么人在哪个岗位最合适,最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他总是于细微之处悄悄关注着每一名职工,以伯乐的眼光,以杨敬之“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方式发现他们、赞美他们、颂扬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发挥优势与特长的良好环境。这几年,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已形成了老中青互补的人才梯队,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科研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医院的运营势头越发良好,去年底医疗总收入首次突破了一亿大关。这在重庆市区县级的中医院是少之又少的。
还是以杨敬之的《赠项斯》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无车弹铗怨冯骧指有才之 士希望得到赏识。也指怀才不遇,心中不平。
来源于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
全文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典出《战国策.齐策四《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齐人冯骧为孟 尝君门客,因贫穷而不被重视,他弹击着剑把唱道:“长铗归 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又善待 他的母亲。
《感事呈毛主席》是柳亚子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原文注释: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初稿:开天辟地君大健,俯仰依违我大难。醉尉夜行呵李广,无车弹铗怨冯驩。周旋早悔平生拙,生死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扩展资料:
感事呈毛主席 作者: 柳亚子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注】诗作于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
【原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屯。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附诗注释 】
〔说项依刘〕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柳诗作时正值中共中央争取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柳在此处表示他虽也是国民党元老,自觉无能为力。一说,用的是杨敬之到处讲项斯的好话和王粲去荆州依附刘表的故事。
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柳表示说人好话、依附他人,他很难做到。
〔夺席谈经非五鹿〕后汉戴凭驳倒许多讲经的学者,夺取了他们的讲席(见《后汉书·儒林·戴凭传》)。又,前汉显贵受宠的五鹿充宗讲《易经》,曾被朱云驳倒(见《汉书·朱云传》)。这里借指自己有夺席谈经的学问,决不是五鹿充宗那样依附权势、徒具虚名的人。
〔无车弹铗怨冯驩〕战国时齐人冯驩投靠孟尝君田文。田文门下食客分三等:上等坐车,中等吃鱼,下等吃粗饭。冯驩列下等,他弹剑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田文把他列为中等,他又弹剑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见《史记·孟尝君列传》)铗(jiá荚),剑,或说剑把。冯驩(huān欢),《战国策·齐策四》作冯谖(xuān宣)。
〔分湖便是子陵滩〕分湖在柳亚子家乡的吴江县。子陵滩,即七里滩,起自浙江建德梅城,迄于桐庐钓台,因东汉初严子陵隐居曾在此游钓而得名。这里柳指自己要回乡去隐居。
〔杨铁崖〕名维祯,字廉夫,元末明初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当时的著名诗人。
〔先德旧畴〕先辈旧产。
参考资料:-感事呈毛主席
逢人说项
féng rén shuō xiàng
[释义]比喻到处为人说好话
[语出]唐·李绰《尚书故实》:“杨祭酒敬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到处颂扬别人
[例句] 菲亚又往各处村落,~,唇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来月。(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二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及治病验方
下一篇: 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