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倪海厦-人纪-黄帝内经-

荆十三 2024-03-10 14:49:06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云,風氣應於肝,雷氣動於心,谷氣感於脾,雨氣潤於腎)。六經爲川,腸胃爲海,九竅爲水注之氣。以天地爲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微信图片_20240120113844.png

倪海厦释义:是故唯有賢能之人,能知天道之運行一如人之頭部,養頭而顺天道;下足如地,以養地之道來養足;中則從人事間知所進退來養五臓。天之陽氣入通肺,地之陰氣入通於咽,風氣通肝臓,雷電通於心,山谷之氣入通脾臟,雨氣通於腎臓。體内三陰三陽經絡為自然界之河川,腸胃如大海之能受納,人之九竅乃水溢出之地。如用天地來比喻人體内陰陽之作用,則可說雨就如同人身上的汗屬陽,陽的氣化就如同天地間之疾風一様,人之暴怒如天地間之雷,故氣向上升如同陽一樣。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大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知病所在以治則無過,下無過二字續此爲句)。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内。其有邪者,渍形以爲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脇引之。

倪海厦释义:所以治病之法如不遵循天地間之紀律,則災禍必立至。天地間之邪風,來時快如風雨,所以最好之醫師,能治病之始在皮毛,再次之醫師是待病入肌肉方察覺而施治,更次的則俟邪入經脈方去治療,再次的俟邪入腑後方察覺而去治療,最差的是病已入臟再去設法補救的。人病至五臓始治,生存機率只有一半矣。是故天氣不正常必傷人五臟,水穀寒熱不適則必害消化系統。地中濕氣過盛,人感受之,則必損傷皮肉經脈。所以善於用針者,能從陰中引陽出,能從陽中引陰出,利用健側治患側,以穴位的偵測而知其他病變,從四肢上的穴位而能探知内部臓腑之病變。從而察知其間過與不及之理,知進退之機,始终如一的不怠慢。善於診斷的醫師,能察氣色按脈,區別陰陽之消長,細審清濁之走向正常否,而知病於何部。看病人之喘息,聽其發出之聲音如何,可知其為何所苦。用陰陽五行之大法規矩來判斷病在何處。手按寸、關、尺之脈,察其為浮、沉、滑、濇等脈象之變化,而得知病之所生,從而治之。診斷不失則必無過矣。故可説,病之始生,刺之皮毛立已,待病勢盛時,唯可待其衰時方施治,所以若病輕則用發散之法,病重時減少用發散之法,以免陽過度流失,病勢缓時則乘勢而進。形衰弱者,用溫藥補其氣,精神不足者,必以厚味來補其五臟,邪氣在上者,用汗法發汗;邪居下者,則用攻下的利尿劑;邪居中部的,可用瀉藥攻内,使之盡出。始生之邪,則用汗法,因在皮毛,可一汗而盡出其邪。若病邪已盛達四肢,則可用按摩方式來緩和。遇邪堅實者,先擊散再瀉出體外。治病必細審陰陽之消長,分別其剛柔之性,務使邪盡而不傷正,陽有病而先固其陰,陰有病則先固其陽,不使病進,守定其氣血之流暢,不令其離經叛道。血液阻塞成實體,則必放其瘀血,使其盡出,不生阻礙。氣不足而產生循環障礙,則用針来作導引,使氣足而恢復正常循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6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