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治法之泻下法?

医案日记 2023-05-16 12:35:35

中医治法之泻下法?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里证者,常规治法是先解表后治里,倘若表里俱急、内外壅实者,就应表里双解,汗下并用。又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证,单以温法或清法皆不适宜,又当温清二法合用。因此,临床时会出现消补并用、攻补兼施、汗补并用、和下兼施等多种治法,当随症施药。具体治法是对具体病证施行的具体治疗方法。

下 法

下法,也称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大便,以达到攻遂体内食、痰、血、湿、水等结聚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此法。即谓病位在中下焦之有形者,可以因势利导,逐引邪气从前后二阴出之。故而本法主要适用于寒、热、燥、湿诸邪与痰浊、宿食、瘀血、积水等内结的里实证。

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缓急,病邪性质和结聚的食积、水湿、痰浊、瘀血等的不同,下法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瘀、涤痰等不同的具体治法,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温下适用于寒积冷凝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亏,阴血不足之便秘者,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攻瘀适用于蓄血在下证,或干血内结证。

下法之用,一般来说,无论何证,用皆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凡病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者,年老体弱者,或脾胃虚弱者,以及妇人经期、妊娠期等,皆应慎用或忌用。此外,导泻时排钾较多,故低血钾者慎用,用时须输液补钾。

扶正祛邪第一步——如何祛除4大邪气?

所致病证的病位在外,应当用“汗法”,又称“发汗解表”法。即通过出汗的方法,使在皮毛的表邪就近随汗而泄。

例如,感冒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身疼痛,是 风寒邪气在体表的表现 。

治疗这种病证的原则就是发散风寒(令人出汗),所以只要有这种作用的疗法都可以采用,如服生姜红枣汤、生姜葱汤、芫荽汤(即用香菜适量水煎)等,选择一种,趁热服药,服后再盖被取汗。也可以用刮痧等外治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虽然所用药物不同,方法各异,但作用结果相同,殊途同归,所以了解治法的作用机理非常重要。

病位在人体上部,可就近用“吐法”,又称“涌吐”、“催吐”法。适用于宿食、食毒、痰饮等停于胸脘的病证。如暴饮暴食,或进食有毒食物后会出现胸脘痞满胀痛,欲吐不能吐等。

此时要用吐法,旨在速去其邪,否则 邪气深入肠胃,必延长病程,使病情加重 。

简单的催吐法是先饮淡盐水数杯,再用压舌板(或筷子)压一下舌根,引起呕吐反射,吐出胃内宿食、食毒后,诸症即可消失。

另外,有一种小儿的咳嗽气喘病证,是因 进食过量的油腻食物 ,超过了小儿的消化能力,食物不能化为精微物质,反成痰饮之邪,阻于胸膈而引发咳喘。

我们常用消食化痰止咳的中药治疗,由于中药味苦,常引起小儿呕吐,当吐出大量粘痰后,咳喘多立即减轻。所以小儿咳喘时若能呕出粘痰是一种好的征兆。

病位在下,则就近用“下法”,又称“攻下法”、“泻下法”。即用通泻大便的方法来祛除邪气的一种方法。

如急性菌痢,表现为腹痛,泻下脓血臭秽,泻而不畅,里急后重,这是湿热之邪积滞于肠道的典型表现,治疗时不但不能用止泻的方法,反而要用大黄、槟榔等通大便药, 使邪从大便而出,痛泻才会止住。

以上 汗、吐、下三法 ,是中医治疗邪实为患的 三大法宝 ,只要使用得当,常可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病还有 和、温、清、消、补 等多种方法,以适应各种病证。

当邪气即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少阳经之部位),则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交替,或先寒后热,热后汗出),胸胁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要用“和法”,又称“和解少阳”法,即发散与清里并用的一种方法。

要用“温法”,即“寒者热之”。如夏天过食冷饮后引起的剧烈腹痛,要用生姜红枣汤或十滴水(含花椒、辣椒、干姜、烧酒)等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

要用“清法”,即“热者寒之”。如有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脘烧灼样疼痛,伴脘胀,嗳气,口苦泛酸,舌红,苔黄腻等。

按中医辨证,是邪热犯胃之证,要用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蒲公英、山栀、黄芩、连翘等药。

表现为胃脘胀痛,或腹痛,嗳腐吞酸,口中粘腻,入夜流腥臭口水,矢气臭秽,大便臭如败卵等,要用“消食法”。轻症可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或饮大麦茶,多吃山楂、萝卜等。

要用行气、理气,甚则用破气的方法。

有理气作用的食品主要有金桔、陈皮梅、九制陈皮等各种柑橘类制品,以及萝卜、香菜、洋葱、野蒜等;槟榔则有破气(强于理气)的作用,所以气虚的人食之,反有胸闷不适之感(大气下陷之故)。

要用“化痰蠲饮”法,根据痰饮所在部位与深浅的不同,又有“涤痰”、“坠痰”、“逐痰”、“祛痰”、“逐饮”等治法。

许多食品有化痰作用,如萝卜、丝瓜、陈皮、橘络、海蜇、海带、石花菜、枇杷、荸荠、茼蒿菜、蕺菜(即鱼腥草)、魔芋、慈菇等。

则用“活血化瘀”法,甚则用“破血逐瘀”法。有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各种酒、山楂、茄子、藕、桂皮、台菜等。还有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此外,祛邪(泻实)的方法还有“燥法”、“利湿法”、“润燥法”等。这些在以后谈五味与药性的关系时再详细介绍。扶正(补虚)的方法下期再谈。

#大家 健康 超能团## 健康 大V创造营#@大家 健康

中医怎样治疗腑实证?

[治法]通腑泻热。通腑泻下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法通过泻下以去积、利气、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尤其适用于热积胃肠、阳明腑实证。

[常方]大承气汤。

[方义]本方以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

[处方]大黄12克,炙川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6克。

[用法]以水10升,先煮2物,取5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2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加减]热结液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增液润燥。如果有蛔虫阻塞,可加槟榔12克,使君子10克;如兼有瘀血,则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如热盛变毒,加黄芩12克,山栀10克,连翘12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4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