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风热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何为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怎么治?简介)

医案日记 2023-06-01 10:38:25

风热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

风热感冒,系风热外袭,肺卫失调,正邪相争,正盛邪实之证。必用辛凉使其透达,才能由外而解。故风热初起,热势明显的,要放胆应用辛凉发汗剂。若高热不解,表卫郁闭,腠理被阻,容易发生内热。在这种内外热邪交迫情况下,病势易于恶化,故对内热骤起的证候,要早用清热养阴之品,如麦冬、玄参、生地等,而慎用、少用苦寒清热等物,以免损伤脾胃、化燥耗阴。

若病人素为肺气阴两虚之体,则治疗上既要疏风清热,又要顾及肺气的清肃与肺阴的滋润。施今墨先生认为,外感热性病多属内有蕴热之患,故他常依解表药与清里药味之比例,制定七解三清、六解四清、五解五清等法,选择既不伤津又可清热之品,如苇根、荷叶、竹叶、桑叶之类,每能收到良效。桑菊饮、茅苇汤也均照顾了阴液不足,做到顾护阴分。若苦寒药味过多,用量过重,往往苦寒化燥,反致里热炽盛,必须慎之!

何为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怎么治?简介

问: 何为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怎么治?

答:

风热感冒即感冒·风热证(mon cold with windheat syndrome[1])是指感受风热之邪,以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热痛,咳嗽,痰黄黏稠,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2][3]。

感冒一般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虚体感冒等,详见词条:感冒。

风热感冒的症状风热感冒者,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4][5]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首先犯肺,正邪相搏,故发热[5]。风热为阳邪,热蒸肌表,腠理疏泄,故有汗出恶风而邪不得解[5]。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4]。风热犯肺,肺失宣发,鼻窍不利则鼻塞而流黄涕;肺失肃降,则咳嗽[5]。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5]。

治法辛凉解表。[4]

方药治疗风热感冒治疗风热感冒可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用连翘、豆豉、薄荷、竹叶、桔梗、甘草,故均能疏表泄热,轻宣肺气。但前者用银花、芦根、牛蒡重在清热解毒,并用荆芥以助疏解之力;后者用葱白、山栀,重在清宣解表。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咯痰稠黄,加黄芩、知母、瓜萎皮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伍辛温之品。[4]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豆豉、薄荷、连翘、栀子、竹叶、桔梗、甘草

针灸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型以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为主[2]。高热者加十宣放血;咽痛者加少商[2]。

治法:疏散风热,清利肺气。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和督脉穴为主[5]。

处方:尺泽、鱼际、曲池、大椎、外关[5]

随证配穴:咽喉肿痛甚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泻人迎。咳甚者,加天突[5]。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5]。

方义:风热犯表,肺受热灼,清肃失司,故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解表清肺,止咳利咽。曲池、大椎、外关以解表泻热。大椎点刺出血,以泻热邪。[5]

刺络拔罐法治风热感冒选穴:大椎 风门 身柱 肺俞

方法:常规消毒,提掐使其瘀血,三棱针刺出血,然后拔罐。适于风热感冒。

推拿疗法治风热感冒选穴:印堂、上星、百会、曲池、大椎[6]

操作方法:坐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沿督脉循行自印堂推至上星,反复操作5分钟。用按揉法在百会、曲池穴操作1~2分钟。横大椎穴5分钟,以透热度。[6]

艾灸疗法治风热感冒

方法一

选穴:大椎、曲池、尺泽、合谷[7]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2次,症状消失后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7]。

方法二

选穴:太阳、印堂、曲池、合谷[7]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症状消失后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7]。

方法三

取穴:大椎、合谷、风池、外关穴[8]。

配穴:鼻塞不通者加迎香穴;喉痒咳嗽者加列缺、天突穴;头痛者加太阳、印堂穴[8]。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连灸2~3日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8]

请高手谈谈感冒在中医中的详细辨证施治。

感冒是以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特征。病情有轻、有重,轻者一般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西医所称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冒的发生,为外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所致。 外邪这中,以风邪为主,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的季节,往往挟时气而入侵,如春季这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霉雨季节之温。但若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即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非时之气挟时行病毒伤人,则不限于季节性,且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至于外邪侵入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健在于正气的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如生活起居失常,冷暖不调,或过度疲劳,或肺系素有不足,致肺卫功能失常,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客,尤其在素体偏弱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则更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但若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六淫及时行之邪肆虐,超越机体适应能力,即可引起发病。此外与体质的差异也有密切关系,如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燥邪,痰湿偏胜者易受外湿。 由于上述原因,故证候表现各异,临证以风寒、风热两大类为多见,并有挟暑、挟湿、兼燥(温燥或凉燥)以及体虚感冒等不同证型。 [辨证施治]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临床表现,初起一般多见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声重、喉痒或痛,继则恶寒发热,身痛咳嗽。病程约5-7天,一般伤风全身症状不重,时行感冒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疼痛,全身症状明显。由于感有轻重,体质有并异,四时六所有别,因此脉证表现又不尽相同。临证首当详辨寒、热。分清挟暑、挟湿,兼燥以及体质的不同,分别施治。现分述如下: 一·风寒 证候] 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甚则恶寒发热(寒重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恶寒甚脉浮紧。发热时可见脉浮数。[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 葱鼓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头痛甚者加白芷、以散风寒而止头痛;鼻塞甚者,酌加苍耳子、辛夷宣肺通窍。若风寒挟湿,证见头用如裏,恶寒而身热不扬,肢体酸重者,可改用羌活胜湿汤以袪风散寒除温。若证兼胸闷、泛恶、纳呆、苔白腻者,为兼内湿,宜加苍术、厚朴燥温醒脾。 若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形成外寒里热之证(又称“寒包火”证),表现出风寒束表之见证外,更兼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粘稠或黄白兼,舌尖边红,苔薄白或薄黄,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疏风宣肺,散寒清热。并根据寒、热偏重情况增减药物用量。如外寒较甚,可加大麻黄用量,或酌加荆芥、防风以增宣散之力,里热较甚者,可重用石膏、酌加板蓝根、黄芩、鱼腥草、芦根以增清热之力。二、风热 [证候] 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涕浊,微渴欲饮,咽燥或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清宣肺热。[方药] 银翘散加减。 头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青葙子、苦丁茶清利头目;咳嗽有痰加浙贝母、前胡、杏仁宣肺止咳化痰;若痰稠黄加黄芩、瓜蒌皮、天竺黄、川贝母、知母以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者,去草荆芥、酌加板蓝根、马勃、射干、腊梅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咽;若见高热、恶寒、头痛、鼻干、心烦烦饮、舌红苔黄者,为风热重证,可加黄芩、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使热退津回。成药用羚羊感冒片疗效更佳。时行热毒症状明显者,加大青叶、蚤休、贯众等增清热解毒之力。 三、暑湿 [证候]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 清暑袪湿解表。 [方药] 方用 新加香薷饮加减。 临证应根据暑热、湿邪偏盛情况于以加减。暑热偏甚者,可加鲜荷叶、鲜芦根、青蒿、黄连清解暑热;若湿邪偏重,湿困卫表,宜加藿香、佩兰、豆卷芳化透湿,里温偏重者,加苍术、白豆蔻、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四·秋燥 [证候] 发热恶寒,头痛、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苔薄白少津,脉浮为本证的基本特征。凉燥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鼻干燥但不作渴,咳嗽少痰,舌质正常,脉浮不数;温燥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渴,咽干痛,干咳无痰,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 辛润袪燥。[方药] 凉燥用 杏苏散加减。温燥用桑杏汤加减。表闭较重者,可加薄荷辛凉透表;咽干红痛,可加银花、连翘、玄参、射干清润利咽,大便燥结者,加白蜜、麻仁清润通便。五·阴虚感冒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解表。 [方药] 加减葳蕤汤 若表证较重,可加荆芥、桑叶以疏风解表;心烦口渴较甚者,加栀子、竹叶、天花粉以清生津除烦;干咳或咳痰不爽,加大力子、射干、瓜蒌皮以利咽化痰;如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可加鲜茅根藕节、生地以清肺凉血止血。 若素体阴血不足复感外邪,证候既有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少汗的表证,又有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等血虚见证,舌淡苔白,脉细弱或兼浮。治以养血解表。方用葱白七味饮加减。若恶寒重加荆芥、防风、热重加银花、连翘。六、阳虚感冒 [证候] 恶寒甚,发热轻,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冷痛,面色光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无力或浮而无力。[治法] 温阳解表。 [方药] 寒甚无汗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寒轻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前方麻黄、细辛散寒解表;附子温阳袪寒,三药相合,取其温阳以助解表,解表又顾其阳。后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外,附子助阳以驱寒,使阳气充沛,托邪外出。若素体气虚,易感风寒之邪,证见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形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苔白,脉浮无力。治宜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方中人参、茯苓益气扶正;苏叶、葛根疏风袪邪;前胡、桔梗、半夏、陈皮宣肺化痰,共奏益气解表,袪痰止咳之功。 若气虚而见形寒、自汗、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增强卫外功能,以防感冒屡发不愈。 若以寒、热等卫表见证为主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外;黄芪益气固表托邪外出。

风热犯肺的辨证施治

1.中医治则
疏风清热,肃肺化痰,止咳平喘。
2.中药治疗
(1)内服药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前胡、牛蒡子。上药微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2剂。
若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咽痛、声嘎配射干、赤芍、挂金灯;咳其痰多加杏仁、桑皮、冬瓜子、批把叶:胸痛,呼吸不利加瓜萎皮、郁金;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天花粉;夏令夹暑加滑石、甘草、鲜荷叶;若痰中带血,或鼻燥衄血,加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如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加银花、豆豉、竹叶;喘逆上气,息粗,鼻煽,伴见身热、恶风,可加麻黄、生石膏、黄芩、栗白皮;如发热恶寒,咽喉红肿疼痛,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且来势迅速等风水泛滥之证,加麻黄、生石膏、泽泻、茯苓。
(2)外敷药①芭蕉根、食盐,共捣烂,外敷中庭、鸠尾、巨阙三穴,药干后再换,直至体温恢复正常。适用于感冒高热。②大葱白、薄荷叶、黄酒,将大葱放碗内,加入温开水半茶杯捣汁,再将黄酒惋开,冲薄荷叶1~2分钟,倒出黄酒(薄荷叶不用),连同葱汁和匀。取毛巾蘸汁,擦两太阳、两肘窝、两手心、两腘窝、两脚心、尾闾骨两旁及前后胸肋骨间,擦时用力均匀,轻重适度。③淡豆豉、连翘、薄荷各等量混合粉碎过筛,先取药末,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二穴,覆以纱布,胶布固定,再取药末15克,填入神阙穴内,然后以冷水滴药上,周围以布或面煳圈住,以防滴水外溢,待药气入腹即愈。④大黄、芒硝、井泥,调贴太阳穴,治外感高热、太阳头痛。
(3)饮食疗法①桑叶菊花饮桑叶、菊花、甘草各10克、混合后用滚水冲泡,代茶频服。②银花薄荷饮银花30克、薄荷10克、鲜芦根60克。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毫升,煎15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每天3~4次。高热烦渴者最适宜。③杭菊糖茶杭菊花30克,放茶壶内开水浸泡,加白糖适量,代茶频饮。宜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发热患者。④蜜糖银花露银花30克,加水500毫升,煎汁去渣,冷却后加白蜂蜜30克,调匀,分3~4次服完。宜风热咳嗽咽痛。⑤桑杏饮桑叶10克、杏仁、沙参各5克、川贝3克、梨皮15克、冰糖10克,煎水代荼,此方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及病后余热未清、干咳无痰等症。

风寒感冒 与 风热感冒的区别~~

您好:
风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及辨证要点:
寒热性质不同,治法迥异,所以首先要辨清偏于风寒还是偏于风热。
风寒感冒以怕冷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
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怕冷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辩证主要依据。亦有初起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稀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可参照风热论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91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