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怎样给小儿喂服中药

医案日记 2023-06-10 15:03:31

怎样给小儿喂服中药

孩子生病,常不肯吃中药,对待这个难题,必须要有耐心和细心,还要按年龄分别对待。

1~2个月的孩子,味觉辨别力已比较灵敏,可将中药液加入糖粉装入奶瓶,象喂奶那样喂进去。一岁左右的孩子不懂事,不会主动吃药,只有采用灌药的办法,灌药切不可鲁莽从事,将中药液(将中药丸剂、片剂压成粉末状与开水调匀)放入小匙内,再加少量白糖调匀,让孩子仰卧在床上,头稍歪向一侧、固定,用左手捏住下颌关节,使上下齿离开成缝,然后用盛药液的小匙插入牙缝中,药匙不要马上离开,待小儿啼哭深吸气并做吞咽动作时,再将药匙紧按牙缝中,待小儿将药液完全下咽后,再将药匙离开口腔把左手放开,这一样一匙一匙的把药液喂完,然后再给一些水喝。

3~4岁的孩子已经懂事,再灌药就不合适了,要靠家长耐心说服,借讲故事的机会,讲一些生病吃药的童话(如小兔生病,兔妈妈给它吃药等形象化的故事),不能以打针吃药来吓唬孩子,这样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更增加了以后吃药的困难。吃药前应预备一些糖果,如果孩子吃了就表扬、鼓励,马上给他一块糖,这样就打消了孩子的惊恐心理,有利于下次再吃药。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中药用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须注意几点:

  1.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 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挽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

  3.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 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时,也应从最小量开始,视病情变化再考虑适当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即应停止。

  4.草药用量可以偏大 草药用量,在1岁以内婴儿应谨慎,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如蒲公英、鸭跖草成人用30克,婴儿用9~15克;1~3岁幼儿,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药剂型可按比例用量 丸剂、片剂、散剂,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注意药性是否猛烈,还应视具体药物对小儿的作用和影响而定。如果中成药有具体的用法说明,那末可按说明给药。

  【煎服方法】

  治疗小儿疾病,中药汤剂是主要剂型,只有掌握好正确的煎服方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否则既浪费药量,又因煎法不合理,会明显影响疗效,甚至延误病情,丧失治疗时机。

  1. 小儿中药煎法 煎煮小儿汤剂。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方面,与成人煎法有区别。在煎煮前,应将中药用清水清洗一下,洗去泥土与杂质,然后再用清水浸泡半至卫小时,让中药浸透。但在炎热夏季,中药只能浸泡半小时。煎药开始用旺火,煮开后改用小火。如果属治感冒的中药,再煮10~15分钟;而属调补的中药应再煮30~40分钟;而其他性质中药,如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止咳、祛痰等处方,可掌握在20~30分钟间。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汁,不需像成人那样煎头汁、二汁,煎出的药量多少,可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来决定:新生儿吃的汤剂,一日量只需煎到50毫升左右;婴儿为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为150~200毫升;而学龄期儿童则应煎到250毫升。以上为常规煎药量,根据病情,也可有一些变化,需灵活掌握,如病毒性感冒商热持续不退,用疏散表邪、清热解毒的中药是很有效的,但服药量不能拘于以上的数量,可以煎得多一些,分3~4次服用。而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若患病后需服用中药汤剂,煎的药量可浓缩一些,较上列数量减少 1/3左右,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2.小儿中药喂服方法 给小儿喂服中药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由于患儿不懂服药的重要性,除年长儿外,多数小儿不会自觉服药,由于中药汤剂苦涩,还会出现拒服或服后呕吐等。因此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很重要的。小儿服用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多煎一些药量,分几次服;而慢性病、调理病一日二次服药。不管急病还是慢性病,小儿一日服中药汤剂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如肺炎等急病,每日中药应服3~4次;而哮喘这类过敏性疾病,则应根据其发作规律服药,若发于夜间者,下午服药1次,临睡前再服1次,若发于清晨者,隔夜把中药煎好,清晨发作前服1次,次日白天再服2次,而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小儿服中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给婴幼儿喂药,更需耐心,可以先喂几口药,吃少许甜食,慢慢再喂,每次喂药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一杯汤药全部吃下。
 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其头手,用金属汤匙将药液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吞下。汤药中可加适量调味品,如白糖、蜂蜜、冰糖、橘子汁等,如果脾虚的小儿,容易大便稀薄,不能加蜂蜜,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加入后一定要再煮沸几分钟,以杀灭白糖中的杂菌和螨虫。

  如果处方中有较多苦寒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山桅、陈胆星等,可用适量增加方中甘草用量的办法来减轻苦味,以利服用。中药丸剂、片剂,不能吞服,可研成细末,用温开水调服。中药散剂,如山药粉等,数量较多,可调在米汤、豆浆中加调味品服用。

  此外还要注意服药的时间与药温。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前或饭后2个小时为宜,不要与吃饭时间过于接近。凡调补用的丸剂和冬天吃的膏滋药,放在清晨空腹及临睡前服用,这些药的药味不苦,或带有甜味,服后不会出现呕恶,空腹服有利药物吸收,有增强补益的作用。驱虫的中药,应空腹服用,有利于驱虫排虫。而消食导滞的中药,宜放在饭后服用,有利于消化开胃。汤药一般应温服或温凉服,发表药为了发挥发汗解表功效,应趁热服下,有时还可在药后吃些热粥,以助发散。壮热邪实或阴虚潮热者,中药可以凉服。如属中药与西药同用,二者必须分开服用,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服下。

  婴幼儿服药最不易合作,常造成拒服,或入口后不肯咽下,或往外吐出,因此喂药时可将患儿抱起,取半卧位,但喂药动作要轻柔,不要强行喂服,防止口腔粘膜或齿龈受损出血。不要捏鼻灌药,以防药液呛人气管或引起窒息。喂药后将患儿抱起名轻拍击其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学龄期儿童均能自己服药,但要加强督促,防止他们将药倒掉。对重危病儿,神识昏迷,若用中药应鼻饲给药。丸剂、片剂研碎后放在温开水中易有沉淀而阻塞鼻饲管,可用米汤调匀后注入,注入时宜缓慢,注入后需用温开水冲鼻饲管,防止堵塞。

幼儿喂中药难怎么办?

小儿喂汤药是件令人头痛的事,喂药时要特别耐心、细致。
但有人采取强行喂服,甚至捏住患儿鼻子强灌的错误做法,可能会使药液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严重者能危及生命。

  婴幼儿喂服中药时要注意:煎煮时尽量减少药液

  除在煎煮前适当掌握汤剂的加水量外,在药液量偏多时,还可采用文火适当浓缩的方法以减少药量(解表药不宜)。
药味偏重的药,可根据情况添加调味剂。

  周岁以内用滴管喂药时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怀中,头部抬高,颈部垫以手帕或毛巾。将药液灌入奶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然后喂服婴儿。
较小的婴儿可用滴管慢慢滴入口中。
对强烈拒服的小儿,可用手固定其头部,再用小匙将药液送入,使之自然咽下。
服完后,将患儿抱起轻拍背部,使胃内的空气排出。

  1~3岁多鼓励幼儿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也可采用讲道理和鼓励相结合的方法。
或采用先吃几口药,再喂少许甜食,然后再喂药的方法。
服药时间不要离进食时间过近,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药量较多时可分数次间歇喂药,服药后可喝些糖水以去除口中的苦味。

小儿如何服用中药配方颗粒

先把一副药的中药配方颗粒都打开,放入一容器内,倒入刚烧开的水约50毫升,搅拌至颗粒基本溶解,再加开水稀释,加水量可自行掌握,以孩子一天能喝完为宜,分2--4次服用,服前可隔水烫热或用微波炉加热。(中药配方颗粒药效稳定,服用方便,适口性强,解决了部分儿童怕喝中药、部分家长不会煎中药的难题。只是价格比草药高一些。)<proinsight-br>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4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