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1884—1941),江苏苏州人,他毕生热心于公益事业,尤其注重培养中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1938年,国医职业会成立,汪逢春任公会会长,同时,他也在筹备创建《北京医药月刊》。1939年,创刊时他亲自撰文,以资号召倡导。汪逢春先生精究医术,博览群书。在京行医期间,妇孺皆知其名。他常能顿起他医束手之病,临床效验颇佳。汪逢春擅长治疗时令病以及肠胃病。他十分重视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认为濡养五脏的精微物质皆赖脾胃之运化与传输,脾胃失司,则化源衰竭,灾害易至。他审证精详,辨证细腻,立法严谨,常以不到10味药的小方取其效验,主张“轻可去实”。他十分擅长治湿温病,不仅对吴鞠通、薛生白的方剂十分熟悉,而且以从不拘泥于古人之方,在选药组方上自成一格。他采用清热和化湿兼重的方法,仔细勘酌湿热之偏重,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缓解病势。尤其善于使用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治疗,常能取得很满意的效果。他最忌“见轻即清”,认为此时清热,易使湿邪停滞,难以取效。他合理地使用清、化、宣、利、泻等多种治法,湿热之邪随之可除,诸证皆愈。汪逢春先生的遣方用药很有特点,可将其用药风格概括为“繁花似锦”。他对药物的炮制、产地、相须、相使、相关、相畏等十分讲究,在药物的选择搭配、服用方法上也很有研究。临床选方配药灵活多变,其处方精致优雅,常会给人一种繁花似锦、心旷神怡的感受。例如,入煎剂的药味,他常会注明某药与某药同炒,或者某药与某药一同打烂等,旨在取其性而去其味,或者取其味而存其性,立法严密,颇具匠心。如淡豆豉与山栀同炒,就有“栀子鼓汤”之意等。他还十分善用“曲”类药,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等,曲类药品皆可振奋胃气、开胃进食、增强体质。汪老用药可谓匠心独具,自成一格。汪先生一生操劳于诊务与教学上,无暇著述。他教学甚严,不但极重医德,而且每必严教其弟子尊敬同道。并于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以讨论病例,还邀请西医专家前来讨论学习,让学生们恭听、记录。汪先生一生信佛,又喜欢读书,每天必在清晨5:00起床,读佛经、打坐、读医书,每天饮食适量,作息按时,虽忙而不紊。他临终前正在打坐,一笑而亡,无丝毫痛苦。汪老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中医教育家,现在的名老中医吴子桢、谢子恒、赵绍琴等,都是他的学生。
北京四大名医,为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
近代名医--陈莲舫
近代名医--丁德恩
近代名医--徐右丞
近代名医--刘道信
近代名医--赵文魁
近代名医--关月波
近代名医--冯济卿
近代名医--韩一斋
近代名医--梁保和
近代名医--杜自明[图]
近代名医--王仆诚
近代名医--魏舒和
近代名医--赵树屏
近代名医--郑守谦
近代名医--哈锐川
近代名医--王文鼎
近代名医--于道济
近代名医--王乐亭
近代名医--金厚如
近代名医--钱伯煊
近代名医--时逸人
近代名医--刘寿山
近代名医--卢英华
近代名医--秦伯未
近代名医--沈仲圭
近代名医--冯泉福
近代名医--陆石如
近代名医--杨艺农
近代名医--赵心波
近代名医--周慕新
薛永东,男,教授,主任医师
清代宫廷御医五代传承人、京城四大名医汪逢春再传弟子、北京同仁堂特聘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客座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薛永东教授系八代中医世家,清代宫廷御医五代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早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后又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京城四大名医汪逢春再传弟子、又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赵炳南教授,我国中医肾病学奠基人、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临床行医40余年,虽然家学渊源,却从未固步自封,将家传与师教相结合,博古识今,中西贯通,融家学和师承于一炉,与哈氏、祝氏、关氏等中医世家传人一样,被视为传统中医的中流砥柱。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华英模奖”证书,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事迹多次被《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报道,并被收录于《中国中医名人榜》一书中。出版专著《黄帝内经 五脏六腑养生法》、《皮肤病的中医疗法》、《黄帝内经女七男八节律养生法》、《男补气女补血》。
翻译: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 傅山小时候就聪慧过人,读书时十行一下浏览而过,过目就能背诵。十四岁,督学文太清选拔他到学校(学习)。袁继咸一见就很器重他,时常用道义和学问激励他,傅山更加勤奋闭门苦读。崇祯丙子年,袁继咸被直指使者张孙振诬陷诋毁下到狱中。傅山徒步奔走千里,赶到京城为他申辩冤屈。张孙振大怒,到处搜捕傅山,傅山穿着破衣烂衫,四处辗转躲藏,经受了很多挫折但不退缩,最终袁继咸的冤情得以真相大白。当时,傅山为人仗义的名声传遍天下。后来,袁继咸到南方做官,多次召傅山前往,但傅山最终也没去。?
清朝建立后,朝廷从九江押着袁继咸北上,傅山就潜入到都城,悄悄伺候袁继咸的日常起居。袁继咸被杀,傅山收藏他的遗骨返归家乡。?
傅山为人特别重孝道,他的父亲傅之谟病重,他从早到晚虔诚地在神像前跪拜,愿意以身代替父亲。十天后,他的父亲病情痊愈,人们都说是傅山的至孝感化了神明。(他)友善地爱护几个弟弟,先祖留下来的遗产,弟弟们抢占了一大半,他一生没有埋怨的脸色。弟弟死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胜过对待自己的孩子。傅山丧妻时刚二十七岁,儿子傅眉刚刚五岁,他发誓终生不再续娶。?
自从李自成进攻京城,明庄烈皇帝殉国(指明朝灭亡)以后,傅山就断绝了求取功名的意念,抛弃读书人穿的青衣戴上黄帽子(指出家当道士)。他穿着草鞋,时常遨游在平定、祁汾之间,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笔墨的痕迹。他工于写诗赋文,擅长古文词章,学习书法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的精髓,他博览古今典籍,百家诸子的文章没有不深通广晓的。(他)还精通医术,登门求医的人经常挤满了屋子,无论身份贵贱他都一样对待。他家里本来还算富有,此时渐渐贫困,但他安贫乐道,恬然淡泊。房舍田产宅院,大多被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据,他一概置之不理。?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宏词科考试,朝中大臣呈递奏章推荐傅山,傅山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拒绝。但是当权者强逼着他上道赴京应试,傅山在半道上称腿有病不能走路,于是就让别人用轿子抬着他入京,到了京城,他却躺在旅店里不去赴试。满族和汉族的王公大臣、贤良之士,下至平明百姓,没有不推崇傅山品行道义的,求见的人列满了他的门庭,儿子子眉送客迎客经常来不及。傅山只是靠在床榻上说:“(我)身体衰弱不能行礼。”众多的身份显贵的人因此尊重傅山,不责怪他。?
第二年三月,朝廷念他年迈,特授予他内阁中书的官职,着令地方官去慰问他,于是傅山得以放归故里。回到故里后,他更加清静淡泊,自己甘愿居住在偏僻的山村,不再进入城镇和官府。这样钦敬他名声的人更多了,都迂回绕道前往拜见他,希望能以见他一面为荣耀。又过了六年,傅山去世,远近来参加葬礼的多达数千人。?
我说:傅山先生大概是那种坚守道义而隐居的人。至于为节义伸张知己的冤屈,他比世上那些师友间平常相亲相慕,一旦临难就背弃,却不出手相救,冷漠如同不相识的人贤明太多了。傅山先生真是无愧于贤明的称号啊!?
扩展资料
《传奇傅青主》以傅青主传奇而坎坷的人生历程为故事情节的主线,以他的忧国忧民、亲情友情、人文情怀为基调,在表现他的医学(特别是妇科学)成就和救死扶伤高尚医德的同时,也兼顾他作为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的建树,表现出他桀骜而超脱的个性光彩。
傅青主少年时代在“虹巢”小屋度过了惬意时光;他与妻子静君美好结合,再到失去爱妻的深沉痛楚,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此后,傅青主就读于三立书院,在恩师遭到诬陷的时候,率领众书生“伏阙鸣冤”,表现出侠肝义胆。在大明王朝倾覆之际,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清斗争,写下了《汾二子传》等讴歌抗清义士的篇章。此后,他经受住了“朱衣道人案”的牢狱之灾,又在晚年拒绝了康熙皇帝的“博学鸿词”考试和授予的官爵,演绎了惊心动魄的历程。对于傅青主一生中这些传奇般的经历,本书都作了浓墨重彩的记述。
傅青主注重亲情、爱情、友情。本书对于他与父母、兄弟、子侄、孙辈的亲情,他对妻子静君的终生不渝的爱情,都投入了深切的关注。傅青主与戴廷栻、薛宗周等同窗好友的深情厚谊,与魏一鳌的传奇缘分,与顾炎武等学者的友情交流,也着力加以表现。
傅青主集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而他的医学成就尤为受到民众的赞誉。本书在全面记述傅青主坎坷多舛的人生经历的同时,着力展示了他的医学成就和医德风范。
对于傅青主为什么要学医,怎样学的医,他的医书是怎样写成的,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发挥小说体裁所允许的想象空间,对傅青主的学医经历、医著的写作与流传过程,做了形象的记述。
《傅青主女科》是傅青主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本书对《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内容,如带下、血崩、调经、种子、妊娠、产后等,都结合具体病例作了介绍,并尽可能体现出傅青主的辨证论治特点。傅青主在诊疗中,注重对病人的情志调节,本书在“巧治黎娃”等章中着力体现了这一点。本书将傅青主的行医故事融入他的人生传奇,除了让人们了解傅青主的医学建树之外,也期望对于普及中医药知识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书还结合《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介绍了傅青主的养生思想。而傅青主本人在历经人生磨难之后,总能自强不息,从深重的痛苦中崛起,这对今人也是颇有教益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王洪图
下一篇: 孔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