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震后救治骨伤患者别忘中药

医案日记 2023-06-20 13:25:47

有幸被救出的伤员,大部分人都有轻重不等的骨折情况。对于这类患者,在复位、固定的同时,应给予骨伤科药物治疗,以加速康复。有几种中成药效果很好。

1.伤科接骨片:本药由红花、土鳖虫、朱砂、马钱子粉、没药(炙)、三七、海星(炙)、鸡骨(炙)、冰片、自然铜(锻)、乳香(炙)、甜瓜子由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壮骨作用。主要用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伤筋动骨,瘀血肿痛,损伤红肿等症。对骨折患者需经复位后配合使用。用法是口服,成人一次4片;十岁至十四岁儿童一次3片。一日3次,以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注意本品不可随意增加服量服用,增加时必须遵医嘱。孕妇忌服,十岁以下儿童禁服。

2.中华跌打丸:本品由金不换、地耳草、牛尾蕨、鹅不食草、牛膝、乌药、红杜仲、山桔叶、刘寄奴、过江龙、两面针、鸡血藤、木鳖子、半边莲、独活、苍术、急性子、栀子、制川乌、丁香、香附、桂枝、樟脑等中药组成。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而微辛辣。每丸重6克;每20丸重6克(小蜜丸)、每30丸重6克(小蜜丸)。具有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止血生肌,活血祛瘀的作用。主要用于挫伤筋骨,新旧瘀患,创伤出血,风湿瘀痛。用法是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小孩及体虚者减半。外伤出血者,将丸研细,外敷患处。孕妇忌服。

3.云南白药:云南白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出血及瘀血肿痛性疾病的良药,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内伤出血等症的治疗。本药可内服也可外用,对出血诸症无论伤情轻重,一律需用开水调服,对瘀血肿痛等未出血的破损诸证,可用黄酒调服,对疔疮痈肿者,除内服外,还应将本药与少许酒调匀涂敷患处。已化脓者只需内服,成人每次0.2~0.3克,每4小时一次,2岁以上小儿0.03克,5岁以上小儿0.06克。每瓶云南白药内装有保险子一粒,遇有严重跌打损伤或内伤出血时,可先将保险子一粒用酒调服,以做急用,其它轻症者可不必服保险子。服药期间,忌食蛋、豆、鱼类和酸、冷等食物。孕妇忌服。本品内服、外用,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但也有的人,出现过敏和中毒反应,中毒反应与用量有关,一次量不超过o.5克,1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克。大剂量服用,会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反应,严重者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当出现过敏反应或中毒反应,应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

4.七厘散:本品由冰片、儿茶、红花、没药、乳香、麝香、血竭、朱砂组成。为朱红色至紫红色的粉末或易松散的块状;气香,味辛、苦,有清凉感。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主要用于跌打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的治疗。用法是口服,一次1~1.5克,一日1~3次;外用,调敷患处。孕妇禁用。

5、三七伤科片:本品由人参、雪上一枝蒿(去皮)、三七等中药组成。为灰黄色的片;味苦、微辛。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止血作用。主要用于跌打刀伤,远年瘀患,劳积内伤,咳血,吐血,筋骨肿痛,风湿麻木。用法是口服,一次4片,五至十岁儿童一次2片,一日2次。孕妇禁用。(常怡勇)

喝骨伤中药最好不要吃什么东西?

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针灸骨伤系和中医系(临床医学)专业简介

针灸骨伤系简介 针灸骨伤系是培养高级针推、骨伤专业人才的摇篮,是汇集精英的园地,本系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有脱颖而出的中青年教学工作者。由于全系师生员工的卓著工作,1991、1997年针灸、骨伤两个学科先后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专业还设立了博士研究生授予点。目前已基本形成教学、科研、临床三者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上,近两年针推、骨伤两个专业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效果显著。本系将重点学科建设和系综合实验室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抓好《针灸学》、《腧穴学》、《中医伤科学》等优质课程建设,其中针灸学科点的教研室工作在全院优质课程建设中成绩显著。近两年还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投入,效果显著。1999年8月针灸骨伤综合实验室第一个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国家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评估。 针灸骨伤系建系以来,共为社会培养输送针推、骨伤高级人才约1920余人,硕士生150余人,博士生8人;培养的境外留学生、进修生遍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及比利时、美国、法国、新加坡、瑞士等国。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针灸骨伤系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灸学科已从验证传统经验向开拓新的现代针灸实质方面转化。多年来,针灸推拿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出专著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目前,现有的科研课题有的已完成待鉴定,有10余项正在研究中。骨伤学科完成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参加省级、国家级及国际学术交流论文60篇。多年来,我系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中所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近几年,先后有4位学生的科研成果获省级科研成果奖。 在临床方面,针灸骨伤系师生发挥了专业优势,以临床促教学,以临床带科研已成为本系一贯办学方针。目前,针灸学科临床已成为省针灸治疗中心。骨伤专业开展治疗骨科矫形、骨不连、脊髓损伤、老年性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的研究10余年,收治患者万余次,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近两年,本系党总支开展“树针骨系形象”的活动,效果显著。全系师生员工不仅在教学、科研、医疗等各项工作中尽职尽责,而且在系党总支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创建了本系良好的育人氛围。2002年度有一名党员毕业生考上国家卫生部公务员;在文体活动中成绩斐然,2002年系男子足球队在院足球“振兴杯”夺冠;在“杏林杯”篮球赛中系男队获得冠军,女队获亚军;在院排球赛中,女队获得冠军,男队获亚军;本系学生编排的文娱节目曾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省高校的文娱汇演。 中医系(临床医学)专业简介 中医系是湖北中医学院最早成立的系,成立于1972年,其所属的相关教研室在建立之初即拥有李培生、杨百茀等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目前中医系下属5个教研室,两个教学实验室,一个学科实验室以及一个经方运用研究所,拥有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各一个。设有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含中医教改实验班)、中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七年制、中医学(美容与康复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教改试验班等专业和专业方向。截止2006年12月,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24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9人,硕士研究生508人,本科生1927人。中医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既有老一辈的中医名家,也有全国知名的中青年学者。目前这些名家如全国名老中医李培生、田玉美、梅国强仍活跃在教学、临床第一线。由于他们的卓越工作,1991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在教材建设、临床经典理论研究、实践教学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伤寒论血虚寒凝证实验研究”,“心下痞辨证及其客观化研究”,“伤寒论系列实验研究”,分别荣获省政府、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科学技术成果二、三等奖,在“湿热证本质及清热化湿法作用机理研究”、“经方药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伤寒论》课程1994年、1997年两次被省教委评为优质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李培生、梅国强、邱明义、成肇仁、李家庚、陈国权、戴天木、赵映前、吕文亮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临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编、参编了多版本中医药院校教材,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资助地多项课题,多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中医系自创建以来,就注重科学管理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中医学专业作为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中医系党总支被省高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基层党总支。三十多年来,中医系为国家培养了六千余名中医学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有的已成为单位骨干。今后中医系将继续按照教、医、研一体化同步发展的办学思路,锐意教学改革,以特色立系,学科强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线,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专门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