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秋季养生忌忽视秋冻

医案日记 2023-06-20 17:50:14

所谓“秋冻”,是指虽然到了秋凉的时节,但也不必忙于加衣服。即使是晚秋,穿衣也要有所控制,做到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因为,这一“冻”,可以避免因多穿衣服而导致的体热出汗、汗液蒸发、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因此,秋季养生忌忽视秋冻。

古往今来,“秋冻”是中医一直强调的一种养生方式。中医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才能有序。

大自然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蕴藏着使人健康长寿的宇宙奥秘。专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类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产生了懒惰、贪图安逸的心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正在逐渐减弱,有的甚至成了“温室之花”,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反而容易罹病。

人们应该重视对大自然的适应。秋天是人们锻炼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机,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进一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加强,有效地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即使患病,症状也较轻,恢复也较快。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提高抗寒能力。“秋冻”既是顺应自然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方。

中华传统四季养生宜忌的目录

春季篇
一、春季精神养生宜与忌
春季宜养神
春季养神宜静心
春季养生忌肝火旺盛
春宜养肝健脾气以调神
春季提神醒脑宜用香袋
二、春季起居养生宜与忌
春宜起居有常
不宜经常开夜车
春季宜用的四种排毒方法
忌过度疲劳
春季宜防便秘
春季宜防气象病
忌忽视倒春寒
春宜讲究环境卫生
春宜搞好环境绿化
春宜装点好居室
春季宜安排好睡眠
春宜克服春困
春困适宜伸懒腰
春宜多洗脚
早春衣服宜渐减
春寒忌穿裙
春季防寒宜捂
春季鞋袜宜适脚
春寒宜戴帽子
春季宜护肤
春季宜用鲜花美容
春季宜护发
春季房事调摄宜尽兴
宜顺应自然欲不绝
忌纵欲过度
三、春季休闲养生宜与忌
春日午睡后宜听音乐
春季宜抚琴自娱
春季宜读书消困解闷
春日宜养鸟
春日宜养花
阳春三月宜春游
春游忌忽视安全
春游忌遇伯氏螺旋体和蜱
宜用闲聊解春困
春宜放风筝
放风筝有禁忌
春风得意宜沐森林浴
四、春季运动养生宜与忌
春日宜户外健身
春季健身的禁忌
春练忌运动量过大
春练宜散步
春练宜掌握好运动量
春练宜做好自我监护
春季宜练“养肝功”
五、春季饮食养生宜与忌
春官审视饮食养生
春季饮食宜重视养肝
春季进补宜以清平为主
春季忌忘为孩子助长
春乏、春困宜春补
春季宜食樱桃
春宦食用野菜
春食野菜忌中毒
春尝竹笋防过敏
初春宜吃葱
春宜食用韭菜
春宜食用荸荠
春宜食用白菜
春宜食用番茄
春宜食用菠菜
春季宜吃芹菜
春季宜吃香椿
春食甘蔗忌不注意卫生
春令时鲜宜鳜鱼
春季养生宜饮蜂蜜水
春季养生宜多饮白开水
春季养肝宜食粥
春日去湿宜饮汤
春宜品花馔
春节走亲访友忌“三醉”
春节饮酒防人误区
春节饮食忌缺乏维生素
六、春季祛病养生宜与忌
春季宜重视祛病养生
春季宜防病毒性肝炎
春季宜防蚕豆病
春季宜防老伤复发
春季宜防流脑
春季宜防感冒
春季宜防风湿热
春季宜防哮喘
春季宜防百日咳
春季宜防麻疹
春季宜防流行性腮腺炎
春季宜防流行性出血热
春季宜防精神疾病
春季宜防结石病发作
春季宜防溃疡病复发
春季宜防猩红热
春季宜防水痘
春季宜防花粉过敏
春季宜防风疹
春季宜防结膜炎
春季宜防桃花癣
春季宜防手足搐搦症
春季宜防荨麻疹
春季宜防粉刺
春季宜防神经性皮炎
春季宜防日光性皮炎
春季宜防湿疹
足癣宜从春季开始治疗
春病宜用板蓝根
夏季篇
一、夏季精神养生宜与忌
盛夏宜重视精神养生
夏季精神养生宜心静
老人夏季宜神补
复日忌情感障碍
二、夏季起居养生宜与忌
夏季宜养阳
夏季宜防湿邪侵袭
夏日忌潮湿
夏日忌中暑
夏日忌遇热浪袭击
夏日忌受凉
夏日忌过多的阳光照射
夏日宜用风油精
夏季宜重视环境卫生
夏季宜防蟑螂
别拿冰箱病不当回事
夏忌电风扇吹过头
夏忌空调使用不当
夏季睡眠宜有规律
夏季宜午睡
夏季睡眠五忌
夏日宜多洗澡
三种人夏季不宜洗桑拿
夏忌冷水浴不当
夏日忌用凉水冲脚
夏装宜透气
夏季穿衣忌接触性皮炎
夏季忌穿发霉的衣服
夏日宜穿丝绸衣
夏季宜戴凉帽
夏季穿鞋宜透气
夏季宜穿透气袜
夏季穿泳装忌忽视卫生
夏季宜选择合适的太阳镜
夏季忌长时间戴太阳镜
夏日宜防首饰性皮炎
夏宜扇子常在手中
夏季宜护肤
夏季宜防日晒性皮炎
夏季宜护发
夏季气候异常时忌性交
服用“性药”宜得当
三、夏季休闲养生宜与忌
夏季宜休闲养生
夏季宜听音乐
夏季跳舞的禁忌
夏季钓鱼的禁忌
夏季宜旅游
夏季旅游忌忽视保护皮肤
夏夜宜闲聊
四、夏季运动养生宜与忌
夏季宜运动
夏练宜劳逸适度
夏季宜游泳
夏季游泳禁忌
夏季游泳宜护眼
夏季游泳宜护发
夏季散步宜选在早晨
夏练忌中暑
夏练出汗后忌洗冷水澡
五、夏季饮食养生宜与忌
夏季宜重视饮食养生
夏忌饮食不科学
夏季进补宜食鸭
夏季宜多饮水
夏季宜饮清暑和补气生津的饮料
夏季忌过食生冷
夏季忌大量吞吃冰淇淋
夏饮可乐有禁忌
夏饮果汁有禁忌
夏食冷饮有禁忌
忌吃冷饮的病人
食用冰淇淋的禁忌
夏饮啤酒有禁忌
夏季饮茶有禁忌
忌食农田青蛙肉
夏食海鲜宜注意卫生
夏季宜吃苦味食物
夏季宜食西瓜
夏食西瓜有禁忌
夏宜吃丝瓜
夏食凉拌菜忌忽视注意卫生
夏食剩饭剩菜忌忽视注意卫生
夏季宜食补
炎夏虚证宜清补
夏季进补官养心
夏宜食酸开胃
夏宜多吃凉性蔬菜
夏忌“水中毒”
夏季宜饮保健茶
夏日凉茶不宜随便喝
夏宦多吃去燥清火粥
老人消夏宜饮汤
夏季生食忌感染弓形虫
夏日宜吃点薄荷
中暑后的饮食禁忌
夏季食“苦”忌误区
夏宜饮用解毒祛暑汤水
六、夏季祛病养生宜与忌
夏日宜防毒蛇咬伤
夏日宜防细菌性痢疾
夏日宜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夏日宜防痱
夏日宜防痈
夏日宜防疖
夏日宜防毒虫螫伤
黄梅天宜防心绞痛发作
热浪袭来宜防“心衰”
湿热天气宜防生癣
夏季宜防拖鞋皮炎
夏季宜防花斑癣
夏睡凉席忌生病
梅雨季节宜防旧伤复发
夏日宜防肠炎
夏日宜防小儿热
夏季宜防热感冒
夏日宜防疰夏
冬病宜夏治
秋季篇
一、秋季精神养生宜与忌
秋宜重视精神养生
秋宜宁心安神
忌让“秋愁”上心头
二、秋季起居养生宜与忌
秋宜重视起居养生
秋宜避免气象过敏症
秋季晨起忌着凉
秋爽睡觉忌贪凉
忌忽视秋乏
秋宜重视气温变化
秋宜搞好环境卫生
秋宜重视居室环境
秋宜重视洗理护肤
初秋养生宜药浴
秋宜重视穿衣适体
“秋冻”宜适当
秋季宜护肤
秋季宜护唇
秋宜多梳头
忌忽视“秋冻”
不宜“秋冻”的人
秋宜节色欲以养精
三、秋季休闲养生宜与忌
秋宜重视休闲养生
秋宜休闲听音乐
四、秋季运动养生宜与忌
秋高气爽宜运动
秋季锻炼宜慢跑
秋季健身宜练习冷水浴
秋季登山宜防病
秋练宜早动晚静
秋季宜练养肺功
秋季健身有禁忌
秋季早晨不适宜跑步
秋天鼻炎患者晨练忌太久
五、秋季饮食养生宜与忌
秋季宜重视饮食养生
秋季饮食宜少辛多酸
秋季宜食补
秋凉进补宜先调脾胃
入秋进补莫忘“忌”
秋季养肺宜食哪些果蔬
秋食河蟹有禁忌
秋食水果忌不卫生
秋食柿子有禁忌
秋食梨子有禁忌
秋食苹果有禁忌
秋食橘子有禁忌
秋食柑子有禁忌
秋食菱角有禁忌
秋食栗子有禁忌
秋天不宜多吃辛辣烧烤
秋季平补宜芡实
秋令御燥宜食粥
“贴秋膘”宜与时俱进
宜用饮食对付“秋老虎”
六、秋季祛病养生宜与忌
秋季宜防秋燥
秋季宜防咳嗽
秋季宜防哮喘
秋季宜防花粉过敏
秋季宜防支气管炎
秋季宜防咽炎
秋季宜防急性扁桃体炎
秋忌鼻出血
秋燥宜防便秘
秋季宜防婴儿腹泻
秋季宜防急性胃肠炎
秋季宜防消化性溃疡
秋季宜防“乙脑”
秋季宜防脊髓灰质炎
秋季宜防红眼病
秋季宜防病毒性结膜炎
秋季宜防脓疱疮
秋季宜驱虫
秋季宜防钩端螺旋体病
秋季宜防抑郁症
秋忌胃病复发
冬季篇
一、冬季精神养生宜与忌
冬季宜注意情绪变化
冬忌季节性情绪失调症
二、冬季起居养生宜与忌
冬季御寒宜养肾
冬宜适应气候变化
冬宜保暖防寒
冬忌寒从脚下起
冬宜背部保暖
冬季取暖宜加湿
冬用电热毯有禁忌
冬季室内布置宜选择暖色
冬季宜多开门窗
冬季装修忌甲醛中毒
冬季宜选好被
冬季取暖忌中毒
冬季忌蒙头大睡
老人冬季洗澡忌晕倒
冬季沐浴宜防“浴罩病”
冬季睡眠宜少穿衣
冬季穿衣宜保暖
有些人忌穿保暖内衣
冬忌衣领病
冬忌羽绒过敏
冬季宜戴手套
冬季宜戴帽
冬季宜戴围巾
冬季宜戴口罩
冬季穿鞋宜防寒
时尚女性冬季应防靴子病
冬季穿袜宜保暖
冬季宜护肤
冬季宜防皮肤皲裂
冬季宜保养手足
冬季寒冷官护唇
冬季宜养发
冬季房事养生宜因人而异
冬季忌贪欲
三、冬季休闲养生宜与忌
冬季宜注重休闲养生
冬季雪地旅行宜戴墨镜
冬季旅行宜防冻伤
四、冬季运动养生宜与忌
冬季运动宜注重科学
冬季长跑锻炼宜注意的问题
冬泳宜讲究科学
冬日晨练忌太早
冬季锻炼宜防感冒
雾天忌在室外锻炼
冬季锻炼忌不注意保暖
冬季宜练养肾功
冬季健身忌运动意外
冬做仰卧起坐忌姿势不当
五、冬季饮食养生宜与忌
冬季宜注重饮食养生
冬季宜食补
冬令进补贵相宜
宜冬令进补的人
冬令进补宜因人而异
冬令进补宜辨证
阳虚宜冬令进补
阴虚宜冬令进补
气虚宜冬令进补
血虚宜冬令进补
冬季宜多饮红茶
冬季饮食不宜过辣
冬令进补宜吃蜂蜜
体虚者冬令进补四忌
吃蜂王浆有禁忌
吃花粉有禁忌
冬饮药酒有禁忌
冬令进补宜食枸杞子
冬宜食枣防衰老
冬令进补宜吃白木耳
冬令进补宜食黑木耳
冬令进补宜吃香菇
冬令吃鸡要注意禁忌
冬令进补宜吃鹌鹑
冬令吃狗肉要注意禁忌
冬令吃羊肉要注意禁忌
冬令进补宜吃泥鳅
冬令吃桂圆要注意禁忌
冬季暖腹御寒宜吃生姜
冬令吃鹿茸要注意禁忌
冬令吃人参要注意禁忌
冬令吃海参要注意禁忌
冬季强身进补宜用黄精
冬季宜补气
冬宜温补
冬季怕冷宜进补
冬令吃火锅要注意禁忌
冬季宜喝滋补热粥
冬季寒冷宜喝哪些清润汤
冬季也宜吃寒食
冬季晚餐要注意禁忌
冬令进补忌入误区
冬令进补忌滥用壮阳药
冬令晨练的饮食禁忌
冬季厨房卫生忌放松
六、冬季祛病养生宜与忌
冬季宜防流行性感冒
冬季宜防小儿急性喉炎
冬季宜防慢性支气管炎
冬季宜防肺炎
冬季宜防冠心病发作
冬季宜防脑卒中
脑卒中病人冬季宜防抑郁症
冬季宜防急性心肌梗死
冬季宜多呵护肺心病患者
冬季宜多呵护糖尿病患者
冬季宜多呵护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
冬季宜防肩关节周围炎
冬季宜防腰腿痛
冬季宜防皮肤瘙痒症
冬季宜防治冻疮
冬季宜防疥疮
冬季宜防小儿佝偻病
冬季宜防口角炎
冬季宜防低体温症
冬季宜防寒冷性荨麻疹
冬季宜防白喉
冬季宜防会厌炎
冬季宜防小儿久咳不愈
冬季宜防肛肠病

秋天养生要如何做?秋天养生该注意什么?

现在很多朋友都非常的重视养生保健这一块,其实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因为养生保健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是大有好处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用心的好好的调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因为秋冬季节是非常的适合养生的。那么秋天养生要如何做?秋天养生该注意什么?
1、秋天养生要如何做
1.清晨要喝一碗粥
脾胃功能减弱是夏秋交替之季一个典型的现象。最近随着天气转凉,门诊中拉肚子的患者立马就多起来了。夏天人们都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天气炎热时很少出现胃部不适;可天气一冷,肠胃功能减弱,拉肚子、胃疼、不想吃饭等毛病就找上门来。胃是人体内最重要也是最难相处的器官之一,入秋后正是保护它的关键时期,从现在起储存阳气,才能为过冬做好准备,粥便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每天早晨喝一大碗粳米粥,既可防御秋凉,又能和胃补脾。若在粥中加入梨、胡萝卜、南瓜、百合等润肺的药食,还能起到益肺润燥的效果。多喝热粥还有助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尽快让感冒痊愈。
2.酸味食物除秋燥
最近网络上有人总结,秋天第一菜是莲藕,第一补是山药,第一粥是百合粥,第一果是梨。其实这些都是有利于防止秋燥的食物。说起秋燥,这种从里到外的干燥感与夏季的湿润差别很大,让人非常不适应。要想对付它,首先不要忙着大鱼大肉地“贴秋膘”,饮食清淡才能避免秋燥之气伤肺。然后要多喝水,吃点酸味的食物,比如柑橘、山楂等,起到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效果。莲藕有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山药则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梨中含有85%的水分,有“天然矿泉水”之称,每天坚持吃两个,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3.吞咽唾沫挡秋凉
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凉防燥。每年入秋后,我都向大家推荐“吐纳健身法”:清晨和临睡时,在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0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呼气时默念“哂”(xi)字,但不要出声,反复30次。这种方法不仅能锻炼肺部,还有利于血液循环,帮你抵御秋季的寒气。
4.早睡早起能养肺
春困秋乏,秋天很容易感到困倦,但不少人还是延续夏天的“夜猫子”习惯,熬到很晚才睡觉。中医上常讲“秋养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睡早起。早睡能够顺应阴精之收藏,早起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既避免了阳气外泄,又调养了阴气。此外,这时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还能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
5.后背双脚得护好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本来是种养生方法,能提高身体抗寒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不过,千万不能因此宁愿冻着也不加衣服,“秋冻”应以自己感觉不寒冷为准。老人、孩子等抵抗能力较弱的人,以及有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不宜“秋冻”,容易导致旧病复发。“秋冻”的时候,即使穿得少也有三个关键部位一定要护住:肚脐、后背和双脚。肚脐内通五脏六腑;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双脚如果着凉,会大大降低人的抗病能力。
6.按摩人中防便秘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关。秋天干燥的气候不仅会伤肺,还会导致大肠蠕动变慢,形成季节性便秘。通过药物通便反而会造成习惯性便秘,不如学几招中医按摩法,通过刺激穴位来通便。身体仰卧,将两掌心搓热,两手叠放在右下腹,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0圈左右。或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肚有节律地按压人中穴,以促进代谢,一直按到有便意为止。最佳按摩时间是早餐后10—15分钟,此时对大肠最易发生作用。大便畅通了,肺部功能也会得到加强。
7.多“喝”秋风更健康
有人说,秋风是一年四季中,最有“营养”的风。秋高气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所以秋风最清新,适合我们进行“空气浴”。清晨和周末,最好到山林、公园做几次深呼吸,可达到保健功效。如果从此时开始坚持晨练直至冬季,更是让全身器官在“空气浴”中接受了耐寒锻炼,为冬季保健打下了基础。
2、秋天养生该注意什么
1、多睡1小时。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身体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秋乏”。此时,就应该相应地调整起居,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睡,不仅可以让人保持精神,还能在冬季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2、避免过早地添加衣物。初秋,暑热尚未退尽,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用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然而,“秋冻”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则应及时增减衣服。“适温”最重要。尤其在关节、腰部、咽喉、颈部等地方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3、多喝蜂蜜水。蜂蜜润肺、养肺,秋天经常服用,既可以防秋燥,又能抗衰老。有些人说,这个时候生姜要少吃,其实也不一定。生姜性偏温,对于小感冒发发汗还是比较管用的。
4、贴秋膘要循序渐进。进入初秋,夏天里比较差的食欲逐渐好转,但这个时节人的肠胃功能比较弱,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肠胃功能。
5、喝粥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和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医生提醒,调理保养身体应该从秋天开始,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能增强抵抗力。
6、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7、多吃清热安神食物。比如银耳、百合、糯米、莲子、豆类及奶类,但不可一次进食太多,少食多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8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