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转)一例倪医师改炮附子为生附子治里寒之病例

医案日记 2023-06-21 10:36:19

从汉唐网上看来的,还没有最后结果:

病者:我1980年10月29日出生,男,身高164cm,体重52千克,今年25周岁,家在广东省,我现在主要症状是极度怕风,畏寒。现在根本不敢到屋外去,每天穿着厚厚的衣服,呆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

以下是病史:

1995年,14岁,开始觉每天疲惫不堪,然后发觉盗汗,逐渐恶风畏寒。那时医生都主要治盗汗,浅陋的西医只会叫你查这查那,一会儿说血液缺什么,一会儿叫你拍片,看看有没肺结核,中皮西骨的中医也是一样。盗汗不见好,而越加恶风畏寒了。

去年7月毕业后回到家专心看病,先后服过大剂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不见好转。05年10月去外省找一位名中医看病,他前后开了3方,服后头部怕风好转,盗汗好了,身上恶风畏寒却依旧。

后来看到《扁鹊心书》,觉得像窦材所提到的虚劳病,于是隔姜艾灸关元,前后共灸了70壮,每次灸完都会尿出清长的小便,之后整个人都会感到很精神,有力气,没灸之前,上楼时,心跳厉害,喘气,灸后心跳好很多,也不喘。但灸后关元处烂了一大片,到现在快30天了,还是在流脓水,不结疤,不知可不可以再灸。

倪:你的症狀就是裡寒症.我想過去你吃的必然是炮附子,所以沒有幫助

你吃這方看看

生附子15克(棉布包)桂枝25克,白芍25克,生薑二片,大棗十枚打碎,炙甘草25克

用六碗水煮成二碗,早晚餐前各一碗.連續吃五天,再跟我說

同時去買白朮粉與黃連赤小豆粉,等量混合後,塗到關元穴上的膿瘡上,保持清潔,自然就會收口.開始服藥後就不用再灸了.

倪醫師 字

病者:您好,十分感謝您為我診治!我以前吃的全都是炮製過的附子。

按您的方法處理關元後,今天已不再流膿水。另外我尋遍了本地,都找不到生附子,現正托人購買,大概要一周後才能拿到。服完後會立即向您彙報。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六)

桂枝去芍药汤就是在桂枝汤中把芍药去掉,主治太阳表证误下而兼见有脉促胸满。

我们知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桂枝去芍药汤这个方全都是辛甘的药,桂枝汤把芍药去掉,就是一个保胸阳,宣卫阳的一个方剂。

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桂枝汤去芍药的方剂就变成了三三二,桂枝三,生姜三,炙甘草二,大枣在伤寒论中都是写的十二枚,这个具体情况具体斟酌一下,这里就没有白芍了。用七碗水煮成三碗,温服一碗,这个是一个标准方,开处方的时候,按这个比例去开,临证的时候,还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加减,不要死板硬套。

这个桂枝去芍药汤中的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宣通胸中的阳气,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通阳,大枣甘缓,与甘草益气和中,生姜与甘草又能调和因太阳表证误而导致的胸阳受损。外邪陷入胸中,宜用生姜和桂枝的辛散来解表。下后出现里虚,就要用甘草和大枣来益气和中。

在桂枝去芍药汤方中去芍药的目的就是怕芍药的酸收之性阻滞生姜和桂枝的辛散之性,有碍于阳气的宣统,所以把芍药去掉。

这个桂枝去芍药汤还可以用在肺心病的心悸,冠心病的胸闷、胸痛,风心病的心悸、气短。身体虚弱的人得了感冒也可以用这个桂枝去芍药汤方。

太阳病如果攻下,,有胸满,还有一点恶寒,那就是桂枝汤中把芍药去掉,加上附子。所谓恶寒,就是里虚,攻下以后,造成了里虚,加一点附子进去,把阳温回来。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个方剂是三三二二,桂枝三,生姜三,炙甘草二,炮附子二,只要是桂枝汤里的大枣我在简易记忆法里都没有写,在伤寒论里大枣都是十二枚,具体的多少,自己临证做加减,大枣嘛多一枚少一枚无所谓。以上五味药,用七碗水煮三碗水,温服一碗,只要不恶寒了,就可以停药了。

方中桂枝既可解肌调营卫,又可温通胸中阳气,有表邪则解表,无表邪则走里而温通。生姜解表散寒,温通阳气,与桂枝相用,既增强解肌散风寒,又可增强温通阳气。附子温壮阳气,通达胸阳,与甘草相用,温通阳气之中有补阳之用,所以,可疗胸中阳气虚弱证。

甘草、大枣补益中气,既可益营,又可扶阳气,更可调和诸药。诸药相伍,重在温补阳气,解肌散邪,共建其功。

我们在临证的时候,常常会问病人怕不怕冷,因为有的时候发表太过,表虚了以后,就会有有一点点怕冷的现象,在伤寒论中,常会看到微恶寒这样的字眼,微恶寒和极恶寒是不一样的,微恶寒,所谓“微”就是小的意思,有微恶寒就说明表虚了。

但是对于一般的概念,知道是表虚了,就会开黄芪去固表,但是,在伤寒金匮里面,觉得黄芪太慢了,直接就是开的炮附子,炮附子固表的能力很强。关于这个附子呢,有很多人不敢用,说是有毒,所以就用黄芪。其实大可不必那么小心,特别炮附子,已经是炙过的了,说实在的,我用附子是用得最多的,而且好大一部分都是用的生附子,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现中毒的现象。关键是现在买生附子还不好买,药铺里完全没有生附子买。

桂枝加芍药汤也有一个歌诀: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但是,在服用这个汤剂的时候,不要吃酸涩的东西,还有就是只要方中有附子,乌头,川乌这些都要用开水先煮,如果炮炙过的,先煮10到20分钟,如果是没有炮炙过的生用,那就要开水煮1到两个小时,再下其他的药,这样子煮呢主要就是去它的毒性,当然我们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煮这些附子,乌头,川乌草乌的时候,煮了20分钟以后,用筷子去沾一点用舌头去尝一下,看看有不有舌头麻的现象,如果舌头麻的厉害,那就再煮一段时间,如果只有一点点麻,就可以下其他的中药了。说实在的,如果是在煮这些乌头附子之类的药,舌头一点都感觉不到麻的话,这个基本上没有多少药性,这样的东西,我买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去买了。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是以阳气虚损,胸阳不振,或兼表邪未解为主要病机的病证。与桂枝去芍药汤相比,则阳气转衰,其症在脉促、胸满、心悸、短气等桂枝去芍药汤证的基础上,更兼畏寒。

最后,我们把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进行一下比较,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中风证同时兼有胸阳不足证;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证同时兼有胸阳虚弱证,这两个方剂虽然都主表证,都是太阳中风证,但主胸中则不尽相同,证有轻重之分。另外,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可治疗单一的胸中病证,主治也有轻重之分,临证的时候,应该进行一下区分。

《伤寒论》笔记85|痛风名方—甘草附子汤

一九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骨节烦疼 ”,关节痛,“ 掣痛 ”,痛得很厉害,抽筋的痛,“ 不得屈伸 ”,弯都会痛,“ 近之则痛剧 ”,碰都不能碰,痛得“ 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风吹得很难过,用衣服盖着比较好,即今之痛风。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用量及煎煮法:

炮附子8钱,桂枝6钱,白术3钱,炙甘草2钱。

六碗煮三碗,去滓,温服一碗,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解,过会儿又有点了再喝第二碗半碗即可,意思是逐渐减量,因为病已经好很多了。

微汗这两字很奥妙,摸上去有点湿搭搭的,但没有大汗,是最好的,代表病去掉了却不伤里,如同武林高手刀砍下去衣服破却不伤皮。

桂枝与炮附子至少等量,炮附子多点更好。炮附子去寒,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光这三味时,桂枝跑得最快,去风力量很强,白术比较慢,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加炙甘草以缓以和,口感也好些。

甘草附子汤是最有名的治疗痛风经方,一剂即中, 剂量是关键 。

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 脾主湿,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在不同的地方,停在骨节里就是痛风。痛风时关节表面红肿发烫,其实里面是寒湿,一定要用热药。

痛风病人喝了甘草附子汤后,发作间隔逐渐拉长,直到喝火锅汤不再痛,代表痊愈,这就是中医的诊断法,无需验尿酸。可提前备好药,一痛即喝即解。

针灸:开四关(合谷、太冲)、大杼(骨会)、脾俞(脾主四肢肌肉)、肾俞(把湿从小便排出)、曲池(消炎)、膝五针(膝关节痛)。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六六)

伤寒论第62条辨: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用发汗法以后,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按道理来说,伤寒的时候,因为寒束在表上,所以身体会痛。发了汗身体还在痛,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处方开太过了,发汗的药开太强了,这个疼痛是因为津液伤到了,孙络没有津液干掉了造成的。

病人的脉沉迟,沉代表病在里,迟代表寒,那么脉沉迟,表示有里寒,这时候,如何才能把发得太过的津液补回来,就是用新加汤,这个新加汤,还是桂枝汤的加减方,桂枝是调和营卫的,它是补气血的药,非常的好。

因为身体的四肢末稍都在疼,所以芍药加重,让静脉流回心脏的力量加强,为什么用生姜?药吃到胃里面的时候,生姜的功能,就是让胃吸收到以后,散开来进入到肺里面去。生姜的功能就是能够散寒,把力发得更强,能够透到肌表去。

为什么加人参?津液因为发汗散失太多了,用人参把津液补回来,殷津液补足了,这时候用大枣、甘草来补津液都来不及了,桂枝汤里面重用芍药,重用生姜,再加人参就是新加汤。专门用在发汗发太过了以后吃的处方。

但是如果发汗发太过,汗流不止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方,是用桂枝汤加炮附子,我们知道,炮附子有固表的作用,生附子是壮里阳的。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余依桂枝汤法。

桂枝三钱,芍药四钱,原本桂枝芍药等量,这时候重用芍药,所以用四钱,人参的量可以多加一些以补气。

新加汤的辩证要点,津血亏虚,身体疼痛,因津液亏虚造成了四肢拘挛。常会用在急性伤寒病后期或者是慢性病当中。如果有表证和胃气虚,那就要认真仔细的审查,看看有不有新加汤证。表证未解而有里虚的时候,治疗必须扶里,先把虚补起来,再去解表之邪。如果有厥逆,下利,新加汤就不能用,应该先救里,当里救回来之后,再救其表。所以,中医讲的是辨证论治,方证对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96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