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糖尿病、痛风中老年两大流行病

医案日记 2023-06-22 22:38:12

近年来,糖尿病和痛风的中老年患者日趋增多,大有流行的趋势,被业内人士称为两大“流行病”。这两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与人们平时的饮食息息相关。而合理的饮食对于血糖的控制和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饮食讲究“量出为入”

糖尿病与吃的关系最为密切,饮食疗法可以说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基础。长期的高血糖最终将导致糖尿病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果饮食控制不好,会加重病情,给治疗带来困难。

患者该如何安排好食物?这就要先了解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原则。

专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设计,关键是合理控制总热能,要“量出为入”,肥胖的患者应该适当减少摄入量,而消瘦的患者应该适当增加摄入量。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种能量物质的摄入量,以纠正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临床症状。

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含所有营养素,只有摄入多种食物,才能营养齐全。要简单快速地实现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就要建立起“食品交换分”的概念——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类能量物质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糖尿病患者的热能摄入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同时,要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来平衡膳食。主食类食物的摄入宜适量,不应过于严格限制,少吃或不吃含单糖及双糖的食物,限制脂肪摄入量,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应约占每日蛋白摄入的50%。增加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

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搭配,每日都应摄入谷薯类、菜果类、肉蛋类和油脂类等四大类食品。同时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对于糖尿病轻型患者,单用饮食疗法即可控制病情。重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配合饮食疗法,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疗法,而不是单纯控制饮食,采取饥饿疗法。

痛风患者要“以素托荤”

关节疼痛令许多痛风患者苦不堪言。如何在痛风发作急性期进行饮食治疗,是许多患者特别关心的话题。

有不少患者往往晚上出去喝酒应酬,夜里就痛醒了,发现自己下肢又痛又肿,甚至身体发热。实质上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患者很典型的临床表现,在关节炎中,痛风性关节炎占5%,而且这种疼痛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发作时疼痛剧烈。

首先要严格限制嘌呤的摄入量。医学专家认为,必须根据病情采取限制嘌呤饮食,如每日控制在150毫克以下,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胰、脑等脏腑,浓肉汤、肉精、沙丁鱼、凤尾鱼等,限用肉鱼禽类、干豆、龙须菜、鲜豌豆、菠菜等食物。

痛风患者一般较为肥胖,要控制能量摄入,减轻体重。每日总热能供给应比正常人低10%左右。减重膳食必须循序渐进,以防止脂肪分解过快,发生酮症。

患者摄入的蛋白质应以植物蛋白为主,急性期主要以谷类、牛奶、蛋类为主。碳水化合物是痛风患者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合并有糖尿病者应给予糖尿病膳食。由于脂肪会阻碍肾脏排出尿酸,因此应控制脂肪摄入量,包括食物中的脂肪和烹调用油。

西瓜和冬瓜不仅属于碱性食物而且有利尿作用,对痛风治疗有利。多食用素食为主的碱性食物,各种蔬菜、水果、鲜果汁、马铃薯、甘薯、海藻、紫菜、海带等,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入,使尿液pH值升高,有利于尿酸盐的溶解。喝水,这利于尿酸的排出,以白开水、矿泉水、苏打水、鲜果汁、菜汁等为宜,但不能饮用浓茶水及含咖啡碱的饮料,更要避免饮酒。

可采用“以素托荤”的方法,如用西红柿、土豆、粉皮等低嘌呤食物代替肉食,尽量用牛奶、鸡蛋制作出各种菜肴和点心,供给大量蔬菜和水果、水分。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煲、炖、烩、拌等。同时,严禁使用酸性药物或是能使尿液成分酸化的食物或药物。另外,在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剧烈运动。

千万别忽视这些误区

“医生,听说杨梅可以降血糖,我昨天吃了2斤,今天血糖一下子升高了!”类似的误区还真不少,比如:患了糖尿病只能吃面条或要多吃面条;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稀饭、水果;控制主食就等于饮食治疗,饭吃得越少越好;咸的食品或糖尿病专用食品不需控制摄入;少吃一顿就不用再吃药;采用胰岛素治疗后饮食就不需要再控制了……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中的常见误区。其实,糖尿病患者饮食主要还是合理控制总热能和平衡膳食,只要控制好量,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许多食品都是可以吃的。

针对当前的季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要点为:患者需要注意水分的补充,防止脱水,特别是对于血糖控制不好,血糖水平处于较高状态的患者。时下水果较丰富,不是绝对不能吃水果,而是应该根据血糖水平和进食量来决定。患者的进食量宜相对固定,不要因为食欲差而随意减少进食量,否则易导致低血糖。

部分患者因入睡变迟而会出现饥饿感,这时应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决定是否进食夜宵,进食多少。部分老年患者起床变早,建议平时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患者外出时要适当吃些食物。

啤酒是人们喜好的饮品,但痛风患者不适宜。因为啤酒本身含有大量的嘌呤,可使血尿酸浓度升高。另外,烧烤,尤其是动物内脏等的烧烤食品,也要尽量避免。同时要少喝咖啡、可乐、浓茶等饮料,多喝些白开水。

谁能介绍一下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 2% ,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 4000 万,并以每年 100 万的速度递增。
其中, 1 型糖尿病患者占 10% , 2 型糖尿病患者占 90% 。
1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1 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 2 年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 2% , 15 年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 98%
2 型糖尿病患者 20 年以后,使用胰岛素或不使用胰岛素病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分别为 60% 和 84%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出现为出血、水肿、微血管瘤、渗出等背景性改变,晚期则出现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此期病变往往不可逆,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虽然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延缓、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但是不能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升高,体内代谢紊乱,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眼底视网膜血管容易受损,即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引起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 75% 不重视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 15 年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达 50% 以上。
糖尿病造成机体损害的病理原因是高血糖对微小血管的损伤,它使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受损,从而导致毛细血管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出现渗漏现象,造成周围组织水肿、出血,继而毛细血管的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血供与营养缺乏,导致组织坏死及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释放及因之而产生的新生血管,从而将引起视网膜 大量出血与玻璃体的大量积血,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发病率愈高。年轻人较老年人患者危险性更大,预后常不良。若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发生机会少,同时对视网膜损害也较轻,否则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甚至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引起,除全身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糖、血糖升高为特征外,并有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后期有灰白色渗出,鲜红色新生血管形成,易发生玻璃体红色积血为主要特征的眼底改变。
早期眼底病变不影响黄斑部时,视力不受影响,患者无自觉症状,有时患者感觉视力减退,或眼前有黑影飞动或飘动。若病变发展 3 到 5 年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渗出、水肿、血管瘤。如眼底黄斑受累,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视野中心暗点,中心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等症状。如果视网膜反复出血进入玻璃体,患者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当血管或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到玻璃体腔,将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如何防治?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血压控制在 140/90 mmHg正常范围内。
?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控制好血糖。
?早期检查视力和眼底,早期治疗,保住视力提高您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 DN )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 DN 有 30-80% 患者发展为临床期 DN ,此时伴有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最终进入终末期肾病,肾小球为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症。
主要治疗方法:1,糖尿病教育。2,饮食控制。3,体育运动。4,药物治疗。5,胰岛移植。

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的区别?
西药以降血糖为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不大。而且由于西药中含很多对人体毒副作用强的化学成份,故长期服用西药对人体的肝、肾损伤严重。
与服用降糖西药相比,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能减轻损伤人体的肝、肾等脏器组织,但是,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能使用胰岛素,有的糖尿病人不能使用胰岛素,特别是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并且,胰岛素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产生低血糖,因此必须根据胰岛功能的测定才能正确使用胰岛素,还有些糖尿病患者伴有胰岛素抗体,这时用胰岛素治疗效果就不明显,所以要注意对有胰岛素抗体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消除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这样使用胰岛素才能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胰岛素和服用西药一样,只有降糖作用,没有治疗功效,对糖尿病并发症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在中药中加入降糖西药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对患者的危害就更大了,很多患者觉得服用某些中药产品后血糖迅速下降得到控制,便认为此种中药是治疗糖尿病的好药,殊不知其中必有西药(降糖)成份,由于其中的西药(降糖)成份剂量不详,患者服用时往往服用了成倍的剂量,这样不但对脏腑器官的危害更大,而且容易导致低血糖,长期服用损伤人体器官和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耽误了患者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时机,延误了病情,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更大的痛苦。
真正的中药产品没有直接和迅速降糖的作用,但是有调节脏腑、缓慢降糖作用,主要作用是辨症施治,也就是对症用药,随症加减,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能达到从人体内部调理各脏腑器官功能及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效果。人体的脏腑机能恢复了,血糖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身体的体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从根本上治疗(并非治愈)了糖尿病,使患者恢复健康。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两段时间肌注Vb12,每次两周,一天一支,这很经济!)
四、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在我国目前大约有2000-3000万糖尿病患者。此病到目前为止是一种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好现在的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颐养天年。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避免致残、致死,从流行病学资料来看,如果控制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l),餐后血糖〈8.9mmol/L(160mg/dl),糖化血红蛋白〈8%者极少发生并发症,亦是延缓其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遵循严格控制高血糖,坚持治疗达标的原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保证,不能偏听、偏信社会上的“游医”所谓“包医、根治糖尿病”的谬论。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糖?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其实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吃点蜂蜜对糖尿病人还是有些帮助的。

寿比山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副作用

关键词:寿比山(吲哒帕胺);高血压病;并发症;副作用;血电解质

【摘要】
目的:观察寿比山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副作用。
方法:寿比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综合分析,均仅用寿比山降压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后的副作用。
结果:(1)寿比山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血电解质影响明显;
(2)寿比山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血糖控制影响明显。
结论:寿比山能综合降低血压,但高血压有合并症者应慎用。

【关键词】寿比山(吲哒帕胺);高血压病;并发症;副作用;血电解质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也随之增加。减少口服药的副作用才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鉴此,笔者近年来观察了寿比山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门诊和住院病例,凡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中度高血压者,其中原发性单纯性高血压25例,合并糖尿病9例,血糖控制于7.1mmol/L以下,高血压病史0.5~13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寿比山2.5mg,顿服(天津力生制药厂提供),合并糖尿病者同时予以降糖治疗,其他综合治疗方法相同,疗程3个月,统计分析出现的副作用及对血电解质、血糖等的影响。

2、结果
副作用均为对电解质的影响,所有病例中K+、Na+均有下降,但单纯性高血压者均仍处于正常范围,对血糖无明显改变;而9例合并糖尿病者均对K+、Na+及血糖影响明显,且有2例患者需2次住院治疗才可纠正。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Na+、血糖改变注:与治疗前比较,单纯高血压组P>0.05,合并糖尿病组P<0.01

3、讨论
寿比山(吲哒帕胺,indapamide)属噻嗪类类似物,是一种新的强效、长效降血压药〔1,2〕,而在近期发表的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7)中将吲哒帕胺列入噻嗪类利尿剂,国内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和力生制药厂共同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寿比山主要由于抑制血管平滑肌钙离子内流,减轻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平滑肌对某些加压物质的反应性而发挥其降压作用。早期的研究表明,其降压作用肯定、温和而持久。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7)中,再次强化了噻嗪类利尿剂作为抗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的重要地位,我国医生与患者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的传统与美国不同,单独将氢氯噻嗪作为首选一线药物的情况较少见,单独使用寿比山的情况稍多一些。由此可见,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中单独应用寿比山时,噻嗪类利尿剂对血糖、血钾与血钠等的不良反应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笔者认为此类患者不宜应用寿比山,还是按照《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中所示首先考虑使用ACEI或ARB类药比较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7.
2、孙琛.临床用药大全.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5,225;261.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38-39.

作者单位: 529700 广东鹤山,鹤山市人民医院

取秋植花生收获后的地下根茎,除去泥土杂质,洗净,新鲜或晒干备用。
1、用鲜品50~100克或干品25~50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隔7天后再服第2疗程。如果病情严重可每天一剂,不分疗程连续服用。同时,配合控制饮食。

2、南瓜。常食用南瓜能减肥,而且可降血糖。目前国内已生产出可供药用的南瓜粉。南瓜亦可当饭食用,早、晚各吃250克煮熟的南瓜,有稳定血糖作用。
苦瓜。苦瓜有清暑解热,明目解毒之功效,常食用之有明显降血糖作用。鲜苦瓜做菜,每餐50~100克,每日2~3次;或苦瓜制成干粉剂,每次7~12克,每日3次。
葫芦汤。鲜葫芦60克,或干品30克,水煎饮汤。适用于糖尿病生痈、长疖、口鼻中烂痛者。
西瓜皮、冬瓜皮 各15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2次,有清热祛湿利水之效。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尿浊者。
五豆汤。绿豆、红小豆、黑豆、黄豆、芸豆各等量(15克)。加水煎汤,吃豆喝汤。每日一剂。
蘑菇。蘑菇培养液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常以蘑菇为菜,或煮汁饮服,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
山药 100克,黄芪50克,水煎服,每日2次。
猪胰玉米须汤。猪胰1个(洗净),玉米须30克,水煎,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糖尿病口干口渴者。
鳕鱼。鳕鱼胰腺含丰富的胰岛素,将鳕鱼洗净,按常法烹熟食用或者煮汤食,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活鲫鱼,绿茶 各100克。将鱼去肠杂洗净,把绿茶塞入鱼腹内,置盆中上锅清蒸,不加食盐,熟后食用,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从中医血气理论分析糖尿病
和尿毒症一样,糖尿病的保健养生必需从分析糖尿病成因着手,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到去除疾病正确有效的方法。
糖尿病一直是一个很难医治的疾病,得了这个病,只能利用胰岛素的注射来控制血糖,这个方法主要来自于目前医学界认为血糖失控是由于胰脏的功能出了问题所导致。和尿毒症的血液透析的治疗相同,这个方法也是认定人体控制胰岛素的功能已经丧失,而且不能恢复,因此放弃了治疗而采用人工的替代方法。因此,这个方法不能治愈糖尿病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我们从中医的血气理论来分析糖尿病的成因,便知道当人体的血气在长期处于消耗大于生产的下降趋势,也就是长期的血气透支状态时,人体就必需抽取身体储存的养份来使用。这就是中医常说的 “阴虚” 体质,这时使用储存能量的透支情形,就称之为 “火”。 所以中医说到 “阴虚” 时,都会加上 “火重” 或 “火旺” 两个字,就是这个道理。此时人体脏器内的血液会逐渐减少,骨头中的骨髓也会日渐衰减。由于储存的能量必定有用尽的时候,到了中医所说的 “阴阳两虚” 的状态时,就是 “火” 也已用尽了。
当人体到了 “阴阳两虚” 的状态时,可以透支的能量均已用尽,只好开始抽取肌肉里的能量。这时人体会分泌一种物质,来分解肌肉以产生醣份,做为代用能源。由于分泌出来的醣立即被用掉,因此,在静脉中的血液里并不会有剩余的醣,也没有多余的糖从尿中排出,血糖不会发生异状。在这个阶段,进行血糖的检查,并不会显现糖尿病的症状,主要的症状是肌肉逐渐减少,原来应该有肌肉的部位,逐渐变成一团团松垮的烂肉。这种现象患者如果不注意,并不会发现,只感到愈来愈没有力气,通常都会将之归咎于老化的自然原因。
这时,由于原来血气透支来源的 “火”,已经用尽,因此,亢奋的精神状态消失,体力大不如前。原来难以入眠的情形会得到改善,相反的身体变得很容易疲倦,睡眠会逐渐增加,患者还是很自然的将之归咎于老化的原因,而没有任何疾病来临的警觉。
睡眠增加之后,血气自然提升,造血量也跟着增加。人体依原来透支体力的状态,分解肌肉所产生代用的醣份就有一部份形成了多余的状态,这个时候做血液检查,就会发生血糖升高的症状,人体会自动将这些多余的醣份排出体外,因此尿中也会有醣,就成了糖尿病。
我们用一些假设性的数字来作推论,可以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假设人体每天所需消耗的蛋白质(人体的正常能量假设为蛋白质)为100个单位,由于人体的吸收及睡眠问题,使人体只能生产50个单位,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功能,会生产一种物质来分解肌肉,产生50个单位的醣,用以代替不足的蛋白质,由于所有的醣生产出来后随即用掉,没有多余的醣从静脉中排放出去,因此在检查时不会出现血糖太高的现象。
当人体下指令生产代用的醣份时,人体会自动调整各种内分泌,使人体较容易产生疲倦感来增加在造血时段的睡眠时间,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措施,睡眠增加了,蛋白质的生产自然也就提高了。假设这时生产的蛋白质总数达到80个单位,只需要再补充20个单位的醣就够了。但是人体的回馈系统不会因为短期的数值就进行调整,必需观察一段时期,确定这种高量蛋白质的生产是一种常态现象,才会修正原来生产醣份的指令。因此,在这段为期几个月的观察期,人体仍然生产出50个单位的醣,其中的30个单位的醣就多了出来,人体会透过尿液将之排出体外。
这时如果到医院检查,就会查出血糖太高的现象,依照目前医学界的标准,医生很自然的判断病人得了糖尿病,立即要求患者改变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食物,减少患者养份的摄取。这时原来已经提高到80单位的蛋白质生产,由于缺乏营养,又开始下降了,一直下降到50单位的产量。这时人体的血糖又回复正常了。医生认为患者又回复了健康,其实患者又从上升的血气趋势回到了下降的血气趋势,医生的治疗手段实际上中断了人体的应变措施而不自知。
其实,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过了最不好的时期,血气正在渐渐增加,健康正在改善中。就算不使用任何药物,只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并改善人体营养吸收的能力,过了一段时间,人体的血液总量增加了,血气也从下降趋势改为上升趋势,不再有血气透支的情形,人体不再需要分解肌肉来充当能量,血糖自然就会逐渐降低,最终回复到正常状态。
重要观念:人体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机构,它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身体状态,采取应变措施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多数慢性病都是人体正采取应变措施时的状态。然而,传统健康检查时所订定的依据指标,并未考虑这些应变时的人体本能机制,而将这些应变所产生的现象认定系为人体的脏器发生故障所致。
目前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是患者饮食不当所引起的,主观的认定糖尿病就是患者喜欢吃糖或长期饮食过量所引起的。因此,一旦诊断出了糖尿病,就开始限制患者的饮食。患者原来的吸收问题没有解决,加上饮食的限制,使营养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逻辑里,当身体出现容易疲倦的病态后,到医院检查发现血液和小便中的醣份太多时,就立即认定是患者吃多了糖。其实此醣非彼糖,血液中的醣分并不完全是吃进去的糖。这个观点也完全低估了人体的智慧,把人体想象成一根肠子通到底,吃多了糖,就排出了糖,完全忽略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
根据我们的经验,当人体缺少某种营养时,会自动改变人的口味。喜欢吃糖的人很可能是身体的能量大幅不足,糖是最容易在人体内转化成能量的食物,因此人体就会转化人体的口味,使其喜欢吃糖。就算吃得太多了,人体也会自动将其排出体外。
现代医学利用控制患者的饮食,降低能量的摄取,来维持表面上血糖的稳定;实际上人体由于能量不足,仍在继续分解肌肉,血气能量持续下降,健康状况继续恶化。患者虽然依照医生的指示,严格控制饮食,以维持稳定正常的血糖指数,但是血气能量仍然不断的下降,各种后续的症状陆续发生,当血液不足以供给腿部时,就出现腿功能异常,发黑,最终锯掉;当血液不足以供给眼部时,就出现失明的症状;最终走向死亡。
医学界有许多科学家投入于解决糖尿病问题的研究工作中,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找出可以控制血糖的药,却由于缺乏中医的概念,没有进行血糖升高的整体医理研究。

糖尿病患者的养生保健方法:
从前面陈述的病理分析,糖尿病是血气极度低落的症状,因此,保健的方法和多数疾病一样,起步仍是回到第一篇中养血气的一式三招中的前两招,即敲胆经和早睡早起,使血气快速上升。
在血气上升的过程中,随着人体生产正常能量的增加,血糖会不断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开始逐渐下降,直到回复正常为止。在明了了这个过程之后,对于上升的血糖不必在意,只要感觉体力不断提升,身体的不正常症状逐渐好转,就表示疾病正逐渐远离,身体也在逐渐康复之中。
和尿毒症的保健一样,在血气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身体会开始处理早期积累下来的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非常复杂,这时必需找合适的中医师协助处理。
在出现任何疾病的症状,又没有找到合适医生之前,自己最适当的保健方法,则是进行第一篇养血气一式三招中的第三招,按摩心包经。或者依照本篇第二章感冒中所述,依不同季节进行不同经络的保健。即春天加强肝经保健,夏天则加强心经,秋天加强肺经,冬天加强肾经等。
说明:
我们从临床的经验中发现,糖尿病的患者肌肉都显得较一般人为少,同时,在养了一段血气之后血糖就出现升高的症状,再经过一段时间才会逐渐下降。
我们从平常的握手中,就能很容易从一些柔弱无骨的手掌中分辨出糖尿病的患者,这些人手掌的肌肉已经消耗掉了。通常这些人在体检时仍查不出糖尿病的症状,经过调养了两、三个月后,才会出现高血糖的糖尿病症状。
许多经我们保健指导的糖尿病患者,在调养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他们的糖尿病进行任何特殊的治疗,患者在调养了一段时间,血气上升到一定程度,当白头发逐渐掉落,长出黑头发之后,糖尿病的症状就自然消失了。
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归纳出糖尿病发生的逻辑,这个逻辑和传统对糖尿病的认知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种另类思考。但是,依据这个逻辑不但能够准确预测糖尿病的发生,更能够藉以拟定正确的保健方法,真正克服糖尿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10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