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瓯海大道往东,在三垟湿地公园的北入口附近,有一个村叫张家桥,聚居着众多的张氏村民。
探究他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可揭密几件关于古代宋朝的历史大事件和几位保疆卫国的大英雄。
从张家桥村的入口处,有一座古老的大石桥,桥于2000年虽经翻修加固,但桥中央的旧石板上,还留有清朝道光年间所刻的“张家桥”三个大字。张氏宗祠就座落在这桥的南头,宗祠里供奉着他们的先祖张理、张淳恩。
祠堂正门对联为“宋室封侯第,明朝赐祭家”,气魄甚为浩大,说的就是这二位张姓的祖先。他们可都是当时宋朝的大英雄、大功臣。
张理,字思正,号金山,北方河南一带人氏,武进士出身,为宋武翊大夫、留守统制使。宋徽宗宣和庚子年间,有盗冦造反掠夺南方地盘,连连攻陷数座城市。攻打温州时,温州即向朝庭告急,朝庭就派张理率兵赶来救缓,並屡屡大获全胜。
当盗贼的首领俞道安率众逃往龙湾码头,准备进军永嘉港头方向时,张理带兵骑马赶了过来,在一个叫八节桥的地方大战起来。正当在桥上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桥承受不了众多人马在上面的混战,突然轰的一声,塌了下来,张理等人不幸溺水身亡。
虽然赶走盗贼保护了温州,人们还是非常惋惜与悲痛张理为国捐躯。张理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的温州人,知府就将其上报给朝庭请求表彰。宋徽宗就发圣旨,封他为忠惠侯,赐给匾额,批准在温州巽山脚北边建庙纪念。
北宋时,永嘉县城(今鹿城区)分为三十六坊,其中忠义坊就是因纪念张忠惠侯张理而命名的。宋庭为勉励百姓忠君爱国,还将今山前街忠惠侯庙附近一带地方,称为勉人台,后被讹传为美人台。
张理被封为忠惠侯后,其后人也都纷纷落户定居温州。其子张谆恩,又名张元礼,号公祐,也是朝庭武将。南宋建炎四年(1130),因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匆匆从海路逃往浙南。金兵立刻召集舟船穷追三百多里,想在海上袭击皇帝,消灭南宋政权。
在这朝庭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淳恩不顾个人安危,带领许多大的战船赶至宋高宗所在的海域,激战金兵,阻挡了金兵的追赶,才使皇帝没被金兵擒获,顺利地逃到温州,安全住了50多天,还在瓯江孤屿上的江心寺中,留下了御笔“清辉”二字,重整旗鼓北上临安(杭州)。从此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使南宋政权延续了一个半世纪。也可以说,是这个新温州人创造了南宋王朝的一大部分历史。
试想,若不是张淳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飞舟救驾,赵构可能就会蹈其父兄(徽钦二帝)之复辙,成了金兵俘虏,南宋王朝也将就此夭折而匆匆收场。因此宋高宗对张淳恩格外信赖与喜爱,敕封他为御林军统领,又将开国皇帝赵匡胤系的郡主(秦王赵德芳五世孙女),赐给他作夫人,使张淳恩成了皇族郡主的驸马。张淳恩既是功臣,又是驸马,享尽荣华。
张理的后人们,很多居住在温州 ,至明代,其后裔住在教场巷的张珍,应也是军人或家属,因教场巷是守城官兵守备训练的教场所在。这在他们宗族的家谱里有很明确的记载。家谱载:“张珍,字守玉,号隐耕,娶岑山寺巷薛氏女……适教场巷……公徒居仙源,建桥。”就是说从张珍开始迁居三垟湿地,聚居成村,建造桥梁,因之,桥就叫张家桥,村名也一直叫张家桥。
在温州城南门外山前街的忠惠侯庙,在明《弘治温州府志》中也有记载。因这庙为官府所立,是经过礼部奏请,朝庭颁诏的,又是郡府出面致祭,因而历年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祭物甚多,以致祭物可分发至东门江滨的广大区域。这种祭祀一直延续到1949年,许多张家桥老人还清淅地记得,山前街的张忠惠侯庙,那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都有隆重的庙祭。可惜此庙历经改造、拆迁,现荡然无存,旧址上早已盖起了高楼大厦。
然而,张家桥村民心中,仍还牢牢地记着他们为国捐躯和做出重大功绩的先祖张理、张淳恩。他们集资重建祠堂和在状元丁家岙的张理、张淳恩墓,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我们至今仍可看到,在张家桥张氏宗祠大门左侧壁前,立有重修张氏宗祠和张理、张淳恩墓的捐资石碑。
丁家岙张理、张淳恩墓地现属龙湾区状元街道山西岙,以前墓前敕封拜亭、石人石马及三座石牌坊已不复存在,但明朝张氏第二十世孙重修的墓碑尚还保存完好,见证着这一重大历史。张家桥族人每年的祭祀,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赴难救国的张氏祖先。
材料来自张家桥族人张巨林
撰文:冯强生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温州情。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1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今日重阳节,张家人应该这么过!
下一篇: 中华张氏祖源地重阳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