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百家姓

谯姓的来源,谯姓的人口分布,谯姓名人,谯姓百家姓排名

国学梦 2023-06-09 00:17:21

谯姓简介

“谯”字拼音:qiáo,“谯”属于非常用字,“谯”字部首是:讠,构造是:讠隹灬,繁体字和笔画为:譙:19;谯的五行属性是金

谯姓全国人口约 3 万,属罕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562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谯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谯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谯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七百零八位,望出北海郡、巴郡、巴西郡、谯郡。谯姓在《百家姓》中,虽不是一个大户人家。但时下在陕西省西乡县可算得上旺族之一,尤其是西乡的杨河、马家湾两地号称“谯半河”。还有四川南充、阆中两地算得上人丁兴旺。从全国范围来说,除陕西、四川之外,安徽、浙江、云南、贵州、新疆和甘肃等都有谯姓的足迹。谯姓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推到三千年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谯姓是出身于上古周朝时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谯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与周公旦同负贤名的召公姬奭。他的子孙世代为曹国大夫,其中有一支的采邑受封于谯地,其后世子孙一部分就以采邑作为姓氏;一部分则以地名谯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形成了后来的谯姓一族。谯氏武帝时已为显族,初兴当在秦治巴蜀间(公元前316-公元前206年)。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南充国县有大姓谯氏。谯氏主要集中分布在现在的南充及阆中等地,原賨人分布地。

《三国志》中姓谯者,皆谯周家人。这就确证谯姓发源于蜀中,兴于两汉,以后传到外省。从谯姓的兴起时代和分布地区看,谯氏应是古賨人的一支,且是文化最发达的一支。谯氏的先祖,可能是賨人的巫师,故其后裔多精天文地理,以原始道学、谶纬学见长。古代“蜀学”自然有很多源泉,但川东北賨人的文化,特别是他们的巫学,是现有资料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支,其中就以谯氏为代表。因此,谯姓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历史上了,谯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四川省内,而如今谯姓族人,也大多在四川。谯姓望居巴郡(秦以巴国地置巴郡。东汉建安六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阆中,今属四川省阆中市)、谯郡(汉建安末置,治谯县。隋唐为亳州谯郡,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

四川盆地聚居地

四川南充市西充县东太镇、仙林乡、太平镇(从仙林迁出):林、元、大、绍、中、景、裕、文、士、同、广、大、益、千、布、映、山、知、杰、松、福、太、青、先、显、云、高、晋、庆、共、成、川、定、立、守、矢、介、光、义、洪、祥、业、根、诗、本、济、余、信、宝、功、仁、富、尤、克、宇、方、俊、友、平、容、和、里、开、其、金、明、古、均、生、朋、昭、炳、伟、兆、代、伦、德、才、全、丰、久、培、长、万、贵、启、日、春、发、茂、昌、华、永、安、治、艮、正、兴、东。——99字

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柏树镇磴子坝(七里乡从柏树镇迁出)谯氏字辈: “国、正、天、心、顺;家、和、子、定、昌(康)。事、德、流、方、远,承、先、思、友、光”。

四川南充市南部县梅家乡:大 、文 、发 、永 、修 、明 、德。

四川巴中市(1):(巴州区顶山镇康民村(原果敢乡康民村)即康家沟): 云 、开、益 、堂、 春 、守 、先、 思 、三。(2):(明代谯变龙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回):龙、茂、永、尔、天、文、灯、万、年、时、仕、正、乾、坤,2002年重新续:礼、义、仁、和、光、映、显、象、儒、玉、旨、锦、登、贤、才、学、远、大、超、英、俊、荣、贵、家、国、智、勇、全。

今陕西省的汉中市西乡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宣汉市、南充市、广安市、巴中市、阆中市,甘肃省的庆阳市镇原县,湖北省的麻阳县,贵州省的沿河县、重庆市秀山县、山东省齐河县、湖南省石门县等地,均有谯氏族人分布。

谯姓起源(来源)

谯姓主要源自:姬姓。

谯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召公姬奭之子盛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谯姓起源,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姓姬名轩辕。古代五帝时期的二十二姓title=周召公姬奭中的姬姓,下分谯氏、孟氏、孙氏等? 姬姓始祖源于五帝时的帝喾的后裔。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后世尊称后稷。上古时期周朝的周天子――周文王姬昌,即是后稷的子孙。这就是谯姓最古老的源头?周朝姬姓王室的召公姬奭,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是周朝著名政治家,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支持周公东征平乱。深受倚重。其中一子姬盛封于谯者,为谯侯。谯侯之子孙以邑为氏,则为谯氏。

由于召公姬奭已有朝廷封地陕之右,其子盛虽封国,但封地少国亦小,到东周时周天子弱诸侯强,大国兼并侵吞小国。谯国亦在此时被吞掉。谯氏族人四处迁徙,从此分散各地。其中一部份谯氏祖先又辗转回到其始祖姬盛出生地,即召公封地居住,时召公早逝,此地已属秦国管辖。后来又从陕迁居巴郡。据南充专家学者考证,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谯氏族人,经渭水、翻秦岭,沿嘉陵江而下,到巴郡(今阆中?苍溪?南充?西充?南部一带)定居下来。到西汉时,已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先后在朝廷任职的有谯隆、谯玄、谯周等,所以有谯氏“望出巴西郡”之说,并成为当地大姓之一?

谯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铎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铎被封于曹邑(今山东定陶),伯爵,他建立了曹国,史称曹叔振铎,也称曹振铎。曹叔振铎的后裔子孙世代为曹国君主、卿大夫,形成了曹氏一族。

春秋时期,曹氏贵族中有个大夫被封在谯邑(今安徽怀远龙亢镇),其后世子孙就以采食邑名作为姓氏,称谯氏,世代相传至今,以谯国为郡望(谯郡)。

谯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远古时期谯明之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谯明山,在典籍《山海经》中记载:“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谯明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传说中,谯明山乃谯水之源,往北汇入黄河。在远古时期多有奇禽异兽,古籍中说:“谯明之山有兽,状如貆,赤毫,曰孟槐。何罗鱼出谯明山谯水中,声如吠犬,食之的已痈……”这“何罗鱼”大概就是大鲵,俗称娃娃鱼,“食之已痈”就是食之味道鲜美之极,还可以消除痈疽肿毒的意思,今已无。谯明山是古代东夷民族的栖息、发源地之一,其时有古老的谯明氏族。

著名的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丹壶书》云:‘皇次四世、蜀山(人逐)傀六世、浑敦七世、东户十七世、皇覃七世、启统三世、吉夷四世、九渠一世、狶韦四世、大巢二世、遂皇四世、庸成八世,凡六十有八世,是为因提之纪;仓颉一世、栢皇二十世、中央四世、大庭五世、栗陆五世、丽连十一世、轩辕三世、赫胥一世、葛天四世、宗卢五世、祝融二世、昊英九世、有巢七世、朱襄三世、阴康二世、无懐六世,凡八十有八世,是为禅通之纪’,可谓备矣。而又有钜灵氏、句彊氏。自句彊而下次谯明氏,次涿光氏,以次至次民氏,如下所叙,总曰‘循蜚纪’……”

在古代谯明山的住民之中,很早即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谯明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谯氏、明氏等,世代相传至今,以北海为郡望,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谯姓郡望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巴 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两千二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东北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久负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区开发较早,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时期为“有果氏”之国,殷商时期属巴国,周王朝事情为巴子国属地。战国时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国国都迁阆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灭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秦朝时期郡县建置依旧。西汉初期,析阆中县置安汉(今四川南充)、充国县。新莽时更安汉县为安新县。东汉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内置巴郡,辖安汉(郡治)、阆中、西充国(充国更名)、南充国县(析充国县置)。东汉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为巴西郡,郡治迁阆中,隶属未变。三国蜀汉、西晋、成汉时期,郡县依旧。东晋时期,阆中为北巴西郡郡治,辖西充国(郡治)、南充国、安汉、羔羊县(今仪陇境)。南朝刘宋时期,巴西郡为僚人所聚,郡县迁今绵阳市境内侨置,辖阆中(郡治)、安汉、西国(西充国改)、南国(南充国改)、羔羊县。南朝齐时期,郡县建置依旧。南充安汉阁朱德故居唐代,隶山南西道,境内置三州,辖阆州(阆中郡)阆中(阆内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阆中)等十九县。五代时期,州县设置未变。后唐时期于阆州置保宁军,于果州置永宁军。北宋时期境内置三州,辖隶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县。南宋时期,境内置一府,辖隶潼川府路的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县及隶利州路的阆州阆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县和蓬州蓬池(州治)、仪陇、营山、伏虞、良山、相如县等二州十五县。明朝时期隶四川布政使司,境内置两府,辖顺庆府南充、西充县和蓬州、营山、仪陇县,保宁府阆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县。清朝时期隶四川省,境内置川北道,辖保宁府阆中(道府治)、南部县,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营山、仪陇和蓬州(县级州)等两府一州六县。民国初期隶四川省,境内置嘉陵道,辖南充(道治)、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蓬州改)等七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内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南充(区治)、蓬安、营山、仪陇、西充、南部等六县。阆中隶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隶川北行署区,境内辖南充市(区治,区直辖)、南充、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等一市六县;属南充专区(治今岳池县九龙镇)。1952年撤川北行署区,隶四川省,南充专区治迁南充,辖县未变,南充市改属南充专区。1953年撤剑阁专区,划阆中县隶属。1968年南充专区更名南充地区。1991年1月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区、南充市及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顺庆(市治)、高坪、嘉陵3区及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五县,阆中市由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谯姓堂号

北海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阆中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亦称西充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谯姓源流

一、(譙)qiá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大同,云南之陇川,四川之长寿、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李利涉《盛氏谱》注云:“周召公奭子盛封谯侯,子孙因以为氏。望出谯国、巴西。”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元和姓纂》云:“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封曹,为谯氏,为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亦系出姬姓。

3、郑樵则云:“曹大夫食采於谯,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汉代有谯隆,为上林令,以忠谋拜侍中;三国时蜀汉有谯周,后主时为光禄大夫;晋代有谯秀;明代有谯谟,华容人,名士。

谯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谯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qiáo,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谯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谯姓谯笔画有14画,笔画数较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名字中的笔画太少,会很不协调,如果名字中笔画太多,写起来会很麻烦。

3、谯姓五行属金,谯姓吉凶寓意为吉,谯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谯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谯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871.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据文献记载,最开始收集了411个姓氏、后补充道568个,包含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该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整齐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韵,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尽管百家姓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对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所以才会流传成百上千年。《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