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易学精研

《周易》丹道思想初论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刘国梁

道教炼丹必以天人合一论为其基础,与《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论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周易》与内丹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周易参同契》将《易》、黄老、炉火(炼丹)三者并列,没有讲《周易》中有丹道。宋代储华谷说:“黄老之学出于大易,炉火之说据于黄老,三者同出于《易》。”他第一次肯定炼丹源之于《易》。《文昌化书》说得更为明白:“天地间只此一阴一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用则谓之丹。”在这里,作者以阴阳的体、化、用阐明了道、《易》、丹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周易》中的确有内丹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不容怀疑的。、

周易与丹道密不可分


  1. 原始反终,以知生死

    1.了知生死的奥秘

    《系辞传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原始反终”,郑虞作“原始及终。”这可能是对的,从道理上与字形相近易于错讹上说得通。韩康伯注说:“死生者,终始之数也。”孔颖达的《周易正义》说:“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者,言用易理原穷事物之初始,反复事物之终末,始终吉凶皆悉包罗,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数也。

    始终与生死是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之始即人之生,事物之终即人之死。孔子很重视人的生死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不知道生,也不知道死,了解了生,也能推知死:人的生死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对待生死的态度应该是生也愉快,死也愉快,只要追求到了人生最髙的道德标准和人生境界,虽死何忧?!对生死这对范畴,孔子更重视“生”、更重视人间世事。

    《论语·先进》篇记录季路问事鬼神及死的问题有这样一段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表明孔子是把人之生的问题及其相关事宜放在生死问题的首位的。

    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生死问题呢?从他本人来讲,他叹于周室衰微,有感于奴隶制的礼崩乐坏,自命“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重整天下,复兴周室。而他自己也精于养生之道,坚持“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做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他“齐必变食”,“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

    这里的“”与“”通,表明孔子齐一心志,排除了杂念,可能诱发了气动,尝到了身心怡乐,进入了理想的仁者、智者境界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孔子也十分注意观察自然,效法自然。例如,《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阳货》说:“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孔子体察自然“穷事物之初始,反复事物之终末”,从而推知死生之说的,当然,这两句话中也可能寓含着仿效自然物之始终,探讨人生如何延年益寿的问题。

    从孔子“法天”的思想,以及战国时期已有的《行气玉佩铭》推测,孔子有可能从自然物之始终推知人之长寿的奥秘,只不过孔子没有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已。

    2.顺生人,逆成仙的雏型

    元代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说,“《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何谓原始?盖顺行阴阳之道以生人物,……是知谓知生也,何谓返终?能逆行先天之道,超凡入圣,……是知谓知死也。

    我们认为,陈致虚的看法是有根据的。第一,《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终于未济,标志着终则返始。《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是首乾,次坤,屯、蒙……象征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传下》) 即万物和人的产生及其幼稚阶段的状况。

    至既济卦为离下坎上之卦,从初爻到上爻,各爻皆当其位,似乎事物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矛盾消失了,斗争停止了,没有什么问题了,乾坤几乎息了。但是,在既济之后又继之以未济卦。这一卦是坎下离上卦,各爻皆不当位,意味着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一个过程终了,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新的过程。

    这样,事物的变化永远没有止境,所以《序卦传》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事物的发展是蜒旋式上升的,高级阶段往往出现近似某些低级阶段的现象,虽则近似,却是已发展变化了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讲,《周易》终于未济,意味着一阴一阳的变化在髙一阶段的开始,也就可以理解为终则返始了。

    第二,《易传》作者追求无思,无为境界,与道教炼丹法则,“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张三丰:《道言浅近说》)有相似之处。《系辞传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孔子在这里讲的“无为”,大概是指天地未分,先天元气浑沌未分的状态,以及天地自然无为的规律。因为孔子还说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传上》) 韩康伯注说:“作易以准天地。”孔颖达《周易正义》说,“易与天地准,……言圣人做易、与天地相准,谓准拟天地,则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是也。”我认为,与天地准,就是要效法天地之无为。

    此外,清代董德宁在《周易参同契正义》中也说,“《易》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今修丹之道亦然,故顺逆相须,阴阳交互,而后造化无穷也”其实,《周易·说卦传》所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同《周易·系辞传上》说的“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一致的,都蕴含着顺生人,逆成丹(仙)的思想。

    二、复见天地之心

    1.心的主宰作用

    《复·彖》云:“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者,此赞明复卦之义。天地养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此复卦之象,动息地中,雷在地下,息而不动,静寂之义,与天地之心相似,观此复象,乃见天地之心也。天地非有主宰、何得有心。以人事之心论天地,以示法尔。”

    孔颖达以主宰之意释“心”,谓《复·彖》以人心比喻天地之无为而无不为,目的是“示法”。这是极其恰当的。《周易》中约有十七处提到“”字。根据其寓意与用法,大致可以分四类:

    ①指人心,即思想。如,《泰·六四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这里的“中心”指发自内心。《谦·六二象》曰:“鸣谦君子,中心得也。”这里的“中心”也指人心。《咸·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里明确指人心。《益·九五》爻辞及《象》曰:“有孚惠心。”惠心即惠民之心。《益·上九》爻辞曰:“立心勿恒。”“立心”亦指人心。《井·九三》爻辞曰:“为我心恻。”《艮·六二》爻辞曰:“其心不快”;九三爻辞曰:“厉熏心”;九三象曰:“危熏心也。”这几个“心”皆指人心。《旅·九四》爻辞及象曰:“我心不快”;“心未快也”。这里的心与艮卦中之心含义完全相同。《系辞传》中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立心勿恒”等等,都指人心(即思想)而言。

    ②以人心拟物。《坎》卦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这里的“心”指水之心。水本来没有心,说水有心,只是说水的特性是不停顿地向低处流动,就象有一顆心在支配它的行动一样。“维心亨”,水流归大海,经历千山万壑,其形体经常处在艰险之中,但是,其心却是相通的。

    ③隐寓某种义理。如《明夷·六四》爻辞曰:“获明夷之心”;《六四·象》曰:“获心意也。”《杂卦传》说:“明夷,诛也。”明夷的意思就是明受到暗的伤害,“明夷之心”,谓明夷之理,即是君子处于明夷之时应该怎么办。“获心意”,即“获明夷之心”。

    ④指乾卦、坤卦的属性。《系辞传下》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臺臺者。”“说”与“悦”同。“能说诸心”,乾坤至健至顺,恒易恒简,知险知阻,将天下事理会得极透极准,自然欢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属于上述四类中以人心拟物,意思是说天地如象有一颗心主宰着它的意向和行动,引伸而言,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自然界,无时无处不是阴阳消息的过程。复卦只有初九是阳爻,其他五爻都是阴爻,说明一阳在下初生微动,虽被五阴在上压抑,但它生意油然,其生生之势不可阻挡。从卦序来说,复卦次于剥卦,剥卦只有上九是阳爻,其它都是阴爻,说阴剥阳到了极处,不过阳无剥尽的道理,一旦剥穷上,就要反下而为复。从天文历法上讲,复卦正与阴历十一月、冬至、建子(或一日之子时。即以十二地支记时,每一支约两小时,十二支与24小时相应)相应。

    在冬至之时,我国黄河中下游白昼最短,夜间最长,这一天大地受热最少。应是大地最冷的节令。然而,冬至也正是大地转暖的开始,适宜于万物萌发的过程。所以,孔子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是非常恰当的比喻。

    宋代邵雍曾咏诗赞许孔子的这个发现。他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天地之心没有一时间断改移,只有在建子之月,冬至时看得最清楚。这时一阳初动,意味着大动;万物未生,意味着要大生。犹如饮酒恰在玄酒味淡时,玄音恰在大音声希时,酝酿着畅饮和大的乐章即将开始。

    2.顺乎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

    阴阳是构成天地变化的基础,也是立《易》的根基。《易》之乾卦为阳、刚,坤卦为阴、柔。没有阴阳与乾坤,天道与易道都谈不上。因此,《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说卦传》)》;“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系辞传上》)。

    《周易》的作者对阴阳的变化有如下的闪光的思想:

    笫一,阴阳必须相交才能出现合乎规律的变化:咸卦《彖》曰:“二气感应以相与。”咸卦艮下兑上,艮为山,兑为泽,山泽通气。同时,咸卦初六与九四相应,六二与九五相应,九三与上六相应,总起来是内外六爻无不相应。这种阴阳二气上下相交相感相应而和合,即是“相与”。


    泰卦是乾下坤上,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之象,所以称为“吉亨”之卦,国君能够“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大象》),这种阴阳二气相交的思想贯通《周易》。反之,“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彖》),

    第二,阴阳相交有一定的规律,天地人三才的行动都要遵守。《豫·彖》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就是说,天地遵循自然规律而动,所以日月之度不过差,四时之行不愆忒。统治者也效法天地治理国家,一切按法律办事,则刑罚清简,人民悦服。

    第三,阴阳相交要“顺乎天而应乎人。”(《兑·彖》)以兑卦为例,从整个一卦说,一阴在二阳之上。该卦二、五都是阳爻,是谓刚中。三、上都是阴爻,是谓柔外。刚中是阳刚居中,有中心诚实之象,所以利贞。柔外、阴爻在外,有接物和柔之象,所以说亨。“亨,利贞”是兑卦卦辞。刚中则诚信,必然顺乎天理。柔外则和顺,必然应乎人心。

    道教内丹以十二辟卦或六十四卦论火候,无不以复卦所在子时为一阳发生之兆,乃进阳火之始,以坤卦为退阴符之终,这与《周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著名道教学者俞琰说:“天地开辟于此时,日月合璧于此时,草木孽萌于此时,人身之阴阳交会于此时,神仙于此时而作丹,则内真外应,若合符节,不先不后,正当其中。”(《周易参同契发挥》)。

    三、正性命,炼身心

    1.性命是什么?

    《论语·子罕篇》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讲命是极其谨慎的,往往是举其要而言。《周易》讲性、命的地方不少,约有三十来处,有的是《易经》的作者讲的,只有《易传》中的性命是孔子说的。《周易》中有两处是“性命”二字连用,如《乾·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的性命是指决定物之所以为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质。分开来说是性与命,其实是一事二义。《大戴礼记·本命》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从其自然所赋予的角度讲,叫做命,从其决定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来讲,又叫做性。性,是命之性,乃自然赋予,非人所为。

    命,乃性之命,各有差异,不能千篇一律。所以,“各正性命”,是讲世界的统一性和万物的差异性,希求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这里的“性”指人性,命指天命。“顺性命之理”,包括“天之道”与“民之故”。《说卦传》还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祌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里说的“穷理”是穷尽事物之理。“尽性”是穷尽人之性。”“以至于命”之命是天命。此外,《系辞传》上单独提到“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成之者性也,”

    是接“继之者善也”而来,讲阴阳之气交迭运动而发生变化,生生不已的善一旦落实而成为某一具体事物时,便是性。“成性”是接“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而来,意思是经常用《易》以崇德广业,结果使它变成本性。假如能“成性存存”,即足“道义之门”,道义即由此而出。《乾·文言》说:“……利贞者,性情也。”这是解释乾元的性情——即健。性是事物的本性,是从静态讲,情是性之外在的表现,是从动态讲。所以性与情实际上是一回事。

    《周易》的性命说对道教炼丹中的性命双修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首先,道教以“命”为先天“元气”,认为人自脐带一断,则性命分开,“性”带气上移于“天边”(心),“命”带气下入于“海底”(肾),二者相距八寸四分。炼丹就是锻炼后天的性命,使之合一,长此以往,先天的性命便自然地发现。

    这同《周易》讲“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希求事物保持(或复归)自己区别于他物的特性,并且在事物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周易》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亦即命与性的统一。道教学者认为,“性即神也,命即气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体也。‘(《入药镜》混然子王道渊注)二者是极其相似的。

    第三,性与命是一而二的。《大戴礼记》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周易》作者认为性命是一事而二义的思想早于《大戴礼记》。元代道教学者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中和集》六《论部》)可见,道教对于性与命的关系的阐述是同于儒家的。

    2.“闲邪存其诚”

    孔子讲“正性命”,一是讲万物各自保持其区别于他物的本质规定性,各得其宜,互不妨害,二是讲万物间彼此和谐,充满无限生机。人们在对待自然物与社会问题时是这样,要延年益寿也必须这样一一既复归人之先天,又与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和谐相处。

    人自降生之后即有各种不利于其生长的外界因索的干扰,“闲邪存其诚”(《乾·文言》)就是修炼身心,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周易》中有许多这样的养生道理。

    首先,“闲邪存其诚”,防范邪恶不使其侵入于心,保持内心之诚。这不但是儒家,也是道家,道教的养生出发点和根木。

    其次要“惩忿窒欲”(《损·大象》),“慎言语,节饮食。”(《颐·大象》)。既不使外欲伤身,也不使言语招祸,或饮食不当而损害身体。因此,《易》作者主张“君子以懿文德”(《小畜·大象》)即细行必矜,独善其身。

    第三,强调道德的修养对于身心健康的至关重要。《易》之作者主张修善改过,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蹇·大象》:“君子以反身修德”;《益·大象》:“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乾·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系辞传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益·大象》:“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大畜·大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第四,“乐天知命”(《系辞传上》),一切顺乎自然规律。这些思想也都是道教炼丹所坚持的。

    四、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1.天人合一论的典范

    《系辞传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这是《周易》中对天人合一论比较典型的论述,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论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

    第一,天人互相感应。例如,《乾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资犹赖也;统者,属也。这是说,万物依赖“天”之德而有始,而万物又属于天。《坤卦·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大有·上九》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无妄·彖传》曰:“……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大畜·上九》曰,“何天之衢,亨。”高亨先生说:“何读为荷,担也,受也。衢读为庥,庇荫也。亨即享字,祭也。筮遇此爻,在受天之庇萌,宜举行享祭。”《革卦·彖传》又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孚卦·彖传》:“……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不过,《周易》中的天人感应论与在它之前存在的那种天人直接相通,而无中间环节的天人感应论不同:一是《周易》作者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传上》)。在《周易》作者看来,《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不是《易》效法天、地、人,而是天地、人效法《易》。因此,人们只要按《周易》卦爻变化的原则行事,那么,就一切合符天意,万事大吉。二是《周易》中的《传》还从卦象的角度賦予了天地以等级观念。《说卦传》认为天即乾卦,又称为父和君。地即坤卦,又称为母。天和地比较,“天尊地卑”(《系辞传》上),贵贱不同。至于人,《周易》也认为有王、圣人、贤人、君子、大人、小人、百姓等等不同的等级。

    第二,天和人必须和谐。《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这里的鬼神非指宗教之鬼神,乃指天地造化之迹,也就是自然规律的功用。北宋张载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正蒙·太和篇》)“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仲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正蒙·动物篇》张载关于鬼神是阴阳二气屈伸、变化的思想正好是对《周易》《乾·文言》中鬼神的极好解释。《易》作者认为,天与人和谐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者才能进入这种极髙的堍界。

    第三,人必须效法天地。怎样效法?一是通过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去认识其规律·这就是《系辞传上》说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二是了知事物的始终一一推原出“始”为何物。“终”为何物,从而知道“生”为何物,“死”为何物,达到既乐生又不畏死。

    第四,效法自然的方法是摹拟。《系辞传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易》作者认为,《易》即摹拟天地自然而作,天地怎样,《易》即是怎样。这里的“不违”也就是相似相同。这里的“不过”即是没有差忒。

    《易》作者认为,天地自然仿佛有“智慧”,其智慧遍及于万物,其规律包含在天下一切事物中而没有一点差忒。而《易》也包融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所有问题,以反映了自然规律的《易》道去解决天下的所有问题,也绝对不会出现遗漏和差忒,不存在过或不及的问题。这样人们便会达到“乐天”——顺乎自然,“知命”——承认并且顺应客观规律,能够做到这样,当然不忧了。《易》作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摹拟,世界如何,《易》亦如何,二者几乎完全一致,所以说“不违”、“不过”、“不流”、“不忧”

    元代道教学者俞琰说:“丹法以天为鼎,以地为炉,以月为药之用,而采取必按月之盈亏。以日为火之候,而动静必视日之出没。自始自终,无一不与天地合。”(《周易参同契发挥》)可见,道教炼丹必以天人合一论为其基础,与《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论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2.炼丹途径的启示。

    《周易》中有泰卦与未济卦。泰卦是乾下坤上,象征天地相交,阴阳相接,万物无不通畅。未济卦是坎下离上,坎为水,离为火,象征《周易》所蕴藏的自然与社会的矛盾即将在新的阶段上重新开始,物不可以终穷。事物生生不已,永远没有止境。

    以上这种思想对道教炼丹很有启示,道教内丹的基本途径是坎(水)离(火)相交,生命机体生生不息,内则各部分平衡相融,外则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可能受到《周易》泰、未济的启迪,难怪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推演五行,较约而不繁,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日月相薄蚀,常在晦朔间,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清代刘一明对此解释说:“金丹之道,阴阳调和之道,阴阳和则生丹,阴阳背则败道。”

    五、远古高功夫师的足迹

    1.存不存在湮没的周易功?

    《周易》中是否存在内丹功法?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是《周易》中有比较系统的内丹理论。例如:“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的天人合一论;顺生人、逆成丹的雏型——原始反终,以知生死,从而复归太极;“复见天地之心”的原始的炼丹火候论。其次,《周易》中对人们修养德性的要求可能诱发出气功。《乾·文言》说“闲邪存其诚”;《损·大象》说:“惩忿窒欲”《颐·大象》说“慎言语,节饮食”:《系辞传上》说“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等等,都有诱发出气功的可能;第三,《周易》中的咸,艮、困、震、夬、颐等卦即有具体的修炼功法。

    2.远古髙功夫师的伟大实践

    《周易》中尽管没有具体的功法名称及操作程序,但是却留下了春秋时代以前髙功夫师练功实践的一些片断:

    ①咸卦功。《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这是兑上艮下卦。“兑”象征少女、“艮”象征少男,少男少女,阴阳相应相合。“兑”又为泽,“艮”又为山,泽在山上,泽水下渗,山沉稳而坚定地承受。《咸·初六》“咸其拇”,咸同感,通撼。拇,足之大指。“咸其拇”,即撼动足之大指。

    《咸·六二》:“咸其腓。”腓即小腿肚。“咸其腓”即撼动小腿肚。《咸·九三》,“咸其股。”股即大腿。“咸其股”,即撼动大腿。《咸·九五》,“咸其晦。”晦,后背上的里脊肉。“咸其晦”,即撼动后背上的里脊肉。

    ②艮卦站桩功。艮卦是艮上艮下。艮卦卦辞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就是说练功开始时,脊背如山一样静止,全身都宁静无动,敛神入静进入山的心态,稳当泰然,达到了唯我又无我,对外界毫无感觉,甚至有人走过庭院也看不见,感觉不到庭院里有人。《艮·初六》:“艮其趾”,趾乃脚趾。“艮其趾”,即从脚趾开始静止。《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腓为小腿肚。“艮其腓”,即调整小腿肚。《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限,腰胯,是人体上体与下体交际的地方。夤、即膂,是连结上下体的东西,即夹脊肉、胁部肉,把夤裂开了,人体将分为两部分。“薰心”,心如火熏一般。这里讲了腰部、脊背肉,胁部肌肉的调整。放松、腰要中正,不可僵硬。心如火灼。

    “六四:艮其身。无咎。”这里指调整腰部以上的身体,主要指胸腹,要求身躯象山一样安静、宁静。《艮·六五》:“艮其辅,官有序,悔之。”“辅”,即颊骨。“艮其辅”,即把整个颊骨、脸部都放松,宁静下来。“言有序”,可能是练功中默念的咒语(可引申为练功意念),耍按规则,顺序进行。《艮·上九》:“敦艮,吉。”“敦”,借为“耑”,即头。练功时头部要调整好,要正中,宁静、安祥,与天相接,光明。这种艮卦功要求练功时想着山的形象,自己完全与山合为一体,自己的脚即是山脚,腰即是山腰,头即是山顶,宁静地站立于天地之间,周身感到稳定,心态平静自然,磊落大方,仿佛与宇宙融合,与天地相通,甘露纷纷霏霏降落下来,沐浴着全身

    ③复卦功。复卦是震下坤上。《复·彖》说“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是内卦为“震”,为动,阳刚发而欲快。外卦为“坤”,为顺,虚无空旷,任其上升,发展。复卦是一阳爻在下,五阴爻在上,象征阳刚初萌,深藏于地,正在逐渐孕育、发展。说明阴阳二气的变化是阴气发展到至极,物极必反,阳气即萌发出现。阴阳周而复始,天地万物流传不息。而五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发动,也可以理解为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五阴爻在上即是“虚极”,“静笃”。一阳爻在下即是“万物并作。”复即是万物循环往复。这要求练内丹的人要了解阴阳反复之道,不要一味追求事物的成熟、壮或鼎盛,而要清心寡欲、安静、做到如象每年十一月(建子)冬至、天地正于虚静中开始孕育“万物并作”一样。

    ④夬卦功。初九曰,“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九三曰:“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恒,无咎。”这里的“趾”即脚趾,“頄”即颧骨。“壮于前趾”,“壮于頄”,即要求练功时脚趾与颧骨都要恰当配合其他部位的动作。

    ⑤颐卦功。初九曰:“舍尔灵龟,观我朵颐。”舍、弃也。尔,你也。灵龟,明智的龟,是可以不食而长寿的动物,也是一种美味佳肴。朵颐,口颊蠕动欲食甚至垂涎欲滴的样子。这可能是练功时用舌尖顶住上顎,一味想到美味——龟,而使任督相通,致使津液涌于□腔的状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3/12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