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NY/T 227微生物肥料NY 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3.2安全间隔期safety interval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3.3防治指标(经济阈值)control index(economicthreshold)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3.4 防治适期suitable date for control病虫革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3.5 茶树专用肥tea specialty fertilizer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4基地选择、规划4.1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20的要求。4.2 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用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4.3道路和水利系统4.3.1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4.3.2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4.4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11767-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4.5茶园生态建设4.5.1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4.5.2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阴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4.5.3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4.5.4对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4.6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5茶树种植5.1茶园开垦5.1.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方法和施工技术。5.1.2.平地和坡度15o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0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5.1.3开垦深度在50厘米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5.2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5.3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40厘米。种植茶苗 根颈离土表距离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6土壤管理和施肥 6.1土壤管理6.1.1定期检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1次。根据检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6.1.2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6.1.3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6.1.4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6.1.5土壤pH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至4.5~ 5.5范围内。土壤pH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至适宜的范围。6.1.6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 5020的要求。6.2施肥6.2.1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6.2.2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允许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宜施用茶树专用肥。6.2.3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 NY/T 227要求。6.2.4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6.2.4.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厘米以上。一般每亩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千克~400千克或农家有机肥1000千克~2000千克。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6.2.4.2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天。30天开沟施入,沟深10厘米左右。追肥化学氮肥每亩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千克、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千克。施肥后及时盖土。6.2.5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7病、虫、草害防治7.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规定的范围。7.2农业防治7.2.1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7.2.2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7.2.3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7.2.4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7.2.5将茶树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7.3物理防治7.3.1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7.3.2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7.3.3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7.4生物防治7.4.1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7.4.2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7.5化学防治7.5.1严格按制订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附录B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7.5.2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7.5.3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附录C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 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7.5.4严格按照GB 4285、GB/T 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7.5.5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7.5.6从国外引种或国内向外地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的病虫草随种苗带入或带出。8茶树修剪8.1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8.2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提倡使用波 尔多液冲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8.3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 茶行间20厘米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8.4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 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9采摘9.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9.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9.3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9.4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附录B(规范性附录)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附录C(规范性附录)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标准号:NY/T 5018-2001
五指山红茶,海南省五指山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1]
五指山是海南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多雨多雾,光、热、水资源丰富,土质微酸、土层深厚肥沃,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国最南端的高山云雾茶叶产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的滋润,成就了五指山茶叶的优良品质。[2]
2015年11月0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五指山红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
中文名
五指山红茶
产地名称
海南省五指山市
品质特点
条索紧结肥硕、棕褐油润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公告第2314号
快速
导航
产地环境
历史渊源
生产情况
产品荣誉
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性:五指山红茶外形:条索紧结肥硕、棕褐油润;汤色:红琥珀色明亮;香气:奶蜜香;滋味:甜醇爽滑;叶底:肥软红亮。其典型品质特征为“琥珀汤、奶蜜香”。
内在品质特性:五指山红茶富含茶多酚、茶黄素、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其中水浸出物≥34.0%,总灰分≤7.0%,茶多酚含量大于≥10%,游离氨基酸含量 >1.5%,咖啡碱含量≥2%,茶黄素含量≥0.1%,茶红素含量≥2.5%。
安全要求:严格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T 5018-2015《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 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为总体基准要求;GB/T 13738.2-2008《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的规定组织生产。[3]
五指山红茶
产地环境
五指山市生态环境优越,其生态系统完整,冬暖夏凉,不受寒潮侵袭,也不受台风影响。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五指山生物种类繁多,植被分布为热带自然景观。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岩为主,加上历年植被的枯枝落叶腐烂,土地较肥沃,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境内植被好,湿度高,云雾漂浮,如滤光筛子,吸收光波较长的红橙光和红外光,使光波较短的蓝紫光和紫外光通过,利于叶绿素b的生成,同时有利于茶树更有效的利用光能,提高叶中物质积累,促进芳香物质形成,利于有机物质积累,提高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有利滋味形成;五指山红茶所用茶树品种为当地群体种和无性系良种为主,具有抗性强、叶厚、持嫩性好、内质好等优点。五指山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和优良的茶树品种是形成五指山红茶优异品质的基础。[3]
五指山红茶
历史渊源
五指山茶在明代就已列为贡品上贡朝庭。如清朝张涕、邢定给、赵以谦等人幕修,后经郭沫若同志点校出版的《崖州志》一书所记述:“明土贡品主要有……牙茶、叶茶”。因此,崖州在明代不但已有五指山区出产的茶叶上贡朝庭,且上贡的五指山茶叶均经过精细加工。[3]
2015年3月,五指山市茶叶协会正式成立。[4]
2016年3月21日,海南省五指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五指山红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新闻发布会暨五指山茶产业发展论坛在海口中改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5]
问题一: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无公害食品定义分别是什么? 一、安全食品新概念
1、无公害食品
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食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当代农产品生产需要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跨接在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食品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概念是我们国家提出的,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
为适应我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国际市场竞争,从1996年开始,在申报审批过程中将绿色食品区分AA级和A级。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 *** 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食品的基本要求。
3、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叫法,这一名词是从英法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给有机食品下的定义是:根据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标准中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4、绿色无公害食品
绿色无公害食品是出自洁净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有关、有害物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经过专门机构认证的一类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泛称,它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在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识上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绿色无公害食品未必都是绿颜色的,绿颜色的食品也未必是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是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如绿色和平组织、绿色壁垒、绿色冰箱等。
(2)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
问题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金字塔结构。简单说,绿色食品比无公害食品要求高,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要求高。如下:
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来讲,无公害食品应当是普通食品都应当达到的一种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是农业部绿色食品行业标准,分为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 *** 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从本质上来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产品。
有机食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食品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非其它资源。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而其他食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技术,且不禁止基因工程技术的使用。如绿色食品对基因工程和辐射技术的使用就未做规定。
问题三:“无公害”是什么意思? 产地符合一定条件、生产符合一定规范、产品符合一定标准,认证符合一定程序的,取得合法环境品质优良特征标志的农产品叫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既要有优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又要有健康安全的环境品质。国内无公害种植水平很高的“不老泉”,国内没有销售,主要是出口及供应 *** 。无公害农产品是一种具有独特标志的专利性产品,严格有别于其他农产品,而这种独特标志包涵了其生产技术的独特性、管理办法的独特性。正基于此,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是有别于一般性农业生产,它必须有自己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并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 。
baike.baidu/...RBNLVq
问题四:无公害食品的如何区别 从安全成份和消费对象及运作方式上划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之间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区别是:无公害食品同一类产品不同品种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标准,而这些环境标准之间没有或有很小的差异,其指标主要参考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是同一类产品制定一个通用的环境标准,可操作性更强。《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3-2001)该标准对影响畜禽生产的养殖场、屠宰和畜禽类产品加工厂的选址和设施,生产的畜禽饮用水、环境空气质量、畜禽场空气环境质量及加工厂水质指标及相应的试验方法,防疫制度及消毒措施按照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无公害畜禽生产的实际做出了规定。从而促进中国畜禽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产品安全质量管理,规范市场,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该标准对影响水产品生产的养殖场、水质和底质的指标及相应的试验方法按照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无公水产品生产的实际做出了规定。从而规范中国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环境,保证无公害水产品正常的生长和水产品的安全质量,促进中国无公害水产品生产。
问题五: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含义是什么?急!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主要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常穗代表农产品,对勾表示合格,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
问题六: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什么区别 范围的问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都是无公害食品。 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格。有机食品在种养的时候,不能用普通化肥、农药,只能用有机肥、农药。养殖有机食品,不能用普通饲料。有机食品在环境、选种、种养都比绿色食品要求更高。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1 NY 5051——200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2 NY 5052——2001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3 NY 5053——2001 无公害食品 草鱼、青鱼、链、鲸、尼罗罗非鱼
4 NY/T5055——2001 无公害食品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5 NY 5056——2001 无公害食品 海带
6 NY/T5057——2001 无公害食品 海带养殖技术规范
7 NY 5058——2001 无公害食品 对虾
8 NY/T5059——2001 无公害食品 对虾养殖技术规范
9 NY 5060——2001 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
10 NY 5062——2001 无公害食品 海湾扇贝
11 NY/T5063——2001 无公害食品 海湾扇贝养殖技术规范
12 NY 5064——2001 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螫蟹
13 NY/T5065——2001 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螫蟹养殖技术规范
14 NY 5066——2001 无公害食品 中华鳖
15 NY 5068——2001 无公害食品 鳗鲡
16 NY 5073——2001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17 NY 5156-2002 无公害食品 牛蛙
18 NY/T 5157-2002 无公害食品 牛蛙养殖技术规范
19 NY 5158-2002 无公害食品 罗氏沼虾
20 NY/T 5159-2002 无公害食品 罗氏沼虾养殖技术规范
21 NY 5160-2002 无公害食品 虹鳟
22 NY/T 5161-2002 无公害食品 虹鳟养殖技术规范
23 NY 5162-2002 无公害食品 三疣梭子蟹
24 NY/T 5163-2002 无公害食品 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规范
25 NY 5164-2002 无公害食品 乌鳢
26 NY/T 5165-2002 无公害食品 乌鳢养殖技术规范
27 NY 5166-2002 无公害食品 鳜
28 NY/T 5167-2002 无公害食品 鳜养殖技术规范
29 NY 5168-2002 无公害食品 黄鳝
30 NY/T 5169-2002 无公害食品 黄鳝养殖技术规范
31 NY 5170-2002 无公害食品 克氏鳌虾
32 NY 5171-2002 无公害食品 海蛰
33 NY 5172-2002 无公害食品 水发水产品
34 NY/T 5054-2002 无公害食品 尼罗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 NY/T 5054-2001
35 NY/T 5061-2002 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 NY/T 5061-2001
36 NY/T 5067-2002 无公害食品 中华鳖养殖技术规范 NY/T 5067-2001
37 NY/T 5069-2002 无公害食品 鳗鲡池塘养殖技术规范 NY/T 5069-2001
38 NY 5070-2002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0-2001
39 NY 5071-2002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1-2001
40 NY 5072-200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 5072-2001
41 NY 5152-2002 无公害食品 大菱鲆
42 NY/T5153-2002 无公害食品 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43 NY5154-2002 无公害食品 近江牡蛎
44 NY/T5155-2002 无公害食品 近江牡蛎养殖技术规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6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茶道让人神情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