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王达:茶人精神无味才是至味

品茶 2023-11-13 11:41:47

王达:茶人精神无味才是至味

什么是人,什么是茶人精神?

这两个常挂在我们口边的词,真要追究起来,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给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但是,至少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如果不是像现今评选名优茶那样泛滥地去定义这两个词,这两个词的头上就都应该是顶着一顶由众多褒义形容词构成的大光环,换个角度来说,严格意义上的茶人至少在茶界是个名人,他的茶人精神至少是建立在对茶叶事业卓越而又轰轰烈烈的贡献上的。获得茶界最高荣誉“觉农勋章”的老茶人们,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了。

事实并非如此。能够经历大事、做过历史意义深远大事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况且即使在茶界大名鼎鼎,放到整个社会中去,原本的轰轰烈烈又将沉寂下来,因此,完全以名气大小和事迹显隐来给茶人和茶人精神划分等级,显然不够准确。真正的茶人,即便是真的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至少都应该能像茶一样,浓郁之中也不失淡雅。而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显著历史功绩的茶叶工作者来说,能像茶叶一样,始终平和、舒缓地奉献着,难道就不是茶人了吗?无味才是至味,不正是茶叶和茶人上都应具备的品质吗?

记者近日采访了“觉农勋章”获得者,77岁的老茶人王达先生。王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鲜明茶人性格特征的老茶人。他的老家在上海崇明岛,1949年,他从崇明岛来到了复旦大学,成为茶叶专修科的一名学生。“在我们这批人考进复旦之前,茶叶系随复旦大学刚从重庆回到上海,每届只招收3到4名学生,那时大学里一个系也只有几个学生。我们是刚解放后招的一批大学生,到了我们,班里就招了33个人。”说到复旦茶叶系,王先生显得格外兴奋,当年的那些同学老师,在他的生动叙述中又一个个活跃起来了,一群立志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茶叶事业的年轻人仿佛正迎面走来……

1951年,这群年轻人终于走出了复旦的校门,投身到了茶叶事业中。其中,王达先生的工作岗位就是华东农林部特产处。他说,他的同学和他一样,毕业后主要分配去向都是机关,去了以后就跟着领导各茶区地跑,调查、了解和指导茶区生产,那时的机关工作跟现在的也很类似。不过和现在大学生进机关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即使是地市一级的机关都不容易考得进去相比,那时的大学生,一般都会分配到中央级和大区级的机关,这一点说起来,多少也令王达有些自豪。

王先生说了很多关于当时全国茶叶的生产情况、很多他的老师、同学和同事的事迹,而绝少提到他自己。他说,这一代人是一个群体,从大学校门出来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基本上相差都不会太大。细细去品味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就像是开水冲泡的一杯绿茶,在浓烈的大环境中,显得舒缓、平淡,初入口时,满是苦涩的滋味。

解放之初的生活确实很苦,但是,王达感受到更多的还是幸运和快乐。他说,那时候上大学的机会很少,自己能上大学,毕业后又能到华东区农林部,随后又调到国家农业部,和同龄的大多数人相比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工作起来,当然充满了快乐。

而且格外让他觉得欣慰的是,他所在的农业部是制定茶叶政策的部门,也是代表农民利益的部门。当时的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主要由供销社、商业部和农业部分工主管,在制订政策时,各单位难免会有一些不同意见,而王达所在部门正是要深入调查农民情况的部门,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参与制订政策的。身为茶叶工作者,能为农民做事让王达感到特别自豪。

“那时候,中央机关每隔几年就有一批人要到地方去,叫精简机构。那时候很多人都很害怕,害怕一调就调到边疆去了。当时,很多人就怕到‘新西兰’去,所谓的‘新西兰’就是新疆、西藏和兰州(甘肃),那时叫支援大跃进。”王达说,1958年的一天,他刚从华东出差回到北京,领导就拿出来文件,说他被调到了湖北省农业厅。虽然离开北京去武汉并不是很愉快的事情,但是,王达说,和那些去“新西兰”的人比起来,武汉毕竟还是大城市,自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此接受了调动。到了武汉以后,王达的主要工作还是在茶叶种植、生产上,他至今还记得当时去恩施帮农民开山种茶的情景。

大跃进结束后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不久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生产由军管会接管,茶叶生产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王达毫不讳言,在湖北的20年间,自己多数时间只能按部就班地工作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达全家回到了北京。记者从他的简历中看到,1982年,他升任为农牧渔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总站二处副处长,但是他自己却并没有提及这次升迁。

如今,王达已经退休在家了,却依然关心着茶叶的发展,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还兴致勃勃地谈起现在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路线,为这样的路线叫好,并提出了自己对茶区怎样建设“新农村”的思考。这样一位受到时代局限,却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坦然地做着平凡的事情,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又始终快乐着的人,不也值得我们尊敬吗?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要在平淡和平凡中度过一生的。

王达简历

1931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岛;1949年秋至1951秋,在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学习;1951年秋至1953年春,在华东农林部特产处任助理技术员;1953年春至1958年夏,在农业部特产司任助理技术员;1958年夏至1979年冬,在湖北省农业厅特产处任技术员、农艺师;1979年冬至1982年秋,在农业部经济局二处任农艺师;1982年秋至1992年夏,在农牧渔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总站二处任副处长、高级农艺师;1992年退休。

长期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和行政组织管理工作。参加了茶叶生产方针、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写了许多指导茶叶生产的文章和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特别是在主持和组织实施改造低产茶园和全国名优茶开发项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与组织开发、推广采茶机项目中,获得农业部三等奖。主编出版《中国名优茶选集》,与人合编出版了《中国名茶录》,参与编审《中国茶业五千年大事记》。

苏轼人间至味是清欢全诗

苏轼人间至味是清欢全诗如下: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品出处】

出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作品原文】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⑵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⑶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⑷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⑸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⑹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⑺漫漫:水势浩大。

⑻“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午盏:午茶。

⑼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作品翻译】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创作背景】

这首纪游词,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作品赏析】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关于茶叶的名句(快来)

1、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2、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3、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4、五色土陶千年神韵,紫砂壶品百味人生。?

5、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6、菊花茶,苦到极致,漫过舌尖,直至心田。?

7、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8、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9、品饮青茶:色香俱浓怡心神,苦尽甘来攻自成。?

10、品饮绿茶:碧波荡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1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12、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13、待炉上水壶唱响,待壶中水汽沸腾,泡上一杯花茶。?

14、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扩展资料: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茶”既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又浓缩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人“种茶、吃茶、写茶”,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茶早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了古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是在人与茶之间的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清香甘甜的茶就像是偏偏君子得到了各朝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沏一展茶,畅谈历史古今,指点江山社稷,诗如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词若苏轼“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4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