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饮茶史,底蕴深厚,长盛不衰。我们来探古寻幽,看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上古时代,茶最早以为药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已作为饮料饮用。
汉 代
没有太多史料记载,
但公元前59年,王褒在《僮约》中有:
“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净具,已而盖藏”,
反映了当时煮茶、买茶的情景。
三国时期
张揖《广雅》说:当时饮茶方法是“煮”,
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
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
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
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 代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
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
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
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
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唐朝,上流社会鄙视拒绝瓷器,
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
宋 代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
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
一边冲一边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这叫“点茶”。
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
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
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
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
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宋人认为金属茶碗有腥味儿,
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
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
斗茶喜用白茶,
为黑白分明,宋人爱用建窑小黑碗,
胎厚、古朴,看似笨重,
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斗茶和质朴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
元 代
元代喝茶风尚不是很浓,基本沿袭宋代的旧俗,对喝酒倒是十分热衷。
明 代
茶事发展到明代则达到了一个高峰。煮茶保留了药用的遗风,但损害了茶的本色清香,明代开始采用嫩叶冲泡的方式。据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认为龙团茶做法是浪费百姓的劳力,下令停止龙团制作,直接进献芽茶,史称“罢团兴散”。由此看来,洪武二十年是中国饮茶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重大。
清 代
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层面上。
掀开盖得见颜色,还要讲究个酽。
这就像现在还有很多北京人喜欢以茶解酒,
茶不酽当然影响“功效了”。
到了清代,工夫茶泡法普遍流行,
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俞说可谓一语中的。
潮州工夫茶艺程式最具代表性,
一直沿用至今。
江苏宜兴,古代称“义兴”、“阳羡”。阳羡茶在唐代颇有名誉,为进贡天子的贡茶。诗人卢仝吟咏:“问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名气之大。我国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唐朝时代陆羽著《茶经》而完备其事。
但饮茶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了变化。
历史上,我国的饮茶方式有三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煎饮法到煮茶法的过渡。
把茶直接放入茶釜中烹煮,是唐代以前常见的方法。
茶最初被发现时,人类的祖先们还生活在原始部落,当时生产力低下,吃饭是一个大问题。当他们发现茶树叶没有毒,滋味尚可时,就当菜叶来采食,而对于茶的色香味,则没有心思仔细品味。在不断的食用中,他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且可以振奋精神,对一些病症也有疗效,于是将茶从粮食中分离出来,煎来当药。
从先秦到两汉,茶从药物变成饮品。当时人们饮用茶水时,可以煮成羹汤来喝,而且茶中可以加入粟米和一些调味料,做成粥状食物。
到唐代这种方法还存在,但遭到了陆羽的反对。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了基础。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在唐时接受了汉人饮茶的习惯,并保留和传承这一方法至今。
第二个阶段煮茶法到点茶法的过渡。
斗茶之风自唐代开始,至宋代达到高峰。点茶法从宋代的斗茶中发展起来,后被广泛接受。
此法不用茶釜直接煮,而是把茶末放入茶盏,用沸水冲点。若使茶末和水交融一体,必须用到一种重要工具“茶筅”。茶品上者,以茶筅击打茶汤,沫饽堆积,水质浓稠。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饮毕盏中依然有余汤,称为“咬盏”。
第三个阶点茶法到泡法的过渡。
点茶法,在宋代宫廷和士大夫阶层非常盛行,宋代之后,这种方式随着泡茶法的出现逐渐消失了。
泡茶法是从唐代开始,明清盛行。
唐时就有蒸青制茶法,即在采茶、蒸焙之后,并不捣碎,饮用时直接冲泡。
但因唐宋以饮用团茶为主,这种方法没有普及。
到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团茶被散茶取代,泡茶法为主的方法开始盛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
茶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又经历了从煮茶到点茶到泡茶,历朝历代不断发展演变。
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本文分享自东家匠人:六道紫砂
茶在华夏文明中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且经久不息、风靡全球。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茶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夕阳西下,一把摇椅、一杯清茶,如此静谧、如此优雅。
茶的清新与独特,可以使人们疲倦一天的身心得以适当慰藉,修其身而抚其心,当茶与人们的心灵产生碰撞与共鸣时,茶道也便应运而生。至此,茶不再是人们单纯所喜爱的一种饮品,它亦被视为一种烹饮之艺,一种修身之方,一种品茶之礼。随着历史的长久发展,人们对茶的种植、采取、翻炒、烹煮也逐渐习得良方,因而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征。当茶的文化特征被文人所赋予精神与内涵后,华夏也便运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于一体,包罗万千,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气息与魅力。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茶的起源:谈起华夏人何时开始饮茶这个问题,人们始终都无法统一其言论,说法也更是各不相同。这也仿佛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
传说早在4700多年前,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为了医治百姓的疾病,常去深山采药并亲口尝试。一天在他采药试药的过程中了72种毒,于是便倒在了一颗大树下。一阵轻风拂过,树上掉落的几片叶子落到了他的嘴边,他顺势一嚼顿时感觉满口清爽,不久后神智也逐渐清醒。因而他便带回一些树叶进行研究,后来的他发现这个树叶具有提神、解毒、醒目等疗效,便把这种树叶定作为一种?药材?,命名为?荼?(t?)。随着时代的演变,?荼?首先从药用变为了食用,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凉菜。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得到这种食用的习俗,正如云南基诺族的?那坡批批?,其实就是凉拌茶的一种吃法。
至于茶何时成为人们的饮品,时间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史料上最早记载着以茶而饮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记载道:
?脍鱼氰鳖,烹荼尽具?
?烹荼尽具?则证明汉朝人早已经将?荼?作为了一种饮品,因此我们仅知道饮茶之风早在汉朝时就已形成,而对于其何时兴起其实还无从考证。在《文化中国-品茶论道》中,茶文化专家乔先生则认为饮茶之风源起于战国时期。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的进程中,他的军队从中原打到四川,自从他攻下巴蜀地区之后,人们也便形成了煮?荼?而饮的习惯,饮茶之风也便由此兴起。
【出土的茶罗】
在?荼?字转变为?茶?字的历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唐代。在唐代的《开元文字音义》中,茶圣陆羽首次将?荼?写为了?茶?,故而他也便成为了?茶?字的推广者与传播者,并为?茶?这种植物或是饮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此,?荼?也被人们真正叫做了?茶?。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注定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茶也诞生了诸多的文化情怀。唐代人饮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因而他们在用茶的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严格的流程,这其中也包括着对茶的选取、烹煮的火候、环境的选择与饮用的规范等。这其中也显示出了唐代人的沏茶之艺、赏茶之雅、饮茶之方、会茶之礼等,故而他们对茶也便有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情怀。在唐代的与朋会客之中,沏茶与敬茶的利仪是不可缺少的,这其中不仅要注重水杯中所剩的水量,也要保证茶的水温,边喝边添,使茶水的浓度与温度保持前后相同,也可以加之茶食、甜点、佳肴等调节氛围,从而达到不同的享受效果。在品茶的过程中,茶被赋予了精神与文化内涵之后,茶文化也便应运而生。
【茶圣陆羽雕像】
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他将唐以前茶的种植、采摘、制取、烹煮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了精简的茶道精神,随着发展茶道精神则被概括为:怡、清、和、真四字。
怡 所谓?怡?说的则是茶的保健功效,茶原本就拥有着很大的药用价值,故而经常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如此,古人喝茶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因而他们注重的更是对身心的锤炼,以茶来感悟人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清 对于茶的描述有很多,如醇厚、甘甜、微苦、清新等,而清新中的?清?则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承。清心寡欲不为世间俗事所困,幽静清雅远离人间红尘成为了诸多文人墨客所竭力寻求的至高境界。
和 在华夏人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礼仪中,体现出了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亦是华夏文明中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也提现着以茶联谊的情怀,简单开一个茶话会,既经济又简便还不失文雅。
真 茶是非常质朴的一种饮品,真茶真水、真情真意、返璞归真,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更为贴切。饮茶的最高境界,在于茶对人的启发与指引,使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淡泊名利、尚德行俭,最终寻得真、善、美的人生真谛!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唐代也便兴起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饮茶的高雅兴致也便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僧侣文人与普通百姓,几乎无人不饮。
【茶圣陆羽的《茶经》节选】
在唐代人们有着专门用来存放茶团的器具茶笼,这中茶笼既有着很好的通风效果,又能很好的防虫防潮;人们亦有着用来碾茶的器具茶碾(唐人喝茶喝的是茶粉,所以要先将茶饼、茶团敲成小块,后用茶碾压为粉末)。他们的饮茶过程也是极为讲究,人们先将碾好的茶粉放入专门用来筛茶的茶罗中,前后撞击筛选茶粉;后将筛好的茶粉放入盐台,所谓盐台则是用来添加盐与花椒的器具,唐代人的饮茶保留着之前食用的习俗,故而要加一些佐料用来调味;调好后的茶粉将会倒入茶坛中烹煮,最后将其打入茶碗中饮用。
【唐代煎茶图】
这一系列饮茶的流程就是唐代著名的煎茶,在煎茶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茶文化也得以充分地展现与发展,这也是茶最早的艺术品尝形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就唐代的饮茶习惯而言,茶文化大都表现在煎茶的这一过程中,而到了宋代则演变出了处煎茶以外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宋代的?斗茶?与?分茶?等。
斗茶 所谓斗茶,顾名思义,就像是古人论剑一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斗茶则是考验人们对茶汤的调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沏茶水平。斗茶在每一年春茶制成后都会如期举行,参加斗茶的人都会自己备上好茶并携带茶具。
【宋代斗茶图】
对于茶艺比试的地点多数人会选着在颇具规模的茶店中,少数人也会选在邻水幽静的田野或是花木繁茂的庭院中,这些地方都是斗茶的好去处。比赛开始后茶艺人先各自调好自己的茶,然后通过互相评审的方式来鉴别谁的茶艺更为高超。斗茶可以是一群人共同比拼,也可以是两个人一决高下,通常情况下皆采用三局两胜的方式。
分茶 分茶又被称为?茶百戏?,它是宋代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宋代所流行的一种茶道。分茶指的是茶艺人在沏茶过程中,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所显示出的多变景象,这一点无疑更加考验茶艺人的功夫与手法。茶艺人一般单手携壶,通过不同的手势、注水的高低、壶嘴长短粗细各异的壶嘴,使注茶之时显现出各不相同的茶纹景象,进而形成不同的效果。
【宋代茶百戏】
宋代有很多大文豪都曾对分茶有过很多描绘,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曾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曾对宋代人们高超分茶技艺进行过详细描写,诗云: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如分茶巧。蒸云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遇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势字嫖姚。
诗中提及茶与水交融之后,茶汤会在杯中展现出形象各异的画面,真真假假,奇妙无穷。以此来展现出就算唐代煎茶技艺再高超,也没有宋代分茶的技艺奇妙,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茶的繁荣景象:茶之所以盛于宋,这与宋徽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不仅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制茶过程与茶香之间的联系。在宋徽宗的引领下,茶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而茶在社会中表现出的景象也愈来愈繁荣。
【宋代的茶馆】
在宋代的都城开封中,茶馆、茶肆等场所更是空前兴旺。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见到汴(bi?n)河两岸茶庄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的茶庄不仅白天经营,在晚上还会设有夜茶,除了供给茶水之外,还会有着琳琅满目的茶点。到了半夜,为了方便往来行商的市民解渴,还会有提瓶卖茶的人。在开封城内,更是设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宋代茶庄24小时的营业模式,为茶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关于茶书的撰写也远远超过了唐代,其描述更是十分详尽,人们对茶的认识与见解曾超过了30个方面。宋代的饮茶之风与品茶之道盛行天下,开封城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其浓厚的茶文化更是影响到了韩国、日本等地。如今我们也不难发现日本的茶道与中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这也正是源于宋代茶文化的影响。宋代不仅将斗茶、分茶等茶艺做到了极致,更是将茶文化推向了历史的高潮。
茶在宋代之前的发展,经历了由药用演变为食用,再从食用演变为饮用的漫长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用茶的最高境界也便是唐代的?品茶?了,而宋代人却把?品茶?与?玩茶?做到了有机统一,并开创出茶文化前所未有的浪漫情怀。因而,宋代可谓是中国茶与茶文化发展的巅峰。
【宋代兴盛的茶文化景象】
评价:茶源为茶树上尤为普通的一部分,但如今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这其中自然离不开茶的特点以及悠久浑厚的茶文化。
茶性之中有甘、有苦,同时茶还能折射着人性中的质朴、平淡、宁静、脱俗、典雅等特点,这种情怀与华夏人的品格追求与精神内容所交相呼应,进而运生出华夏独特而又厚重的茶文化。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它被人们不断注入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因而,茶不仅承载着古人近五千年来繁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它也映照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礼仪之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4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教大家巧妙复原受潮茶叶法
下一篇: 有关福建乌龙茶茶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