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与禅一杯茶里的幸福

茶百科 2023-11-14 08:35:51

茶与禅一杯茶里的幸福

蜻蜓低飞,香飘逸,人在兰花中,梦醒不知路。

很多时候,喜欢泡上一杯茶,将茶香静静地握在手心,拿起一本书,倚着窗,看着云雾下的桥,任思绪纷飞。

那飘渺中的摇曳,那纯白中的荒芜,那梦幻中的洒脱,那迎面来的清爽,顿时把满腔愁绪,驱赶到无从可知的地带。内心也随之重新化为虚无。


每一天的阳光,一直都在忙着招呼积极生活的人。而每一天的阳光都是崭新的,无法复制,也许这么久了,它早已习惯自己的工作,当雨天来临的时候,就偶尔休息一下,但是它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它想要把人们眼中的易事做到极致。


泡茶,品茗,静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悲伤的人会说:“是我苦苦追寻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遥不可及。”

快乐的人会说:“是舒爽的夏夜,我摘不到的星星和我之间的距离。”

我说:“是我与茶杯的距离,看似近在眼前,却无法体会到一杯清茶的心意。”

一杯茶里也可以得到幸福,你知道吗?


感受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内心的感觉,它不会跑,如果你的幸福感是不稳定的,那就说明你根本还不懂得幸福的真谛。

有人说,人生,一杯好茶,一本好书,一个知己,足矣。越简单越幸福。正如眼前这杯清茶,取自大自然,归于大自然,不管曾经受过的种种苦难,归根到底最可贵的仍然是心安。


静心品一杯清茶,让自己放松,让心放下烦恼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在茶的世界里,品茶让你会有时光变慢的错觉,那是因为你很享受喝茶的时光。

窗外,冬雨渐停,人的心不再朦胧彷徨,一杯茶里的幸福,握在手心里久久未曾离开,你感受到了吗?

茶为禅心

茶,拆开来看就是:人在草木间。当人真正融入草木之中时,便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爱茶的人必定是喜静善思索之人。因为一杯茶,便可洗尽铅华,卸去疲惫。一杯茶,便是一种禅意人生。

喝茶未必参禅,因为喝茶本身就是参禅。禅茶一味,不可分离。参禅让人心静,喝茶亦然。

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等。参禅,亦如饮茶,静心、宁律,使人思维摆脱生活的喧闹。

人可不饮茶,不参禅,但是,不可不静心。

静能生慧。心不静,思维就会受到限制。人不宁,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想要静心凝神,参禅不如饮茶。茶禅一味,但茶离我们的生活更近。

禅师不多见,饮茶人不少见。so,大家更喜欢饮茶。禅是一种耐心,是一种难以触碰的意境。它需要日积月累,慢慢参悟。而茶却不像禅那样枯燥,反而更加鲜活、灵动。

饮茶以静心,世事繁杂,一颗安静的心无处寻觅,安放;

参禅以探寻,红尘滚滚,不向外求,反观内心。

为了使内心安静,有人喜欢阅读,有人喜欢凝思,更多的人喜欢喝茶。一盏清茶,一种人生,一颗安静的心。

一口茶,身体静。两口茶,心神宁。茶人常笑,只因味美,心美。内心历红尘,心静人自安。

饮茶以静心,人静,心亦静。

饮茶以凝思,凝重思虑,凡事种种,一一过心,好不烦心。茶能解忧,茶能去燥,让红尘中的摸爬滚,有片刻的喘息,让满满的禅意填充生活。

人生千百事,哪能尽如意。冲动是魔鬼!冲动时所做的决定,往往是让人後悔甚至是最错误的。让自己静下来,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思考的时候,最需安静。饮茶,最让人心静,也最适合沉思。越是大事情,越是需要一杯茶。

遇事莫慌,心静事自安。

饮茶以参禅,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喝茶时间长短不同,差别也很大。

喝茶,就是参禅。喝茶久了,做事也就具备了一些禅味。不需要刻意去做,禅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禅的人会饮茶,饮茶的人会有禅味。茶禅是不分割的,有其一,必有其二。不信,你嗅一下茶香。

饮茶参禅,参禅饮茶,殊途同归。

我们最怕“茶不思,饭不想”,由此可见,茶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吃饭。

不吃饭,人会饿。不喝茶,精神会贫乏。

该吃饭吃饭,该饮茶饮茶,生活就应该如此。

不吃饭,或者少饮茶的人,身上总是少了些洒脱,多了些社会气息。饮茶未必让你多出什么,至少能让你少些苦恼。

有事多饮茶,没事也要多饮茶。和茶接触久了,你会发现生活有了新的样子。

茶如一缕阳光,温暖了内心,安静了内心,也明亮了内心。

禅如一缕清风,慰藉人心。一茶一禅,生活无忧,一禅一茶,人生足矣~

茶禅与人生感悟

茶禅与人生感悟

  导读:我认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那么茶道与禅道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茶禅与人生感悟做一详细介绍。

   茶禅与人生感悟

  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东晋时僧人单道开饮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史料、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着重诠释。茶禅入性明心见境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长兴大唐贡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国禅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临漳昭德寺。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被奉为中国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经典。

  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个人造化了。传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了下来,丢在地上,那地方长出一株矮树。他的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们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茶道历史和文化本质。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简约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茶道与禅道关系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品一杯禅茶,参一种禅机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称作茶道。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普通人的生活,大多不具备禅的超然性、超脱性,不具备禅者的喜悦安详,都是在痛苦中挣扎,谈不上什么生活的艺术,无非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当然,僧人也有种种的烦恼。不学禅的人烦恼就更多,即使是艺术家,他的生活也并不等于是艺术。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禅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到煮水煎茶中,品一杯香茗,参一种禅机,这就是生活禅,所品味禅茶。禅茶冲洗了五脏六腑,禅净化了心性灵魂。在简约、淡泊的口味里,在清汤茶水中静心关照,止心止欲,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此心无住。

  茶艺是泡茶者与品茶人使品茶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卢仝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的转变;皎然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僧人到禅人的转变。我们在卢仝的诗中读到了儒家的"济世",在皎然的诗中读到了释家"超凡".两人借助同一载体从不同的途径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5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