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趣闻

小小茶农 2023-11-14 14:06:30

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趣闻

唐宋时期,“斗”活动风行天下,以此为乐。而当时国内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的,工艺流程很是讲究,资源投入甚大,颇为奢侈。那现在为什么只剩下普洱茶(及其他个别茶种)保留饼、团等各种形状呢?这其中的趣闻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了。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儿时放牛,后出家当和尚,还行过乞,生活非常穷苦,是十足的“屌丝”。他看着当时人们的各种奢侈生活极不顺眼,心中很是反感。其中就包括“斗茶”,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

于是朱元璋在“逆袭”成功,当上了皇帝之后,“废团茶兴散茶”的新政就出台了。公元1391年,朱元璋一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让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贡茶改革很快在各地实施,并由此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于是,国内的各种茶叶都跟着改头换面了。

在这次改革浪潮中,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地处偏远,文化迥异,新政的实施鞭长莫及,普洱茶饼、团等各种形状的工艺才得以保留至今,值得庆幸。

团茶的团茶发展历史

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宋代《画墁集》中谈到唐宋之间制茶技术的演变:唐陆羽所烹的是“草茗”,即散茶;到唐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
宋初《清异录》有一段话:“得建州茶膏,取得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
《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载:“保大四年(946)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研膏茶和的乳茶如何制作,未见详细介绍,据后人分析,两者制作大致相近,都是把蒸制过的茶叶捣碎,配以乳酪调和成膏,有如后来制作的“神曲”茶。
北宋初“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凤团”,后又作龙团。从研膏到的乳,再发展到凤团龙团,是我国茶叶制作技术的一次飞跃发展。
据《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州)、剑(南剑州)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极,他处不能造。”
在黄儒的《品茶要录》和赵汝砺的《北苑别录》里已分别从品茗角度和制作实践,对团茶的制茶技术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
团茶依据采制的时间、场地、芽状和品位,分很多档,叫“纲次”。《北苑别录》介绍,有细色五纲、粗色七纲,细色五纲并列有各纲品名和入贡数,粗色七纲未列品名,仅分纲列入贡数,统称大小龙凤团茶。细色五纲的品名分别是:第一纲为“龙焙贡新”,为最早上品,开焙十天就“急驰”入贡到京城;第二纲为“龙焙试新”,欧阳修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指的就是“贡新”、“试新”这一类最早入贡的细色茶;第三纲有15个品名,叫龙团胜雪、白茶、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尝、启沃承恩、雪英、云叶、蜀葵、金钱、寸金;第四纲有13个品名,称为龙团胜雪(与第三纲的銙形不同)、无比寿芽、万春银芽、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玉叶长春、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兴国岩銙、香口焙銙厂上品拣芽、新收拣芽;第五纲有6个品名,称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拣芽、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西溪丛语》一书则把建安贡茶分为10纲5个档次,这其间有一部分品名属私焙产品,可见当时入贡品并非全部来自官焙。团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苦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茶录》语)。到至和年间(1054、1055)四纲以上的贡茶都不再加龙脑香料,原列为三、四纲而加龙脑者都降为粗色之列。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到了北宋仁宗时,为这种团茶茶饼设立了龙团茶、凤团茶、月团茶等繁多的名目,团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团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不无夺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夺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观宣和年间,才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始不用香,名为胜雪。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记载郑可闻始制银丝冰芽时,也称其“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云云。
龙凤团茶开始于公元977年至公元1391年,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共414年 。
据宋代熊蕃①著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末年,南唐降伏,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特备龙凤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制造团茶,使与民间茶有区别,龙凤茶盏于此时所开始也。
宋真宗咸平初(998——1003),丁谓②为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精工制作40饼龙凤团茶进献皇帝,获得宠幸,封“晋国公”。此后建州岁贡大龙凤茶各二斤(八饼为一斤),即大龙团茶或大龙凤团茶。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③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又将丁谓所创造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更受朝廷赏识。蔡襄《北苑造茶》自序说:“是年,改而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得一斤,无上精妙,已甚合帝意,仍每年奉献焉。”所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即后世称之为:小龙团茶。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诏废除贡茶中的龙团茶。大龙团茶兴盛64年,而小龙团茶兴盛350年。
龙风团茶为蒸青茶,据赵汝励④《北苑别录》记载制龙凤团茶的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即采下鲜叶浸泡水中,再蒸后用冷水清洗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后放在瓦盆内磨细,再制入龙凤模压饼。
附:
①熊蕃:宋、建阳人,字茂叔。善属文,工吟咏,学者称之:“独善先生”《宣和北苑贡茶录》为熊蕃写于1121——1125年间此书有两个特点:一是记录北苑茶的发展过程,二是记载从宣和年间至绍兴年间(1119——1162)北苑贡茶的四十一种花色品种及制造时间、模型、尺寸。熊蕃之子熊克在1158年负责管理制造贡茶时,补充了《宣和北苑贡茶录》的内容,还描绘三十八幅茶饼图。
②丁谓:宋、字谓之,苏州长洲人(今江苏常州),著有《茶图》,宋太宗涥化年间(988——1003)任福建转运使,管理北苑皇室茶园,负责监办贡茶,在壑源一地创造“石乳”,丁谓说:“石乳出壑岭(壑源山顶)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诗人黄庭坚赞壑源茶:“吉云从龙小苍壁,元丰至今人未识。壑源包贡第一春,捆奁碾香供玉食。”宋徽宗:“夫茶以味上,香甘重滑,为茶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③蔡襄:宋、(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北宋著名的文人,大书法家,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曾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转运使等职。著有《茶录》,写于宋皇佑三年(1051),定稿于治平元年(1064)全书份上下两册,上篇论茶,论述了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点茶等;下篇论茶器,专论制茶用具与烹茶用具;最早记录制作北苑贡茶时掺入香料的情形,并全面介绍品饮茶叶的方法;自成系统,是继唐代陆羽《茶经》后最有影响力的书。
④赵汝励:宋、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1186年撰写《北苑别录》,记载宋代名茶90余种,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 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
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宋代的龙凤团茶制作过于精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随着宋皇朝的衰败,龙凤团茶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统治者不喜欢这种过于精细委婉的茶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他们更喜欢的是新工艺制作的条形散茶。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罢造龙团,这龙凤团茶遂成了历史的绝唱!龙凤团茶失去了它的欣赏者。昔日茶园一片凋零。又经过数百年,连制作龙凤团茶的工艺都失传了。

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前几天,茶友“哲哲”问了懂茶帝一个问题:“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

哎呀,这个问题好基础哦,可是你答得上来吗?你喝了这么久的普洱茶,竟然还不知道,是不是该打屁屁了?

关于普洱茶的历史记载,可谓汗牛充栋,就算你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也肯定没这个耐性去看了。小懂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下普洱茶由来的极简史。

云南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的种植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不过,普洱茶的制作则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贸易始于唐,闻名于明,极盛于清。

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生产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销售的,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及紧压茶。

普洱是一个地名,但几经变换,咱们往下看。

关于普洱茶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当时叫“银生茶”,是普洱茶的前身,因为它的产地思茅,属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最原始的制法是直接将鲜叶生晒而成,后来发展出杀青、揉捻等制程,在日晒后成为晒青毛茶。

唐朝时,南诏国在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五代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

在西藏等地,从唐朝起就只说“普茶”,没有洱字。“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到了元朝,蒙古统治者改“步日”为“普日”,所产茶被称为“普茶”。

明朝,朱元璋改“普日”为“普耳”,后来“普耳”又改称“普洱”,“耳”加了个三点水。

关键时刻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此后普茶定名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

亲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年份,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将普茶命名为“普洱茶”。万历皇帝,就是那个明朝在位时间最长(达48年)、有张居正辅政、却有28年不上朝的皇帝!

清朝时普洱茶达到其鼎盛时期,雍正时期设普洱府:辖思茅、西双版纳等地。普洱府为盐矿、茶叶集散地,车马云集,人流拥挤,因其商贸发达而逐渐闻名于世。

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天下,名动海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源。乾隆皇帝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之说。

至此,我们可以将普洱地名和普洱茶名的演进,做一张图出来,这样就能更直观地看清它们的变化,往下看:

本文中,咱们提到的“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

普洱茶一词虽有“普洱这个地方产的茶”之意,但茶实际主要产自西双版纳境内。今天的普洱市,也是最近10年才有的,之前一直叫“思茅市”。

原创声明:本文由“懂茶帝”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并请注明出处。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

关于普洱茶请教

普洱,很早就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每餐后一杯普洱茶能够有效的刺激你的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
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尽30%(当然视个体而不同).
普洱茶与脂肪的代谢有很深的关连。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因为它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可以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的功能。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这对脂肪分解具有效用。
麴菌后发酵普洱茶可抑制体重增加,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

另附普洱茶瘦身的饮用方法:
1.想保持身材、维持体重:每日冲泡普洱茶来代替一切饮料,以茶代汤、以茶代水,禁喝其他饮品与其他餐点,皆正常食用。

2.想减肥用:除了上述要做到之外,另外冲泡一杯放到隔夜,清晨早上空腹喝,这个方法可以快速减重。

3.如遇交际应酬、及其他饭局,若不想让热量吸收太多:应於餐中配喝普洱茶,若在外不便请放饭局结束后尽快饮用,最好不超过二个小时,愈早愈有效;若是於茶楼饮茶,则最好点用普洱茶为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