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与技术】龙井茶的炒制

品茶 2023-11-15 02:39:51

【茶与技术】龙井茶的炒制

1、炒制工艺

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到成为龙井茶叶,必须经过炒制这道工序。龙井扁平光滑的外形,翠绿微黄的色泽,品饮时的香郁,乃至于龙井茶的其他品质,都与炒制有不同程度的关系。高级西湖龙井茶的炒制仍然保持传统的人工方法。西湖茶农们在炒制龙井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艺,改进手法,形成了完整而的独特的炒制工艺。

龙井茶的初制由10道工序组成,依次是鲜叶摊放、炒青锅(杀青)、回潮、揉捻(高、中级龙井不揉捻)、二青分筛与簸片末、辉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贮藏收灰。这10 道工序前后衔接,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其中摊放是前提,青锅是基础,辉锅是关键。炒制还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压、磨等十大手法。炒制时要根据鲜叶的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形状况,不断变换手法,灵活操作,并与锅温有机配合,从而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

摊放。采回的鲜叶需要在室内摊晾。场地要求清凉、洁净、通风。摊放厚度 3厘米左右,中下级鲜叶可稍厚些,经6小时摊放后,待鲜叶减重15—20%,含水量达70%左右,才可上青锅炒制。

青锅。是杀青和初步整形的过程。就是将经摊晾后的青叶在80℃--100℃度的铁锅里进行杀青。青锅主要采用抓、抖手法,使青叶水分散发,而后又用拓、压、抖、甩等手法进行初步成形,初理直成条,压扁成形,炒到七至八干时起锅,一般每锅投入鲜叶130克左右。在青锅中炒制时间 一般在15分钟左右。炒特高级龙井茶,需待锅温升至90--100℃时,在锅面上涂抹专用油,然后投入100克摊放叶,手法开始以抓、抖为主,使均匀受热,水分散布;反复多次后,改用搭、抖、捺的手法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使茶叶理直成条,压扁造型。炒至七八成干时,即可起锅。

回潮。经青锅炒制的茶叶起锅后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筛面茶分别进行辉锅。摊凉回潮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

辉锅。辉锅的作用是进一步整形和炒干。作法是将青锅、回潮后的茶叶,放置在70℃左右的铁锅里,锅温控制在低—高—低的过程中,手势压力逐步加重。主要用抓、扣、拓、磨、压、手法把茶叶整形炒干。辉锅要作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通过磨压将茶叶的毛茸脱落,使芽叶扁平、光滑、透出茶香。辉锅通常的一锅是由四锅青锅、回潮的芽叶汇成,炒制时间每锅大约1小时。辉锅后的干茶含水分5—6%左右,干茶以手折之即断为准。辉锅后的干茶在摊放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为成品干茶。

在电锅出现之前,炒茶的燃料要用硬质柴火和木炭。电锅出现后给炒茶工带来了方便,炒茶工不用再添柴续火,只需用手拨动装在锅架边上的电温开关来控制锅温。据说,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陪外国客人参观梅家坞时,当外国客人看到茶农在滚烫的热锅上用手炒茶时,就问炒茶工为什么不同机器来代替人工炒茶?对外国客人的提问,当时茶工一时没能回答上来,周恩来总理却接过话题,巧妙地回答说:龙井茶不仅是可饮用的食品,更是一件用人工精制的可食用的工艺品,需要人来掌握。周总理一语点出了龙井茶炒制的真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农们不断进行炒制技术的改进和革新。一是改无边浅锅为平边深锅;二是改炒茶锅手磨为电磨,节约了劳力,使炒出的茶叶更加平扁光滑,色泽匀润;三是改行灶为围灶炒茶,改善了炒茶工场的卫生条件;四是改柴灶为电灶,为降低电耗电炒锅先后手采用了电阻丝灶、电磁内热灶和远红外灶等;五是改桕油为茶叶专用油润锅,进一步提高了茶叶质量;六改手工炒茶为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炒茶。50年代末到70年代新,先后在梅家坞、双峰村等地试制成往复式长槽滚压机,初步解决了中、下级龙井茶的扁平问题。1994年西湖区农业局引进往复式多槽扁茶机,试炒中级龙井茶获得成功,机炒时辅以人工,已能基本保证高中级龙井茶的质量要求,提高了工效。

精制加工。就是通过工艺手段,对毛龙井进行整饰,提高外形的美观程度,稳定内质,使之符合商品茶的产品标准。

2、炒制的艺术

高级龙井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运用各种手法炒制而成。炒茶工根据各级龙井茶不同标准和需求,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技艺,才能炒制出多个级别和香味不同的龙井茶。所以,龙井茶的炒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运用,而且是一种文化体现和艺术的创作。

龙井茶的色泽翠绿,绿中透黄,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钉”,汤色碧绿明亮,滋味鲜爽甘醇。这种色、香、味、形的统一,要求它的炒制工艺极其讲究。同样的鲜叶,不同人去炒制,结果会大相径庭。老茶农说,采摘的技术几天就可以学会,而炒茶技术的掌握和精通却不是三天五日的事,短则三五年,长则终生。一个炒茶能手不仅需要勤奋好学,也需要悟性。目前,西湖龙井茶区的炒茶主力都是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炒茶,经过长期苦练摸索,如今已经四十岁的人,至少已经有二三十年的炒茶经验。

正宗高级龙井的炒制是手工的。传统的炒制全用手工在热锅中操作,劳动强度很大。从青锅到辉锅,从青叶到茶,要炒上一定的时间,用柴火烧锅,用手在锅里炒作,手上要烫出很多泡,流血是经常的事,年头久了,手对高温的承受和对茶叶的感知能力中会逐步提高,一双手才能练出来。所以,烫手起泡,旧皮换新皮,是常见的事,也是一种必须的功课。当年乾隆皇帝在龙井茶炒制现场,观看炒茶工用手在热锅中炒制后,深为炒茶工的繁重劳作和技能而感叹,并赋诗云:“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徐徐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龙井茶的炒制技术巧夺天工,传统的手工炒制技艺精深。炒制时,炒工要随着鲜叶的老嫩和锅中鲜叶的加工程度,因茶叶品种、水分含量、锅温高低而变换手形、手势、手法和力量大小,异常巧炒,因此可以说,这种技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龙井茶炒制技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果你去产龙井茶的村庄走走,看一看人工炒茶的情景,听一听茶农们的话,你也许会有所体会。在炒锅现场,老茶农抓起一把新炒的龙井茶,向你说,这是“神气十足茶”,那是“神气不足茶”,这是“姑娘茶”,那是“老妪茶”等等,这是什么意思呢?既然茶是人工炒制的,当然会有小伙炒的,姑娘炒的,大伯炒的,老妪炒的,难道他们炒的茶会不同吗?还能从茶叶上看出来是什么人炒的吗?是的,老茶农和内行人,只要抓起一小把茶放在手心上一瞧,就看出了茶的“神气”,就能知道,这是哪种人炒的。只是,这种差别是非常微小的,只有内行人和老茶农才能辩明,就像老中医一看你的脸色,便知病情一样。

茶叶神气如何,原因在哪里?据讲,个中原因就在炒茶人身上,就在于炒茶人身体健康如何,精力是否充沛。精力旺盛的青壮年炒的茶,精光锃亮,神气十足,老人、妇女炒的茶,神气就没有那样足,比不上年轻小伙炒的茶。据说,如果买到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或三四十岁的壮年人炒的茶,给老人或病人喝很有益处,是很有运气的。精力壮盛的小伙子倒适于老头喝,特别是妇女炒的茶,能间接采阴有互补作用。

因此,在龙井茶乡通常由女人炒青锅,因为她们的手势软,能把露水抖干,叶片甩燥也就可以了,等到炒完青锅,在过摊凉,让梗子叶脉里的水分往叶片走匀,再炒辉锅的时候,就由男人出场了。因为炒辉锅需要劲道和力气,没有劲,茶叶就拓不扁、压不平,就没有光亮,没有神气。

茶叶在锅内既是散发水气的过程也是吸收人气的过程,散发水气以变干,吸收人气以成形和提质。手板心有个穴位,叫劳宫穴。炒茶人的精气,由劳宫穴通道进入茶叶,困而人体的健康状况对茶叶叶质和叶面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

有人认为,茶地、土壤、水质、空气、阳光,还有人的精神都渗润在龙井茶里,才使它有了如此的品质。龙井茶丰富的营养和高雅的清香,与炒茶过程中的人气密切相关,是不可忽略的成因。

大家对龙井茶的炒制和采制了解多少?

龙井属绿茶。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红茶是全发酵的茶类.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

【龙井的采制】A篇

采摘:采滴龙井茶务须细心嫩采,选取茶枝上之鲜嫩芽叶,以大拇指与食指柑紧,折断采下,投入竹篮。最忌用指甲刻摘,以免断部水份榨出,内部组织受损而酦酵,损及色味。且忌握手中,以免受热萎雕,此两点必须特别注意。

制造:制造龙井之方法纯用手工,非其它工具可代替,普通分为初炒与复炒两个步骤,有所谓『透』『挺』『捏』『荡』『拓』等手续,前二步手续即为初炒,后三步手续乃为复炒,其法如下:

A. 炒菁:茶菁采回后,薄摊于匾中,即须尽速炒制,以免久置而萎雕劣变。炒制前因茶片大小不均,须用元号筛,筛分其等级,(但明前芽极细嫩,则不必分筛)。入锅前,先用松毛柴烧热铁锅,锅温愈高愈好,盖杀菁时温度愈高,则成茶之香气愈佳也。普通须烧至锅底微红为度,约在摄氏一百度至一百四十度以上,视炒制者之技术而定,技术高着,温度可酌提高,技术差者,温度太高,则手易起泡,茶极易焦变,因茶叶甚嫩故也。(茶投入锅中,须拍拍作响,温度方为适度)锅面须先磨擦光滑,并擦以乌臼油少许,使更润滑(乌臼油可用普通所用之白腊代之)。然后将茶菁投入锅中,每锅约十两左右,投入量视炒制者之技术而定,投术差者每锅半斤足矣,技术忧者,则可在一斤以上,切勿贪多,否则手术不易灵活运用,茶叶亦易焦变。

龙井炒制时,一手扶住锅边,一手将茶叶榻起,抖散均匀,使水份蒸发,是谓『逶』,即相当于绿茶之杀菁,透之杀菁工作业己完成,可取出急剧扇冷,以增香气,次为挺榻,此时火力宜即逐渐降低,约l30℃-9℃然后将手掌伸直,紧贴锅面,将茶叶作单方向之挺压,此项工作名为『挺』,具有打胚与揉捻之双重作用,茶叶之呈扁直状态,即于此时形成,故此项操作极为重要,挺时如用右掌,则先将茶叶由右前方压向左后方,然后将茶叶翻转向反对方向挥去,此项压之作用,为使茶叶压成扁平,挥之作用,为使茶叶挺直,操作时切忌将茶旋转,否则茶易弯曲,压时亦不可使茶转动,否则茶易成条,即不能达到扁平之目的。挥挺时须酌用力,否则茶不易挺直,压时压力须由小而大,不可骤用大力,否则茶汁易于流出,粘附锅面,而极易使茶焦变,即不焦变,茶色亦易变黑,失去龙井特有之美观翠绿色泽,是应特别注意者。以上透之工作,约五分钟至八九分钟完成。

(温度低则须十二分钟,但温度太低,成茶香味不佳),挺之工作,约二十五分镣至半小时完成,挺之工作,计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骤曰抖块,即将茶叶来同反转,不宜用力,经1-2分钟后,茶叶渐结成扁平,须行抖松,约经三四次之抖松,乃可渐加轻压力,一拓一挺,是谓揉胚,约经十余分钟,压力可再渐渐加重,用掌心抵住茶叶,使与锅底紧贴,然后使茶与锅摩擦,并予翻转,且不时加涂油腊,使锅润滑,是谓裹条,约经十余分钟,裹条乃告完成,经透挺后,茶叶已有八成左右干燥,即可起锅,置匾中摊凉,初炒即告完成。

B. 挥锅(初干):复炒又名挥锅,将初炒完成之两锅并为一锅,此时火力宜小,约70-80℃,酌用少许油腊揩锅,投入茶叶,依旧用手透挺,并徐徐用手捏之,自锅底将茶榻起,一榻一松,至茶叶将达干燥时,再向锅之四周荡转榻起,并向锅壁紧擦数下,使茶叶更为扁平光滑,约二三十分钟,茶叶表面已发出灰白色,捻之即碎,是为干燥业已适度之明证,即可起锅。挥锅时,压力须由大而小,因此时茶已相当干燥,压力太大,每易粉碎。

C. 烘焙:挥锅后如仍含水10%,则可移置焙笼上用文火烘焙之,成茶品质较佳,至含水量仅3%,完全干燥为止。

【龙井的采制】B篇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
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历来龙井茶采摘以早为贵,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说明高级龙井茶向来就强调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另外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一芯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通常制造500克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3.5-4万个细嫩芽叶,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两叶一芯,芯长于叶,芯叶全长约1.5厘米。龙井茶区的茶农,每到龙井茶采摘季节,绿色的茶山上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身挎茶篓,用熟练的双手像鸡啄米似地采摘着细嫩的龙井茶。长期以来,形成的及时分批采摘制度已经代代相传,习惯于按标准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生产季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数之多是龙井茶特有的。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经8-10小时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减重15-20%,鲜叶含水量达70%左右为适度。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提高茶叶品质。

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进行筛分,分成大、中、小三档,分别进行炒制,这样不同档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才能恰到好处。

高级龙井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式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热锅中操作,劳动强度甚大。难怪当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观看了龙井炒制后,也为花费劳力之大和技艺功夫之深而感叹不已。

高级龙井茶的炒制分青锅、回潮和煇锅三道工序。青锅,即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进程,当锅温达80-100°C时,涂抹少许专用油脂使锅内更光滑,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叶子,开始以抓、抖手式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约12-15分钟。

起锅后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筛面茶分别进行煇锅,摊凉回潮时间一般为40-60分钟。
煇锅目的是进一步整形和炒干,通常四锅青锅叶合为一锅煇,叶量约250克。锅温60-70°C,需炒制20-25分钟,锅温掌握低、高、低过程。手势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其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含水量达5-6%为适度,即可起锅,摊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72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