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历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其中除提神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那时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因佛教与茶叶有缘,故寺院与产茶有关,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院内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开垦山区,广植茶树。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环境优异,因而适宜茶树的栽种,故历代寺院都名茶辈出,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出产名茶,名噪一时。茶与佛教的紧密程度是空前的。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在我国的各寺院中,都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辨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设"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有的寺院还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有的寺院则在寺门前站立有"施茶僧",为游人们惠施茶水,行善举。寺院还根据不同的功用,分别冠以各种"茶名"。如以茶供奉佛祖、菩萨时,称"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挂单时,要按照"戒腊"(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饮茶,称"戒腊茶";平日寺院住持请全寺僧众吃茶,称"普茶";逢佛教节庆大典,或朝廷钦赐丈衣、锡杖时,还要举行庄严、盛大的"茶仪"。
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其地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茶林遍野,向以山明、水秀、茶美闻名于世。寺内僧众达千人以上,享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住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之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饮茶在寺院中不仅有助坐禅、清心养身之功效,而且还有联络僧众感情、团结合作之功用。据记载:寺院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在新任西序职事僧确定后,住持即要设茶会,邀请新旧西序职事僧与会,借以对前任职事僧示感谢之意,并希望帮助新职事开展工作。举办茶会之日的清晨,住持特请新任西序职事(西序职事为除住持外寺院中地位最高之人)首座饮茶。入座前,先由住持的近侍写好"茶状"(类似请柬)当众授于新职事;新职事接状后,先要拜请住持,再由住持亲自送其入首座,并亲为之执盏点茶。新职事受过住持茶礼后的次日早晨,也须邀请寺内其他职事僧及僧众们饮茶。饮茶前也要写出茶状,交干茶头(掌管茶水之僧人)贴于僧堂之前以周知众人。然后挂起点茶牌,待僧众齐集僧堂,新西序职事也须亲自为众僧执盏点茶。点茶后其他职事下茶状,请住持饮茶,最后还要新老职事僧互相请茶,以互示敬意及表示今后通力合作。
宋代时,每遇诸山寺院作斋会时,有的寺庙施主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大众饮用,以为佛门子弟乐善好施的"善举"之一,称为"茶汤会"。
在古代,禅宗寺院很多,而且大多数寺院在山中,古代寺院自食其力,除了开荒种粮种菜,也开荒种茶,古代出家人都有喝茶的习惯,因此禅师们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常常离不开茶的话题。
2.茶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可避免昏沉,很适合修行人诵经念佛,用功修行。
3.禅究竟是什么境界,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高僧大德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不立文字,这与饮茶极其相似,茶的滋味,也只能亲口尝一尝才知道,任何言语都无法正确描述的。
4。茶,可以让心放松镇静,这一点也很类似禅定的心态。
5.茶,,入口味苦,细品味甘。这也类似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从“知苦”直到“得道”的离苦得乐的修行过程。
6.著名的赵州禅师,常常用“喝茶去”的话题接引学人,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见《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后来成为佛教禅宗参话头的题材——“赵州茶”。
以上简单介绍茶与中国佛教的一些因缘,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一、茶事以禅道为宗
著名的一休禅师有过这样的论说:茶应合乎佛法妙道。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禅道为宗?,揭示了茶道的根源。茶道不是游戏,不能作为慰藉玩乐来学习,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炼自己的心。茶有礼法,还不止有礼法这形式。那种礼法归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点茶,点是镇静、休息的意思。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到达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
?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自无宾主之茶,体用露地、数寄、馆乃至其他。处处无非禅意。究其详情,应知此意?。举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词,都从禅语中来。在茶道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
?无宾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无心的境界来行茶道仪轨。
?体用露地?,《法华经》:出三界火宅,坐于露地。《法华经文句》: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能名露地。三界思惑尽,方可名露地。体用的体是指本体真空,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所显露之处。茶心,也是真空。茶心什么也没有。无我无心,并且随时随地地无心点茶,便是妙有的真髓。
关于?数奇?有很多解释:1、是喜欢数寄的发音。2、数寄的字义有?数多寄心?。3、数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尽,是不完整、不匀称的。4、?数寄屋?称为空屋,是空的意思和本来皆空、本来无一物等禅语相通。
?佗?,表示事物的不足状态。用禅语来说就是知足。事物不足之处反面满足,知足而乐。把一个人简素清寂乐于茶道称为?佗茶?。佗之茶,以枯淡,朴素以及?和敬清寂?为其精神,而禅的精神蕴涵在茶的形式中。
点茶的极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为一心一体,才能进入茶之三味。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而在于心境达到杂念不起,无我,无心,显露自己本来面日的境界。茶本无形,其灵魂乃是禅道。它只是随缘而起。在茶道的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便会明白茶味和禅味原是一体。
举行茶的礼法、礼仪是为了明了佛之妙法。茶道(禅茶)的真正精神就是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依禅茶而悟道,是以佛法为本,茶礼为末。由礼茶知真茶,礼茶之本为禅味真茶。
二、茶事乃修行之事。
?夫茶道原意,不选器之好坏,不论点茶场所之大小,唯取茶器入三昧,修行观本性?。
茶事也不是指点茶喝茶的方法,而是指处理茶器以做好心理准备。即进入所谓的茶三昧,直至达到不起杂念、无我无心的境界,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清净无染的佛心。观佛性是茶事修行的主题。
?借茶事修行求自性,别无其他。主一无适,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若取茶勺,心只在茶勺,更无丝毫余念,始终在取。若放茶勺,心亦如前,但只专注于放。不仅仅限于茶勺、取放一切器物,一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取放茶器的无心,完全达到这一点,就是茶之三昧。
?主一无适?是只限于一件事,一心地进入三昧状态。例如,取放茶勺时,只限于一个茶勺,必须使自己和茶勺成为一体,直到进入不带丝毫自我感觉的境界。自己的心随着器物的取入,由此至彼,自然而动。这种移动之心,必须是毫无造作的。心停留在一处而不移动,就不能说是三昧修行。有禅语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无心地使用茶勺,无心地放置茶勺。取一个器物时,手仍然是无心地动作,心也由此向彼地转动,这是茶事的妙趣,是修行的核心。
?三昧乃梵语,译为正受。不管何事,一心专于一处。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专思寂相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相寂则气虚神明。气虚则智恬。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会一而致用也?。
?正受?意有等待、等至、止息、寂静等,心专注于一境,止息所有烦恼,并且因为无心而清净无垢。如此,便能够如明镜,照出万境。
?远法师?慧远法师。慧远法师将三昧分成?思?和?相?。思是主观的,相是客观的。主观的思专一了,客观的相便会寂静,如实地被主观照取,保持相的原本形态。这种主客一体的道理可用神朗和智恬来说明。神朗是精神明朗心情明快、舒畅。智恬是智慧虚恬之意,指智慧的清虚纯净。
?以茶器之取放而观(本心),直接教人坐禅工夫。坐禅非止静默而坐。故,去来坐立,均行坐禅要法,茶事亦如行住坐卧,修行不懈怠?。慧能的大弟子: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只要无我无心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由此至彼地做好,便是佛法极意。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无心地达到道之极意。
?坐禅观法,易起龟毛兔角般无量烦恼杂念。唯以深厚工夫将之压住,使其余念不起。然而工夫之念烦恼之念易以混同,故生纷扰之忧。茶道却不同,活动肢体,处理器皿,故心亦寄托于此,不被他情所夺,且不难尽至。此乃出自一休禅师妙智?。
三、茶意
?茶意即禅意?。因为了悟禅意,而了悟茶意。?若不知禅意,亦不知茶意?。
?禅定之要?是指心不动。心不被外界所夺,内心清净不躁,禅茶也要无我无心地沉静下来。
?本来禅机?是说无心的活用。机是?弹跳?,是无心应物而现的灵活作用。如毽子落在地上,因反弹之力而弹跳。又如吊钟撞在树上,自然地发出声音,也是一种?弹跳?。如电光石火般的活用,就是本来的禅机。
禅茶是依据禅觉悟无我无心的境界。要珍惜光阴,尽早悟道,以无我无心的境界,所作所为全部自由自在,充满禅茶无碍三昧的妙味。
四、茶器
?禅茶之器物,非美器,非宝器,非古器。以圆虚清净之心为器。以此清净一心为器,乃禅机之茶。不论器物好坏,断除善恶邪见,于己之心索得实相清净之器?。禅茶的茶器是自己的本来清净之心,称为圆虚。圆虚是指圆满如虚空,遍一切处。禅家常显示一圆相,称之为大圆镜智,真空无相之本体。因为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所以,禅的宗旨就是要觉悟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这一点的体现就应该说就是禅机的灵活作用。觉悟了自己清净心的人,其平常动作处处体现着佛做、佛行,没有丝毫的分别心,无为自然地应人接物,如电光石火般敏捷,那就是?禅机之茶?
?一心之器,非人陶铸而造。天地自然之器,阴阳日月,森罗万象,百界千如,具足一理?。天地万物都是实相清净的茶器。此即天地自然之器,?法尔自然?。天高地低,太阳永远东出西没;春天,芽发叶生;秋天,叶落果结;夏天热冬天冷,是天地自然无伪的景象。这景象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也是?虚灵不昧之佛心?。不明此理,而以浅薄的人间下智做种种分别,起种种妄想,遮蔽了真如的灵光。
?阴晴之间,光在闪耀。天空本有,一轮明月。?努力走进禅茶之门,不知不觉之间,心会沉静、纯净下来,自然会成为美器,本来的清净之心必会显现。
?乃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为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常奇玩,相对有何价值?。佛法的主体是讲因果因缘,从时间上来说因果,?因必生果?。如果从空间上来说,自己一个人不能生存,必须受全社会的恩惠。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圆虚清净才是禅茶的栋梁。心中没有任何障碍,法尔自然地回到本有模样,便是禅茶的灵活作用。
五、露地
?观今之世俗,称茶事之庭院为露地,实乃与露地本间相去甚远。原意之露地,露为训读,地乃为心。此乃显露自性之意。断一切之烦恼,露真如实相之本性,故称为露地?。
利休:露地之表,犹如松叶。不见纤尘,清净无染。
《金刚经》: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分别之心看世界,那是不真实的世界。不对世界做世界是非之相,那就是真世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所住,那是妄心,如果心无所住,真正是无我无心,本心、本性、实相清净之心、真空妙有之相便会自然显现。
泽庵禅师:万事之行,不生欲行之心,若生,心便止于其事。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于生心之处止心,手亦不行,若行便止其处。心生其处,同时而不止其处为诸道名人所说。止心生执著,堕轮回 。止心为生死符。看花红叶绿,生看花红叶绿之心,看花红叶绿之心却不止花红叶绿也!
慈圆有歌道:柴门花香任其香,世人看此空遗憾。
花无心地香着,我心停在花上注目看啊,身被香染,心却遗憾。所见所闻,心不留止一处,乃至极之事。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1.古代《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2.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3.?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 (《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4.?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九十天之久。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晋书·艺术传》记载,僧徒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中国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料香料一同饮用的习惯。“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8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与天主教的联系
下一篇: 怎样区分茶叶是添加剂茶还是天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