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冯绍裘培养出大批茶叶专家

小小茶农 2023-11-15 12:12:35

冯绍裘培养出大批茶叶专家

冯绍裘在创制滇红名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茶叶专家。他们为创建顺宁(凤庆)茶厂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为发展滇红名茶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9年至1940年,在省茶叶公司的指导下,先后创办了顺宁(凤庆)实验茶厂、佛海(勐海)茶厂、宜良茶厂、复兴茶厂和康藏茶厂。他们的厂长都是从顺宁茶厂技术员中调任的。如技师祁曾培调任康藏(下关)茶厂厂长;总务主任童衣云调任复兴茶厂厂长兼宜良茶厂厂长;技术主任唐庆阳调任勐海茶厂任副厂长、厂长,任职长达35年;技术员吴国英担任凤庆茶厂厂长,任职时间长达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祁曾培在北京茶叶总公司任技师职务。为扩大滇红名茶生产,推广红茶初制技术,中茶总公司于1952年至1954年连续三年派祁曾培深入到凤庆指导工作;制定滇红茶初制工艺规程,为云南普及滇 红茶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1958年5月至8月,第二商业部茶叶局又派祁曾培到凤庆县华严庵初制所蹲点,与凤庆茶厂技术人员试验研究滇红茶初制工艺、机具设备和红碎茶揉切机。

正是这批茶界先辈、精英为云南滇红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才使从成立省茶叶公司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云南茶叶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为中国茶业的振兴,为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取得辉煌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绍裘的在世界茶史上的典范地位和作用

冯绍裘建厂第一年生产出的首批红茶,用竹篓和笋叶作外包装,内贴牛皮纸运往香港,再换装木箱和铝罐出口英国,该茶以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而轰动世界。国际茶人在评价云南茶叶时称:“云南茶叶以此为最。”这是世界茶叶鉴评对滇红茶的最高定位与肯定,为滇红茶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凤庆茶厂在继承滇红茶传统的基础上,创制了滇红特级工夫茶(又名金芽茶),该茶以毫芽特多,形美色艳,香高味浓的特殊品质被国家定为外事礼茶,出口轰动国际茶市,首创国际茶市最高价;滇红碎茶以其内质浓、强、鲜、香俱全的优异品质,鳌居全国四套出口红碎茶标准样之首,原箱出口,创国际茶市最高价。1979年生产的两批红碎茶,“香气鲜嫩、滋味强烈鲜爽,汤色红艳,创滇红碎茶新貌,在滇红碎茶固有的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更臻上乘,风格更显焕一新。”被美国立普顿公司以每吨2650美元的高价全部买去,以后连续几年,高档红碎茶在国际上屡创茶叶市场最高价。凤庆滇红碎茶品质名列世界前茅。全国出口红碎茶样规定了四个样价区,凤庆红碎茶为第一样价区。经湖南农业大学对全国红碎茶各套加工标准样及世界著名红茶化验分析统计情况比较,凤庆滇红茶品质超群,总分第一。1995年,凤牌金芽茶荣获美国茶道专家协会特别冠军奖……
冯绍裘倾尽心血创制的滇红名茶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而且换来了大量的外汇。滇红名茶位居茶冠,孕育出了为国争光的累累硕果,凤庆茶厂因此被云南省授予“出口红茶质量先进单位”、“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为世界茶史增添了精彩绝伦的一笔,其地位与作用高山仰止、振奋人心,其掌声与辉煌超越时空、芬芳永恒。 冯绍裘创制的滇江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摘取了省优、部优、国优产品及全国名茶一顶顶桂冠,一次又一次地捧回了金光闪耀的奖杯,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响誉世界。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我省领导人以凤庆茶厂生产的滇红特级工夫茶作为礼品馈赠英国女王。冯绍裘在《滇红史略》中描述道:“‘滇红’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以它独特的形美色艳驰名中外……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四十多年来,滇红特级工夫茶一直被国务院定为外交礼宾茶,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信物。滇红茶出口量占全省茶叶的85%,与其他省区茶叶品种拼配出口,誉为“茶之味精”。在酷爱喝红茶的英国,滇红茶倍受青睐。英国人还为滇红茶起了一个很英国的名字——王子冠。
冯绍裘真是点茶成金,小小的茶树叶片一经他的妙手加工成滇红茶,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荣登名茶宝座,继而以人类永远的朋友的身份驰名世界,架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连系世界的友谊桥梁。如今滇红名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可以说,把滇红名茶这一传播友谊的健康饮料奉献给世界各国人民,是冯绍裘及滇红茶人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冯绍裘创制、发展滇红名茶功勋卓著、利及全球,其历史功绩,青史永垂。

冯绍裘的介绍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场上揪心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到凤庆:北平、天津、上海相继沦陷,日寇打进中原,兵临湖南、湖北......许多鲁史人应征修筑滇缅公路,开辟抗日战略交通要道。
公元1938年10日,一个年近不惑的湖南人从昆明出发,乖汽车沿滇缅公路颠簸了三天,先到下关考察了沱茶,对来自凤庆的大叶茶非常感兴趣,用一双脚走了十天,来到鲁史,再到凤庆考察。
在茶马古道上,这位湖南人似乎对什么都不关心,一路上见茶就看,就摸,就含在嘴里品上一阵,就采几片茶叶装进包里。
当年戴维斯在南茶马古道上见到了不少中国茶叶,对云南的普洱茶和绿茶印象深刻,这些茶主要销往西藏和中国内地,每年有900吨之多,可见当时茶马古道运输之繁忙。戴维斯认为这些茶叶不适合欧洲人的口味,在云南和欧洲之间也不会有茶叶贸易。
然而,44年以后,中国茶叶专家冯绍裘正好沿着戴维斯走过的路再到鲁史,再过青龙桥,又进了顺宁(今天的凤庆),改写了戴维斯描述的云南茶叶历史。
冯绍裘见凤庆茶树成林,凤山大叶茶高达丈余,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品质优异,极适宜制作精品红茶,就用凤山鲜茶精心制成红茶250多克,为云南最早的红茶。茶质优越,香味浓郁,为国内仅见。后试产红茶送到香港茶市,茶界一片叫好,称为上品。云南茶业界大喜,将凤庆红茶命名为《滇红》。
冯绍裘大喜过望,当年十二月就赶回昆明,汇报情况,并受命筹建顺宁实验茶厂,生产滇红茶。鲁史古道三百里路,仅能行走马帮,设备、物资驮运困难,冯绍裘就亲自设计,土法上马,制造制茶机器,培训技工人才。不过,冯绍裘还是用滑竿沿鲁史古道接来了妻子,在顺宁安下了家,批量生产起了滇红茶。1939年,顺宁茶厂生产了500担滇红茶,装在沱茶篓里,用马帮沿鲁史古道运到祥云,再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为抗日战争换回了可贵的外汇。鲁史古道也成为那段日子唯一驮运过红茶的茶马古道。
如果戴维斯此时还活着,他就可以在英国喝到适合英国人口味的、他曾经走过的顺宁生产的“滇红茶”了。
滇红茶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品质独特,可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成为中国名茶。据说戴维斯的君主英国女王曾把“滇红”盛在透明器皿中,奉为观赏之物。1959年以后,滇红物级工夫茶被国家定为外交礼茶,指定由凤庆茶厂独家定型定量生产。1986年,英国女王访云南时,凤庆生产的“滇红工夫茶”金芽茶珍品又被作为国礼,送给女王。

临沧茶文化风情园的概述?

  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不仅能使你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还可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以滇茶文化及少数民族茶文化为主,兼顾中国及世界茶文化,展现了古老的茶道、茶艺、茶经、茶礼、茶俗、茶歌、茶舞等茶文化精华。游览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不仅能使你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还可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景区位于临翔区城郊,占地110公顷,是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是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景区。景区以滇茶文化及少数民族茶文化为主,兼顾中国及世界茶文化,展现了古老的茶道、茶艺、茶经、茶礼、茶俗、茶歌、茶舞等茶文化精华。
  临沧茶文化的概述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畔,北纬23°线边缘地区。全区辖8县、89个乡镇。其中有耿马、沧源、双江三个民族自治县和23个民族乡,澜沧江、怒江环抱其境,北回归线横贯全区,都说这里是太阳“转身”的地方。年平均气温17~19℃,是典型的四季如春之地。在这片2.4万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汉族和佤、彝、傣、拉祜、布朗、德昂、苗等25种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从徐霞客游记所提到的凤庆县大寺、鲁史、犀牛等地,直到双江勐库冰岛野生古茶林以及沧源古茶园,横跨临沧、云县两县,是可称之为“茶乡”的澜沧江“茶文化板块”之一。

  临沧区是一个绿色生物资源的宝库,云南享有的“植物王国”美称,临沧区则可以说是云南“植物王国”里的“王国”之一。全区热带、亚热带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雾多、雨多和夹在澜沧江、怒江两江之间,气候温和溼润之优越条件,十分有利于茶叶、甘蔗、橡胶、咖啡、南药、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有原始野生的千年古茶树或千亩连片千年古茶园,有展示茶文化特色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有民间广为流传的用茶的起源故事以及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加之徐霞客在顺宁***今凤庆县***考察发现了名品“太华茶”和冯绍裘创制国际名茶——“滇红”,全区又有近70万亩的满山遍野的茶园和享誉世界最高茶价的名牌茶,临沧地区,已不愧是云南、中国和世界最大的“茶乡”;临沧区的名茶,已不愧是受英国女王倩睐的世界优级茶品。

  古茶根深源长

  临沧地区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具有独特的云南大叶茶种,又有制茶及贸易往来的社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顺宁府志》载:“顺宁,旧名庆甸,本蒲蛮之后,有悠久的种茶历史”,野生茶更是另人刮目相看。

  野生种 区内的树龄超过2500年面积373公顷***5595亩***的双江勐库野生茶林。其最突出的野生特点:一是从地理分布上垂直分布在海拔2250~2720米的原始森林中;二是树势,叶片等均具有明显的野生茶形态特征。其中一株高22米的乔木,基干围粗3.25米,胸围3.1米,树幅13.7×20.6米,分枝密充中等,生长势强;叶片为椭园形,长13.8~16.5厘米,宽6.2~7.5厘米,先端渐尖,叶基楔形,叶脉无毛,侧脉9~11对。进入春季开采期,一叶三叶长6.5厘米,一叶三叶长7.5厘米,芽和嫩叶为浅绿色,鳞片呈黄绿色。唐代陆羽《茶经》,开宗之句为“茶者,南之方嘉木也”。指出茶叶的起源地在南方,这个南方,据专家研究就是云南。唐代《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变以椒、姜、桂和烹饮之”。唐朝南诏时期,“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银生”的辖区曾一度包括今临沧地区。说明早在唐朝时,滇西南澜沧江流域广大山区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到了明朝,云南临沧区已有名茶问世。徐霞客到临沧区凤庆县大寺高枧槽时,住在一个姓梅的农家,主人以“太华”名茶招待,“茶味甚佳”。当时,朝庭的官宦人家都喜欢喝云南茶、临沧茶。《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史书记载的“银生界诸山”当时区域包括今临沧地区范围内的凤庆县的夹江一带和云县漫湾、忙怀、茶房、大石,临沧县范围的邦东、马台以及双江县一带。当时的普洱***银生城***是滇西的茶叶集散地而名声远传。沧源糯良大黑山、凤庆县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南美、双江冰岛等地原始森林及次生林内均发现相联几十株至上千株,上万株成片野生茶树群落,大的高达10~21米,直径20~54.4米,树幅6×8~6×10米,凤庆大黑山龙塘箐旁的锦秀桂花村部分遗留的老房屋木木 梁 柱及装修的木板均为大茶树。经科研部门历次对茶树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资料证明,临沧境内有云南大叶茶群体野生种,属茶树资源原产地之一。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有40种,分布在云南的最多,在澜沧江、怒江和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老茶树,凤庆小湾镇锦秀村香竹箐一株高 9.03米,胸径1.6米,围粗5.82米的大茶树,近年据中国农业博物馆专家初步认定,已有3750年的历史,是当今地球上最古老、最粗壮的大茶树,被专家誉为“香竹皇”,说明临沧区确是茶树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外学者认为:云南发现的大叶茶,早于他省,尤以澜沧江两岸为最多。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临沧地区地处澜沧江畔,宜茶地理位置与气候得天独厚,野生、半野生茶树南起沧源县糯良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从海拔1200米至2700米高程范围内,全区8县均有野生茶分布。

  栽培种 临沧大叶茶栽培记载见于《顺宁杂着》:“楚僧洪鉴名王缙和尚,来此……建立禅院,名曰:‘太华寺’。太华寺为顺宁禅林第一寺,其谷间多有茶,味淡而微香,较普洱茶细,邻郡多购,觅者,不可多得”。明成化二十一年***1458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从外地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活150余株***1980年查证,冰岛尚存第一批引种30余株***。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双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土司,送茶籽数百驮,在顺宁繁殖,称为“元头种”,凤庆大寺乡平河现有两株。元头种在顺宁繁殖,并形成凤庆大叶茶群体品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云县茶房绅士石峻从勐库购进茶籽30驮,在茶房定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顺宁知府琦嶙督实业团长甘自东和木证明等开辟凤山,自勐库引种种植,并设实业局于半山,主持推广茶业,环山数十里普遍种茶约五万余株,五年采摘,总计得茶2.5万余公斤。宣统元年***1909年***缅宁署通判房星东购入茶籽分发各乡种植,栽活十万余株,随后,实业局长邱裕文又督促种茶,遍及全县六七千户,年产八千至一万驮,由康藏商人收购运销外地。宣统二年***1910年***,永康***今永德、镇康***州牧唐善祥首倡种茶,屡次从勐库引种种植。时至今日,居住在勐库野生茶树林附近的立所寨、五家寨、豆腐寨、大富赛和小富赛的茶农还经常到古茶林挖茶树幼苗补植自家茶园。据了解,此法效行已久,并且野生茶树等成长后茶叶质量、产量与栽培型的茶叶品质、数量均无大的差异,甚至在抗病能力方面尤于栽培种群。

  韵味无穷的茶道

  临沧既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又是一个完整保留悠久饮茶习俗的地区。可谓临沧有多少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有多少年的茶道文化。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茶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的真、善、美的精神相吻合。诗人韦应物说: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卢仝的《茶歌》更道尽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以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而今资讯时代,风云变幻,工作生活节奏感紧张,关系复杂,人们非常需要松弛神经,调适心灵,升华精神,茶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对人心有一种特别的陶冶作用,通过茶文化的薰陶,“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升华人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大旅行家徐霞客1639年到凤庆时,先民用“百抖太华茶”招待他,呷了一口淡黄清澈的茶汤,只觉得香气馥郁,浓香纯正;再饮,更是滋味清爽,竟不住连声赞叹:所品饮过之茶不可胜数,可如此好喝的茶,还从未喝过,于是欣喜吟诵起唐宋诗人东野居士戴丙的《尝茶》诗:“白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并动情地写下了当天的日记:“过一村,已黄昏,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的传诵千古的品饮百抖太华的茶日记,使中国茶文化更具韵味和魅力。《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历史上春茶会,往来省内外客商多如行云。茶马古驿道上青龙江桥马 *** 声不断,吆喝声不绝于耳,春茶源源不断地销往省内外,走俏国内外1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37个国家和地区,最高年创汇达700多万美元。如今的凤庆“早春绿”茶,香气似花沁人心脾,鲜爽而持久;回味似蜜甜净,浓烈而甘醇。“一杯春绿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人类的茶文化发祥于中国南方,起源于云南澜沧江畔。随着四大发明的传播,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国的茶文化沿着“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以及海道向四方远传,最终传遍于世界。

  民众创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云南各民族公认德昂族是“古老的茶农”,而德昂族就是临沧区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据载:德昂族是云南最早发现茶叶有药用功能并把茶叶作饮料的少数民族。世居的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种茶、饮茶传统习俗。唐代诗人卢仝写下了传唱千年的《茶歌》;陆游写茶诗三百篇,苏东坡伴着紫砂茶壶吟诗挥毫;乾隆皇帝四次游访西湖茶区,加封“御茶”18株;著名作家老舍酷爱茶艺,留下名剧《茶馆》。把茶文化提高到皇家的高度和反映到人类灵魂的深度。临沧各地各民族传统的饮茶习俗丰富而又各异,饮用方法以姜茶、糊米茶、糖茶、盐茶、嚼茶、烤茶、煨茶为多。其中,习惯饮烤茶是临沧地区12个世居民族的癖好,方法是先将小土罐置于火塘上烤烫,随意抓一把春、夏、秋、冬茶放入罐内,边烤边抖,边抖边烤,使茶叶均匀加热,抖动100次为宜***又名“百斗茶”***,待茶香气扑鼻,茶杆泡黄,稍有爆声时,冲入滚滚的山泉水,“ 口 兹 ”的一响,水注将浮沫冲出罐口***又名“冲天茶”***,清香四溢,稍后,倒入杯中品 尝。民间有头道苦、二道涩***略带石头、竹子的自然清香***,三茶四茶好敬客***色、香、味俱全***。每当呷上一口烤罐茶,顿觉满口留香,甘甜浓郁,酽味中带有几分鲜爽,再饮,倍觉清香甘醇,心旷神怡。难怪来自北国的作家,《山西文学》副主编燕治国激动地称誉临沧茶道:“南国水土南国情,丽人城中品佳茗;他日我回太行去,醉里常思茶山青”。

  李鉴尧先生写诗赞道:“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嘴角留香;喝三口,味中有味;喝四口,云游仙乡。识得茶味与世味,今日诗仙应你当”。临沧生产大叶的各族农民千百年来创造了茶具、茶礼、茶歌、茶舞、茶的故事、茶的氛围,陶冶了情操,炼铸了好客的心灵,美化了环境,怎不使远方的客人陶醉!怎不使四方的朋友美梦常在!全国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百岁老人的比例为***,我区每百人口中百岁老人所占比例为24.8,临沧现有57位百岁长寿老人,皆是嗜好饮茶之人。为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对自然保健饮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趋势日益高涨,临沧有必要发挥大叶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的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及茶用品,不断拉长茶的产业链,做强做大临沧大叶茶产业。深化茶文化的发展,拓宽茶道的领域,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将带来多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临沧地区在“十五”计划中进一步作了加强。

  如今,临沧又建成东南亚最大的茶文化风情园,占地面积110公顷,总投资3480万元。茶文化风情园以临沧茶为灵魂,融民族风情为一体,集行、游、购、食、宿、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人文旅游景点,其品位以滇茶文化和临沧大叶茶为龙头,以临沧少数民族饮茶习俗为视窗,涵盖临沧区世居民族茶文化,乃至云南茶文化的内涵。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位于临沧行署以北3公里的忙畔青龙山茶园,1998年被省 *** 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之一。2001年3~4月,临沧机场通航暨首届中国临沧佤族文化旅游节之际,她以热情美丽的英姿和现代新型企业的风貌欢迎四方宾客。最近,著名作家彭荆风等一行23人以及省地方志办主任、副研究员胡华生、省通志馆副馆长、副编审李成鼎等文人墨客先后在茶文化风景园谈笑风生,观赏著大型茶文化壁雕、旱喷泉、曼生十八式、茶壶雕塑、茶圣陆羽塑像、《茶经》全文、游客制茶作坊、大型茶文化陈列展、茶艺茶道馆、皇家茶道、朝仙工夫茶、佤族和彝族茶道表演。各级各界人士及国际友人每日络绎不绝,他们无不为临沧丰厚的茶道文化所陶醉、留念。

  茶对人们的陶冶作用是通过人和茶、茶器、茶境的联想过程而实现的。泡茶、品茶是一种别致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敬、清、和、静的心境,并与壶、杯、茶、水、境发生物我两忘的沟通。加之泡茶者与品茶者都处在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中,再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运空灵的乐曲、乐舞,人们的心情从现实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进入理想的茶道境界。高雅、清静的茶馆还是人们访亲会友、交流资讯、会谈商务的理想之所。

  念好“茶经”,弘扬临沧茶文化,振兴临沧茶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国际大通道,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作发展,临沧社会将更文明,更美好。她将与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大电站编织成一幅红花与绿叶,金光与美玉交相辉映的、多姿多彩的巨大美景展现于21世纪,成为新世纪最新、最美、最具特色的“世外桃园”屹立于“太阳转身的地方”,让世人神往。

?

滇红茶属于什么茶

滇红茶属于红茶。

云南红茶简称滇红,属红茶类。由汉族茶农创制于民国年间。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以大叶种红碎茶拼配形成,定型产品有叶茶、碎茶、片茶、末茶4类11个花色。其外形各有特定规格,身骨重实,色泽调匀。

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鲜亮,加牛奶仍有较强茶味,呈棕色、粉红或姜黄鲜亮,以浓、强、鲜为其特色。制作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

历史发展:

1937年秋,冯绍裘和郑鹤春两位到云南实地观察并调查茶叶产销情况,觉得凤庆县的凤山有着很适合茶叶的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开始试制红茶;通过努力,试制成功。茶叶条索肥实,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茶种所未见。

在试制红茶的期间,由于没有这样通畅的公路,机器设备必须在大理拆卸成零,用马帮驮运到凤庆,来回需费时半月。马帮在金舵从大理至凤庆之间的路程中有一条五尺宽的石板山路必须在江边放下驮子,商人们乘竹筏而过,马自己凫水到对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80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