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问世后,他竭尽心力的大志大略,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筹建茶厂大批量生产出口红茶,品质优良、长胜不衰,立于世界优质茶叶之林,开启了中国红茶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在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后才铸就成的。
建厂艰难:难在缺乏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当时,凤庆搞建筑,材料必需在二、三年前备齐后才能雇工新建,建筑工人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缓建茶厂?他想过。可强烈的为业精神,促使他想方设法建茶厂。建筑材料难买,想法八方寻购;建筑技工没有,想法四处寻请。当年在万分艰难中,建起七开间烘干车间、九开间精制车间、四丈高烟囱,为大批量生产滇红名茶,建起了必备的厂房。建厂艰难:难在缺乏制茶技术工人。他在筹建茶厂的百忙中,一方面开办茶工短期培训班,培训当地生产茶叶的技术工人;一方面又到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招聘制茶技术工人。在他多方的努力下,艰难地造就了制造滇红名茶的技术工人。建厂艰难:难在缺乏制造茶叶的机器。当时,国内所有机器制造厂从没有设计制造过滇红茶所要的制茶机器,这能难倒具有强烈为业精神的冯绍裘吗?没有图纸,他自行设计;油料缺乏,设计增加脚踏功能,使机器成为动力与脚踏两用。承造厂不知其用途,多厂不敢承造。他几经周折、交涉、肯求,终于感动了厂方,同意承造。制造中配件不齐,他又奔波于全国各大工业商场寻觅,在其智慧与技能的融合下,自行设计的绍裘式“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和“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应运而生,从此,结束了我国不生产制茶机械的历史,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之先河。建厂艰难:难在没有茶具。当时,凤庆传统的制茶方式,设备简陋到只有铁锅和摊笆。制造红茶需精制的茶箩、茶箕、茶筛,这些茶具在凤庆属不识之物。当地篾匠要制作一件茶具,他说其要领至舌敝唇焦亦难领会,他不得不一一做成模样,令其仿做,结果仍大小不一,歪斜屈曲,不合要求。这一严酷的事实,能将煞费苦心的火苗熄灭吗?不能,为应急需,先从外省购进。再教、再鼓励凤庆蔑匠多看、多思、多练。冯绍裘对事业、对人民就是有着这种诲人不倦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能化解迟钝,能长聪明、长技术,能使凤庆蔑匠制出精制合格的茶具来。艰难生产:难在没有厂房,先出好茶。收鲜制茶的大好时令到了,当时没有生产红茶的任何设备,面对一贫如洗的空地,冯绍裘有经济学家、科学家、实业家的头脑。他边建茶厂、边搞生产,创造奇迹!他组织搭临时厂棚,赶制茶具,收鲜制茶,三天就制出好茶来。他敬业之心惊奇又踏实,开拓进取之心急切又科学,别人想不到的他想得到,别人办不到的他办得到。冯绍裘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在临时厂棚里,他将生产好的滇红名茶与祁红名茶作了精心的对比研究、取长补短,使滇红名茶的质量更优,为登上国内外名茶宝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绍裘开启了中国滇红茶的新纪元,是由他在领导滇红茶业发展的过程中,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所造就的。他在领导、为业、科学、创新、聚才、用才、人品、茶品等方面在中国茶业史上都具有典范性。这种典范性我们可高度概括为“开拓创新、无私拼搏”的茶业精神,这种精神,在振兴滇红茶业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要使它光照千秋,永世长存。
在滇西凤庆的崇山峻岭中,有大片成林的大叶种野生茶树和细叶的栽培茶。这两种茶叶的明显区别是:野生茶枝壮秆粗,叶大如枇杷、墨绿、芽粗,制出来的干茶色泽微红,条粗,味涩且苦。栽培茶枝秆细,棚生,叶细长、微黄,制出来的干茶条细,色白,味香且甜。加工工艺精细,曾出现过“玉皇阁茶”、“太华茶”这样的名牌。千百年来,边城凤庆一直是茶叶的集散地,大山茶即野生茶,多销往藏区,栽培茶则成为了官府的贡品。盛名之下,多有名品。
边城凤庆一度成为边关重镇之一,也是通商要道。大理至凤庆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五尺宽的石板山路,从大理到凤庆经五个马站,再转云州、缅宁、耿马、镇康,出缅甸。这条古驿道开辟于公元1328年,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成群的经商马帮从北至南,从昆明运来丝绸、百货,又从南至北,运出大山中的茶叶、药材,促进了边城凤庆的繁荣。
光绪末年,当地知府因本地小叶茶产量不高,自己捐银到双江孟库购回大叶茶籽20驮,先在凤山育苗栽种,然后在乡村大面积推广。数十年后,大叶茶取代了藤条小叶茶,效益倍增。凤庆民间制茶的传统工艺,是将采摘下来的鲜叶在大铁锅里高温杀青,揉搓成条,晒干或烘干即是成品。这种青毛茶是制作各种品牌绿茶的原材料。另一种方法是将采摘下来的鲜叶摊晾至手搓不碎,成条时揉搓成形,发酵到淡红色,烘干或晒干即成红毛茶,芽条金黄,有香味。
凤庆原来只产青茶,不产红茶。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南京失守,民族工业随国民政府西迁。1938年秋从武汉迁到重庆的中国茶叶公司派遣公司技术专员冯绍裘和郑鹤春两位先生到云南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实地观察结果令人惊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亮,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茶种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色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也为国内绿茶所稀有。
经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同意,在昆明组建了云南省茶叶公司。因为没有公路,机器设备必须在大理拆卸成零,用马帮驮运到凤庆,来回需费时半月,到春茶上市,根本无法安装运转。为了不影响开春的初制生产,实验茶厂领导们先用土法上马,用木质揉桶,脚踏烘干机,竹编烘笼等等,保证了试制工作的顺利进展。机器运进来后,当年就生产了红茶500担,先用竹编茶笼装运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铝罐包装投入市场。
云南的红茶试制成功了,冯绍裘先生提出,起名“云红”。因为安徽祁门的红茶称为“祁红”,江西义宁的红茶称为“宁红”,湖南的红茶称为“湖红”,湖北宜昌的红茶称为“宜红”。云南早晚的天空,多有红云,称为“云红”也将此种自然美景暗喻其中。但郑鹤春先生和云南省茶叶公司的领导则认为云南省简称滇,可取名为“滇红”,暗喻巍巍西山龙门脚下,秀丽的滇池水更有情趣。冯先生终从众人之意,定名“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此后,滇红茶产业年年向前发展,成为祖国茶叶生产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
没有,顺宁(现凤庆),古称庆甸,系蒲蛮聚居之地。根据刘学信民间考察论证,蒲蛮族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如此说来,顺宁至少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其间诞生过许多名茶。这些茶没有闻名遐迩,却是一代代茶农生产劳动创造的精品,回过头,就成了顺宁茶叶发展的一处处高地。
玉皇阁茶是顺宁最早的名茶。玉皇阁,现已无法勘察它的旧貌了,若不对茶有所研究,无法想象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在明朝末年出产过大名鼎鼎的玉皇阁茶。明朝时,玉皇阁是一座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结构紧凑、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在玉皇阁周围均种有茶,尤其在它正西方的凤山,是有名的凤山茶。清·张弘《滇南新语》中记载:“茶产顺宁府玉皇阁,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清·王昶《滇行目录》称“顺宁茶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玉皇阁茶最出名的是一款叫“凤山雀舌”的春茶。凤山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与当时的“凤山春蕊”“明前春尖”号称顺宁三大茗品。凤山雀舌一茶难求,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同时,爱茶之人却依然竞相追逐。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凤山雀舌念念不忘。
太平寺茶是顺宁在明朝的名茶,与玉皇阁茶齐名。《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清代《滇行日录》等也都溯及凤庆茶叶。据《滇南新语》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在凤庆龙泉寺食宿二日。在此期间,龙泉寺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招待徐霞客。《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原寺早已毁坏,而后又有善心人士复建,当然规模早不如旧寺。徐霞客喝到的太平寺茶经考察出自凤山上村太平寺,该寺周边现在还有先民们栽种下的古茶树。
一、历史起源不同
1、云南滇红茶:1937年秋,冯绍裘和郑鹤春两位到云南实地观察并调查茶叶产销情况,觉得凤庆县的凤山有着很适合茶叶的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开始试制红茶;通过努力,试制成功。
茶叶条索肥实,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茶种所未见。在试制红茶的期间,由于没有现在这样通畅的公路,机器设备必须在大理拆卸成零,用马帮驮运到凤庆,来回需费时半月。
马帮在金舵从大理至凤庆之间的路程中有一条五尺宽的石板山路必须在江边放下驮子,商人们乘竹筏而过,马自己凫水到对岸。为了试制成功,冯绍裘等人土法上马,用木质揉桶,脚踏烘干机,竹编烘笼等等,保证了试制工作的顺利展开。
1939年,第一批滇红500担终于试制成功了,先用竹编茶笼装运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铝罐包装投入市场。滇红茶创制出来了,冯老先生终从众人之意,定名“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
2、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_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二、茶色味道不同
1、云南滇红茶: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鲜亮。
2、云南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三、功效不同
1、云南滇红茶:具有防龋、健胃整肠助消化、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的功能。茶中的咖啡碱具有提神作用,能在运动进行中促成身体先燃烧脂肪供应热能而保留肝醋。
2、云南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胆固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红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80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冯绍裘培养出大批茶叶专家
下一篇: 夏天最适宜喝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