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过程,饮茶即道是终极。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饮茶之道和修茶之道
茶道,无非就是藉饮茶而修道。当然,茶道中的饮茶与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饮茶有所不同,它包含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系列程序和技艺。茶道中的饮茶本质上是艺术性的饮茶,是一种饮茶艺术,这种饮茶艺术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之道”。修习茶道的目的在于养生修心,以提高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求善、求美、求真,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修道”。因此,可以为茶道下个定义: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饮茶修道,其结果在于悟道、证道、得道。悟道、证道、得道后的境界,表现为一切现成,饮茶即道。饮茶即道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茶人的终极追求。因此,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
(一)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即饮茶的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茶艺,道在此作方式、方法、技艺。
中国历史上先后形成四类饮茶之道——茶艺,即煮茶茶艺,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煎茶茶艺,以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为代表的点茶茶艺,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为代表的泡茶茶艺。煮茶茶艺可谓源远流长,自汉至今,绵延不绝;煎茶茶艺萌芽于西晋,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衰于五代,至南宋而亡;点茶茶艺萌芽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流行于两宋,衰于元,至明朝后期而亡;泡茶茶艺萌芽于南宋,形成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近现代一度衰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复兴。
(二)饮茶修道
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行证道、体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生命本体、终极实在等。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壶居士又称壶公,传说是道教的真人之一,认为人长久饮茶可以得道而羽化飞升。
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456—536),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道教著名的理论家、医药家,齐梁时隐居句容茅山修道,号华阳真逸,曾撰《真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道书、药书数十种。他从道教修炼的理论角度,提出饮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道家的“真”是指不事雕琢、质直平淡的自然状态,又与性、德义近。“真者,即人人具足之真性命也”(张伯端《悟真篇》朱云阳注),“全真”,就是保全“真性”。真者受于天、秉于道,所以“全真”就是全我之真,以应天地之真,也唯有得道才能全真、全德、全性。皎然作为中华茶道的倡导者、开拓者之一,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涤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揭示了茶道的修行宗旨。他在另一首诗《饮茶歌·送郑容》中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即丹丘子就是饮茶而羽化成仙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中唐裴汶《茶述》指出:“茶,起于东晋,盛于国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茶叶性清、味淡,其功用涤烦、致和,茶超越所有的饮品而独高,人得茶则身心俱安,否则则疲病。
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
晚唐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诗有“……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薛能认为得茶就可以抛却一切道药,饮茶的功效可敌服食金丹大药。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徽宗笃信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他认为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籍茶可修道立德。
明代朱权《茶谱》序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欸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朱权晚而学净明道,自号臞仙,成祖封其为“涵虚真人”。他认为籍饮茶可以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终而得道。
明代罗廪《茶解》:“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长久饮茶可以羽化飞升。
清初杜濬在其《茶喜》诗的序言里阐明茶具有湛、幽、灵、远四妙,与澡、美、改、导四用,藉茶可以提升心灵境界。“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者精湛、深湛,“幽”者幽静、幽深,“灵”者灵妙、灵性,“远”者高远、玄远、旷远。这四者都与饮茶时物质的需求无关,属于审美意境,是对茶道美学和精神的一种概括。“根器”指人的心脑,澡吾根器乃指清心、爽神、涤虑。“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智识、意志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视野,改善气质。“杳冥”原指深暗幽静之境,这里是指不可思议的神奇境界。“导吾杳冥”则是说可以使人彻悟人生真谛而进入一个空灵的境界,进入淡泊宁静、闲雅率远、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
由上述可知,饮茶是养生、修心的津梁,是求道、证道的门径。一言以蔽之,饮茶可资修道。茶道所修之道为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修行者的追求不同而异。一般说来,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之道,不拘泥于某一家。
(三)饮茶即道
饮茶即道意乃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此道指本源、生命本体、宇宙根本、终极实在等。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二十七章)。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在于万事万物,“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在瓦甓”,“无所不在”,“无逃乎物”,“周、遍、咸”(《庄子·知北游》)。禅宗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道一》),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五灯会元》庞居士),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五灯会元》大珠慧海禅师)。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古尊宿语录》卷四《临济义玄》)。道不用修,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不修而修。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道就寓于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吃茶即参禅,吃茶即修道,即境求悟。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五灯会元》仰山慧寂禅师)。不须持戒,亦无须坐禅,饮茶、劳作便是修道。赵州从谂禅师有“吃茶去”法语,开“茶禅一味”的先河。赵朴初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道就体现在担水、砍柴、饮茶的平常生活之中。
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大道至简,不修乃修。取火侯汤,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顺乎自然,无心而为,于自然的饮茶活动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法无定法,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要饮则饮,从心所欲,自然无为。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摘自:中华茶道
什么是茶道?
这个题目很大,涵盖的范围也很多。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各家说法: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茶道如今已经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样也从最初的口感也变成了一种比赛的专案。茶艺的意思无疑就是饮茶的艺术体现,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即使相同也是有着差别。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
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上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
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琴道与茶道的关系
1、 儒家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 “和”。《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徐谼《溪山琴况》开篇即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 明·冷谦《琴声十六法》也说:“和为五音之本,无过不及之谓也。”和,不仅要求弦、指、音相合,更重要的是要与意相合,也就是《溪山琴况》里说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这里的“意”就是气韵,而气韵的根本是儒家“和”的思想。可以说中国琴道的精神核心就是“和”。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是“和”。在这里,不仅茶道精神要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而且茶器、茶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合于礼、合于仁、合于道、合于自然。这才是茶道的“和”。“和”不仅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作为一个茶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要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始终贯注在整个茶道程式中,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这样才能得茶中三昧,才能品饮出茶中至味。
2、 道家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琴道意趣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变化,不要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和改变。《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又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种大音希声的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琴音,左手吟猱绰注、右手抹挑勾剔就形成了琴声。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别是在吟猱时,只有夜深人静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但细微中蕴育著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果我们用心谛听,如奔雷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巨集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奎,涤荡心志。而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茶道中也影响深远。《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茶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冲泡好一碗茶,叶与水的互相交融、感化就构成了一碗茶汤。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气韵都是纯自然的,是自然法则在茶碗里的展示和再现。我们修习茶道,就是要将茶汤中的自然法则充分显示出来,顺茶理,合茶性,通茶道。通过茶事实践,了悟茶汤的真谛,体悟茶中至道。此时没有纷争,没有机心,也没有是非,仅仅是为了冲泡好一碗茶汤而已。这是真正的无为——茶道的无为。
3、 佛家的影响
佛家对琴道影响很大,尤以禅宗的影响最为广博和深刻。宋·成玉磵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有省,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可谓深得琴中三昧。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为标榜,讲求当下承当,脱落语言思维藩篱,也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是建立在岁月磨砺的基础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证”要结合。就琴道而言,没有数十年的操缦工夫,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很难探究中华琴道幽玄的,也就谈不上顿悟了。可以这样认为,禅宗是中华琴道的“弦外之音”。
禅宗对茶道的影响也是如此。禅宗论茶,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据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在这里,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茶禅互参,禅茶不二,成为我们体悟至道的方便法门。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如果我们过分沉湎于茶汤的色、香、味、气韵这“四相”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只有空掉茶汤“四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
1、道之和
1.1、中国茶道之和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如早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后期的灵魂观、原始图腾崇拜等等,尤其是中国原始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大都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物,动植物、生活用品等,相吻合,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远古人民族群的和谐意识。这是人类处在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中寻求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和文化意识的萌芽,自然之和与人文之和开始成为彼此生命的纽带。
在经历了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以后,和文化意识渐渐演变成为了较独立的审美意识。而自春秋战国始,儒道两家确立了和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理论化的中和审美观。儒家重在“人和”,立足于政教伦理,强调“克己复礼”与“允执其中”,注重维护人伦秩序的和谐;道家重点放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合以天倪”,倡导虚极静笃,物我为一,无为守中。
中国茶道中“和”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茶事过程中,也在逐步发展中与世俗的“礼”相结合,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在敬茶与接茶的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谦和之仪。最好的茶叶须是融合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而生长出来的,需要土壤、气候等的调和来成就茶树上最嫩的那一片新叶;冲泡时,水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不仅有天水、地水之分,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就采用旧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入茶,以保持茶的真香真味,更需有***却不过老,一切恰到好处的水温,在正式的茶道中还有一泡、二泡、三泡之分,要顺应茶性,以茶艺示茶道,将茶的色、香、味最充分地展示出来, 其目的都在于使茶水相和;欲领略一杯香茗的真香妙韵,还须有幽雅的环境,和睦的氛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慢慢咀嚼,深深体会,将一种平和的心态融入一个和谐的环境,浑然忘我,如入仙境。
1.2、日本茶道之和
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气候温暖而溼润,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固有的农耕文化和岛国文化,塑造了日本人亲自然的本性和特殊的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与中国一样,他们的原初美的意识的形成首先在于与自然相融,与自然对话。如其最早对于色彩的感受就来源于自然的赤、黑、白、青四种颜色;独有的和歌艺术的取材最早也是从自然景物和四季变换中来的;其次,它与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分不开的。日本民族经过历史上无记载的长期的各种血统混合的过程,各人种渐次混同并融合其原始信仰,调整了民族的对立,最后成为统一的大和民族,形成以皇室为中心的单一的民族统一形态,这对于日本民族的“中和”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直接孕育日本人的美意识的根底。
在日本茶道中,“和”意味着调和、和悦,是外与内的完美结合。和的光线,和的声音,和的香味,和的触觉,和的关系,和的氛围。窗户和窗帘使屋内的光线变得柔和,从大环境上给人以可以冥想的空间;香炉内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室内插花优雅素淡,茶具朴素大方,茶侍温文尔雅,一切茶事活动即在调和的环境中开始,慢慢地释放出其和悦的内涵。
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之和更注重外在环境的调和,并以此为背景来感受茶道本身“和”的内涵;而中国茶道却重在道本身,从茶、水、冲、品的过程中慢慢释放其和睦、有序、规则的魅力。这大概与中日两国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是相辅相成的。两国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虽同时享有农耕文明,但日本的岛国环境却注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和对外在的关注能力。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其并没有完全仿效中国的茶道模式,而是植根于民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保持了其在日本土壤之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中日两国茶道和而不同的情况。
2、道之静
2.1、中国茶道之静
从表面上看,中国茶道充斥着儒家浓浓的中庸之美、平和之味;而欲扣破其外在的坚壳,领悟茶道之精髓,却还是得通过“静”这条修习的必由之路。
主静是立人极之本。“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可以说是其余诸道的基础。欲得道,就必须通过“静”的方法来省察自我,洞察世事,实现心的升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96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珍茶
下一篇: 西湖龙井名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