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百科 2023-11-17 11:55:41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绿韵飘香,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名茶荟萃

传统名茶:西湖龙井、庐山云雾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凤凰水仙、闽北水仙等;

恢复历史名茶:休宁松罗、涌溪火青、敬亭绿雪、九华毛峰、龟山岩绿、蒙顶甘露、仙人掌茶、径山茶、雁荡毛峰、日铸雪芽、金奖惠明、金华举岩、东阳东白等等;

新创名茶:婺源眉、南京雨花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齐山翠眉、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等等。

茶艺茶道

碧螺春茶艺(上投法)

1点香-焚香通灵 2涤器-仙子沐浴 3凉水-玉壶含烟 4赏茶-碧螺亮相

5.注水—雨涨秋池6.投茶—飞雪沉江7.观色—春染碧水8.闻香—绿云飘香

9.品茶—初尝玉液10.再品—再啜琼浆11.三品—三品醒醐12.回味—神游三山

茶宴与茶食

果果:其制作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黄豆、花生、芋头、果药等,放阴凉干燥处阴干,再用“油砂”炒酥,再给它穿上蜂蜜、砂糖、猪油、芝麻等的外衣。

除果果外,茶食中还有“苕丝”、“玉兰丝”、“油酥米花糖”、“瓜片”、“片糖”、“甜酒耙”等

茶叶菜肴:龙井虾仁、碧螺鲜鱿、红茶土豆泥、翡翠珍珠等

经典茶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文化的基本理念有什么

  中国茶 文化 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诞生了自己的理念,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理念,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理念:茶文化核心理念
  1.?清?。

  一个?清?字,涵盖着?淡俭廉正真静?等茶文化多种内涵。?清?的特征,首先来源于茶的自然品质。清是与茶叶、茶饮、茶道(艺)相关的清气、清和、清雅的清纯品性。茶生长在山水草木之间、云雾缭绕之境、生态良好之地,聚天地之精华,集山水之灵气,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宝物。

  ?清?是与修养、品德、情操相关的清心、清静、清平的茶道品格。用一杯茶品味人生沉浮,持平常心观大千世界,领悟到从容平淡之心,用清平生活态度观人察事,自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积极的人生。?清?是与从政为官相关的清正、清白、清廉的政治品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 清明 ,?清?乃为政之本,权力本该清纯。?清?是茶文化的基本特征,她既是茶叶特征的自然显现,也与人的基本品质相关联,更是茶与人在道和德的层面的和谐统一。

  茶道中把?清静?作为达到物我两忘的必由之路,喝茶就是修炼清静平和的心境,营造幽雅清静的环境和空灵静寂的氛围,在世事纷扰中,让人们心宁神静,自省自察,去除烦躁,化解心结,于清思静观之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发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福地洞天。正如唐代著名诗僧皎然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无门禅师在《无门关》中也说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赞美了?平常心即道?的清平生活态度。

  拿起、放下是喝茶的基本动作,得到、舍去是人的基本选择,拿起、得到就要敢于担当,专心致志,精行成事;放下、舍去就要坦然面对,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绷紧的神经,放开功名利禄念想,放掉喜怒哀乐的心绪,丢掉不切实际的欲念,把心打开,才是开心、高兴。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俗话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清心、清气、清正、从容平淡、善于舍得,自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人生的哲理。

  2.?敬?。

  ?敬?乃是人的诚敬、尊敬、敬畏、敬爱之情。?敬?是人对自然、对规律的敬畏之心,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友好相处、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敬?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互怀敬意、相敬如宾的友好关系。?客来敬茶?,是中华传统礼法礼俗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礼仪之道。赠茶、敬茶正是睦邻友好情谊的重要载体。泡茶、 饮茶 、敬茶、赠茶,既是口舌之需,也是礼节,更是礼仪。?敬?是人所应该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爱之情。当今,敬祖尊老、和睦相亲、长幼有序等生活礼仪更应当发扬光大。

  敬德是清廉的本质。?敬?字所体现的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美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只有?德?植根于心,才能保障个人和国家更快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培育人的?德法?的基本问题。中华茶文化尊崇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中的恭敬、自律、冲和、淡泊等思想要素,是人在与自然相处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资源和人生态度。

  茶中的生活,不仅只是物质的享受,更讲究的是对自然、对规律、对历史的敬畏和敬老尊祖爱幼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规矩操守,并在礼俗熏陶中涵育道德修养的行为方式,促使人与人之间以?敬德?为重的友好关系的培育。

  唐代刘贞亮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他把茶作为养生之术和修身之道。做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砥砺脾性,做到正心,心正则行正,心灵端正,人才端正。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则成才。

  有人说,人生像一辆车,轻车简行,不超载,不超速,就能顺利抵达幸福港湾。幸福就是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是与健康相伴行。人与茶的关系,其实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反映。人类不仅要敬畏自然,更需要在这敬畏之中,建立起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态伦理关系。特别是在当今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关系十分紧张的现实环境中,尤其需要修复甚至重构这种友好关系,在茶意氤氲之中,推崇回归自然,节制欲望、简单生活、诗意栖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转人类背弃自然的身影、阻止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延缓人类匆忙无序的脚步、消减人类贪得无厌的欲念。

  3.?和?。

  ?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茶文化的内核,展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气派。?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心灵的和谐关系,显现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是自我心灵的宁静和谐,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乐章。

  平和,关乎人自身心灵的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和交往的尺度,大都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来。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不仅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更讲究的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秩序。茶讲究奉献和分享,相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多元共生、共容共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一个?人?字,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的关系,将尊重、包容、平等的理念体现在人际关系之中。茶具有的清和、淡逸的特性,自然地呈现出平和恬淡的神韵,十分适宜于人们对平静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追求。茶,清纯淡雅,清新怡人,以茶明伦,兼和天下。

  和是中道,和是平衡,和是适宜,和是恰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在采制、泡饮到品饮的整个茶事过程中,无不体现?和?的理念。如煮茶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不同之和。?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是泡茶时的中庸之美;?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深意表浓情?是待客时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茶中英?,是饮茶时的谦和之态;?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是品茗环境的俭行之德。由此,显现和诚处事,和气待人,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意境。

  茶可以养?爱心?,以致?仁者爱人?;可以养?德心?,以致?精行俭德?;可以养?静心?,以使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养?苦心?,苦其心志,苦尽甘来;可以养?凡心?,唯是平常心,方可清心境;可以养?放心?,放下繁忙的工作,放松绷紧的神经,放开功名利禄的念想,放掉喜怒哀乐的心绪;可以养?专心?,专心致志,用心体会,充满恭敬,饱含感恩;可以养?和心?,和谐中庸。

  八心安宁,人自和静,便能感悟人生、领悟真谛、提升觉悟,看世界碧海蓝天,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月明星朗,以臻于修炼身心、净化自我、圆满道德、心灵和谐之境。自心和方能和人,己和人和则天下和。心灵是田地,欲念是种子,每个人的精神健康了,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清朗起来。

  茶文化本质上就是和谐文化。茶总是清纯淡雅,清新怡人,有君子之风、和谐之韵,具有平和心境之效,是抚慰心灵的良方,故而儒以养廉,佛以参禅,道以修真,民以持家,饮以养生,由此达到和诚,和气,和谐,茶和天下之境界。

  4.?美?。

  ?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愿景,是天地人茶水情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哲学境界上的共同升华。中国人总以洁净为美,如蓝天如洗,一泓清泉,空气洁净,冰清玉洁、洁身自好等。?美?是纯美茶叶和精美茶园的观赏之美。

  茶叶素有?东方美人?之称,其纯净光洁之形、水中蹁跹之姿、鹅黄嫩绿之色,颇具?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之少女的清雅之态。茶与水在纯净的色调对比中,析分出丰富的层次,浓淡浅深之间,深蕴着内在的生命活力,洋溢着青春年少的美丽。而汤色的丰富多彩,更是呈现出翠绿、杏黄、杏红、橙黄、中国红、琥珀色、干红等原生态的、丰富的艳丽层次,令人由衷而起?名茶如美色,未饮已倾城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叹,因而引得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咏、挥毫,赞赏茶叶的至纯至美,韵味之美和大美之美。

  茶为南方之嘉木,或灌木丛生,或乔木傲立,连接成漫山遍野的苍翠茶园。茶园,是红脉绿韵的风景线,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返璞归真的绝妙地。她吐故纳新,净化空气;固土纳水,涵养大地;四季常绿,赏心悦目。既是生态的结晶、自然的内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环境、生态美好的象征。

  茶韵之美更是茶道中的佳境,是精神层面上的无限风光,更是茶饮品味的绵长氤氲对精神浸润、体现茶客的修养和修炼之功。卢仝的《七碗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其意境何其美妙。
  茶文化的理念:茶文化的和谐理念
  茶还能够传递社会理念,并与古老的文明传统相吻合,通过哲理的感悟,轻轻地融入当代人的心灵。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赋于人们?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等人格思想的同时,处处与中国哲学思想交融。比如说,中国孔子茶道就是我国茶文化的承传方式,它植根于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华,充满了智慧的思辩,沉积了厚重的道德伦理和人文追求,它通过茶的滋润来打动人心,并用一个?和?字来释放传统哲学思想理念。当人们通过孔子茶来感悟社会的时候,心情会显得格外稳定,表现出更多的亲和力。

  如果我们穿透茶生活的时空隧道,我们会发现,饮茶本身不但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而且携带着中国人的博爱准则,这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饮茶活动往往以自我修养为根基,展示出那种淡泊、宁静、高洁和朴素的心态,创造出与人为善的气氛与环境。围绕着饮茶,中国人启动过无数的文化智思,开展过各种各样的茶文化活动,使饮茶最终冲出了饮料的物质层面,转化成一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而且进入了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饮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加工和提炼,衍生了众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积存了厚实的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享受饮茶品茗的乐趣时,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内含,这样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总94期)刊登过访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的一篇 文章 ,题为《茶应成为?国饮?》,文章中说:?新世纪以来,一种全球范围的对茶的重新认识给中国茶叶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提倡茶为国饮,让茶在服务人类健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已成为重要课题。何为?国饮?,就是要通过推广,让饮茶不仅成为中国的一种民族习俗,而且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文章还从各个角度论证了茶为?国饮?的力点,分析了饮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后 总结 说:?茶的内在价值吻合了新世纪人类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提倡国饮,是与倡导新生活、新价值观联系起来。要通过茶内在精神的发掘,利用茶德来弘扬民族文化;要倡导以茶为礼,以茶待客,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要让茶的开发与新科技、新产业、新消费方式结合,树立品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让茶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既然中国茶界已经把茶提升到?国饮?的高度,那么,这个?国饮?称号就理应给和谐社会灌输文明动力,起到?国饮?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茶应该成为?国饮?,毕竟茶是中国人的第一饮品(无酒精饮品),况且中国又拥有着世界上茶消费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们不能把?茶?这个世界上最圣洁最天然最有内涵的饮料仅仅放在物质消费的空间当中,我们还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贡献给人类社会,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内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国茶文化虽历经千载沧桑,却历久弥新,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造中,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文化。我们都知道,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无论从人际关系方面讲,还是从人与自然方面讲,谁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可这样说,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氛围。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传统茶文化的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谐 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易经》,以阴阳二爻演化出八卦继而六十四卦,分别各种阴阳组合状态,直观地讲述自然、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的元素组成,阴阳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联结。阴阳组合得适当和有序,人和事的发展就能处于最佳状态,?阴阳和谐?是一切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世上万事万物就处在这样一个统一的超巨系统之中而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达成整体运动,理想的状态便是?太和,和之至也?。这种注重整体与局部联系的萌芽态的系统思想,寓含着原始而朴素的协调、平衡与和谐的理念。

  儒家从《易经》中引申出?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不过是天(自然)的一部分,认为?天之道?与?人之道?是统一的,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的变化发展,这是天(自然)的法则;人只有顺应这个法则,维护矛盾双方的动态平衡,以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共生,这要成为人的基本素质,并由此衍生出?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管理理念、?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准则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观。

  道家除了更加重视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明确提出?自然之道不可违?之外,对个人自我修养的要求别居一格。道家强调在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认为?天道助弱?、?天之道?就是要?损有余而补不足?,反对以智欺愚、恃强凌弱、以少犯老,从而把扶弱济困和公平正义提到了?天道?的高度。道家经典《道德经》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不争?思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自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的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迷信自己,自以为是,争强好斗。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最终获得天下人的尊重。道家的?不争?说,与儒家的?中庸中正?、墨家颇具平民色彩的?兼爱非攻?、佛家的"八戒十善?是出一辙,各有千秋。即使是崇尚法治的法家,也是为了?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依法治国,确保社会安定和谐。法家主张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原始的司法公平与公正。

  佛教所说的?净土?,即世界中的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净、优美、良好,这种净土也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普度众生?是彻底的公平;?出家人不打诳语?就是诚实信用;佛教特别重视惩恶扬善以求公正;佛教讲?慈悲为怀?即是讲宽容、团结,处理好人际关系;另外,佛教也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布施,戒杀,放生,素食等等,具有尊重生命,提倡节约,关怀生态平衡,注重环保的深层意义,本土化了的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中的瑰宝。

历史悠久唯美茶道的古诗诗句

  茶道历史悠久,所以有着大量的大量茶书、茶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古诗,一起来看看。

  茶道古诗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 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茶道的唯美诗句
  1、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祐

  2、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3、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4、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5、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8、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9、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11、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2、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4、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5、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6、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19、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20、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21、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22、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茶道的发展历史
  茶道属于东方 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 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 爱好 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 总结 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21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