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道茶艺:古老的阿佤茶俗

品茶 2023-11-18 00:09:55

茶道茶艺:古老的阿佤茶俗

佤族自称“阿佤”,其先民是古“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剌”、“哈瓦”、“卡瓦”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在沧源县境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仍保留着十余处古代崖画,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崖画所在之处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

佤族竹筒是一种古老的茶俗,用竹筒煮茶饮茶,别有情趣。

阿佤人的日常生活少不了竹,他们住竹楼、坐竹凳、用竹碗、使竹筷、睡竹箩。有一道山歌这样唱:“竹叶青青竹筒长,砍节竹筒装砂糖,吃了砂糖竹筒在,妹不变心日子长。”

如果说,在竹筒放砂糖是青年男女甜蜜恩爱的象征,那么在竹筒里煮茶水则又包含了更多的内涵。竹筒茶还可以制成姜茶用以驱寒发散;制成糖茶,用于补气血;制成薄荷茶,用于解暑。阿佤人又习惯就着竹筒茶吃用竹筒煮成的糯米饭,喝竹筒装的阿佤水酒。青年男女对坐饮酒喝茶,别具一番情趣。

烧茶在佤族中广泛流行,佤语叫作“枉腊”,是一种近于“烧”茶的方法。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味道别具一格。

关于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 茶文化
  、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 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 茶文化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 茶文化
  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发明饮茶的方式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扩展资料

敬茶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客来敬茶之礼。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茶道、茶礼、茶艺已经通过不同的表现渗透到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里不仅开辟了一个别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类名茶、特色茶点也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小茶楼。普通百姓家虽然没有专用的茶室,也结合自身条件, 配备有茶具和茶叶。

绿茶、花茶、白茶、黄茶不需洗茶,否则将损失茶叶有效成分;而经发酵的如红茶、黑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都需要经过洗茶,保障茶汤的口感和品质。茶叶冲泡时,要轻而快,八分满即可。冲泡后,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请用茶。”客人也应表示谢意,待3-4分钟后,即可品茶。

品茶时,若用茶杯,应右手拿杯柄,左手启杯盖;如用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盖碗,则右手持杯,左手启盖,客人可以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如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降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文化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软实力,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当我们了解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经营茶艺馆都,当然讲究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非常重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经常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对在茶艺馆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员,在文化素质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厅服务员更高一些,她们除了服务顾客之外,还肩负着普及茶艺知识、推广茶文化的高尚任务,应该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那么,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会功能呢?前述的众多有关茶道、茶德的论述,己包括这方面内容,也就是说,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茶文化对社会的贡献。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 饮茶 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 传统文化 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文化是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范增平先生在《茶艺文化再出发》一文中曾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具体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探讨茶艺知识,以善化人心。

  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

  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生活。

  发扬茶艺精神,以文化世界。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视角,从四个层面来论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他这里所有的?茶艺文化?,实际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我们上面所述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我们每一个从事茶文化事业的茶人,都应该自觉地以此作为我们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最高追求,为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茶艺、茶道和茶德问题。

  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季野:《茶艺信箱》98页,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280页,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蔡荣章:《现代茶艺》202页,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才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页)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王玲:《中国茶文化》87页,中国书店出版)陕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饪、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分。?(丁文:《中国茶道》46页、49页,陕西旅游出版社)浙江湖州的茶文化庄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 方法 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我们赞成按狭义的定义来理解,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以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发展表演艺术。?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茶文化的元素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 文化 源远流长,处处贯穿着和谐的主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元素,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元素
  ?茶艺?响和谐

  茶圣陆羽创造的中国茶艺,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器物上,都体现了和谐统一的观点。他所做的煮茶风炉,形如古鼎,运用《周易》思想为指导。陆羽除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规定风炉的尺寸、外形,还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坎?在八卦中代表水;?离?在八卦中代表火;?巽?在八卦中代表风。陆羽在风炉三足间设三窗,于炉内设三格,三格上一格书?翟?,翟为火鸟,绘离的卦形;另一格书?坎?,绘坎卦图样;再一格书?彪?,彪为风兽,绘巽卦。陆羽说:这是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还于炉足上写下?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

  ?茶礼?的和谐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不论是饭后、休息、休闲还是待客,茶是不可缺少的。客人上门,为客人敬茶,已经成为我国标准的基本待客礼仪。否则,就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敬,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在许多的重大仪式上,茶亦是必不可少的饮品。我国许多地区在结婚大喜的日子,新娘子一定要给介绍人、男女双方的长辈和亲友们递烟敬茶。如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周庄,就有吃?讲茶?、?喜茶?、?阿婆茶?、?满月茶?等习俗。如邻里街坊在发生事务纠纷时,一种独特的调解方式,就是由村里年老的长者或权威人士主持吃?讲茶?。开始,纠纷双方同进一家茶楼,各叙己见,唇枪舌战,在 饮茶 中沟通思想,经过长者调解,分清事非,解决矛盾,并由输理一方赔理付茶钱,双方一旦走出茶楼,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二团和气,和睦相处。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点茶、泡茶、饮茶,都得讲究?精华均分?,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和谐氛围。从自然观念讲,不仅饮茶的环境、人文和饮茶的程序、技巧,都要和谐协调,而且饮茶的人事、个性也应和谐相符。如:清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浓韵;花间月光下宜用点花茶。

  ?茶具?的和谐

  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十分注意茶与具的和谐,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和谐协调,相得益彰。一般来说,饮用花茶时,为保持香气,可用壶沏茶;饮用绿茶时,为注重茶的韵味,可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红茶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闷茶;品饮龙井、碧螺春等细嫩名茶时,则须用玻璃杯直接冲泡较为理想。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 经验 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 传统文化 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文化的元素相关 文章 :

1. 茶文化元素应用毕业论文范文

2. 茶文化产品的设计理念

3.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2篇

4. 茶道与茶文化论文有什么

5. 茶文化有什么发展趋势

6. 茶道活动总结范文示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31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