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代茶叶生产繁荣宋代茶艺之所以发展非常迅速,是建立在宋代的 茶叶生产的基础上的。根据现有的典籍,我们发现无 论从茶叶的种植还是利用来看,宋代都比唐朝有更大 的发展。
首先,茶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茶园开始在全 国大规模出现。当时全国有66个州、242个县种植 茶叶,茶树栽培面积较前代增加了 2 ~ 3倍
其次,名茶数量迅速增加,高达九十余种,这在历 史其他朝代也是前所未有的(据记载唐代名茶五十 多种,明五十多种,清只有四十多种。在巳知的 宋代名茶里,有些茶类直到现代都依然拥有很高的知 名度,如龙井茶、武夷茶、普洱茶等。
另外,出现了专门生产贡茶的茶园,并且生产制造贡茶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宋朝皇帝嗜茶,为了满 足皇族的饮茶需求,统治阶级专门划定茶园为皇室产 茶。贡茶直接推动了宋人“斗茶”,而由“斗茶”进一 步延伸成为茶艺。
茶叶产量与数量的提高促使人们关注茶事活动, 引发人们重视茶叶品质和饮茶的技能,从而促使茶艺 大发展。
1.2上层社会及文人推崇茶艺
宋朝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尤为热衷茶事。徽宗嗜 茶,甚至专门写了《大观茶论》论茶,这在历史上也是 “前无古人”的创举。《大观茶论》是继《茶经》之后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茶书。全书对宋代茶叶的生 产、加工及利用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而最为引人关注 的是对“点茶”的精细总结。徽宗创制的“七汤”点茶 技艺不但丰富了宋代茶艺的内容,更是把茶艺的艺术 性拔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而在统治阶级的引 领下’茶事自然自上而下的流行于整个社会,使得人 人乐于研究饮茶的技能。
统治者推崇茶事,于是茶在文人之间也很快流行 起来。宋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热情赞美茶 事活动,不自觉地提升了饮茶的艺术层次。这无疑使 宋代茶艺向更加高雅精致的方面发展。
1.3宋代热衷“斗茶”
宋代茶艺之所以发展迅速的直接原因即是“斗 茶”的流行。“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人用来鉴别茶 叶的品质高低的方法。虽然斗茶是在贡茶的影响下 产生,但这却是茶艺成长的有利条件。因为斗茶的技 艺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质,这在客 观上促进了茶艺的进一步丰富。如范仲淹的《和章 岷从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 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 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 掇末盈禕,唯求精粹不敢贪。研宜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 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
此诗记录了北苑贡茶的整个“斗茶”过程,先是 说明茶叶f自贡茶园区,接着说贡茶的采制也十分讲 究,制成茶讲的规格也有严格的要求,制成之后即是 “斗茶”,“斗茶”不但看茶叶和用水,更重要的还在于 点茶人的技艺。最后的品饮,在诗的结尾作者指出饮 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揭示了茶艺的高尚之处。
由于宋代“斗茶”非常普遍,上至统治阶级下到 平民百姓都能参与其中,这提高了人们追求技高一筹 茶艺的兴趣。而在一次次的“斗茶”过程中,人们渐 渐提高了斗茶的技能,使宋代茶艺不断丰富、发展,促 使茶艺的繁荣。
宋朝有哪些茶道文化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中国茶道知识的发展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每一个年代的茶文化都不相同,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
宋朝饮茶方式丰富多彩
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知识,宋朝,已经经历了唐朝茶业与茶文化启蒙发展阶段,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除了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斗茶分茶绣茶?等以外,民间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朝的民间饮茶,比较经典的就是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隆冬腊月,时时有人来提壶买茶。茶肆里面张挂着名人书画,装饰古朴,四季有鲜花装点,前来饮茶的人们络绎不绝,往来如织。
南宋时期的临安,茶肆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许多种,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一些茶肆,多是士大夫等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所,人们在此不但品茗倾谈,甚至开展体育活动,如蹴球茶坊等。
还有作为品茗场所的茶楼、茶馆的主要顾客多为文雅和有学识之人,他们在此把玩乐器,学习曲目弹奏等,当时人们把这种茶肆称为?挂牌儿?。还有一些茶馆并非以茶为营生,只是挂名而已,人们在此进行买卖交易,谈事论情,饮酒甚至赌博,成为娱乐场所。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朝时期的茶区在不断扩大,种植、采制、烹茶技艺等日趋精湛。茶业重心开始南移,建茶(广义的武夷茶区)崛起,贡茶院南迁至福建建安北苑,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风饼。
宋代市井问茶馆林立,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盛行典雅精致的点茶法。点茶法和唐代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筛过的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添加开水,边添加边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宋代茶人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点茶不添加食盐,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南宋末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我国求学取经,首次将中国的点茶法传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现在El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宋代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斗茶时采用点茶法。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汤呈乳白色,汤面泛?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点茶追求茶的真香、本味,并十分注重点茶动作的优美协调。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因此,当时福建建安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宋代茶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除了茶诗词、茶题材书画外,涌现出一批有关茶的著作,如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宋朝的茶道:用瓷碗喝茶成风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宋朝茶事?点茶法?
宋朝时期,饮茶方式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煎茶法由于繁琐复杂而开始走下坡路,新兴的点茶法成为时尚。蔡襄编著的《茶录》为点茶茶艺奠定了基础。点茶法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五个环节。
在点茶时先将饼茶碾成末,放在碗中待用;烧水时要注意调整炭火,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和后炭(第二次添炭);待水初沸时立即离火,冲点碗中的茶末,同时搅拌均匀,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饮用。
点茶茶艺于唐朝末期出现,到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达到鼎盛,明朝后期走向衰亡,在茶史中持续存在了约600余年。
宋朝茶事?斗茶的兴起?
宋朝时期,随着饮茶的普及,关于茶的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民间开始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也称?茗战?,用来决定胜负的标准共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所谓的?汤色?就是指茶汤的颜色,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最上,其他的颜色则不正。茶汤纯白色,说明茶叶的采摘、加工,都是恰到好处。如果颜色偏青,说明在加工的时候火候不足;如果偏灰,就是过火;如果偏黄,那么则是茶叶的采制出了问题。
所谓的?汤花?是指茶汤倒进茶盏之中在表面上泛起的泡沫。汤花讲究匀称,在汤花散尽之后,水痕出现得越晚越好。要想在斗茶中获胜,就必须把茶末研磨得非常细腻,同时在注水点汤的时候,力道要把握好,不温不火。汤花的最佳效果是,汤花出现之后,久久不散,而且汤花紧紧咬住茶盏的边缘,但是绝不流溢,这就叫做?咬盏?。如果汤花很快散开,或者流溢出来,就会落败。
;
元代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于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繁琐的茶艺没多大兴趣。
原有的汉族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这时则转而由茶表现其脱俗的清高气节。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因此元代制作精细、成本昂贵的团茶数量大减,而制作简易的末茶和直接饮用的青茗与毛茶大为流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31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道茶艺:古老的阿佤茶俗
下一篇: 普洱茶记之团茶、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