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福建三明的客家擂茶

茶百科 2023-11-19 08:26:15

福建三明的客家擂茶

大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擂。擂茶源远流长,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算来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它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被称为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擂擂茶、敬擂茶、喝擂茶,是盛行在客家祖地宁化的一种极有情趣的古俗。

擂茶需茶叶。茶叶井非乌龙、能井之类,而选用作常独特,在宁化,大都采用准山叶,光洗净焖煮、发酵、然后晒乾贮藏,随时取用。这种茶叶款的擂茶色如琥珀,甘味可口。

制作擂茶的擂钵,是以陶土烧制,口径约1尺到2尺大小不一的钵头,钵头口大底小,钵内壁面斜斜地刻着一道道齿痕,以利擂持播烂茶叶、药物之类。擂持是一段2尺来长的老茶树干或老樟树干,削得圆溜溜的,大小恰好能让手提紧、沿擂钵内壁360度来回、有节奏的旋磨,直至将茶叶等物研成烂泥状,加上几粒盐,再猛滚滚沸的开水,然后加盖热问 5-1O分钟,一钵香气沁人的擂茶即告制成。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春夏湿热,常用新鲜艾叶、薄荷叶;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金银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据中医验证,从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 来喝 上几碗,一天的辛苫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乾、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乾等。

石壁之擂茶是女人们柑互交往、互增感情的一种好方式。每当农闲季节,女人们便聚在一起,你拿粉乾,我拿花生,她拿猪油,在某家欢聚。尤其外乡客人来到,制好一钵好擂茶,邀上众姐妹来陪伴,每人端上一碗,随意坐着、站着、蹲着,边吃边叙家常、满屋欢声笑语,显得亲切热闹,把客家祖地好客的礼俗,体现得恰到好处。

将乐人待客最普通、最隆重的礼节,使是请喝擂茶。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棗擂杵。

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如今擂茶在许多地方都消失了,可将乐还保存着这一古代饮食习俗,并富于浓郁的地方风情。将乐擂茶的主要工具是:擂钵,以陶土烧制而成,内径一尺左右,成倒置的圆台形,内有沟状坚绞;擂杵,由山茶树干制成,长2尺许;笊篱,即竹编的捞瓢,供泸去渣滓用。

擂茶的用料很讲究,主要是:雪白饱满的芝麻,芳香袭人的绿茶,间以花生果、橘皮、甘草等。

擂茶的制作方法独特。先把芝麻、茶叶等原料,放置擂钵内用擂杵细细研磨,待磨成浆状,即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然后以笊篱捞去渣滓,甘润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将乐擂茶品种繁多。它可因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状况的不同而制作,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也有防病健身的疗效。据中医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变化,则妙用无穷。加鱼腥草、霍香、陈皮等擂成的,能祛湿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凤尾车、佩兰叶、铜钱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曰清热擂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请喝擂茶是将乐传统的社交手段。每过婚嫁寿诞、乔迁之喜、亲朋聚会、邻里串门,常以擂茶相待。谁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长便会请老师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忘导师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还有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松、甜、香、脆的佐茶食品。

一场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朴的风俗书。一张张桌子排开来,男女老少团团围中。这边客人喝著茶,说今论古,谈笑风生;那边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钵内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似鸾凤和鸣,构成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图。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渊远流长。而将乐擂茶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澈饮方式,倍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

求写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名情风俗的作文800字的

将乐素有“文化之邑(yi)”的美称。东晋时干宝《搜神记》中《李寄斩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誉为“闽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学家、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号龟山)也诞生于此,“程门立雪”的典故代代相传。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堪称“将乐三绝
将乐擂茶
  请喝擂茶是将乐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凡人们结婚、添丁、乔迁、参军、提干、升学、做寿,擂茶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喜庆之品。将乐擂茶源远流长,据考证,它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传入的。   擂茶用料讲究,制作独特。器具有:口径35厘米、内壁有辐射状纹理的陶制擂钵,一根70厘米长的茶树枝或白蛇藤作成的擂茶棍,捞滤碎渣的竹制笊篱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叶、陈皮为主,并根据需要变换不同配料,如鱼腥草、川芎、藿香、凤尾草等。制作方法:将配制好的原料放进擂钵里,加些凉开水,两手握住擂茶棍,沿着钵壁有节奏地作惯性旋转,待钵内之物被擂成细浆,将滚烫的开水徐徐倒入搅泡,用笊篱滤去渣滓,反复研磨二、三次,一钵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擂茶的药用功能颇多,酒足饭饱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腻尽退,满腹舒畅。据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肺健胃、润肤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是极佳的保健饮品。
将乐南词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我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南词的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名。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乐器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云霄、笙、镜锣、铜鼓、渔鼓等。南词唱腔种类繁多,声腔齐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紧板、北调正板、数板外,还有众多辅助唱腔,如弦索、昆腔、北叠、外调。完整的基本中还有曲头、曲尾及串子调等。   南词演唱时,曲会讲究,一般古厅堂或庙宇正厅,挂桌帘、摆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两边,各执乐器,接生、旦、净、末、丑行当扮唱。每场戏必先唱《天官赐福》曲目,后唱其他曲目,如《断桥相会》《合钵妆妖》《昭君和番》《芦林相会》《苏文表借衣》等。   1964年冬,传唱了近百年的将乐清唱南词终于以一种崭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台,由刘怀忠编词作曲的将乐南词说唱《赵书记治水》开了南词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五届农村文艺汇演中取得佳绩,被选送参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此后,一批如《五婆骂鸡》《哑背疯》《小鱼儿》等南词剧目陆续创作问世,一批南词艺人如陈维绪、徐素娥、王朝仁等逐步成长,成为今天南词演唱的传人。
接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在将乐人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城乡各地的接春风俗,寓意深刻,颇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联子,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称之为“上元天官赐福日”。过去这一天,是正月最精彩、最热闹、最令人回味的佳节。元宵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多姿多彩的“闹花灯”。这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土话叫“汤圆”),皮用糯米粉制成,馅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团圆。将乐城关人还做春卷、竽包等风味小吃,将元宵节称之为“寿年”。过去城关和万安的元宵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千灯争艳。龙灯、花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鸳鸯戏水灯、麒麟送子灯、松鹤延年灯、吉祥如意灯、百鸟朝凤灯、牡丹富贵灯……公龙灯就派生出烛龙、板凳龙、香龙等等,灯火辉煌、千姿百态。元宵节不仅有观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河蚌舞、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游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每到元宵节,文联、文化等部门都要组织民间元宵节活动,或舞龙灯、或举办花灯展,或是放焰火,元宵活动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端午节
  将乐人很重视端午节。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节前就备足糯米和箬竹叶裹棕子。亲戚朋友间互相馈赠,女婿要向岳父家送鸡、送肉,谓之“送节”。粽子有甜粽、咸粽之分,有碱粽、白粽之别,品种繁多,有乌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门。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悬挂菖莆、艾叶、葛藤以驱邪。据说门上挂艾叶、菖莆之俗源于中原大地。有的门口还贴上“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莆似箭斩千邪”的对联。午后还用葛藤、艾叶、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城关人还有叫小孩吃驱蛔虫药的风俗,一岁吃一粒,十岁以上吃十粒。端午节期间,乡下村民上山挖草药晒干备用。传说这天所备草药,疗效极佳。   端午节最隆重的习俗要数龙舟比赛。过去县城渡头、水门、东门,都有自己的龙舟。乡下有南口、黄潭、高唐等地各自的龙舟。过去全县有9条龙舟,每年四月下旬,人们早早就把龙舟抬出来,补漏、上油彩,修葺一新,连龙须都要细细地梳过几遍。为了初五进城看划龙舟及走亲访友送粽子,农村特意提前到初四过节,故民间有谚语曰:“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城里不知苦,过节过初五”。一到初五,金溪河两岸人山人海,南门渡头开阔的河面上,金龙、黄龙、白龙、青龙……一字儿摆开6条异彩纷呈的龙舟,每条龙舟上坐着24个光着膀子、握着橹桨的壮小伙子;船中配一面大鼓,由一位久经沙场的彪悍鼓师握鼓锤以待;船尾还有一经验丰富稳重的老师傅掌舵。时辰一到,就听得一声炮响,一条条龙舟立时如离弦的箭、出膛的弹,劈波斩浪向前飞驰。那“咚咚”作响、催人奋进的鼓点,那声震如雷加油鼓劲的呐喊……那铿锵有力、奋勇拼搏的号子;那百桨齐划、你追我赶的场面,让人激动,催人奋进。
板凳龙
  将乐县安仁乡的泽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游板凳龙的习俗。原先不叫“板凳龙”,而称“桥灯”,游的是蛇而不是龙。那时的泽坊人以户为单位,各家自备一块二米长十公分宽的杉木板作为烛桥架,状如长条板凳面。每条烛桥上安2至3个斗,斗为木框,白纸糊面,斗内插蜡烛。木板两端各挖一个小圆洞,可用木棍穿洞连接。数百条烛桥连接起来在田埂上行走就像长蛇一样游动,甚为壮观。   旧时的泽坊每年正月十六就开始热闹了。头一天,家家户户就把烛桥抬出来洗净,买来白纸将8个斗面糊得平平展展的;晒干后,在斗面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等吉利词语。有的人家为了好看,还画上美丽的花边。到傍晚天才有点暗,各家就派出男的青壮年扛着烛桥到桥头集中,由负责连烛桥的人把蜡烛分给大家。天完全暗时,烛桥接好,各人把蜡烛点亮,扛上肩,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刻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烛桥将全村转完以后,便抬进一块平整好的大丘的干田里。大家把烛桥放在地上稍事休息后,便重又精神抖擞地将烛桥扛起,在花灯指挥下从外向内排成金灯盘龙阵;一会儿从里向外,形成蛟龙出海阵,一会儿从外到内形成巨龙腾飞式,起舞花样甚多。精彩的表演、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万千百姓,大田边上人山人海,喝彩的、助威的、笑的、乐的,形成一幅热烈火爆、别具一格的农村节日风情画。   田里的表演结束后,烛桥还要舞到庙前,把烛桥头扛进庙内菩萨前,烧香点烛,虔诚地点三次头,然后把两块半圆竹往上一抛,掉在地上后如果一正一反,就说明蛇可以斩了,只见领头人手一挥,所有的人连忙把拴烛桥的木棍一抽,扛了各自的烛桥就往家里跑,据说谁先跑到家,谁就最先把福气先带到家,这一年的运气就最好。因此,人人争先恐后,拼命奔跑。立时千灯、万灯,天雨散花般四散开来。此情此景,让人万千感慨、耐人寻味。   为图吉利,改革开放后人们改称“桥灯”为“板凳龙”,还为桥灯安了惟妙惟肖的龙头龙尾。安仁的板凳龙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安仁每年元宵节文艺踩街必不可少的节目,远近闻名。
万安牛会
  过去农业机械化程度差,农民耕田种地全靠牛,因而有“牛是农家宝,生产少不了”。千百年来,耕牛任劳任怨,辛勤耕田,成为农人最好的帮手,人们敬重耕牛、爱护耕牛,把耕牛当作命根子对待,特意把每年的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农民要为耕牛做寿,为耕牛放假一天,大清早就为“牛寿星”准备美餐,表达对耕牛常年为人代力的由衷敬意,不但为耕牛过节,民间还有举办耕牛交易会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期间,各地相继举办耕牛会,促进了养牛业的兴旺和发展。   将乐万安牛会是从庙会发展起来的。旧时,将乐万安规定农历八月初七、初八为男人敬神日,初九为女人敬神日,每年要举办八月庙会,开展迎神活动。村民纷纷赴会,开始带些土特产前去交流,后又进行以小牛作抵押的耕牛贸易。有的人认为耕牛经神庙菩萨过目,能避瘟消灾,生长健壮,连不准备交易的耕牛也牵来参会,周边的建宁、泰宁、顺昌、明溪以至江西、浙江的客商云集这里,交易耕牛数以百计。解放后不再迎神,但牛会和物资交流会却保留了下来并日益繁荣。   牛会中最热闹红火的还是翠竹扶疏、绿柳垂阴的万安河畔,成千上万头水牛、黄牛、大牛、小牛济济一堂,或悠闲地吃着青草、或自在地打着喷嚏、或温顺地摇着尾巴,任凭主人和客人兴高采烈地夸奖或评判,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美丽而壮观的千牛图。每头入会的牛经检疫后都打上了白色的印记。至傍晚,牛主人各自把牛牵回,散居在周围。   第二天清晨,又成群结队地赶来。牛会,不仅促进了耕牛交易,也使牛主人有了广交朋友、切磋交流的机会,还提供了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欢声笑语连续不断把牛会推向高潮,盛况空前。   万安牛会从迎神庙会转化发展为健康的物质交流会和耕牛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到今天促进边界贸易和耕牛发展,并杜绝了迷信活动,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求富向上的良好愿望。
舞龙与舞狮
  节日往往是人们团聚和喜庆的日子,为了表达这种心情,节日的游艺民俗特别丰富多彩。而游艺民俗中,舞龙灯是最热闹的。   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都称为“龙的传人”。龙灯由头、身、尾组成,另有一个龙珠。龙头、龙尾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形状,一节一节的龙身也用竹篾编成笼形,蒙上棉布绘上龙身色彩,里面可点燃红烛,下面用木棍支撑,供舞者执拿挥动,通常用九至十一节衔接成一条龙。舞龙时舞龙人身穿彩色衣、裤、头扎毛巾。引龙人手拿彩色龙珠逗引长龙俯仰翻转,在集市热闹的十字路口挥舞,舞龙的动作有跑、跳、滚、翻、缠等,舞龙人不论执掌哪个部位的都要做到首尾相顾,紧密配合,灵活机动,协调统一。舞龙时,往往青龙、黄龙几条龙一起上,如巨龙翻江倒海,气势非凡。   最有声势的是“舞龙灯”。“起灯”时,领头人带着大伙到大坪上,面向东海方向敬上一对大红烛,敬三柱香后口中念着祈祷之词绕场一周,然后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龙珠。紧接着是龙头,龙头高约1.6米,长约1.2米左右,接着是九节十八米长的龙身,最后是龙尾。有时是一颗龙珠在逗着它们,有时是“二龙戏珠”,还有“群龙抢珠”等等表演程式。起龙时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人群欢呼声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妇人争着去拔“龙须”,据说拔到了便可生龙子龙孙,可以早生贵子,这也就是“舞龙丁”的由来。   舞狮也是一种游艺,数白莲镇舞狮最有名。每年元宵时节,白莲人便裸着上身、打着赤脚、脚挂铜铃,以舞狮颂扬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盘(即十八般武艺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口哨不断,助兴者声声呐喊,气氛浓烈异常。助兴的村民伴着唢呐、锣鼓的乐声载歌载舞。狮有青狮、黄狮两种。舞狮队一行约10人,其中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动作有洗面、搔痒、打滚、蹂球等。舞青狮者必须当众表演拳术或刀、枪、棍术,如两青狮相遇则须较量武艺,分出高低;舞黄狮者则纯为游玩不比武

擂茶是哪里的特产

擂茶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

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

扩展资料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

广东的清远、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内壁有纹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转研捣,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

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擂茶

明天路过三明,三明有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推荐呢?

三明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山川秀丽,风光独特,这里有泰宁古城、天下第一卧佛、沙县小吃、宁化天鹅洞、尤溪九阜山、建宁金铙山、闽江源等,走一方路,吃一方食,游玩之后便饱尝美食,会让你更加喜欢这个生态城市。

1、 宁化伊府面

伊府面,是宁化县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在扬州任知府时所创。



2、 宁化田鼠干

宁化老鼠干,实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



3、 宁化韭菜包

宁化韭菜包又称"米包子",是客家人仿照北方水饺的一种创造。韭菜包带"馅",南方人吃饭用菜一般不用馅,只有面食才与馅有不解之缘,夹馅包馅原是中原人的创举。



4、 宁化生鱼片

生鱼片前头冠以宁化二字,依仗的,是当地的食材和技术。



5、 将乐油炸豆腐

"油炸豆腐"是乡下置备春节年货里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



6、 将乐大卷

把豆腐捣碎,拌入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笋等原料,调入适量的地瓜粉,放笼内蒸熟后切块装盘,再淋上酱油、麻油,洒上少许葱花。其味鲜美。



7、 将乐擂茶

以普通茶叶为主,加入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橘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放在一个特殊的大钵中,用一根长尺许的木棍擂动,擂动时发出"隆隆"的声音。制作好的擂茶香味醇厚,在饭后喝上几口,顿感油腻尽退;炎炎酷暑喝擂茶,更是神清气爽。



8、 夏茂芋包

夏茂芋包独具特色,名闻遐迩,这同夏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出产的芋子特别嫩有关。



9、 客家芋饺

客秋包十分耐煮,也耐存放。煮熟的客秋包吃不完,放到第二天,吃起来乃是柔韧有余,有滋有味。



10、 明溪肉脯干

明溪肉脯干是客家风味食品,历史悠久,载誉五百余年。



11、 南霞泥鳅粉干

正宗的南霞泥鳅粉干,讲究嫩、香、软、滑、鲜,无怪乎其名声远扬了。



12、 建宁黄花梨



13、 碧玉卷

以大米和韭菜为原料,将二者混合磨浆,用油烙成薄饼,卷入香菇、熏肉、笋丝、豆腐干等馅料,煎成筒状,柔软润滑,色香味俱佳。民间用"报春淑女收画卷"的佳句来形容碧玉卷的美妙。



14、 彰化肉圆

选番薯粉,上等猪肉、香菇、蛋黄、冬虾、竹笋配葱、玉桂香料。经过配制炊蒸,即是圆形表皮润泽富弹性的半成品。放入不温不燥的油锅炸上数分钟,捞起浇洒特制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搅拌而成的甜酱,加上上等壶底酱油。吃起来感觉皮脆馅香,味道可口。



15、 清流豆腐皮

清流豆腐皮具有香、醇、甜、韧、一煮就熟、久煮不糊、食用方便等特点。



16、 桃驳李

果大,单果重30-50克;果球形,含可溶性固形物13%,品质极佳;



17、 永仙鸡

永仙鸡是大田县独有的特产、将经阉割再养一年以上的农家嫩土鸡宰杀干净后放入清水煮熟并砍成大块,佐上一碗家酿红酒作斟料、皮脆肉嫩,色泽金黄,酒香扑鼻,让您体会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农家风格。

什么是客家擂茶?觉得好喝?

【文化习俗】 在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湛的茶文化艺苑中,赣南、闽西、粤东、湘中、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迩。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制作擂茶,用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腔留香;二口深饮,神气仙人,通体舒畅。 【历史渊源】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制 作】 制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长谷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君不见客家老翁老妪,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能说不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客门,就要先饮一碗擂茶,再说进食解饥肠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以致说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 【配 料】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春夏湿热,常用新鲜艾叶、薄荷叶;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金银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据中医验证,从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苫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干、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干等。 【典 故】 相传三国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这可急煞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及不济事。有客家老婆婆闻如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客家乡亲动用“擂茶三宝”,制成大量擂茶,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客家擂茶从此更是盛名远播。 【风 俗】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如今擂茶在许多地方都消失了,可将乐还保存着这一古代饮食习俗,并富于浓郁的地方风情。将乐擂茶的主要工具是:擂钵,以陶土烧制而成,内径一尺左右,成倒置的圆台形,内有沟状坚绞;擂杵,由山茶树干制成,长2尺许;笊篱,即竹编的捞瓢,供泸去渣滓用。 擂茶的用料很讲究,主要是:雪白饱满的芝麻,芳香袭人的绿茶,间以花生果、橘皮、甘草等。 擂茶的制作方法独特。先把芝麻、茶叶等原料,放置擂钵内用擂杵细细研磨,待磨成浆状,即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然后以笊篱捞去渣滓,甘润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将乐擂茶品种繁多。它可因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状况的不同而制作,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也有防病健身的疗效。据中医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变化,则妙用无穷。加鱼腥草、霍香、陈皮等擂成的,能祛湿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凤尾车、佩兰叶、铜钱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曰清热擂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请喝擂茶是将乐传统的社交手段。每过婚嫁寿诞、乔迁之喜、亲朋聚会、邻里串门,常以擂茶相待。谁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长便会请老师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忘导师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还有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松、甜、香、脆的佐茶食品。 一场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朴的风俗书。一张张桌子排开来,男女老少团团围中。这边客人喝着茶,说今论古,谈笑风生;那边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钵内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似鸾凤和鸣,构成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图。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渊远流长。而将乐擂茶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澈饮方式,倍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57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