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沏茶之水【梅、兰、竹、菊】四说

小小茶农 2023-11-20 01:01:50

沏茶之水【梅、兰、竹、菊】四说

说到,必然就会想到水。在真正的茶客眼中,水是最灵性的东西,至纯至性,离开了水,茶便也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泡茶之水有“梅、兰、竹、菊”四说。

“梅”之水产于隆冬有雪时分,因梅之能傲雪而得名。

据考“梅水”唯在冬之第一场瑞雪的日子从梅树上采集而得,可见犹为珍贵,且要贮存于陶罐之中,至明年之夏至后才能揭盖开封,据传还要举行一种安神仪式,免得“梅水”之魂受惊。故“梅”之水对真正的茶客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水中圣品,有幸喝过“梅水”所泡制之茶的茶客都说无悔此生。 “兰”之水产于山间石缝之中,与“兰”之清、雅、静之性有三分相近而得名。

茶客想取“兰”之水来泡茶也要颇费一番功夫。亦需“探”“品”“采”三步之遥才能取得。因“兰”之水只要争取一般都能“求”到,所以“兰水”对真正的茶客来说被视为第二,为水中之神品。

“竹”之水产于大江之江心,因江水不知自我之疲倦而不停的奔流不息,故与“竹”之虚怀若谷的品格相似而得其名。

“竹”之水之所以被茶客看中,在于江水之善流且颇具活性。采集时多借助江边之木质渡船为媒,取水时以船之上游来水为佳,但因其水质略浊,泡茶时须经沙缸过滤沉淀去其杂质,故“竹水”在茶客心目中排名第三为水中之逸品。

“菊”之水产于自家井中或各地知名井水。

井数量之多如过江之鲫,且水质口感参差不一各具韵味。故一般茶客以井水泡茶时,多喜欢以这家的井水与别家的井水作比较。时而久之,茶客们便把“斗井”作为井水泡茶之第一乐事,其兴致与遍布大江南北的菊花争艳时之“斗菊”颇有相似之处,故而得名。因井水平凡且又取之不竭,故“菊”之水列为茶客眼中之水之凡品。

茗之好坏取决于茶与水之调配交融,本不易也。而上品茶配“梅”之水,对真正的茶客来说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故把其视为一生之最爱。

泡茶的学问

  有点繁琐,自己看喽
  泡茶三要
  人人都会喝茶,但冲泡未必得法。茶叶种类繁多,水质也各有差异,冲泡技术不同,泡出的茶汤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要想泡好茶,既要根据实际需要了解各类茶叶、各种水质的特性,掌握好泡茶用水与器具,更要讲究有序而优雅的冲泡方法与动作。
  泡茶,首先得选茶和鉴茶,只有正确鉴茶,方能决定冲泡的方法。茶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采摘时间的先后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按种植的地理位置不同分为高山茶和平地茶,还可以根据茶色(加工方法不同)将差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绿茶具有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嫩度好的新茶,色泽绿润,芽峰显露,汤色明亮。其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珠茶”等。
  红茶为红叶红汤,这是经过发酵形成的品质特征。干茶色泽乌润,滋味醇和甘浓,汤色红亮鲜明。红茶有“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型,品牌以“祁红”、“宁红”和“滇红”最有代表性。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色泽青褐如铁,故又名青茶。典型的乌龙茶的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以“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等最具代表性。
  白茶由芽叶上面白色茸毛较多的茶叶制成。白茶满身白毫,形态自然,汤色黄亮明净,滋味鲜醇。代表品种有“毫银针”、“寿眉”、“白牡丹”等。
  黄茶黄叶黄汤,香气清锐,滋味醇厚。其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汤色杏黄明澈。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大黄茶”等。
  黑茶叶色油黑凝重,汤色澄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黑茶制成紧压茶后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
  除以上六大类以外,还有再加工茶,即在以上六大类茶的基础上经再次加工制成的茶叶品种,如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等。花茶是以绿茶中的烘青茶、红茶等做主要原料,用茶叶和花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得花茶之名,如“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玫瑰红茶”等。紧压茶以黑茶、红茶为原料,并经蒸压工序做成一定形状,如“青砖”、“康砖”、“六堡茶”、“沱茶”、“米砖”等。
  其次是水质。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鱼得水活跃,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所以自古以来,茶人对水津津乐道,爱水入迷。明人许次纾《茶疏》中就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
  茶人独重水,因为水是茶的载体,饮茶时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念的回味,都要通过水来实现。水质欠佳,茶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受到污染,以致闻不到茶的清香,尝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莹。
  择水先择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活、甘、清、轻”五个标准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所谓的“源”是指水出自何处,“活”是指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甘”是指水略有甘味,“清”是指水质洁净透澈,“轻”是指分量轻。所以水源中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从山岩断层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泉水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过砂石过滤,清澈晶莹,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古人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当代科学试验也证明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经人工净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自来水最差。但是慎用水者提出,泉水虽有“泉从石出,清宜冽”之说,但泉水在地层里的渗透过程中融入了较多的矿物质,它的含盐量和硬度等就有较大差异,如渗有硫磺的矿泉水就不能饮用,所以只有含有二氧化碳和氧的泉水才最适宜煮茶啊。清代乾隆皇帝游历南北名山大川之后,按水的比重定京西玉泉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水不仅水质好,还因为当时京师多苦水,宫廷用水每年取自玉泉,加之玉泉山景色幽静佳丽,泉水从高处喷出,琼浆倒倾,如老龙喷涉,碧水清澄如玉,故有此殊荣。看来好水除了要品质高外,还与茶人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关系。“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历代都有争执,有扬子江南零水、江西庐山谷帘水、云南安宁碧玉泉、济南趵突泉、峨嵋山玉液泉多处。泉水所处之处有的江水浩荡,山寺悠远,景色靓丽;有的一泓碧水,涧谷喷涌,碧波清澈,奇石沉水;再加之名士墨客的溢美之词,水质清冷香冽,柔甘净洁,确也符合此美名。民间所传的“龙井茶”、“虎跑水”、“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真可谓名水伴名茶,相得益彰。
  科学的泡茶技术还包括三个要素,即茶用量、泡茶水温、冲泡时间。古人饮茶喜欢自己涉水,自己煮茶,在涉引、制作、煎煮、品饮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和满足,整个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整个品茶艺术。
  就拿煎水来说,水煮到何种程度称作“汤候”。鉴别“汤候”的标准,一是看水面沸泡的大小,二是听水沸时声音的大小。明代张源的《茶录》对煎水的过程做了绘形绘声、惟妙惟肖地描写:“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四缕、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古人对于“汤候”的要求是有科学道理的,水的温度不同,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温度过高,会破坏所含的营养成分,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质遭受破坏,茶汤的颜色不鲜明,味道也不醇厚;温度过低,不能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称为不完全茶汤,其滋味淡薄,色泽不美。这些煎煮法成为我国品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今天的科学冲泡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古人对泡茶水温是十分重视的,泡茶烧水要武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沸腾过久,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未沸滚的水,水温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香味轻淡。一般说来,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种类及制茶原料密切相关,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沸水直接冲泡,用细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降温以后的沸水冲泡。具体而论,高档细嫩名茶,一般不用刚烧沸的开水,而是以温度降至80度的开水冲泡,这样可使茶汤清澈明亮,香气纯而不钝,滋味鲜而不熟,叶底明而不暗,饮之可口,茶中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也不会遭到破坏。而像乌龙茶,则常将茶具烫热后再泡;砖茶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还嫌不够,还得煎煮方能饮用。泡茶水温与茶叶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也就愈浓;相反,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古往今来,人们都知道用未沸的水泡茶固然不行,但若用多次回烧以及加热时间过久的开水泡茶也都会使茶叶产生“熟汤味”,至使口感变差,那是因为水蒸气大量蒸发所留剩下的水含有较多的盐类及其它物质、以致茶汤变得灰暗,茶味变得苦涩。
  要泡好茶,还要掌握茶叶用量,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列,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用茶量的多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饮茶者是茶人或劳动者,可适当加大茶量,泡上一杯浓香的茶汤;如是脑力劳动者或初学饮茶、无嗜茶习惯的人,可适当少放一些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汤。家庭泡茶通常是凭经验行事,一般来说,每克茶叶可泡水50至60毫升,沸水为好,但茶类不同,用量不一。倘用乌龙茶,茶叶用量要比一般红、绿茶增加一倍以上,而水的冲泡量却要减少一半。茶叶冲泡时间的长短,对茶叶内含的有效成分的利用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红、绿茶经冲泡三至四分钟后饮用,获得的味感最佳,时间少则缺少茶汤应有的刺激味;时间长,喝起来鲜爽味减弱,苦涩味增加;只有当茶叶中的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被沸水冲泡浸提出来后,茶汤喝起来才能有鲜爽醇和之感。细嫩茶叶比粗老茶叶冲泡时间要短些,反之则要长些;松散的茶叶、碎末的茶叶比紧压的茶叶,完整的茶叶冲泡时间要短,反之则长。对于注重香气的茶叶如乌龙茶、花茶,则冲泡时间不宜长;而白茶加工时未经揉捻,细胞未遭破坏,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其冲泡的时间相对延长。通常茶叶冲泡的一次,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5%左右,第二次为30%。第三次为10%,第四次就只有1-3%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第一次冲泡80%左右被浸出,第二次95%被浸出,第三次就所剩无几了。香气滋味也是头泡香味鲜醇,二泡茶浓而不鲜,三泡茶香尽味淡,四泡少滋味,五泡六泡则近似于白开水。所以说茶叶还是以冲泡二三次为好,乌龙茶则可五次,白茶只能泡二次。其实,任何品种的茶叶都不宜浸泡过久或冲泡次数过多,最好是即泡即饮,否则有益成分被氧化,不但减低营养价值,还会泡出有害物质。茶也不可太浓,浓茶有损胃气。
  各类茶叶的特点不同,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重点,泡茶就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发挥茶的特性。各种名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色、香、味、形各有千秋,细细品味却是一种艺术享受。要真正品出各种茶的味道来,最好遵循茶艺的程序,净具、置茶、冲泡、敬茶、赏茶、续水这些步骤都是不可少的。置茶应当用茶匙;冲泡水七分满为好;水壶下倾上提三次为宜,一是表敬意,二是可是茶水上下翻动,浓度均匀。俗称“凤凰三点头”。敬茶时应避免手指接触杯口。鉴赏名贵茶叶,冲泡后应先观色,后尝味、察形,当茶水饮去三分之二,就应续水,不然等到茶水全部饮尽,在续水时茶汤就会淡而无味。品茶程序最典型的还是乌龙茶,一招一式都有着美的意蕴。
  泡茶时用开水冲泡茶叶,是茶叶中可溶物质溶解于水成为茶汤的过程。泡茶这一过程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仅要有广博的茶文化知识及对茶道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要具有高雅的举止,否则纵有佳茗在手也无缘领略其真味。初学泡茶者在模仿他人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加深思索,由形似到神似,最终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想成为一名茶人,不应仅拘泥于泡茶的过程是否完整、动作是否准确到位,同时要增加文化修养,提高领悟能力。泡茶者的姿容、风度以及泡茶者的内心世界都会在泡茶过程中表现出来,到达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做到能以茶配境、以茶配具、以茶配水、以茶配艺,融会贯通。茶汤的浓度均匀也体现了泡茶的功力所在,要想茶汤的浓度均匀一致,就必须练就眼力能准确控制茶与水的比列。茶人总结出的“浸润泡”和人们常说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都很好地体现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结合。中国茶人崇尚一种妙合自然、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饮茶、泡茶也是如此。茶生于山野峰谷之间,泉出露在深壑岩罅之中,两者皆孕育于青山秀谷,成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象征。茶重洁性,泉贵清纯,都是人们所追求的品位。人与大自然有割舍不断的缘分。茗家煮泉品茶所追求的是在宁静淡泊、淳朴率直中寻求高远的意境和“壶中真趣”,在淡中有浓、抱朴含真的泡茶过程中,无论对于茶与水,还是对于人和艺都是一种超凡的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探求。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喝杯茶如此的讲究,大都难以理解。那是因为中国古老的茶道形式和内容多已失传,许多人甚至不知有中国茶道。赏茶有所谓“雀舌、旗枪”、“明前、雨前”之分,泡茶有惠山泉水、扬子江心水、初次雪水、梅上积雪之别,品茶还要讲人品和环境协调,领略清风、名曰、松涛、竹筠、梅开、雪霁等,凡此种种,尽在一具一壶、一品一饮、一举一动的微妙变化之中。

  泡 茶 五 误

  茶叶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上乘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因此,茶叶有“康乐饮料之王”的美称。但是饮茶还需要讲究科学,才能达到提精神益思维、解口渴去烦恼、消除疲劳、益寿保健的目的。但有些人饮茶习惯不科学,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用保温杯泡茶:沏茶宜用陶瓷壶、杯,不宜用保温杯。因用保温杯泡茶叶,茶水较长时间保持高温,茶叶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使香味减少;浸出的鞣酸和茶碱过多,有苦涩味,因而也损失了部分营养成分。

  (2) 用沸水泡茶:用沸腾的开水泡茶,会破坏很多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C、P等,在水温超过80℃时就会被破坏,还易溶出过多的鞣酸等物质,使茶带有苦涩味。因此,泡茶的水温一般应掌握在70℃~80℃。尤其是绿茶,如温度太高,茶叶泡熟,变成了红茶,便失去了绿茶原有的清香、爽凉味。

  (3) 泡茶时间过长:茶叶浸泡4~6分钟后饮用最佳。因此时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质已经浸泡出来。时间太长,茶水就会有苦涩哧。放在暖水瓶或炉灶上长时间煮的茶水,易发生化学变化,不宜再饮用。

  (4) 扔掉泡过的茶叶:大多数人泡过茶后,把用过的茶叶扔掉。实际上这样是不经济的,应当把茶叶咀嚼后咽下去,因为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粗纤维和其它营养物质。

  (5) 习惯于泡浓茶:泡一杯浓度适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叶。有的人喜欢泡浓茶。茶水太浓,浸出过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对胃肠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后可续水再泡3~4杯。

描写梅兰竹菊词语

1.关于梅兰竹菊的成语 摽梅之年 青梅竹马 望梅止渴 说梅止渴 望梅阁老 盐梅之寄 盐梅舟楫 梅妻鹤子 驿寄梅花 雪胎梅骨 驿路梅花 驿使梅花 香药脆梅 止渴望梅

春兰秋菊 采兰赠芍 采兰赠药 摧兰折玉 吹气如兰

吹气胜兰 芳兰竟体 桂殿兰宫 桂馥兰香 桂折兰摧

桂子兰孙 蕙心兰质 金兰之交 金兰之契 金兰之友

空谷幽兰 兰艾难分 兰艾同焚 兰摧玉折 兰桂齐芳

澧兰沅芷 兰薰桂馥 兰熏桂馥 兰心蕙性 兰因絮果

兰芝常生 兰质蕙心 兰质熏心 兰质薰心 兰芷之室

披榛采兰 契合金兰 迁兰变鲍 契若金兰 絮果兰因

谢兰燕桂 谢庭兰玉 沅茝醴兰 义结金兰 玉树芝兰

沅茞澧兰 沅芷澧兰 沅芷湘兰 芝兰玉树 芝兰之室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竹马之好 青梅竹马

竹苞松茂 丝竹管弦 书功竹帛 金石丝竹

竹头木屑 竹篱茅舍 哀丝豪竹 名垂竹帛

罄竹难书 竹报平安 丝不如竹 竹柏异心

竹篮打水 竹马之友 吹竹弹丝 成竹在胸

丝不如竹 东南竹箭 茂林修竹

春兰秋菊

菊老荷枯

2.关于梅兰竹菊的成语 摽梅之年 青梅竹马 望梅止渴 说梅止渴 望梅阁老 盐梅之寄 盐梅舟楫 梅妻鹤子 驿寄梅花 雪胎梅骨 驿路zhidao梅花 驿使梅花 香药脆梅 止渴望梅 春兰秋菊 采兰赠芍 采兰赠药 摧兰折玉 吹气如兰 吹气胜兰 芳兰竟体 桂殿兰宫 桂馥兰香 桂折兰摧 桂子兰孙 蕙心兰质 金兰之交 金兰之契 金兰之友 空谷幽兰 兰艾难分专 兰艾同焚 兰摧玉折 兰桂齐芳 澧兰沅芷 兰薰桂馥 兰熏桂馥 兰心蕙性 兰因絮果 兰芝常生 兰质蕙心 兰质熏心 兰质薰心 兰芷之室 披榛采兰 契合金兰 迁兰变鲍 契若金兰 絮果兰因 谢兰燕桂 谢庭兰玉 沅茝醴兰 义结金兰 玉树芝兰 沅茞澧兰 沅芷澧兰 沅芷湘兰 芝兰玉树 芝兰之室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竹马之好 青梅竹马 竹苞松茂 丝竹管弦 书功竹帛属 金石丝竹 竹头木屑 竹篱茅舍 哀丝豪竹 名垂竹帛 罄竹难书 竹报平安 丝不如竹 竹柏异心 竹篮打水 竹马之友 吹竹弹丝 成竹在胸 丝不如竹 东南竹箭 茂林修竹 春兰秋菊 菊老荷枯。

3.写四君子的诗句 摘录部分关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诗句,供欣赏。

一、梅

1、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 原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林和靖《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4、王安石《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二、兰

蒋 兹《咏兰》

曲奏当年明月夜,美人心事水潺潺。

如何芳草迷归路,洒落香痕满世间。

2、唐李白《古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3、清 刘灏《广群芳谱》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4、明刘伯温《兰花》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三、竹

1、郑板桥《竹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53932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唐·李贺《竹》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3、唐·杜牧《题新竹》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4、唐·刘禹锡《庭 竹》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四、菊

1、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2、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3、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李师广《菊韵》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

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4.关于梅兰竹菊的成语典故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5.梅兰竹菊的成语每5个 梅雪胎梅骨: 比喻高洁。

望梅阁老: 比喻徒有虚名之官。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

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止渴思梅: 犹望梅止渴。

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亦作“止渴望梅”。

止渴望梅: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同“止渴思梅”。驿寄梅花: 请邮差寄送梅花。

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盐梅相成: 盐味与酸味相调和。

比喻济世的贤臣。盐梅之寄: 比喻可托付重任。

盐梅舟楫: 盐和梅调和,舟和楫配合。比喻辅佐的贤臣。

驿路梅花: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驿使梅花: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香药脆梅: 果脯名。说梅止渴: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同“望梅止渴”。妻梅子鹤: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表示清高或隐居。

梅妻鹤子: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

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鹤子梅妻: 指宋隐士林逋以鹤为子、以梅为妻事。

亦喻指妻子儿女。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

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兰兰情蕙性: 兰:兰草;蕙:蕙草;性:比喻美质。比喻女子的人品贤淑娴雅蕙质兰心: 蕙:一种香草;兰:兰花。

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蕙损兰摧: 蕙:蕙草;兰:兰花。

比喻女子夭亡蕙折兰摧: 蕙:蕙草;兰:兰花。比喻女子夭亡桂宫兰殿: 芝兰玉树: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芝兰之室: 比喻良好的环境。沅茞澧兰: 沅、澧:都是水名;茞、兰:都是香草。

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沅茝醴兰: 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同“沅芷澧兰”。沅芷澧兰: 芷,一本作“茝”。

澧,一本作“醴”。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沅芷湘兰: 本指生于沅湘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同“沅芷澧兰”。

玉树芝兰: 玉树:用玉做的树;芝兰:香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絮果兰因: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谢庭兰玉: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谢兰燕桂: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辈。

契若金兰: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契合金兰: 契合:投合。

金兰:指朋友间相处信诚。形容朋友间意气相投,感情深厚。

亦作“契若金兰”。迁兰变鲍: 比喻潜移默化。

披榛采兰: 披:拔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采摘兰草。

比喻选拔人才。兰质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兰薰桂馥: 薰、馥:香气。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

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兰质蕙心: 形容美丽而聪明。

兰摧玉折: 摧:折断。兰草、美玉都折断了。

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兰芝常生: 兰芝:兰草和灵芝草。

比喻高尚的美德长在。兰因絮果: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

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澧兰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

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兰桂齐芳: 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

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兰艾难分: 兰:香草名,比喻贤者;艾:臭草,比喻小人。

好人、坏人难于分清。兰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

兰艾同焚: 兰:香草名;艾:臭草;焚:烧。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

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兰熏桂馥: 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

兰质熏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兰芷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

比喻良好的环境。亦作“芝兰之室”。

空谷幽兰: 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金兰之交: 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金兰之友: 指亲密的朋友。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

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桂殿兰宫: 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桂馥兰香: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桂折兰摧: 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桂子兰孙: 对人子孙的美称。

芳兰竟体: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

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采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

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

形容美女的呼吸。采兰赠芍: 兰:兰花,花味清香;芍:芍药。

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吹气如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

形容美女的呼吸。也用于形容文词华美。

摧兰折玉: 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

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义结金兰: 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金兰之契: 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竹竹篮打水一场空: 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竹清松瘦: 形容人的外貌清瘦有神竹罄南山: 罄:尽,完。形容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竹烟波月: 烟:烟雾。

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

6.描写梅兰竹菊的诗句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说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缜 《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咏菊》)众芳摇落独轩妍,占尽风光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7.有什么词语赞美梅兰竹菊的 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

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 梅兰竹菊的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

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

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

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四、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

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8.关于梅兰竹菊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古风》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杜牧《题新竹》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菊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着遍山隅。——陈毅《幽兰》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9.优雅的成语,形容梅兰竹菊的 春兰秋菊 采兰赠芍 采兰赠药 摧兰折玉 吹气如兰

吹气胜兰 芳兰竟体 桂殿兰宫 桂馥兰香 桂折兰摧

桂子兰孙 蕙心兰质 金兰之交 金兰之契 金兰之友

空谷幽兰 兰艾难分 兰艾同焚 兰摧玉折 兰桂齐芳

澧兰沅芷 兰薰桂馥 兰熏桂馥 兰心蕙性 兰因絮果

兰芝常生 兰质蕙心 兰质熏心 兰质薰心 兰芷之室

披榛采兰 契合金兰 迁兰变鲍 契若金兰 絮果兰因

谢兰燕桂 谢庭兰玉 沅茝醴兰 义结金兰 玉树芝兰

沅茞澧兰 沅芷澧兰 沅芷湘兰 芝兰玉树 芝兰之室

摽梅之年 青梅竹马 望梅止渴 说梅止渴 望梅阁老

盐梅之寄 盐梅舟楫 梅妻鹤子 驿寄梅花 雪胎梅骨

驿路梅花 驿使梅花 香药脆梅 止渴望梅

关于梅兰竹菊的古诗

关于梅兰竹菊的古诗如下:

1、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赏析: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喻,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这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混世芳尘的桃花李花与冰雪林中的洁白梅花进行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2、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赏析: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赏析:这二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

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

4、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5、雪后蔬梅,时见两三花。——辛弃疾《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

赏析:此词咏博山道中漫游的情景。上片先写冬春之交的博山道上,松竹横斜,雪后疏梅,白云人家,景色自然优美。再虚拟,言此风格较之于桃花源毫不逊色。下片谓流连徘徊中,不觉已日色向晚,故而旗亭赊酒,醉里归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7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